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日军选择师团作为最大战略单位?

灰熊人


首先简单说一下日本师团制的由来。

日本并非在近代之初就采用了师团制,最早用的是“镇台制”,这一制度是将全国分为东京、大阪、仙台、名古屋、广岛、熊本6个镇台(1873),以维持地方稳定为主要目标。后来(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政府军为剿灭叛军第一次使用“旅团”编制。叛乱平定后,明治政府痛定思痛,决定进行军事改革。这次改革是从法式军制改成德式军制,具体而言就是以机动性更强的师团制取代了以往以镇守内地为目的的镇台制。德国军事顾问梅克尔建议日本采用师团制,因为从地理位置、人数、经费以及战斗方式上综合考虑,日本并不适合大陆式的大规模的军团制,而师团制能够保持较高的机动性。日本人回顾了下西南战争中最吃亏的就是军队缺乏机动性,于是马上就将镇台全部换成了师团。于是,师团成了日本陆军平时的最大作战单位。

下面再说一下师团的早期构成。

所谓师团制,就意味着任何种类部队都要在这个编制之下,应对处理任何种类的战况。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师团都是一个种类的。不过,在步兵部队编成上,它们都完全一样。而步兵部队则是一个师团的核心。

师团下一共有四个步兵连队,指挥官为连队长,由大佐担任。两个步兵连队又组成了一个旅团,指挥官为旅团长,由少将担任。两个旅团又构成一个师团,指挥官是师团长,由中将担任。一个师团平时保有兵力在一万人左右,一个步兵连队1500人,四个连队就是6000人,占师团兵员总数的60%,剩下的40%是炮兵、骑兵、辎重兵、工兵、通讯队、卫生队等部队。从作用和地位上说,这些都被视为步兵部队的支援部队。

这种编制方式在侵华战争前基本是定型的,后来为了适应中国大陆的战况出现了改革,而在自卫队建制上也采用了相同思路,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东瀛游侠


这个提问是错误的,日军的师团不是最大战略单元,就日军二战历史而言,可以认定联队级为最大战术单位,但战略级单位可不止到师团了。

以侵华日军为例,在师团以上就有军、方面军和派遣军等几种战略级编制单位。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中国战场(不含关东军和台湾镇守府)的大体编制为: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驻南京。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驻北平,辖第1军(驻太原)第12军(驻济南)以及第110师团等方面军直辖部队。

华东第13军驻上海,华南第23军驻广州,华中第11军驻武汉,新成立的第六方面军和第20军是为了一号作战而建,雪峰山惨败的就是第20军,每个军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辖几个或多个师团,比如第11军在高峰时指挥多达七个师团。

另外,在日本本土还成立了“总军”级单位,准备与美军进行所谓本土决战,据现有史料来看,总军应该是日本的最大战略单位,比如第一总军和第二总军,司令官为大将级,土肥原晋升大将后就当上了总军司令官,而一般的军或者师团主官,基本为中将。

日本投降后,在美国人默许下成立了自卫队,但是根据和平宪法,规模是受限制的,非战时最大编制现在是师团,但不算战略单位的最大级。


度度狼gg


首先提问里错误的是:师团不是日军最大战略单位,而是和世界各国一样,师团(师)是最小战役单位,师团以下为战术单位。日军最大战略单位是总军,日军依次成立4个总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关东军、本土总军等,司令官为陆军大将、元帅担任。1939年前,日军最大军事单位为军,如驻朝鲜派遣军、台湾派遣军、关东军等。后因华北战争规模扩大,日军成立华北方面军(日军叫北支那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北平;上海战事爆发日军成立上海方面军(后改为华中方面军,日军叫中支那方面军),之后日军在南京成立第一个总军:中国派遣军,来统一指挥2个方面军,首任司令官西尾守造大将。总军司令部地位相当于德国西方德军总司令部(西线德军)、东方德军总司令部(陆军总司令部兼任)、美国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部、苏联远东红军总司令部、中国方面军总司令部等,担负战略方向的军事作战任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为作战需要成立了南方军司令部(总军级),主要担负(包含台湾方面军)在东南亚和整个太平洋岛屿作战,司令官为寺内寿一陆军大将,辖第2、第7、第14、第18方面军及缅甸方面军,陆军航空兵第3、第4航空军。1942年,升级日本关东军为总军,目的是为日苏战争准备,梅津美治郎陆军大将为司令官,辖2个方面军、第2航空军、1个装甲军,关东军是日军海外拥有甲种师团最多的总军,但一直在东北无所事事。南方军成立后,关东军编制内的主力师团大部被抽调到南方军,到了2战后期关东军基本成了一个空壳,1945年日军扩编了关东军,师团数量达到24个,总兵力70万人,但兵员素质低下、武器严重不足。1945年日本虽败局已定,但还决心在本土与美军决战,于是在东京和广岛分别成立了杉山元大将为司令官的第一总军、火因俊六元帅为司令官的第二总军,以及驻地东京河边正三大将为司令官的航空总军,也有说法三者计算为本土总军。


方面军是日军最大的战役单位,负责独立完成某一区域(包含几个国家和地区)战役作战,如南方军最作战最强的方面军:缅甸方面军,辖第15军、第28军、第33军,共10个师团和第5飞行师团,总兵力30万人,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负责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云南区域的作战。何谓独立完成战役任务?就是进行一个战役时兵力总调配、总指挥由方面军来独立完成,如果需要其他总军、方面军的兵力协同、增援,那一定是把部队划归执行战役任务的方面军指挥,否则就会陷于指挥混乱。

日军总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

日军的军是中型的战役单位,没有固定的编制,如日军11军,是中国派遣军中唯一的机动野战集团,配属于第六方面军(华中方面军,辖10、11军),规模最大时辖12个师团,25万兵力。日军师团是最小战役单位(部队中最大固定编制军事单位),小于1个师团作战的叫战斗,因为师团是常设军事机构,有固定的部队编制、人数和武器配置,如果师团需要临时增加部队,叫做加强。由于日军师团是辖2旅团制,作战效率远不及33制部队灵活,日军就根据战役需要编成一些独立混成旅团或支队(相当于旅团或加强联队),临时加强给某些前线师团,作战完成后回归本来建制。师团之上军、方面军、总军可以根据战略、战役需要、通信、指挥能力等灵活配置师团数量。


民国国防部长白崇禧。

世界各国在表述军事行动双方兵力的时候,无论用哪种战略战役单位数量表达,一定要加上师(师团)的数量,如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一共动用3个集团军群,226个作战师;苏军进攻柏林的部队为3个方面军270个师,知道师的数量后,对于编成内有多少集团军、军就不重要了。同期表达中国军队数量时,用军来表述参战部队单位,原因一是中国军队数量庞大,远远超过日军;二是中国军队编制相当混乱,兵力少的师只有3、5000人,而师又分辖3团师、辖两旅4团师、辖3旅6团师(整编师)等多种编制,而军(整编师)的兵力与日军师团相当,方便指挥官掌握了解实际兵力。整个1937到1949年期间,国军不断整合、调整部队编制和番号,不断出现如战区、方面军、绥靖区、行辕、保安司令部、剿总司令部、第某路军、军团、兵团、集团军等编制,混乱不堪,而各战区、关内关外、地方部队的编制也不统一,同一个番号又分新旧,如第5军、新5军等,直到1948年3月才统一所有国军部队番号和编制,依次为剿总司令部-兵团-军-师-团。原创文章,感谢关注和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