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废科举制度之路

整理书房的时候,翻出了数年前买的几本清末线装书。其实一套为《文料大成》,清光绪丁亥年所成,即公元1887年。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废科举制度之路

笔者收藏的《文料大成》,一套四卷

上网搜索一番,才发现这套《文料大成》还有一则小故事。(来源《文明小史》)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废科举制度之路

《文料大成》扉页


据书局老板自述,在八股文考试盛行的时候,《文料触机》一年可以卖掉五万本,因为卖得太好,很多人便翻印再卖,生意便大不如从前了。幸好,一位时量轩老先生出了一个主意,请了三位帮手花了大半年工夫编写了《广文料触机》,这本书一上市,卖得也不错,但又被翻印了。时老先生气不过,又编了一部《文料大成》,但才卖了二万本,就收到朝廷的新令,改试时务策论,不准专用八股文。同时一些小报上又谣言四起,说会把八股全部废掉,专考策论。故此,这部《文料大成》便无人问津了。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废科举制度之路

《文料触机》,来源网络,侵删


书局老板说的“改试时务策论”,笔者认为应该是1895年6月23日,光绪颁发的《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的上谕。这可算是改革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自明代成化年间实行八股取士以来第二道废止八股文的谕旨。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废科举制度之路

八股文,来源网络,侵删


那第一道谕旨是谁颁发的呢?是咱们“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康熙大帝啊。康熙元年上谕:“八股文章实与政事无涉,自今以后,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惟于为国为民之策论、表判中出题考试。”直至康熙八年才重新恢复八股文。

也许康熙意识到,对统治者来说,八股文最大的用处在于笼络人心。如大学士鄂尔泰所述“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凡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有关八股文的利弊,有时间另开一文详细描述)

光绪对科举的改革,在不久之后就被慈禧太后废除了。直到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按学堂等级,授予不同的功名,并宣布科举考试名额将从丙午科开始递减。这也表明了废科举是必然,但是不能骤废,而是采用了停科举的缓冲之举。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废科举制度之路

废除科举诏书,来源网络,侵删

1905年9月,清朝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在12月设立学部。至此,在中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废科举制度之路

清末广州新学堂,来源网络,侵删


废除科举,斩断了千年以来经历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事与愿违的后果。

(一)政府控制力与公信力削弱

隋唐以来,国家政权主要应用乡绅阶层来控制农村。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乡绅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导致了士绅阶级的消失,使得农村的社会次序崩溃,逐渐怀疑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影响了社会的上下层联系。

而废除科举之前各省数万人的举贡。数十万人的生员顿时失去了进身之阶。尽管,清政府对他们举行补考优、拔贡的考试与考职考试,分别量予出路。但大多数人依旧”不免穷途之叹。“

(二)社会风气败坏与选官制度混乱

科举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没有更好的替代制度出现之前,它的消失造成了选官的混乱。腐败、阴谋滋生,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加速了吏治的腐败。尽管清朝廷在1910年出台了文官选拔新制度,但并没有得到落实。

(三)引起政局动荡与政治失序

学堂并没有大量兴办起来,由于准备不足,在各个环节上都存在问题。旧式教育出身的老师大都不能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调整,而有留学经历的新员对新学也是一知半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学堂的教育质量实际不好旧私塾。

教育普及度下降和职位的供不应求,造成了”游离态社会动员“,更加剧了这些人对现实的疏离与社会的不满。

基于以上种种,不少人认为科举“其中亦有至善之处,则公平是也”。也有官员或因担心学堂成效未见便废除科举略显仓促,或因地方贫寒无力多建学堂等故,要求恢复科举,但终究是无力回于,无法改变科举制度在这一刻被彻底废止的历史了。

当然了,废除科举制度还是有不少积极影响的,促进了国内的社会风气转变与基层改革、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推动新型教育体制的建立、推动了民族救亡与留学运动的高涨。特别是女学的兴起,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正式承认了女学堂的合法性,女子教育也被正式纳入学校系统,女学从此便蓬勃地开展起来,且层次不断提升。


清末《文料大成》,看晚清废科举制度之路

清末女子学堂,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