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驚蟄節令即到,驚蟄常識知多少?

風雨人生3293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二月初一前後(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舒顏離離



浪裡金帆


網上說“驚蟄到瘟疫散,自古如此”,再過幾天就是驚蟄了,希望網事成真。

驚蟄,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蛇蟲鼠蟻。那麼關於驚蟄的一些小常識?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驚蟄時間

2020年3月5日:農曆二月十二

驚蟄,古時候稱為“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據說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驚蟄的到來標誌著萬物生長,標誌著仲春時節已經開始了。此時天氣已經逐漸變暖,春雷已然響起!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三候

古時候人們是將驚蟄分為三候。

一候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滿園的桃花已經盛開了,朵朵嬌豔。

二候倉庚鳴:春天來了,黃鸝早已經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開始鳴叫了。

三候鷹化為鳩:“鳩”在古時候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到了秋天時,鳩再化為鷹,飛到天空中。

驚蟄詩詞

1、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遊景仁東園》宋代:蘇轍

譯文:剛剛到了驚蟄時節,草木還沒有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

2、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水龍吟 壽族父瑞堂是日驚蟄》元代:吳存

譯文:今年剛剛才到驚蟄時節,蟄蟲伏處的洞穴才開,一聲雷響呼喚著蒼龍醒來。

3、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驚蟄日雷》元代:仇遠

譯文:天上半夜突然響起一聲雷鳴,到了早晨蟲子的洞穴已經打開,花芽也探出了頭。

4、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秦樓月·浮雲集》宋代:范成大

譯文:雲彩聚集在一起,時屆驚蟄,雷聲隱隱。剛驚蟄時,水鵓鴣叫聲憤怒焦急,楊柳也隨狂風舞動。

5、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觀田家》唐代:韋應物

譯文:一場微細的春雨百草充滿生機,一聲隆隆的春雷驚蟄節令來臨。

驚蟄農諺

1、驚蟄前打雷,四十五天雲不開。

2、節到驚蟄,春水滿地。

3、驚蟄雷鳴,成堆穀米。

4、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驚蟄習俗

1、祭白虎

驚蟄祭白虎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之神以及是非之神。白虎非常好吃,每年在驚蟄的這天白虎會出來吃人。於是,為了讓白虎在驚蟄時不再出來吃人,百姓們在這一天用紙繪製的白老虎來祭祀,用肥豬血來喂白虎,使白虎吃飽後不再出來吃人,也不能開口說是非。

2、打小人

在驚蟄的這一天,你是否會看到人們一邊用木拖鞋來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還唸唸有詞。其實這就是打小人。驚蟄時節春雷響,所有冬眠中的鼠蟻蛇蟲都已經醒過來了,出來覓食了。所以這時候人們會用艾草來點燃燻家中的蛇蟲鼠蟻,以之驅趕。

3、吃梨

驚蟄來臨,天氣已然是漸漸變暖了,這時候稍一不注意就會感冒。所以在這時節,飲食應該是清淡的。而在驚蟄的這一天,吃梨已經成為了有些地方的風俗,梨子可以滋陰清熱,可以增強體質。

4、吃炒豆

在陝西,有一些地方在驚蟄的這一天,都要吃炒豆。人們將用鹽水浸泡過的黃豆放在鍋中來爆炒,在爆炒過程中發出的聲音象徵著蟲子在鍋中受煎熬時的聲音。

驚蟄養生

1、驚蟄時節,天氣已經漸漸回暖了,在穿衣方面要注意了,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

2、驚蟄時節,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清淡的食物,比如吃豆腐、蔬菜等。

3、驚蟄時節,晚上11點之前就要睡覺了,早上5到7點的時候就應該起床了。這樣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4、驚蟄時節,3月份是最適合進行運動,要多動少坐。運動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可以減脂,降低冬天儲存的脂肪量。

關於驚蟄還有哪些小常識,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青鳥


驚蟄節令即到,驚蟄常識知多少?

不得不說,時間真是過得好快。今天已是3月1號,再有不到4天的時間,3月5日的上午10時57分,太陽的黃經就會達到345°,北斗七星的斗柄也將指向“丁”位,從那一時刻起,2020年將正式進入一年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驚蟄。

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時令進入驚蟄之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就可以漸次聽到春雷了,我國南北各地的雨水也會漸漸開始增多,春光明媚的景象將會越來越明顯。此時,西南和華南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大多會維持10——15℃左右,城鄉之間,春意盎然。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也會逐漸升至0℃以上,農民朋友忙碌的春耕農事,正是著手準備,即將開始的時候。

驚蟄是指示自然生物在受季節節律變化所影響而出現地上萬物自然萌發並開始生長的現象,每年的驚蟄之後,春雷乍動,大地復甦。蟄伏地下一個冬天的各類昆蟲,從此就該陸續甦醒、出土活動了。在農民眼裡,驚蟄節氣歷來都是被看作春耕的開始。忙春耕、忙春管,播下希望,維護念想,是農村裡農民所必不可少的農事行動。

驚蟄分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鳩”,其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自驚蟄開始,各地的桃花就要陸續綻芳吐翠了;喜愛唱歌表演的黃鸝鳥,也自然而然地開始自己求偶尋友的旅程;再過不久,翱翔天空的鷙鳥亦會化作一年一度的布穀聲聲。“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過了驚蟄節,耕作不能歇”。天地祥和,全是景色!


鄉村螢火蟲


今年3月5號是驚蟄。驚墊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驚蟄屬於一年四季中第一個季節春天中仲春的開始。

驚蟄說明隨著立春後的陽氣不斷上升,因為空中的暖冷氣流對撞,開始出現雷鳴。同時,冬天蟄伏的蟲丶蛇之類開始結束蟄伏,出來話動。

驚蟄節氣的民間習俗是吃梨,意思是告誡人們,驚蟄之後隨氣溼不斷升高,蟲丶蛇出洞,細菌開始氾濫,但乍暖還寒,容易出現口乾口渴,弄易感冒。梨能生津止渴,治療咳嗽,吃梨可防止感冒,利於身體健康。


本昌談歷史


說驚蟄

≈≈≈≈≈

今年“驚蟄”是古歷(農曆)二月十二日,公曆三月5日。“驚蟄”節令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笫三個節令。每年在公曆3月5日一一3月7日的其中一天。

“驚蟄”節令在我國農業領域裡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與意義,古往以來,它指導天下黎民百姓對農事的按排。“驚蟄”的到來,標誌著大地氣溫有一個明顯的回升,一切哲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類開始蘇醍。迎春花黃蕾綻放,桃花紅蕾綻放,杏花白蕾綻放,一切越冬農作物迅速返青,大地呈現萬物復甦景象,正謂古人云雲:“驚蟄過後就是春天了”!

驚蟄是冬季氣溫結束、春季氣溫到來的分界線,驚蟄前:蜇伏、隱藏、潛伏、自然界裡有生命的物種都處於冬眠靜態下。驚蟄了,醒動、變化、突然、所以在長江流域開始有雷聲、春雷、驚動。正謂“春雷一聲震驚天地”。蜇伏於地下昆蟲類逐漸甦醒。

驚蜇了,長江流域開始雨水增多,黃河流域農事日益繁忙。

驚蟄節令的產生與出現,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與智慧的象徵,是先民們在天文氣象學領域的創造與發明。是華夏五千年燦爛文化裡的又一奇葩。


風雨人生3293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據說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於每年公曆3月5日或6日交節。驚蟄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南方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時節,北方地區也漸漸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漸次展開。“春雷響,萬物長”。


古分驚蟄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

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

於驚蟄之際開始開花。

從此漸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謝謝」


倉庚,即黃鸝,黃鸝鳴叫,

春天來了,氣溫復甦,動物開始發情求偶。詩云: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此時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復化為鷹。為什麼這樣說呢?鷹每年二、三月飛返北方繁殖,就不見蹤影了。這個時候斑鳩鳥飛出來。於是古人以為春天的斑鳩是由秋天的老鷹變化出來的。


也有說:鷹為孵育後代,隱去身影;而此時的天空,卻依舊能傳來鷹叫。此時的鷹鳴之聲,來自於鳩鳥,鳩鳥為了自己獨特的繁育方式“鳩佔鵲巢”;裝扮成鷹,把鵲鳥嚇跑,同時自己在鵲鳥的巢中產卵。


民間習俗

驚蟄節的主要習俗有祭白虎、驅蟲、炒蟲、打小人、吃梨等。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對於驚蟄吃梨的起源我們無法考證,但是這個風俗習慣卻代代相傳。相關的說法: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傳說,雍正年間,晉商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


驚蟄日驅蟲、除蟲、吃蟲的習俗,起源非常古老。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客家人,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穀。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還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飯、或做芋子餃吃,以芋子象徵“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驅蟲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詩詞

觀田家

唐代: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

宋·張元幹

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


驚蟄家人子輩為易疏簾

宋代: 范成大

二分春色到窮閻,兒女祈翁出滯淹。

幽蟄夜驚雷奮地,小窗朝爽日篩簾。

惠風全解墨池凍,清晝勝翻雲笈籤。

親友莫嗔情話少,向來屏息似龜蟾。


春晴泛舟

宋 陸游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驚蟄》

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菩薩蠻(春雨)

宋代:蕭漢傑

春愁一段來無影。著人似醉昏難醒。煙雨溼闌干。

杏花驚蟄寒。唾壺敲欲破。絕叫憑誰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秦娥月/憶秦娥

宋 范成大

浮雲集 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 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

拂牆濃杏燕支溼。

燕支溼。

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殘陽暮裡酹江月


2020年的驚蟄節令是3月5日,即下週四,驚蟄節氣之名源於自然界的物候現象。至於驚蟄有哪些常識,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一、驚蟄的關鍵詞:甦醒

從驚蟄節氣的命名我們就可以知道,驚蟄的最大物侯現象便是萬物甦醒。很多動物和昆蟲都有冬眠的習慣,比如我們常見的蛇類,蚊子,及很多的昆蟲,我們在冬天的時候都不會看見它們的身影,但是從驚蟄開始,伴隨著氣溫的回升,春雷萌動,很多冬天冬眠的動物尤其是昆蟲雷開始結束蟄藏的生活,逐漸的甦醒活躍,驚蟄一名也由此而來。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我國古人劃分驚蟄三候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伴隨著驚蟄的開啟,桃花盛開鬧新春,黃鸝開始鳴叫了,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都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景象和氣息。

所以,驚蟄節氣的關鍵詞便是:甦醒,雖然驚蟄之前已經經歷了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但新春伊始,乍暖還寒,春季的第一個月往往還是比較寒冷,直到驚蟄,春雷萌動,才意味著春天真正開啟了,所有古人把驚蟄稱之為春的號令,萬物從驚蟄開始甦醒。

二、驚蟄的標誌物:春雷

如果說有什麼物侯現象最能代表驚蟄,毫無疑問便是春雷。

《淮南子·天文訓》:“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音比林鐘。”民諺說:“驚蟄至,雷聲起。”

春雷是驚蟄的標誌物,與驚蟄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雷的產生需要冷暖空氣的強烈對流,只有當天氣開始轉暖,溫度開始回升,大量的暖溼氣流開始上升與冷空氣對流的時候,才會產生春雷, 春雷是驚蟄拉開春天帷幕序曲。

三、驚蟄節氣的生活

瞭解了驚蟄的物候特點,我們再來看下驚蟄節氣我們的生活常識有哪些?

1、春耕播種要及時

俗話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我們都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農業勞作的基本依據,幾千年來一直沿用至今,而耕種最講究節氣節令,否則就會嚴重影響收成。

從驚蟄開始,正式進入春耕的季節,驚蟄後氣溫開始回升,正是春耕播種的最佳時節,驚蟄之後,江南水田裡,到處是春耕的繁忙景象。

同樣,驚蟄的春耕不僅僅適用於農業勞作,作為生活在城市的我們亦要開啟自己的“春耕”,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驚蟄開啟,我們亦要為自己一年的工作、生活播下春天的“種子”,做好工作的規劃。

2、防護保健要重視

俗話說“春雷驚百蟲”,驚蟄至,蟄伏冬眠的昆蟲、蚊蟲乃至一些害蟲、細菌、病毒都開始甦醒,活躍起來,所以有“桃花開,豬瘟來”這樣的民間諺語口口流傳,溫暖而潮溼的環境最利於細菌蚊蟲的滋生和蔓延。

所以驚蟄過後,古人一般會非常重視驚蟄過後的病蟲害的防護,比如,驚蟄過後,人們會用石灰撒在門檻外,以防止蟲蟻入室,同時會用艾草燻家中的四角,以艾草之香味驅趕蚊蟲及室內的潮溼空氣以避免細菌病毒的滋生。

3、春季養陽正當時

春雷響,萬物長,萬物開始甦醒,當然也包括我們這些自詡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驚蟄之驚,同樣也讓我們身體的細胞開始甦醒和活躍,所以春天一到,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走出家門,走向田野戶外。

春暖花開的季節是不僅僅最適合戶外踏春春遊的時節,更是人們藉由驚蟄的驚雷喚醒身體細胞生機和活力的最佳時機,所以這個時候最適合去到戶外,感受生機勃勃的春的氣息,助養自身的陽氣。



知微通元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1]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

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

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念觀者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關於驚蟄吃梨還有其他幾種說法:

1.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

3.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