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金色年華232017928


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農民幾乎沒有退休金這是現實問題,農民群體隊伍大,發放退休資金多,現在每月約80元,年輕時自己交養老保險,到六十歲後就會有養老金了。要想解決這一問題,觀念要明確,人人平等。公務員,行政事業單位職工,人民教師,軍人,工人和農民都是公民,只是分工不同,職業不同,都要有退休制度,全國一個平臺,一個公式,一個窗口。糧食安全是紅線,農民就是一種職業,2002年以前,每畝田要繳約400元的公糧,義務參加水利工程,綠化,築路,修公路,修水庫,園改田,開茶園,植樹造林,修防洪堤等等,等等集體建設活動,盡的義務都是事實,相信國人不會忘記歷史吧。社保要面對所有的公民,不要369等,養老保險,商業保險公司都在開展,國家的平臺怎麼也不會比商業保險公司困難哦。

民以食為天,而吃的那裡來,就要靠耕種土地,農民辛勤勞作而來。以前種糧食還能基本維持生計。如今物價上漲,種地所需的農資產品成倍的增長,而糧食價格仍是停留在十年前。就連喝得最便宜的礦泉水都要一元五,而每斤小麥連1.2元都不到。農民心裡能不波動嗎?

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種地。現在種地除去勞動力的費用,農資等投入,像產量低的小麥等作物基本上沒有利潤,產量高的玉米是有點賺頭,但價格太低。在隴東一帶,種植的是冬小麥,一年莊稼兩年等,而農民人均土地有限,小麥又是主糧,對糧食安全影響很大。

浪費糧食。就目前來看,米、麥一元多一斤,而種植經濟作物卻是數倍的差距。種糧與經濟作物收入距離愈拉愈遠,糧食太便宜,勢必造成糧食的極大浪費。

不能提高農民的收入。本來農民主要靠種地增加家庭收入的,可是糧價過低也就直接減少了農民的收入,不用說城鄉差別會很大。也迫使農民閒置土地出外打工,也是一些農民棄糧而改種經濟作物。糧食形勢堪憂。

如此從糧價低迷的窘境中探索出一種新路子,就不得不從特色農業種植、農產品的精細加工做起,最大限度地發揮糧食的價值,同時增加農業補貼,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嚴醫生誠待天地


全國老齡辦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佔總人口比重達17.3%,平均近4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這其中有6成老人住在農村,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對城市裡的老人來說,有醫保、有退休金,子女也大多在身邊,養老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就是如何找個合適的地方養老的問題。但是對於農村老人來說,目前的現狀還是比較麻煩的,有合作醫療,看病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每月的養老金只有幾十塊錢,生活還是有壓力的,而且子女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有個頭疼腦熱,請人照看的費用都沒有。

當前,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農民也都住進了新的小區,形式上已經和城裡居民沒有太大區別,那以後城市和農村的養老金會不會並軌,實行一樣的標準了?回答是一定的,但是週期是漫長的,對於國家的養老保險體系而言,面對如此龐大的農村人口需求,要想實現城鄉統一,養老金的缺口太大。

城裡工人的養老金由所在單位為其繳納,而農民的養老金只有靠自己繳納,在養老金分配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大差異。城鎮工人退休後,可以領取較高的養老保險金,而且每年還在增長,而農民只能領取到每個月一二百元的基本養老金。要想統一金額,國家就要每年掏出巨量的資金來彌補這個差距,這個不太現實;平均分配又勢必會拉低城鎮老人的標準,激起城鎮職工的不滿。

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提倡農民用地養老,農民都有土地和宅基地,現在正在試點“三權分置”,一旦推廣,農民可以依靠土地和宅基地的收入(流轉、出讓、出租等),來減輕養老的負擔。當然,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土地和房子沒有變現的方式,那養老就要考慮另外的方式。

圖說農村、留住鄉愁,請關注“鄉畔”頭條號或下載“鄉畔App”


鄉親鄉畔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同往年相比,城市退休人員漲5%左右。同樣是養老都上漲了,按理說農民百姓應該歡呼雀躍,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麼?



數據對比下城市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同樣是辛苦工作勞動了一生的老年人,城市裡機關單位平均退休金每月3174.69元,普通職工退休養老金平均每月1370.2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為141.21元,機關單位退休金是農村養老保險金的23倍。就算國家提升5%的養老金漲幅,城市機關單位退休每月可以增加160元左右,而農村每月只增加了7元左右。

基於以上的數據就可以想象出同樣是付出勞動的老人,只是因為身份、職業不同在晚年卻只能過著差別千里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居住條件

城市裡的老人,由於工資水平比較高,所以相對儲蓄比較高。加上上代遺留房產等因素,有數據表明,城市裡的老人85%以上的而老人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6%的老人有二套甚至三套以上房產。而農村的老人,辛苦了大半輩子很多老人為了給孩子結婚騰房子或是騰宅基地蓋房結婚,最後導致自己居無定所,即使能同孩子一起住,也適合只是儘量住上其中的一個小屋,來面對自己的晚年。農村與城市老人的住房擁有率差異巨大。



退休後的生活狀態

城裡老人退休後,多可以鍛鍊鍛鍊身體、享受下品質生活,沒事還可以全國出去旅旅遊,安然享受晚年生活幸福。但農村的老人即使到了60多歲退休的年齡,也還是不得不繼續土地裡刨食,為今後的生活還得繼續幹下去,有的農村老人甚至有死在地裡的現象發生。

養老方式的對比

城市老人因退休工資基本可以養活自己,如果孩子在孝順些,晚年養老基本無憂,即使孩子不能養老,自己有退休工資也可以直接進入養老院贍養天年。 而農村裡的老人,基本的養老方式就是靠自己的勞動和兒女們養活,如果兒女們孝順還好,如果兒女再因經濟或是其它方面原因無法贍養老人,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是非常悽慘的。在農村老人自己病死在自己家裡好久才被人發現的事情不是空傳,這樣現象經常聽到。



同樣是工作了一生,但最後的晚年確實差異巨大,如何才能改善農村老人養老的問題,讓老人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是當下國家應急需解決的問題,希望未來的日子裡,農村老人也能和城市老人一樣,享受同樣的生活待遇。

關於農村養老問題,大家有什麼看法,你所知道的地方農村老人是怎麼樣的晚年生活,歡迎大家討論探討。


響水大米


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兩方面配合來解決。一、宏觀方面,就是國家政策扶持,政府統籌兼顧,協調各方面資源,為農村養老提供更多的保證;二、微觀方面,就是農民自己想方設法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俗話說“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一、宏觀方面

1,農村老年人養老金髮放。新農保制度實施時,農村已經滿60週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我們這裡的農村老人,年滿60週歲以上的,現在每個月可以領取到60元養老金,雖然金額比較少,但是至少可以有一部分的補貼。

2,政府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以保障農村居民年老時的基本生活為目的,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個保險制度,跟城市裡面實行的社保相類似,它是個人每年繳納一定的金額,與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型農村社保制度。在農村,凡是年滿16週歲(不是在校學生)且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願參加新農保。

3,擴大農村養老院的覆蓋範圍。由政府組織和牽頭,村村建立養老院,為養老有困難的村民,解決基本的養老問題,讓辛苦一輩子的老農民,老有所終。

二、個人方面

1,農村有土地的,可以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作為老年養老金。最好種一些經濟價值比較大的,有一定收益的樹種。比如,種植黃花梨、柚木等高檔傢俱木材,這種木材生長時間緩慢,需要種植三四十年以上,越大價格越高,如果年輕的時候就種樹,老了就可以砍了作為養老樹了。

2,年輕的時候攢錢養老。年輕的時候,每個月往固定賬號裡面存三五百,日積月累,就可以存夠養老錢了。我身邊的一些人就是這樣做的,年輕的時候到外面打工,省吃儉用,每個月除了家庭必要的開支,其他的錢都存起來,年年積累,十幾年下來,也能存十幾二十萬的,他們說這個就是養老錢了。

大家好,我是鄉野網事,用鏡頭記錄鄉村田野間的美好時光!歡迎關注我,帶你去了解廣西少數民族的農村生活。


鄉野網事


農村老人養老,主要是醫療和護理,若政府真正象支助成市養老一樣支持農村完全能做到,城市養老院補貼就完全能夠農村辦個養老院,醫療報95%就解了醫療問題,


江凡護理18888673518


由於幾十年起你的一系列政策原因來說,導致現在的矜寡老人很多,所以在我們農村裡面呈現出來的東西真的很多。養老是我們農村來說的一個大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來討論一下我們農村未來養老的問題,應該如何養老,應該怎麼樣養老。

對於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來說,未來養老一定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提出一下幾點看法;

第一;傳統養老方法


傳統的養老來說,我們都是養兒防老。農村的大部分養老方法還是依靠自己的孩子給自己養老送終。所以未來的養老方法還是有一部分得依靠我們的後代給我們養老送終。

第二;積蓄養老

現在我們很多農村的人們,也也能夠掙錢了,所以自己已經好好積蓄起來,沒然後我們當做養老金來給自己養老,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實際的哦。

第三;繳納養老金


對於我們農村裡面的養老來說,國家養老金在農村裡面推廣比較遲,但是現在已經有了這個福利之後,我們應該好好地繳納養老金,到了養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能夠在自己沒有經濟收入的時候,還能夠每月還能夠領到一定的金額來養老。

第四;結合養老和傳統方法

儘管我們有孩子的情況之下,我們還是需要按時繳納養老金,這樣子在養老的時候,不用給自己的孩子那麼大的眼裡。

希望我們政府也能夠給我們提供更好的養老設施設備和政策。


懂農帝


農民養老重點要靠自已!國家拿不出那麼多錢來給每個滿六十歲的老人發較多的養老金。農民個人的積蓄,可以購買養老保險。國家應該對農民參保人員加大補貼力度,交的越多,補的越多。再是鼓勵發展集體經濟,集體有錢了,可以補貼農民養老保險,亦可經濟籌辦養老機構。


孫金卓1


據有關部門統計,農村老齡化的水平高於城鎮,目前對於農民來說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就是醫療和養老問題,如今城鄉醫療巳經並軌,農民能夠享受到城市居民的醫療待遇。對於養老方面來說,卻還是農民面臨的最大問題。

據統計,在農村60%的老人沒有存款,30%的老人需要在生活上得到照顧,更多的農村老人需要得到精神慰藉。放眼農村,面對越來越老齡化的廣大農村,農村老人養老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大難題:

一是農村收入低,老人勞動能力下降,不能打工、不能種地,沒有可靠穩定的經濟來源。

二是農村空巢嚴重,由於強壯勞力大量外出務工,小孩也隨父母到城市就學,他們年邁的父母成了留守空巢老人,不但生活上得不到兒女的照料,精神上也得不到家人的慰藉。

三是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不健全,醫療、保險、文化生活等等都跟不上。

那麼,面對這些現狀,國家是如何來解決農村面臨的養老問題呢?

一、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養老待遇,國家財政全額支付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從2018年1月起,國家巳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由原來的77元提高到了88元。截止目前,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際領取待遇人數巳經突破1.7億人,居民養老保險事業穩步推進;

二、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辦法,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中央財政也給予補助,確保了同一地區參保農民所領取的基礎養老金水平是相同的。較好地體現了新農保制度的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地方財政根據參保農民的繳費檔次對所有參保居民給予繳費補貼。

三、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保險費,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的農民給予適當鼓勵。個人賬戶養老金依據本人繳費多少和年限長短,有高有低,多繳多得、長繳多得,較好地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原則。

四、建立健全農村養老補貼政策。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了8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包括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健全健康支持體系、繁榮老年消費市場、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等一系列內容。

五是失地農民可以領取養老補貼。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農村的失地農民越來越多。失地農民沒有土地收入,國家對他們給予養老補貼。首先這部分人可以在繳納養老保險時亨受80%的補貼,也就是說只要自己繳納20%,如果你選擇每年500元的繳費檔次,一年自己只需繳納100元,就可以領取每月1300元的養老金。而且這部分還可以貸款繳納,到時候直接從養老金里扣除,這樣實在是太划算了。

六是高齡老人補貼。國家對80歲以上以老人給予高齡養老補貼,80歲至90歲可以每月多領取100元的養老金;90歲到100歲可以多領取200元;100歲以上的每個月可以多領取500元。


葉公來幫忙



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嚴峻的老齡化問題)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以為家庭養老曾經是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隨著種地比較效益的下降,依靠土地農民既要解決吃飯問題,還要完成蓋房子、娶兒媳的使命,甚至不惜揹負不菲的債務。完成使命的他們已經是背駝、眼花、發白的老人。這種農村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嚴重衝擊了這一傳統的養老方式。農村養老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發展鄉村養老中心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認為可以利用祠堂、廟宇、各姓氏眾廳等農村現有資源建設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讓農村老人也能居家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享受“日間統一照料、夜間分散居住”的便利,最大範圍的滿足他們“離家不離鄰,離戶不離村”的要求,構建低成本、廣覆蓋、就地入住、服務靈活的農村養老體系。


購買社會服務養老

 “養老服務只靠正規軍、專業人員、專職機構等,不可能做得好,必須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農村也有廣闊天地”認為,通過公開招標確定專業的社會運營方,統一運營管理。每張床位政府資金補助和社會投入相結合,必須保證特困人員有床位,同時政府給予全面嚴格監管。




加強傳統敬老文化宣傳;

在目前政府的養老院和社會養老中心沒完善前。“農村也有廣闊天地”認為加強傳統敬老文化宣傳,非常有必要。把“孝親敬老光榮、虐老棄老可恥”列入村規民約,重構以“孝文化”為核心、以家庭為載體的養老模式也不放棄。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認為養老問題不僅僅是民生問題,也是一個影響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問題。相信我的黨一定會圓滿成功的解決這個問題。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


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首先明白,農村的老人是誰的。集體化時期,是按人七勞三。不盡養了老人,還養了孩子,還包括困難戶。

包產到戶,當然是以地養老。

社會要轉型,機械化也好或是經濟化也罷,盡靠這一畝三分地是難以適應社會的。

就世界而言,第三種分配方式則是,分配勞動果實,產生剩餘價值,實現剩餘價值的第二次再分配。這種分配方式,即體現了物質文明,也體現了精神文明。

就中國現實而言: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勞動成果自負盈虧。當然是自己養老。

可是社會要發展,要搞大農業,如果說是農民的勞動成果是有國家分配,當然以後是有國家養老。如果說是大戶或其它的企業單位或個人,當然農村的老人,就該有這些人養老。

何去何從,誰來擔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