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家族关系中的五服是指什么?

金石28224076


历史上五服最开始代表的就是一个人去世后,他的亲人们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的五种孝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孝服为五种亲戚关系,以平辈的来说的话,斩衰是亲兄弟穿的,齐衰是堂兄弟穿的,大功是再远一层的堂兄弟穿的,后面两种依次再远一层的堂兄弟穿。

古人去世,来吊丧的最远也就是穿缌麻的亲属了,再远就可以不用叫人家来了。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五服演变成一种宗族关系,即相同祖先内,包括自己往上数五代,五代内同一个祖先的就是五服之内,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有一个五福关系的图可以直观地解释这个关系:

现在的农村,比如山东、河南等地,所谓的“近门子”,基本就是五服之内的亲属。这些人算是一个家族,平时上林祭祖都是一起去的。

《礼记.大传》里有句话,叫:“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其实就是跟五服这种关系相对应的,意思就是五服之后就可以分家另过了。换句话说,不在五服之内,就不算亲戚了。


渔樵讲史


详细解释的话,五服其实就是五种“衣服”。按照我国民间的文化传统,人死了以后亲戚都要来服丧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办丧事的时候跟死者关系不同的人穿的丧服也是不一样的。按照传统,丧服分为五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丧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服。当然了,这是古代的叫法,现在这几种丧服虽然还在,但是这个叫法已经没人用了。

具体什么人穿哪个,是按照亲属关系来定的。关系最亲的穿斩衰,也就是麻衣,而且是最粗的麻。有一个词叫披麻戴孝,说的就是这个。这个都是直系亲属中关系最亲的穿的,也就是父母、子女。这是第一服。

第二服就是直系亲属中关系很近的亲戚,比如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叔伯姑姑、侄子侄女等等。第二服的亲子在办丧事时候穿的是齐衰,用粗麻布做的。

第三服关系指的是堂叔伯、堂兄弟姐妹、堂爷等等,到了这一层关系,丧服就不用太重了。

第四服的关系其实就已经比较远了,一般人基本上就是跟三服内的亲戚还有走动。出了三服基本就不怎么亲了。第四服指的是从兄弟姐妹、从叔伯姑姑等。

到了第五服除了高祖和玄孙,还有就只能称为本家了。

出了五服基本就不算亲戚了。



漂浮菌


用“五服”划分亲属关系的标准是以父亲家族为标准划分的,范围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被称为本宗九族,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

“五服”本身是指五种不同规格的丧服,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适用范围各不相同。

“斩衰”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的衣服。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这是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用粗疏的麻布制成的丧服,衣裳分制,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面料比“齐衰”稍好的丧服。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丧服。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使用面料最好的丧服,也是丧仪最轻的。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因为“五服”的穿戴标准是以血缘关系亲疏不同划分的,因此后来代指亲属关系。出“五服”就是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有同姓的关系了,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


当狗容易做人难


中国远古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那么五服自然也是指父系这边的家族关系了,以自己为基准,上四辈,也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母,父母,下四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包括自己,那就是一共是九代,也就是本宗九族。

那么五服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五服共有四层含义,第一种,根据《尚书·禹贡》和《国语·周语》的记载,以王城为中心,每五百里为一个服,依次是甸服是邦内,侯服是邦外,宾服是侯卫,要服是蛮夷,荒服是戎狄。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那就是一环到五环。

第二种,当时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层关系,身着五等服式,也叫做五服。

第三种,根据亲疏关系的五种丧服,由近及远,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第四种,自己及祖上四辈,分别为高祖父,曾祖父,父亲,自身一共五代,所以也叫五服。

而我们现在所认为说的五服,就是本篇开头说的本宗九族五服,如果不是九族之内的,也就出五服了,而出五服之后,就不用再为之服丧了。相应的古代说的诛九族,有一种说法就是按这个本宗九族五服来算的。

另外这五服在晋朝的时候也纳入了律法之中,也就是说之五服的关系越亲,那么五服之间成员的犯罪的处罚就会越重,如果关系越疏远,那么处罚也就相应的会越轻。


历史简单说


家族关系中的五服指的是亲戚关系中的亲疏关系,五服内的亲戚关系是比较亲的,家里面有红白喜事五服内的亲戚都是要来往的。五服外的亲戚关系比较远了,血缘关系淡了,人情世故可以不用往来走动了,也可以考虑通婚。


古代的“五服”是指五种孝服,为死去的亲属服丧,为有服亲属。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为: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也就是指亲人去世后,按亲疏关系什么人应该穿什么丧服的意思。



现在的“五服”是指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也就是指与自己为圆点,自己往上四辈(父亲、爷爷、曾祖、高祖),自己往下四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超过这四辈人的亲戚关系就是“出五服了”,直白点讲就是爷爷的爷爷那代过了就是”出五服”了,亲戚关系淡了,以后家族的红白喜事可以不用通知、参加了,也可以考虑通婚了。



家族中五服内的亲戚,各家庭互相之间有红白喜事要通知,参与的。谁家里有喜事要随礼,出钱出力帮忙的;谁家里有人过世了,按亲戚身份戴孝服奔丧的。五服内的亲戚之间人情世故来往交集比较密切,五服外的人情世故不用走动了。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族中的人都是各自有家,很多都是分散在各地生活工作的,自家兄弟姐妹都难得聚在一起,家族中的人要聚在一起更难得了。现在基本上都是三代为亲,三代之后不了了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春秋晚期以后,人们通过丧服轻重和丧期久暂来显示生人与死者的关系。因服与期主要有五种,故称“五服”,即斩衰三年,齐衰期,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而服术的六种原则为亲亲、尊尊、名、出入、长幼、从服,又主要以亲亲为准则。

至于五服的原则正如孔颖达所概括的:“同父则期,同祖则大功,同曾祖则小功,同高祖则缌麻,高祖外无服。”(《礼记·丧服小记》),服丧的时间分别为一年、九月、五月、三月、无服。即按照亲疏远近来服丧。杜正胜依据此理论,结合财产等因素,将“家庭”、“家族”与“宗族”按照五服制度来区分,即大功以上是共财的最大范围,主要为父、己、子三代,最广可以推广到同祖父者,这是“家庭”的范围;小功至缌麻同出曾高祖而不共财,是“家族”;至于五服以外共远祖之同姓,为“宗族”。(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换言之,大功以上为家庭,小功至缌麻为家族,五服以外为宗族。虽然,对于杜氏将“家族”与“宗族”区分开来存在着争议,但是其以五服来解释家族、宗族确是另一种视角。

如果简单点,五服为代表的丧服制度是一种礼仪,但同时也是对宗族关系亲疏远近的界定方式。


楚邾


“五服”和“家族”讲的都是亲缘关系,但范围又不相同,有互相覆盖的部分,也有各不相同的部分。

家族的范围比较大,没有限定。家族建立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基础上。家族从父系以父子相承的关系上溯下延。父子相传的主线为大宗,余子再传为小宗,就是主线之外的旁枝。族内有家,家有父,父是家内至尊,家联合起来成为族,族以大宗为尊之统,所以家里的父又要受制于族之宗子。

这样不断繁衍,可能在一个世家大族遍布各地,互不相识。比如《红楼梦》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对贾雨村说,“老先生的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这就是指贾雨村和荣国府贾家是同一个家族。当然这是一种恭维,世家大族人口庞大,传承多代,很可能互相之间和陌生人一样。

还有刘姥姥进荣国府拜见王夫人是以姻亲的关系。因为刘姥姥的女婿姓王,祖上做官,和王夫人以及王熙凤的娘家是联了宗的。

五服,指的是按生者和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的五种丧服制度。五种丧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最重的是斩衰,最轻的是缌麻。

生者如为死者服斩衰,那就是最亲的亲属关系,比如子为父、父为长子都是斩衰。缌麻最轻,关系也最疏远,比如男子族曾祖父这类。还有女婿为妻之父母等等。

五服的关系范围要比家族小得多。家族说起来应该是有共同的先祖,从理论上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五服所论的远近亲疏不只有血亲,还有姻亲。比如对女婿 ,对兵父母等。

但不管家族还是五服,都是重男轻女的。另外,如果是论血亲关系,五服之内,也就是对方死了需要为对方服丧的,这算是比较亲的亲戚。而家族之内出了五服的只能算同姓,算不上是亲戚了。


沅汰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代制度之特征是: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说明周朝制度与商朝区别最大的地方,大致有三:

第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以及因此衍生出来的宗法制、丧服制,还有封建制和君臣尊卑制; 第二是祭祀先祖的祖庙制度; 第三是同姓不婚制度。

周朝就是用这样的制度,“纲纪天下”。这些制度的主旨在于将社会关系纳入道德的范畴,将天下不同阶层,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形成一个伦理道理的主体,这样来治理天下。

周朝宗法制的精要,主要出自于《礼记·大传》中的一句话: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这里所谓的“别子”,是指天子或诸侯所生的区别于嫡长子的其他诸子(其中有嫡子也有庶子),即是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儿子们。别子,又称余子、支子。别子也有嫡、庶之分。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亲,此处当指诸弟。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大宗由嫡长子、嫡长孙世代相传,永远存在下去,叫做“百世不迁”。别子诸弟是一宗的旁支,传至五代之后其与别子关系已超出同一高祖范围,因此就不再祭别子的祖先,而另祭祀本支的祖先,是为小宗。嫡长子继承君位,统治族人,这称之为君统。而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没有继承君位的权利,所以周朝制度就将这些儿子从君统中剥离出来,另立体系,这就称之为宗统。大、小宗虽是相对的,但对于天子来说则是绝对的。周王为天下“大宗”,其余庶子和庶兄弟为诸侯是“小宗”。诸侯在其本国是“大宗”,其余庶子和庶兄弟为卿大夫是“小宗”。卿大夫在本家为“大宗”,其余庶子和庶兄弟为士是“小宗”。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式的统治体系。 整段话的意思就是,以别子为祖的话,那么别子的这些子孙后代就是(大)宗,他兄弟的子孙后代就是小宗。有过一百世不改变祭祖的宗,也有过了五代人就改变祭祖的宗.过了一百世不改变祭祖的宗就是别子的后代(即大宗)。


浊世清风


题主问的“五服”是指家族的五代人。



首先要说历史上的“五服”是什么?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也就是规定亲朋好友去世了,什么人应该穿什么衣服。



其次,“五服”到底指的是哪五代人呢?从自己开始算起是一代人,往上推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一共是五代人。再从自己算起往下推,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也是五代人。



题主和他是平辈,肯定是同姓,但也有表亲的异姓。不见得平辈就没出五服,小到一个寨子里成百上千的同姓人家,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同姓同根,就像人们常说的“一棍子撂不着边”,没有五代的血缘关系。


言劝


俗话说:灵棚底下分远近,也就是只有红白事才能体现五服地位。日常生活中,也许第五服走动的比第三服还好也更显得亲近。白事亲戚来吊唁,丧主要回谢贴,谢帖上要把五服内的兄弟 子孙都标注上,显示血缘关系远近,一目了然。第一服:亲兄弟,第二服:堂兄弟 称 期服。第三服:堂堂兄弟 称 功服。以此类推 第四服 称 偲服。第五服:称 伍服。出了五服就不上谢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