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為相不輸公叔,用兵齊名孫子,他是戰國時代變革維新的發動者。智退強齊,勇奪秦城,文韜武略,治國良策盡在他胸中。文武雙全,胸懷大志,三進他國,屢建功業,卻每每遭遇小人陷害,以至於不得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最終竟落得個亂箭穿心死無全屍的下場。

三國曹孟德說他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明代李贄說他用之魏則魏強,用之楚而楚霸。

能以一人之雄才擋一國之軍,足見此人足智多謀,才能過人,比之後世張良諸葛也毫不遜色。

然而偏偏這樣一個能文善武的人,不僅死狀悽慘,而且在後代流傳中也多遭人詬病,原因多種多樣,而最終歸咎卻是在於他自己不拘小節的性格與過於狠辣的手段。

他是吳起,戰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變革家,著有《吳子兵法》,對後世軍事理論發展有重大推進作用。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關於吳起的幾個故事,比如母死不奔,殺妻求將等在現在都耳熟能詳,世人多道他是利慾薰心不擇手段之徒,其實他也不過是可憐人一個。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1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棄衛又逃

戰國初期,七雄爭立,戰爭頻繁。

吳起出身弱小的衛國,正是列強爭奪的對象。他自小胸懷大志,成年後更是不吝錢財,四處奔走,立志要幹一番大事業。結果耗盡了家產,功名卻未成,遭到鄉里的奚落和恥笑。吳起一氣之下,殺死鄉里三十餘人,告別老母,咬下手臂的肉,立下“

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的誓言,後出逃到魯國,在那裡拜了曾子為老師,學習儒家仁義治國之道。

不久,母親病逝的消息傳來,吳起因為立下誓言與官司纏身,不方便回去奔喪。老師曾子一向注重仁義孝道,見吳起不回去奔喪,視他為不孝忘本之人,便與他斷絕師徒關係。

這時吳起也隱隱意識到在老師這裡所學的知識在這個戰火四起的年代用處並不大,便決定棄儒從兵,專心研習兵法之道。

三年之後,學有所成,經相國推薦吳起在魯國入仕,擔任大夫一職。

後齊國興師伐魯。吳起有意自薦率軍抗擊,魯穆公卻因為他的妻子是齊國人而質疑疏遠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吳起終於還是逼死了妻子。魯穆公聽聞,不得已便任他為將,率兵抗擊齊軍保衛魯國。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當時,齊強魯弱,魯軍並不是齊軍的對手,但吳起善於用兵,不與敵軍正面交鋒。當齊將張醜佯稱講和,到魯軍中探虛實時,吳起將魯國精銳隱蔽,令老弱病殘者留守營帳,並設宴款待張醜,裝出怯戰申和的樣子以迷惑敵軍。

齊軍果然受了矇蔽,認為魯軍不堪一擊,於是貿然進犯。吳起便乘其麻痺鬆懈之時,暗調兵將,指揮精銳,從三面突然開展反攻,齊軍倉猝應戰,一觸即潰,大敗而逃。

本應青雲直上,卻遭小人嫉恨,說他殺妻求將,慘無人道。魯穆公輕信讒言,欲對吳起削職究罪。

吳起自知留在魯國已不可能有所作為,恰逢魏國國君廣納賢士,便離開魯國去了魏國,以求另創一番事業。

2

在魏創武卒

此時的魏國已經興起變法革新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正在進行積極的改革。魏文候求才若渴,向李悝詢問吳起的為人。

李悝說,

吳起此人雖然貪好功名美色,但說到軍事才能,就是司馬穰苴在世也比不上他。

於是魏文侯便任命吳起為大將,抗擊秦軍。吳起不負所望,接連攻下秦國五座城池,佔領了全部西河地區。

之後三年裡,吳起又協助樂羊消滅了中山國,配合韓趙聯軍擊敗齊國

吳起智謀了得,用兵如神,在魏國27年間,先後與各國諸候大戰76次,獲全勝64次,“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其餘12場均為平手,無一敗績,使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一個諸候國。

鑑於吳起的軍事才能與赫赫戰功,魏文侯任命吳起為西河守,讓他肩負起了防禦魏國西部邊境的重任。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吳起到任之後,修城治池,練兵訓武,軍紀森嚴,賞罰分明。他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創立魏國虎狼之師魏武卒。又跟士兵們同吃同睡,同甘共苦,毫無將軍的架子,所以深得士兵的愛戴。

相傳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吳起發現後,毫不猶豫為他把身上毒瘡中的膿血吸吮出來。士兵的母親聽說這件事,痛哭不止。有人就問:“你兒子僅僅是個士兵,吳將軍卻為你兒子吮吸毒瘡,為什麼還要哭呢?”

士兵的母親說:“不是這樣啊!前幾年吳將軍為他的父親吮吸瘡口,他的父親為了報效吳將軍,結果戰死了。如今吳將軍又為他的兒子吮吸毒瘡,我真不知我兒子要戰死在哪裡了,我是因為這個才哭啊!”

不管吳起是否出於收買人心的目的,總之他的親力親為和身先士卒讓士兵很是感動,誓死效忠。

吳起在西河鎮守二十三年,期間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並寫出了《吳子兵法》四十八篇,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財富。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後魏國相國公叔痤忌憚吳起,便設計讓吳起離開了魏國。

3

在楚之變革

吳起離開西河時,“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

隨從們不解,問他為何流淚,他答:“如今大王誤信小人之言,對我產生了誤解。西河不久就要歸秦國所有了,魏國從此要衰弱下去了。”

西河是他辛苦奮鬥了大半輩子的事業,如今他已經五十多歲了,歷盡滄桑,卻仍一無所有,顛沛流離。

吳起最終去了楚國,楚悼王任他為楚國令尹,吳起終於如願以償,坐上相國的位置。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楚悼王

之後他在楚國大刀闊斧,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將律法明文刻在鼎上,置各郡衙門便於官民知曉。他裁官減員,削減俸祿,用於富國強兵。他削弱貴族權勢,使那些已傳三代的貴族取消爵位,舉家遷往地廣人稀之處開墾。

這場變法經楚悼王的推波助瀾得以成功實施,影響深遠。不出一年,楚國國庫充實,國力強大。後經吳起出兵百越、北平陳蔡,使楚國疆土大大延展,一時天下大震。

前381年,魏國伐趙,楚悼王命吳起出兵救趙,伺機擺平魏國。此時吳起身經百戰,看出奔赴趙國戰場救趙,效果遠不如直接進攻國內空虛的魏國,便率軍攻打魏國。與趙國交戰的魏國主力見此馬上撤軍來救。楚魏兩軍大戰於州西,魏軍敗走梁門。吳起乘勝追擊,阻截魏軍於黃河,同時切斷大梁與都城安邑的聯繫。

此一戰楚軍大勝魏軍,使楚國一時間成為戰國霸雄,也使吳起成為各諸侯的眼中釘肉中刺。

各諸侯四處收買楚國因變法而流亡的貴族們,貴族們相互勾結,欲將吳起除之後快。

等吳起班師回朝,朝堂形勢已經不復以往。楚悼王的逝世給勝利凱旋的吳起抹上黑白的色彩,沒有歡欣鼓舞,只有危機四伏。

失去了楚悼王的保護,吳起便如同鳳凰折翼蛟龍落難,一下子成為眾人的靶心,只能任人宰割,而吳起也隱隱意識到危險的氣息。

悼王的屍骨就在眼前,吳起踏進靈堂,蜂擁而至的弓手齊齊引發手中箭矢,吳起避之不及,急中生智撲倒在悼王屍體上。眾人一時猶豫不決,擔心傷及悼王屍身。吳起拔箭高呼:“群臣亂王!”話音剛落,亂箭如雨而至,吳起身中數十箭,無力匍匐於先王身邊,悼王的屍身也瞬間被射成篩子。

入仕三國,威懾六國,卻最終死無全屍

之後楚肅王繼位,嚴格按照楚國律法“以兵器觸及王身者,夷三族”,逐查當初毀傷悼王屍體者,誅亂臣70餘戶,全部滿門抄斬。而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身首異處,死無全屍。

一代天驕落得如此下場,真是可悲可嘆。

後人多詬病吳起此人誅鄰避謗,母喪不奔和殺妻求將,道他毫無人性,滅絕人倫。而事實上這些事的真實性是有待考究的。畢竟以一人之力,殺死三十餘人還能完好出逃,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再說母喪不奔一事,曾子逝世時是前435年,當時吳起不過五六歲,師從曾子一說也頗為古怪。

而說到殺妻求將,如果是確有其事,之後魏王又怎麼想把女兒嫁給吳起為妻並藉此來證明吳起的衷心?就不怕他第二次殺妻行為嗎?

歷史真相真的很難考究,雖說有相關資料,但終究還是後人編寫的,所以以訛傳訛和主觀因素都是難以避免的,加上吳起雖說儒法兵三道都有所涉,但終究注重的還是兵法兩道,史書資料又大都由儒家史官編纂而成,所以也就難免偏頗,所以各位看官們也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