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同因老母而被威脅,為何徐庶選擇了出走,而姜維選擇了留在蜀漢?

又一孔明——諸葛武侯的優秀接班人姜維(1)

主筆:我方團隊作者 劉煒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往往在國家衰敗之時挺身而出,成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如戰國末年時的趙將李牧,秦軍攻趙,李牧連卻之,秦將樊於期(一說桓齮)被李牧打敗後被迫流亡燕國,秦王嬴政怒而殺其全家,這才有了日後樊於期願意將頭顱借給荊軻刺秦一事。又如南明時的名將李定國,在大西南艱苦抗清十餘年,連斃兩王,清廷為之震動。這些國之砥柱的出現確實能在一段時間裡延續國祚,但大廈將傾非一木難扶,客觀形勢已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挽回。在後世的評價上,一直以來成王敗寇的評判標準使得這類人名氣不高,但這種矢志不渝的精神卻是值得稱頌的,諸葛武侯北伐大業的繼承人姜維就是這樣的人。

同因老母而被威脅,為何徐庶選擇了出走,而姜維選擇了留在蜀漢?

根據《三國志•蜀書•姜維傳》的記載,姜維本為魏天水郡下轄的郡治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氏,青年時仕郡上計掾(按指統計郡裡戶口、錢糧、懇田、刑獄等事務的官員,年終需製成文書向州里彙報),州闢為從事。加之姜維父親、原天水郡功曹姜冏“值羌、戎叛亂,身衛郡將,沒於戰場”,故曹魏朝廷賜姜維中郎將官職,可參與本郡軍事。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武侯首次率軍北伐攻至天水,天水郡守馬遵“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因頂頭上司疑神疑鬼自行逃脫,被拋棄的姜維等郡守屬官最後被迫投降蜀軍,也因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同因老母而被威脅,為何徐庶選擇了出走,而姜維選擇了留在蜀漢?

通過一系列的接觸,武侯十分欣賞這位天水青年,認為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是位難得的涼州上士。武侯試著將蜀漢精銳的虎步軍五六千人調撥給姜維讓其操練,又發覺他“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更是個可塑的將材。這次北伐結束後,武侯“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留在身邊悉心栽培。

同因老母而被威脅,為何徐庶選擇了出走,而姜維選擇了留在蜀漢?

裴松之注引的《孫盛雜記》與《晉書•五行志》中記載了一件令人唏噓的事:因馬謖失街亭,姜維沒有來得及接回家眷便隨武侯回蜀。事後魏人調查,得知其是因上司拋棄而被迫投降,所以也沒有為難家眷,只是讓薑母託人捎信給姜維命其回家。姜維回信道:

“良田百頃,不在一畝。心有遠志,不在當歸。”

望著遠處的百頃良田,就不會在乎腳下的這一畝三分地;內心懷著遠大的志向,就不會去考慮歸家的事。可見,姜維已立志跟隨諸葛武侯為光復漢室而效勞,不能再從母命了,遙想當年長坂兵敗之時,武侯的好友徐庶同樣面臨著母親落於敵手的困境,最終徐庶放棄了理想,選擇了母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資格去苛求任何一個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姜維回信時心中的情感一定如不斷衝擊岩石的洶湧海水一樣,在反覆的翻騰之後終於歸於平靜。這個最終決定留下來的青年,或許也會勾起武侯對徐庶種種回憶,徐庶投魏後官不過御史中丞,未聽說過他在曹魏朝堂上有過什麼閃光之處,但倘若徐庶未走,武侯便多一臂膀,北伐軍中也又多了一位運籌帷幄的智謀之士。此時的姜維的出現,估計就是上天為了彌補徐庶之失而送給武侯的一個禮物吧。投漢的姜維此時二十七歲。二十七歲,這是一個十分巧合的年齡,二十一年前,先主劉備三顧茅廬請得武侯出山,那時的武侯也是二十七歲。如果說,劉備去世後武侯成為其化身的話,那麼姜維也同樣是武侯的一個延續,為蜀漢政權效力終生。

同因老母而被威脅,為何徐庶選擇了出走,而姜維選擇了留在蜀漢?

武侯時代關於姜維的記載非常少,僅知建興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後,武侯上疏彈劾供應軍需弄虛作假的中都護李嚴,疏表中出現有姜維的名字,此時據天水歸降不過四年的光景,他已從雜號的奉義將軍晉升為徵南將軍,位列武侯秘書、昭武中郎將胡濟之前,而當初一同歸降的天水郡吏上官雝也出現在疏表當中,仍為雜號的討虜將軍。截止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武侯最後一次北伐時,姜維又官居老資歷討寇將軍王平、平北將軍馬岱之上,晉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還與武侯一起談論司馬懿的權詐傑作“千里請戰”,師生二人所見略同。

同因老母而被威脅,為何徐庶選擇了出走,而姜維選擇了留在蜀漢?

此外,姜維還寫過一篇散文《蒲元別傳》,被收錄於宋代類書《太平御覽》當中。蒲元是蜀漢軍中一位頗有名氣的工匠,曾為北伐軍造刀三千口,他打造的刀鋒利無比,能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姜維與武侯一樣,都極其看重軍事科技,想必與蒲元交情應當不錯,再看他寫給母親的信,其文筆還是極好的,作一篇散文不成問題。

閒樂生評:諸葛亮為何選擇姜維繼承自己的北伐事業,而姜維作為一個魏國降將為何又會為季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想作者劉煒的這篇文章已經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諸葛亮自己的兩個兄弟都各自在吳、魏為官,他的幾個好同學徐庶、孟建、石韜也都在魏國為官,他們或為個人選擇,或為家族存續、或為堅守孝道,相信武侯也不會過多苛求他們;但姜維作為一個邊郡降將,不免沾染羌氐戎狄之風,卻能如此恪守忠義,實在難能可貴。這就是“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彼時尚屬中古時代早期,武侯與姜維上承先秦兩漢之遺風,鐵血丹心,英魂烈烈,實在讓人萬分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