04.28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1

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一天,擔任清廷翰林院編修的蘇州人

汪琬,與同僚談起了各自家鄉的特產,正當大家各自誇耀家鄉特產的時候,輪到汪琬,這位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進士講了。

汪琬緩緩道來,他說,蘇州嘛,特產很少,但有一個很特別,那就是:

狀元!

一語驚四座。特產“狀元”?這句話,在作為大清帝國高級知識分子集結號的翰林院各位官員們聽來,很是刺耳,可大家仔細一想,又不無道理。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古城蘇州,特產:狀元。

實際上,狀元,確實是蘇州的特產。

從唐朝晚期的869年出產第一位狀元,到1905年科舉結束,整個蘇州全部6縣區(蘇州、吳縣、常熟、吳江、崑山、太倉),共產生了45位狀元,數量為中國城市之最;而中國有史記載的科舉狀元,一共也就600位,蘇州一個城市,就獨佔了7.5%,不愧為狀元之鄉。

2

今天最愛君要跟大家探討的,是關於中國古代狀元的地理分佈,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哪裡出產狀元最多?這個問題的背後,又如何隱藏著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人口軍事密碼?甚至暗藏殺機?

中國古代科舉,從隋朝開皇年間創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歷經1300多年,共開科取士709次,然而現存史料有據可查的有名有姓的狀元,僅僅600人(不含武狀元),這600人中,可以查詢到籍貫的,僅僅為448人

,最愛君今天的故事,就要從這448位狀元講起。

話說,如果穿越回去,看到清朝的蘇州進士汪琬竟然這麼“囂張”,唐朝的北方士子們,一定會非常不屑,因為在大唐盛世時,狀元,那可大部分是北方人的囊中物。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中國曆代狀元各省分佈情況。

根據現有的資料統計,唐朝時,狀元郎們的家鄉,大部分都位處黃河中下游的北方各省,那時候,黃河中下游兩岸,才是中國文風最為鼎盛的地區:在現有知道籍貫的68位唐朝狀元中,前三甲的省份,分別是:河北(15人)、河南(13人),陝西(11人);

從具體數據來分析,在安史之亂(755年)爆發前,詳細知道籍貫的8位狀元,有7個都是北方人——從數據統計來看,唐朝前期狀元分佈的總體數據,霸主主要是北方人

但是安史之亂,是中國北方文脈衰落的開始;從755年安祿山起兵以後,中國的文脈興旺之地,逐漸從黃河中下游地區,轉移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安史之亂,極大改變了中國的人才地理分佈格局。

安史之亂後,大約從唐武宗會昌年間(843年前後)開始,來自南方的狀元人數逐漸增多 , 從公元843年至 907年唐朝滅亡,64年間,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11位狀元,約佔這一時期狀元人數的 31. 4%。

晚唐時期,就連當時非常偏僻的廣西地區,都出了兩位狀元,在中國歷史大格局的轉變下,南北方文運的扭轉、狀元分佈的顛覆時代,即將到來。

3

安史之亂後的200年間,南方人在科舉榜上逐漸崛起,這也讓有個人心裡非常不爽。

作為北宋華州(今陝西渭南)人,出生在關中地區的寇準(961-1023),一向很看不起南方人。北宋時期,儘管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的傳統核心,關中地區已經逐漸沒落,但寇準和他那個時代的人一樣,仍然認為,關中地區所處的西北地區,才是中國真正的王霸之地:

“西北,天地之勁方,雄尊而嚴,故帝王之興常在西北。”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北宋時,以寇準為代表的北方人政治群體,非常排斥南方文人。

當時,趙匡胤家族與主要的大臣都是北方人,儘管北宋王朝的經濟命脈,已經要開始仰賴江南地區,但在政治上,北宋的政治圈裡,大家對於南方人還是很排斥的,對此,當時作為宰相的寇準甚至公開放話說:


“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

意思就是說,南方是個下等地方,不能讓太多人中舉、當官;為此,作為宰相的寇準,有一次在看到主考官們,集體將當科狀元定為南方文士肖貫中時,寇準發飆了,強行要求將狀元改成了山東平度人蔡齊,對此寇準非常得意,逢人便誇口說:

“又為中原爭得一狀元!”

由於北方官員集團的集體打擊,因此在北宋前期,北宋朝廷中“選用人才多取北人”,南方士大夫大多默默無聞,沉淪者多”

4

安史之亂後,隨著大量人口的遷徙南下,秦嶺、淮河以南的長江流域地區人口日漸增長,經濟蒸蒸日上——與此相比,北方地區卻長期處於戰亂之中,深受契丹(遼國)、党項(西夏)、女真(金國)威脅的北方地區,動盪的軍事政治局面,使得經濟發展、文化教育開始全面落後於南方。

以河北為例,唐朝時河北出產的狀元人員高達15人,是唐朝時各省之最,但是到了北宋時期,作為與契丹、女真人長期對峙的軍事前線,河北在北宋時期的狀元人數,卻急劇下滑到只有1人

儘管有諸如寇準等北方重臣的極力維護,然而北方士子在科舉競爭中的逐漸落敗,已經開始顯現出來。

此時,中國歷史的天平,已經從北方,開始傾斜向了南方:

在人口數量上,唐朝天寶六年(747年),當時的北方戶口為492萬戶,南方為257萬戶,數量對比為65%:35%;

到了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北方戶口卻減少為459萬戶,南方戶口則增加至830萬戶,北方與南方的人口對比,倒過來逆轉成了:35%:65%。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中國狀元的地理分佈圖:也沿著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的路線遷移。

在經濟上,北宋的朝廷命脈,也主要仰賴著東南一帶的財賦供養,北宋時期的名臣包拯(999-1062)就指出:

“東南上游,財富攸出,乃國家仰足之源,而調度之所也。”

此時,位處長江下游的東南(江南)地區,已經成了北宋王朝的經濟命脈所在。而經濟繁盛的南方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程度,也遠遠超過了北方地區:

北宋時期,位處南方的兩浙、 兩江及福建三個地區,州學普及率均達 100% ,縣學普及率則超過80%;當時,北宋全國高達72%的私人學堂,竟然全部集中在這三個省區,在此情況下,政治穩定、經濟繁華、文化昌盛的南方,為科舉上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

最愛君此前曾經寫過《中國宿命論:“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為何屢屢應驗?》的稿子,在中國古代史上,經濟與教育中心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的“十”字架遷移趨勢,非常明顯。

在唐宋明清四個朝代中,狀元所處省份的前三甲,分別是: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狀元人數的大規模逆轉,在宋仁宗朝時期(1022-1063年)

,開始明顯逆轉。當時,北宋共有57名狀元有籍貫可查:

在宋仁宗朝代以前的北宋,明確籍貫的27名狀元中,南方人僅為6人,佔比21.4%

然而宋仁宗時期開始的30名北宋狀元,南方人卻高達21人,佔比高漲到了70%

除了狀元,在進士數量上,北方人在進士考試爭奪戰中,更是幾乎全軍覆沒:

當時,在公元960-997年間,北方籍進士在全國總額中佔比還能達到28. 4%;然而到了1101-1126年,北方籍進士,已經銳減到了僅佔 0. 08%

這種南北狀元的逆轉,和進士數量對比的日益尖銳化,讓一代大咖、作為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的司馬光,很是惱火,為此,司馬光與歐陽修狠狠吵了一架。

當時,北方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中逐年敗北,為此作為北方人的司馬光向北宋朝廷進諫說,科舉考試這種大統考、公開競爭的方式很不公平,北方有的路(相當於今天的省)竟然連一個考中進士的人都沒有,所以,科舉考試應該搞成大鍋飯,按照各個省的戶口數量,來平均分配錄取名額,實行

逐路(錄取”,這也就是中國最早的分省考試製說法的由來。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司馬光與歐陽修的大辯論,涉及到了狀元分佈的深刻背景。

然而,作為江西人的歐陽修卻很不贊同司馬光的說法,為此他上書跟司馬光爭論說,科舉考試都是匿名考試,中榜後才知道中舉人和狀元們的籍貫,這種做法憑才取人、唯才是擇,反正實行的是匿名制的公平競爭,有能者上,怎麼能按照省份,搞大鍋飯、平均分配呢?

在歐陽修看來,在當時的政治和科舉考試上,南方人向來就受歧視,如今憑著真才實學開始出人頭地,作為北方人的司馬光之流就看不順眼、想來阻撓了,這實在是很不公平,對於歐陽修的這種觀點,同樣是江西人的王安石也非常贊同,所以在王安石主持變法時期,北宋的科舉考試,仍然沿襲了全國各路(省)公平考試競爭的做法。

在今天看來,司馬光提倡的“分省錄取”制儘管有私心,但確實也反映了當時北方地區,在經濟文化上相對南方,表現出了衰落,因此,“分省錄取”制有著

“補償性正義原則”的因素,不能說全然沒有道理,這就好比今天要照顧西部地區的考生一樣;

但歐陽修的意見也不無道理,公平競爭符合“程序性正義原則”,也有利於國家對人才的最優化選擇。

6

但是,決定政策走向的,是政治鬥爭的勝利者。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反對變法的司馬光重新上位,並將北宋的科舉錄取制度,實行了初始化的逐路取人(分省錄取)——即作為北方地區的齊、魯、河朔諸路(省),可以與南方的東南諸路(省)分開考試,並平均分配,保障北方地區的進士錄取名額。

儘管在進士考試中,可以受到名額保障的大鍋飯照顧,然而一到了皇帝親自主持的

殿試環節,由於狀元錄取不分地域和籍貫,因此南方人的聰明才學,立馬就全面碾壓了北方人,司馬光曾經恨恨地說:

“閩人狡險,楚人輕易!”

言下之意是說,南方人都很狡詐,統統都不可靠。在司馬光看來,不僅是歐陽修、王安石這些江西人讓他不爽,所有南方人,在他看來都不是什麼好鳥,反正都很“狡(猾陰)險!”

政治上雖然有爭論,但是南北地區的文化教育失衡,也越來越嚴重。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唐宋八大家的地域分佈,反映了中國的南北分化。

在後世揚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中,除了韓愈(今河南洛陽人)、柳宗元(今山西運城人)兩位唐朝名家是北方人外,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個人,是今天的四川眉山人;王安石是江西撫州人,曾鞏是江西南豐人,歐陽修是江西吉安人。

可以說,唐宋八大家的籍貫所在地,也反映出了宋朝開始南方文化的全面反超北方。

在現在可以考據的北宋進士9630人中,其中南方諸路(省)為9164人,佔比高達95.2%;北方諸路(省)僅為466人,佔比僅為可憐的4.8%。北方地區在文化教育、科舉成績上的全面落後南方,在北宋中後期開始,也愈演愈烈。

7

科舉考試與狀元分佈,這種嚴重的失衡狀態,最終釀成了一起超級命案。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這一年的科舉會試結果公佈後,北方的學子立馬炸開了鍋:

原來,這次科舉考試錄取的狀元陳䢿,是閩縣(今福建閩侯)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劉仕諤,是浙江山陰人——而其他49名進士也全部是南方人;

對此,北方士子們非常憤怒,認為是主考官、湖南茶陵人劉三吾作弊偏袒、蔭護南方人。

事情鬧大了,於是朱元璋便下令,派前科狀元張信等翰林院的高才,成立聯合調查組重新進行評卷,結果張信等人調查來調查去,都認為劉三吾等人的評卷很公平,錄取結果不存在什麼問題。

對於張信等人的這個複查結果,朱元璋立馬勃然大怒。

原來,在朱元璋看來,當時北方地區經過女真人(金國)、党項人(西夏)和蒙古人(元朝)等少數民族政權,歷時200多年的統治,才被明朝這一漢人政權收復,

此時北方的人心不穩,對於當時明朝、這個位處南京的“南方政權”有的還心存疑慮,雖然劉三吾等人的評卷很可能是公平的,但是卻違反了收買北方士子人心這一“政治正確”原則。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為了政治,朱元璋犧牲了公平。

在朱元璋看來,如果不“均衡性”地照顧下北方的讀書人,那麼明朝這個當時的“南方政權”,是難以有效收買北方人心的,且不利於國家的統一。

在此情況下,朱元璋最終下令,將新科狀元、福建人陳䢿,以及複審官員、前刻狀元張信等二十多人分別處死,而主考官劉三吾由於當時已經85歲,才得以逃過一死,被革職充軍處理。

因此,陳䢿、張信這兩位朱元璋時期的新老科魁,也成了歷史上死得最冤的狀元。

殺死陳䢿、張信等狀元和南方士子後,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五月,朱元璋又宣佈重新進行科舉考試,這一次朱元璋自己親自閱卷,並將全部61個進士名額,都分給了北方人;同年六月,朱元璋自己主持殿試,專門錄取了山東人韓克忠為狀元,以籠絡北方士子。

這個慘案發生後,後世將當年的第一榜稱為南榜

;而將第二榜稱為北榜,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8

朱元璋死後,到了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朝開始實行南北中卷制度,即將全國的科舉考試劃分為南區、北區和中區,實行分地區錄取;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滿清將中卷併入南、北卷,開始實行南北卷制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最終被廢除,實行了分省錄取制度

儘管明清時期實行南北卷制度,和分省錄取制度,但是在排定進士名次的殿試環節,仍然是公平競爭,在此情況下,南方士子的科考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現:

在明朝有籍貫可考的89位狀元中,人數最多的省份仍然位處南方,分別是:

浙江19人;江西18人;江蘇14人。

到了清朝時,長江中下游的東南地區更是進一步崛起,在清代114位狀元中,江蘇佔了46人;浙江20人;安徽9人。

明清兩代,北方地區被徹底擠出了狀元前三甲地區。

這種狀元集中的趨勢,在東南地區更明顯:

歷數中國古代448名有籍貫可查的狀元,各省出狀元最多的,首先是江蘇76人;其次是浙江64人——僅僅江蘇、浙江兩地的狀元就達到了140人,佔比高達31.25%,對此,歷代的說法是:

天下英才盡出東南。

由於北方的狀元實在太少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當看到閱卷大臣進呈的前十名試卷中,有一個陝西人王傑竟然排在第三時,乾隆皇帝感慨萬千,特地將王傑從第三提拔為第一名,以此照顧下北方的讀書人,王傑也因此成了清朝時,陝西全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唯一的狀元

中國狀元終極PK:南北方大戰,最後誰贏了?

末代狀元劉春霖。

1904年7月,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次殿試在北京舉行,在經過一番考評後,主考大臣將最終結果呈遞給了慈禧“欽定”。

當時,清廷內外交困,正準備做七十大壽的慈禧,希望從科舉中得到一點吉利兆頭,沒想到她一翻開主考官們定為頭名的試卷,竟然是

廣東清遠人朱汝珍,一想到被慈禧下令推落井中溺死的珍妃,再加上廣東又出了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這些“逆匪”,慈禧心中非常惱怒,立馬就否決了朱汝珍的狀元稱號。

接著,慈禧又看了第二名的試卷,沒想到這個人竟然是直隸(今河北)肅寧人劉春霖,當時,北京一帶正鬧乾旱,劉春霖的名字非常吉祥;加上慈禧覺得劉春霖是肅寧人,肅寧這個名字有天下太平之意,於是鳳顏大悅的慈禧,立馬就將劉春霖從第二名調轉成了第一名狀元;廣東人朱汝珍則因此與狀元擦肩而過,成了中國科舉史上的末代榜眼。

河北人劉春霖,則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

至此,中國的南北狀元之爭,終於落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