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鄰居家的萌萌正在上初二,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她對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厭惡情緒,放學回家後只知道看手機追劇,作業也是胡寫一通隨便應付,父母怎麼說都不聽。肺炎疫情期間學校沒法準時開學,萌萌在家沒人監督就更加肆無忌憚地追劇了,萌萌爸爸無奈地說:“馬上就初三了,中考壓力這麼大,孩子再這麼下去真的要廢了!”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學習、寫作業、考試......在應試教育制度下,這彷彿成了孩子們不能選擇的事,正是因為沒得選,面對孩子厭學的家長只能急得團團轉又不知如何解決。像萌萌這種厭學的孩子不在少數。

今天剛看到一則新聞,深圳12歲男孩借上網課名義玩手機,給遊戲主播打賞了十餘萬,好在平臺已經將錢款全部退回,但男孩母親傷心地說:“這麼多年,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沒有改變,他現在說他知道錯了,但是我在他眼裡仍然看不到愧疚。”

相比枯燥無味的學習,電視劇、網絡這些東西真的是太吸引人了。特別是受疫情影響,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寒假,身心處於極度放鬆和散漫的狀態,再加上自律性不夠,重新回到緊張的學習狀態確實很難。

先撇開疫情特殊性的影響,我們客觀地來看待學習這件事。眾所周知,學習是一件非常燒腦的事情,相比睡大覺,成年人都知道選擇後者,更何況尚未成熟的孩子。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人類天生不擅長思考

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威林厄姆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中講到了一個有趣的事實: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相比其他動物,人類思考能力很強,但大腦的本職工作不是用來思考的,它還負責我們的視覺、運動等,而大腦的大部分區域都貢獻給了這些功能。

思考需要意識層面的參與,會消耗巨大的能量,這就是為什麼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累得多的原因。其實,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是重複的,所以聰明的大腦進化出了“記憶”來幫助我們避免思考。當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通常不是從零開始重新思考,而是回憶之前是否遇到過類似場景,在記憶中搜索。記憶能幫助我們消耗最少的能量解決最多的問題。

大部分娛樂不需要思考

學習需要消耗能量,但也沒見厭學的孩子成天睡覺啊,反而不眠不休的看電視、玩手機,難道幹這些就不消耗能量嗎?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首先,大部分娛樂活動,例如看電視、刷手機確實是不需要思考的。多數人不會看個電視劇寫個觀後感,看篇微博寫篇評論文,除非這是你的工作或者愛好。無數網文都曾科普過:信息變動最容易獲得人們的注意力,這種關注是被動的,並不附帶意識層面的主動思考。這裡的信息指的是畫面和文字等各種載體。

其次,人類的本能就是要不斷獲取跟外界的聯繫,睡大覺並不能贏得人類的青睞。就拿這次肺炎疫情來說,之前看到抖音上有個大叔用家鄉話罵那些吃蝙蝠的人,就是因為他們害得自己天天在家睡大覺。想象下,如果沒有現代通訊和網絡,足不出戶的我們可能真的會瘋掉,因為斷絕外界聯繫與我們內心渴望是相違背的。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再次,學習需要持續關注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受環境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商業變革來追蹤人類關注力的變化。

  • 博客的歷史:這個時候的牛人都擅長寫長博客來為網站賺流量。
  • 微博的崛起:這一度成為博客的噩夢,因為微博只要發124個字就能將信息傳播出去。
  • 公眾號、頭條號、知乎的誕生:讓關注解決問題的人們再次回到了能持續閱讀5分鐘以上的狀態。
  • 抖音的出現:15秒視頻給你一個驚喜,人們往往期待下個驚喜。
  • 分屏的發明:看視頻的同時還能刷網頁、微博等文字信息,同一時刻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從這個變革中我們能發現兩個情況

1、迫切需要解決問題時人們才能進入持久關注的狀態。

2、其餘時間,人們持續關注能力越來越弱的,也來越分散。

父母身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身邊的孩子難免會受到影響。往往厭學的孩子並不想迫切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因為放棄比解決更容易,所以他們的持續關注能力變得越來越差。

玩網絡遊戲也需要思考

此刻,還會有家長會提出疑問:孩子跟大人一樣刷手機、看電視,他們喜歡玩網遊,好些網遊大人都不會玩,但他們卻玩得很溜,是什麼原因呢?

很多網遊平臺都會招一種職位叫做“遊戲策劃”,這個職位的工作職責是編寫遊戲背景故事,制定遊戲規則,設計遊戲交互環節,計算遊戲公式,以及整個遊戲世界的一切細節等。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簡而言之,就是制定合乎邏輯的遊戲規則,並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告訴用戶,如果大部分用戶看不懂,那這個遊戲就是失敗的。所以這個崗位需要充分了解用戶的年齡分佈、心理水平、文化程度等特徵,才能更好的完成。

其實學習也像玩遊戲一樣,有自己的規則所在。但大部分孩子能看懂遊戲的規則,卻讀不懂學習的規則,說明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規則展現方式的問題。學習的規則大部分靠老師傳授,但老師講述規則的方法並不會像遊戲劇情介紹那樣生動有趣,因此孩子也不一定能聽懂。不懂的孩子迫於老師的威嚴、家長的憤怒、同學的歧視,不敢問也不吱聲,最後不懂的知識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喪失學習興趣。

解決問題非一朝一夕

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這句話一點不假,就算家長沒有“肇事者”的直接責任,但也有負責“善後”的職責,找出孩子厭學的具體原因,再分步解決。

首先,家長需要從認識上做出改變,那就是摒棄社會對“優秀”的功利性審美。幾乎所有孩子厭學問題都跟家長功利性審美脫不了關係,雖然考試是目前評價孩子學習情況的普遍性方法,但成績好不等同於優秀,即便孩子中考失利、高考失利,但不代表孩子這輩子將一事無成。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其次,孩子出現學習上的障礙一般存在

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興趣,二是缺乏自主動力。

  • 找回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來源於好奇心和探索欲,解決問題後產生的愉悅感能激發我們的興趣。但愉悅感是非常脆弱的,問題的難度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大了容易放棄,太小了又很無聊,要恰到好處,而每個孩子的恰到好處都是不一樣的。家長從孩子自身情況出發,循序漸進地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必要時給予鼓勵,這樣才能維持孩子的學習興趣。

  • 給孩子一定的選擇空間

既然考試躲不過,該學的還得學,家長讓孩子在可選範圍內自主選擇來增強孩子的自主性。例如,孩子自己制定長期和短期的學習計劃,決定學習時間、科目順序、學習進度等。這個計劃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開學啦!孩子厭學或許跟疫情無關,找出真實原因很重要

長期計劃在很長時間內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是一個學期內必須學會的知識,但短期計劃是很靈活的,家長和孩子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制定或調整。計劃一旦完成後,家長的職責就是監督孩子的學習情況是否跟計劃保持一致。

學習計劃具備規律性、規則性和嚴肅性,絕對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比如說今天媽媽問孩子:“你作業幾點能寫完?”孩子回答:“6點。”結果孩子6點沒寫完媽媽就責怪孩子不守信用,這種方式是不對的。退一萬步說,就算孩子沒能按學習計劃完成,別忘了家長“善後”的職責,一定要弄清楚孩子沒完成的原因,再適度調整短期計劃來匹配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味責備孩子乾著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