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廢科舉制度之路

整理書房的時候,翻出了數年前買的幾本清末線裝書。其實一套為《文料大成》,清光緒丁亥年所成,即公元1887年。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廢科舉制度之路

筆者收藏的《文料大成》,一套四卷

上網搜索一番,才發現這套《文料大成》還有一則小故事。(來源《文明小史》)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廢科舉制度之路

《文料大成》扉頁


據書局老闆自述,在八股文考試盛行的時候,《文料觸機》一年可以賣掉五萬本,因為賣得太好,很多人便翻印再賣,生意便大不如從前了。幸好,一位時量軒老先生出了一個主意,請了三位幫手花了大半年工夫編寫了《廣文料觸機》,這本書一上市,賣得也不錯,但又被翻印了。時老先生氣不過,又編了一部《文料大成》,但才賣了二萬本,就收到朝廷的新令,改試時務策論,不準專用八股文。同時一些小報上又謠言四起,說會把八股全部廢掉,專考策論。故此,這部《文料大成》便無人問津了。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廢科舉制度之路

《文料觸機》,來源網絡,侵刪


書局老闆說的“改試時務策論”,筆者認為應該是1895年6月23日,光緒頒發的《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的上諭。這可算是改革科舉制度的第一步,也是自明代成化年間實行八股取士以來第二道廢止八股文的諭旨。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廢科舉制度之路

八股文,來源網絡,侵刪


那第一道諭旨是誰頒發的呢?是咱們“還想再活五百年”的康熙大帝啊。康熙元年上諭:“八股文章實與政事無涉,自今以後,將浮飾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惟於為國為民之策論、表判中出題考試。”直至康熙八年才重新恢復八股文。

也許康熙意識到,對統治者來說,八股文最大的用處在於籠絡人心。如大學士鄂爾泰所述“非不知八股為無用,而凡以牢籠志士,驅策英才,其術莫善於此。”(有關八股文的利弊,有時間另開一文詳細描述)

光緒對科舉的改革,在不久之後就被慈禧太后廢除了。直到1902年,頒佈了《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重訂學堂章程,按學堂等級,授予不同的功名,並宣佈科舉考試名額將從丙午科開始遞減。這也表明了廢科舉是必然,但是不能驟廢,而是採用了停科舉的緩衝之舉。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廢科舉制度之路

廢除科舉詔書,來源網絡,侵刪

1905年9月,清朝廷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舉考試,隨後命令各省學政專管學堂事務,並在12月設立學部。至此,在中國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壽終正寢。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廢科舉制度之路

清末廣州新學堂,來源網絡,侵刪


廢除科舉,斬斷了千年以來經歷許多步驟而加強起來的社會整合制度的根基,同時也呈現出了一些事與願違的後果。

(一)政府控制力與公信力削弱

隋唐以來,國家政權主要應用鄉紳階層來控制農村。廢除科舉後,新式教育與西方文明的衝擊,使得鄉紳地位發生了變化,甚至導致了士紳階級的消失,使得農村的社會次序崩潰,逐漸懷疑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影響了社會的上下層聯繫。

而廢除科舉之前各省數萬人的舉貢。數十萬人的生員頓時失去了進身之階。儘管,清政府對他們舉行補考優、拔貢的考試與考職考試,分別量予出路。但大多數人依舊”不免窮途之嘆。“

(二)社會風氣敗壞與選官制度混亂

科舉作為一種選官制度,沒有更好的替代制度出現之前,它的消失造成了選官的混亂。腐敗、陰謀滋生,任人唯親,結黨營私,加速了吏治的腐敗。儘管清朝廷在1910年出臺了文官選拔新制度,但並沒有得到落實。

(三)引起政局動盪與政治失序

學堂並沒有大量興辦起來,由於準備不足,在各個環節上都存在問題。舊式教育出身的老師大都不能完成知識結構的更新調整,而有留學經歷的新員對新學也是一知半解。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學堂的教育質量實際不好舊私塾。

教育普及度下降和職位的供不應求,造成了”遊離態社會動員“,更加劇了這些人對現實的疏離與社會的不滿。

基於以上種種,不少人認為科舉“其中亦有至善之處,則公平是也”。也有官員或因擔心學堂成效未見便廢除科舉略顯倉促,或因地方貧寒無力多建學堂等故,要求恢復科舉,但終究是無力回於,無法改變科舉制度在這一刻被徹底廢止的歷史了。

當然了,廢除科舉制度還是有不少積極影響的,促進了國內的社會風氣轉變與基層改革、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推動新型教育體制的建立、推動了民族救亡與留學運動的高漲。特別是女學的興起,1907年,清政府頒佈了《女子小學學堂章程》和《女子師範學堂章程》,標誌著清政府正式承認了女學堂的合法性,女子教育也被正式納入學校系統,女學從此便蓬勃地開展起來,且層次不斷提升。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廢科舉制度之路

清末女子學堂,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