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對於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的回答又會是怎樣的呢?

同樣的問題,孔子往往會根據弟子的性格不同,或各自的缺點,給出不同的答案。對於何為“崇德、修慝、辨惑”,子張與樊遲都問過這個問題,給子張的回答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對於樊遲的回覆則記載於《論語.顏淵篇》第二十一章,其原文是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對於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的回答又會是怎樣的呢?

“舞雩之下”,《先進篇》最後一章介紹過舞雩(yú),是指古代祭祀上天,向上天祈禱下雨之祭祀之所。有祭壇,周邊還有樹木。應該是當時文人墨客出遊首選之處。對於問答之前特意交待一下地理位置,這在《論語》中是很少見的,後世學者多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指出樊遲在此環境下提出此問題是有一些寓意深刻的含義的,主要還是針對當時魯國“三恆”專權,不論是魯昭公還是魯哀公都有驅逐季氏的打算,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樊遲以隱晦的語言在詢問失敗的原因。故孔子稱其“善哉問”。


對於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的回答又會是怎樣的呢?

本篇第十章子張問過相同的問題,對於何為“崇德”、“辨惑”進行了解釋。

“修慝”,慝讀音為tè,朱熹引用了胡寅的註釋“慝之字從心從匿,蓋惡之匿於心者。修者,治而去之。”匿是本義是隱藏,慝則可理解為隱藏在心底深入的惡,所謂修慝就是將深藏內心深處的惡治而去之。

“先事後得”,這是孔子教導樊遲何為崇德的講解,先做事,後計得。為所當為,不計較得失,個人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就會不斷的提高。孔子在回答子張何為“崇德”是所說的是“主忠信,徙義”,其實與回答樊遲的內容在內含是一樣的,通過對道的踐行,心有所得即為德,通過不斷的修行提高自己的人格。告訴樊遲的更具體,從中也體現出了子張與樊遲的差別和特點。


對於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的回答又會是怎樣的呢?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的意思就是對於自已的不足嚴格要求,對於他人的不足則不過於嚴苛的去批評。也就是要求嚴以律已,寬以待人。

本章的譯文是,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敢問怎樣崇德、修慝、辨惑呀?”孔子說:“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先做事,後計得,不就是崇德嗎?對於自已的不足嚴格要求,對於他人的不足則不過於嚴苛的去批評,這不就是修慝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甚至不顧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惑嗎?”


對於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的回答又會是怎樣的呢?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問,孔子給出的回答也不盡相同。子張問何為辨惑,孔子的回答是“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對這種情況的普遍看法是孔子回答問題是因人而異的,從對子張和樊遲的不同回答可以看出,與孔子對子張的評價“師也闢”,“師也過”也就是子張容易走極端的性格是可以對應上的。朱熹在《論語集註》則這樣註釋對於樊遲的評價“樊遲麤鄙近利,故告之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 “麤”字的讀音為cū,同“粗”,孔子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針對樊遲存在的缺點而言的,也就是說樊遲人性格可能有點自私、小氣,故孔子對他問題的回答是有一定針對性的。對於孔子這些話的學習一定要注意不能斷章取義,要了解其背景及前因後果,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