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南阳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躬耕地吗?

飘逸的历史


至于诸葛亮躬耕地己争论近一千八百多年了。具体历史资料记载我不在说了,再说自己都感觉有点啰嗦了。我只说三点:

一,请襄阳说搞清,三国时一个南郡和南阳郡。襄阳归南郡管辖,不归南阳郡管辖,不要纠缠和南阳郡连在一起。

二,”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是诸葛亮出师表自己说的,而且岳飞一千多年前路过南阳夜宿卧龙岗,含泪挥笔写了诸葛亮出师表,这全国唯一保存真迹现在南阳卧龙岗武候祠内,成都武侯祠展示的是从南阳翻版去的。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振中教授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南阳就是指今河南省的南阳。


东方东方


其中河南南阳说的主要依据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句子。此外,刘备长期驻扎在荆州北部的新野,又在博望坡大破曹军。新野、博望坡都在今河南省西南部,距离南阳很近。

而襄阳说则认为,东汉末年的南阳郡是个大郡,包含了今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大片领土,今天的南阳、襄阳都在其中。《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长期以来,南阳说和襄阳说并行,两地之间都留下了不少历史人物凭吊诸葛亮的痕迹。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长期躬耕南阳卧龙岗,而在隆中和刘备会见。这当然也是一种可能。

所以,南阳卧龙岗到底是不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现在悬而未决。不过这并不影响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南阳和襄阳两地为了争夺诸葛亮躬耕故地,各自打笔墨官司,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发掘出越来越多的史料、县志、碑文、文物等,帮助我们今天的人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也了解两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诸葛亮并不是只属于南阳或者襄阳一地的偶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对诸葛亮事迹的考据、争论,都是在为这财富实现增值。最后这场官司到底谁胜谁负,或者不胜不败,永无结果,这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诸葛亮的了解增进了多少,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增进了多少。

(下图是李远老师的南阳卧龙岗诸葛庙)


巴山夜雨涮锅


早该平息这无谓的争辩了,我只讲硬事实(并非偏护襄阳),因事实胜于任何雄辩、狡辩。众所周知《史记》与《资治》为中国史学双壁(真实、可靠性最高2本,其它史料许多要尊从它俩),因为始自秦代郡县制治天下分过12、14、18、24、36郡等等,不同朝代划过地域变化大,但郡名多未变的,这就产生些伪劣史料,这有时刚好被心术不正者利用(2003年南阳专题会汇集了许多)。 后者北宋史学大家(《三国志》、《后汉书》《汉晋春秋》等等史书我们该相信他阅读过)司马光清楚写着“诸葛亮,瑯琊人(今鲁临沂),寓居于襄阳隆中”,《出师表》是三国时代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连襄阳人都确认的,但南阳二字是指当时的南阳郡,绝不是今南阳市),依据写时的郡域名(现代总抱此郡名者还沉浸于三国时代或心虚状,例如南阳方搞石雕刻那九字立于景区前);北宋后的涉诸葛亮的史料、皇帝与名人等关于躬耕地的事不值得显摆、点评(偏偏家乡情节重者爱选择来摆显)。

我查询知最早中国国务院文件【国发(1982)26号文件】公布的第一批中国文物保护(网上有,南阳、襄樊的都有,此省略);1986.12.8国务院官方文件第二批中国文物(网上有,都见南阳、襄樊的,此省略),这2篇官方文件都示:南阳武侯祠(祠是纪念性建筑,全国很多地方有武侯祠,但成都市的最著名);襄阳隆中是诸葛故居地(中国谁胆敢不服、不认此官方文件呢?);骨灰级“南阳说”者常歪曲为“寓居于襄阳,躬耕于南阳”即间隔几百里的这二地不一致,那时代诸葛亮可以二地奔波吗?史学大家司马光会不知二地之别吗?稍有常识人都会笑掉大牙的;对国务院文件再进步曲解故居(现代人常讲)、寓居(权威史语)、躬耕地(沿袭古语)三个不一致,骨灰级的“南阳说”者想再让人再笑掉牙槽骨吗?

1996.5.8中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专业人士在北京开专题会议(肯定有不同意见表达过,可不是襄阳人主持或贿赂开的)定论躬耕地: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20里处。这由央广向全国公布并解释“躬耕于南阳”是由于三国时代郡县地域划分不同于后世引起(我本广东人且亲耳听到这些,我自此关注该事)的,我历来持中立且公正的态度宣传过些事实(当然持有“襄阳隆中”观点),绝不是南阳说或襄阳说持地域偏见“攻击”对方(常见南阳说者污蔑襄阳方改史、造假、贿赂等,这样搞可信的依据呢?),我尊重任何南阳说者及其


精侃妙评


现在的南阳市卧龙岗,不可能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诸葛亮的躬耕地在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地。

南阳市,在东汉末年时为宛城,而宛城此时正在曹魏手里,当年张绣的部队就是驻扎在宛城,后来发生宛城之战,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将死。到了官渡之战的时候,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之下,没有选择归附袁绍,而是选择了曹操,那么显然南阳宛城已落入了曹操之手。

那显然易见的是,南阳卧龙岗既然在曹魏手里,那么诸葛亮是不可能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刘备也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盘,三顾于南阳卧龙岗,这完全不合逻辑。

刘备投奔刘表,驻扎在新野,新野是刘表的荆州最北的城池。

诸葛亮出师表里面,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他确实是在南阳郡,因为他所在的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

但是南阳郡与南阳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南阳郡的区域要比南阳市要大多了,比如还包括现在的邓州市,总不能说邓州市古属南阳郡,就说现在也是南阳市的吧,这显然是不对的。

隆中在三国时期属于南阳郡不假,但是行政区域是会变化的,现在是在襄阳市的范围,毕竟隆中本来就是在古襄阳城西的二十里。

而且卧龙岗这个名字,我有看过很多三国时期的史书,压根儿就没有出现这个地名,诸葛亮叫卧龙,这个是不假,但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个地名,这个也后人给命名的,命名在一个跟诸葛亮不相关的地方。如果有人知道这个卧龙岗的命名记载,还请告之。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襄阳城是荆州刘表的治所,诸葛亮虽然不出仕,但是他与荆州的大族和名士多有联系,在襄阳城外的二十里处的隆中,也比较合理,不会跑到离襄阳很远的南阳卧龙岗去的。


历史简单说


诸葛亮一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让很多南阳后生分不清楚宛城与南阳的‘’父子‘’关系,乱了辈份。南阳是郡,宛城是县,属于荆州管辖。

南阳市(宛城)怎么可能会是卧龙岗躬耕地呢?襄阳隆中群山连绵起伏跌宕,树林茂盛。一条清澈汉江依山傍城,汉江两岸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商家云集,襄阳荆州治所聚集天下豪杰,文人墨客。隆中山东边是孔明夫人住地黄家湾,隆中南边就是隔山就是水镜庄。马谡马良兄弟也在隆中山附近的宜城,距离不到五十里。诸葛亮参军杨仪,家在襄阳城,与庞统同居一城。诸葛亮打小就与这些畅谈天下大事的人在隆中相会,还有石广元,崔州平以及徐庶等天下有志之士。

在看卧龙岗,也就是一个土岗地而已,真要到那里躬耕地,诸葛亮也就是一辈子农民工罢了。刘备去宛城去请诸葛亮,曹操就笑掉大牙了,那可是曹操地盘。刘备去宛城请孔明,那又要过五关斩六将了。

隆中山近邻益州边界,是南阳郡的最南端,东边二十里就是荆州省会城市襄阳了,襄阳是荆州治所。孔明住在益州南阳郡与襄阳城三界地区,可谓三不管的清净之地,便于躬耕与读书的。

隆中山的南边水镜庄


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在成都,身在异乡当以南阳郡称呼。

图 汉江以南属于南阳郡
荆州管辖七郡图


gaosheqin


陈寿想表达的原话和原义说全。断章取意是无意义的诡辩。正史《三国志》是离三国时期最近、最可靠史书。\r

看文章要理会作者用意。这叫"说话听音、锣鼓听声!“。我用《三国志》仅有的两处是关于诸葛亮在青少年生活原文,引号内原文不加添减,其中的连续句号为与躬耕无关的省略。以保证陈寿对诸葛亮年少年时期描述的连贯性。\r

陈寿《三国志》明确写:"“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衣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r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接后是隆中对策)。\r

以上明确诸葛亮是在投奔刘表的襄阳附近隐居,並无其它枝节。\r

在诸葛亮一生的总结时,陈寿更简洁将诸葛亮前期生活又说一遍,並抛弃无关细节(玄死、梁父吟等):说亮“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资杰出,遂解带写诚,相厚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刘综举州委质,。。。。。。。"仍然是襄阳附近躬耕!\r

致此诸葛亮的整个前期生活被陈寿讲完了。\r

后期诸葛亮伐魏的出师表仅被陈寿原文照搬,不作解释。因为诸葛亮上疏刘禅(即后称出师表)是用汉朝的官方文本,通行的官文、行政用语。南阳在汉朝为郡名(这个是不用解释问题),作为官方文件使用无可争辨。结合诸葛亮前期生活(朋友圈、老师的介绍、刘表为姨父、蔡冒是舅舅、二个姐夫均是襄阳首富。而宛城连年打仗)南阳郡的卧龙岗是不可能的,陈寿用了"避乱荆州"来形容诸葛亮不会去宛城,诸葛亮为何要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和战争重灾区去?。(事实是魏晋南北朝隋朝没有说过南阳郡的卧龙岗)。而同样重要的裴注《三国志》明确赞同陈寿写的诸葛亮躬耕是刘表(襄阳)附近"之野。而解释为南阳郡邓县隆中。对此裴松之注进行了说明是南阳邓县隆中。符合陈寿的大致范围。在当时诸葛亮过世不太久的年代,确定了隆中归南阳是可信的。因为诸葛亮的遗物、遗址尚存,大量记载可实地考察並对照。虽然破旧但它是真实的。这些不能成为历史吗?什么能成为历史?难道过了一干年出现的卧龙岗才是历史?\r

不要与我说诸葛亮从襄阳搬家到卧龙岗了。陈寿没有搬家这事!陈寿作为史学家。记录诸葛亮一生,其中到过地方均有记载。对史学家而言,不记就是他认为没有,这是史学家常识性的东西!如果这么重要搬家到家喻户晓的宛(卧龙岗)躬耕、还将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原文"躬耕于南阳”照搬进《三国志》中,陈寿不可能将宛的卧龙岗这十年不记录在《三国志》中。读书就是读懂作者写的意图,通篇不讲在宛县(或南阳)的躬耕,而只言在襄阳附近的野,其意图明显。这个躬耕是在汉朝是南阳郡,如果南阳郡宛城、那么陈寿必然会写得明白,这么大名气的"宛"何用襄阳之野?。正是这个小小山村隆中丶南阳郡的边界,陈寿用了襄阳附近的"躬耕于野"明确位置。总之:《三国志》中只存在诸葛亮在襄阳周边,而可惜陈寿就不承认南阳人现在的搬家一说!沒有写到大名鼎鼎的宛城。

陈寿《三国志》和裴注《三国志》编为中国正史,成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依据,与其衔接的正史只有三国早期或者是晚期的内容,均无诸葛亮躬耕时期的描写。

我们再看通史。通史最著名的《资治通鉴》也是最早的一部接触到三国时期的巨著,在卷六十五中涉及诸葛亮从来到隆中至27岁离开时全文(原文)这样写的"初,琅琊诸葛亮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颖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r

刘备在荊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微。微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倔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接着是隆中对,权遂西击黄祖。曹操南下击刘表(虽只十行字,我均略)。将诸葛亮的前期一气呵成述说完成。\r

《资治通鉴》全篇就这么多关于躬耕内容,司马光编写按年顺序,从写诸葛亮到隆中至碰到司马微说“此间自有伏龙“沒有搬家到卧龙岗之亊情。此后在到“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的三顾茅庐中间亦未有搬家到卧龙岗之事情。与《三国志》异曲同工之妙。\r

至此,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的全部内容只写了隆中,没有"躬耕于南阳"是南阳(宋朝己称南阳县)的卧龙岗。作为一个著名的史学家记录诸葛亮是完整的,史学家不写意味着没有这件事情、至少是司马光不认可,这是史学家责任,也是约定俗成。可见诸葛亮从到隆中开始一直到这里的“隆中对”结束这段期间生活。\r

历史讲证据,谈《资治通鉴》以其内容说评。司马光不可能将诸葛亮在隆中日常生活、躬耕、拜师访友啰啰嗦嗦、一年又一年重复上十年,只要沒变化就不会反复写!这就是《资治通鉴》中诸葛亮前期全部生活写照,仅仅就这多。寓居不是躬耕吗?这是后人看法,也许司马光不论为诸葛亮是种田人。关键之处是诸葛亮一直在隆中生活,没有在外生活过的讲述,这就是司马光告诉我们的历史。南阳人不能给它编造一个卧龙岗来!

我们再看这期间多如牛毛的诸葛亮介绍比如《水经注》,北魏郦道元的巜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亊,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 说得够明白了。 至于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连续有记臷。

隆中与卧龙岗对比中看出正史《三国志》丶裴注《三国志》不支持卧龙岗。通史代表《资治通鉴》不支持卧龙岗。在魏晋南北朝隋朝期间只有隆中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记载而无卧龙岗!这就是历史!\r


jzljzl1


什么叫原始意识?诸葛亮自己不知道自己住在哪里?需要现在的襄阳人说他住在阿头山(现在襄阳“古隆中”)?他当时分不清襄阳南阳吗,现在的襄阳在当时没有名字吗,他为什么不说自己躬耕于阿头山偏偏说南阳


八嘎那


先说下大家都知道的。诸葛亮既不是南阳人,也不是襄阳人,出生于古琅琊。一生在很多地方生活过,最后死于五丈原。可以算作诸葛亮家或故居的地方很多。

晋代习凿齿记载,诸葛亮家在襄阳西二十里。说诸葛亮在这种地了吗?没有。除了说明襄阳有一个诸葛亮故居外,任何其他解释都是胡扯八道,自己YY。

由于诸葛亮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在襄阳有个家太正常了,在四川的家更多。难道这些地方都要算作躬耕地?

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那就是南阳。就像历史上大诗人李白出生地是现在外国一样,李白现在还是中国人。

至于其他为什么去南阳那么远,亲戚朋友都在襄阳等等的疑问,只要是正常人都应该知道,为什么襄阳人在那装傻?襄阳到南阳也不过二百多里,两地在古代有水路直达,来去自如,有什么远的?

诸葛亮是看不起刘表的,觉得他没有前途。因此,诸葛选择离开荆州的是非窝,是极其明智的。诸葛亮肯定比那些襄阳网友聪明,知道趋利避害。何况当时南阳才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在大城市消息发达,这样才能知道天下大事。要是真跑到荒郊野岭,那过几年人就废了,还怎么出山平天下?因此,诸葛亮只会选择南阳种地。

因此,诸葛亮的躬耕地就是现在南阳市。至于诸葛亮的其他故居,襄阳应该对外宣传诸葛亮的求学地,而不是躬耕地。

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让襄阳加入南阳,成为地级市,大家就都没有争议了。


slience36896972


  诸葛亮在其千古名篇《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这是有关诸葛亮躬耕地的最早,最原始,最可信的记载。

(南阳武侯祠内雕刻岳飞手书《出师表》的三绝碑:名相诸葛亮作文,名将岳飞手书,雕刻家、名匠李发祥雕刻)

  湖北宜昌西陵峡内长江南岸的黄陵庙,保存有诸葛亮修缮黄陵庙而作《黄陵庙记》: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背景石碑拍于2013年,,前景是石碑旁边的文字介绍,右下角文字后添加)。

  诸葛亮躬耕南阳无疑,那么这个“南阳”是否包括“隆中”呢?

历史上首次后人凭吊诸葛亮的记载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收录镇南将军刘弘命李兴做《祭诸葛丞相文》:

  上文中于“沔之阳”(汉水北)凭吊诸葛亮,距离诸葛亮去世只有几十年,是最具有史学价值的资料。它告诉我们,研究诸葛亮躬耕地,得在“沔之阳”(汉水北)!至于一些“乖舛”异说,不妨来看看北师大曹文柱先生的一段话:

我们不妨在再来看一看秦汉时期,汉水二岸的地理:

 隆中在汉水南,属于“沔之阴”,当然不属于南阳郡管辖。

 一直一来,关于诸葛亮躬耕南阳并没有异议,古人歌颂,纪念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文章诗篇也很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等等。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

  《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南阳武侯祠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内古木参天、碑廊参差,文化厚重!

国家审定的中学教课书,明确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

  权威的史学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王子今、史学大家史念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学部委员王震中,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等,都著文支持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辅佐刘备前,隐居求志,躬耕南阳十年,这段佳话自诸葛亮《出师表》问世以来,都没有异议,但是近二三十年来,不断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出来解读。

一九九三年,襄阳《隆中志》编者丁宝斋在《文史哲》杂志发表“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丁宝斋写到:《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与其叔父“来到了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躬耕陇亩”。看到此处,关注诸葛亮躬耕文化的专家学者不仅大吃一惊:怎么不记得《隆中志》有此记载,难道是自己才疏学浅?有心人找来《三国志》一探究竟:

  天哪,那来的“后玄卒,诸葛亮就到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躬耕陇亩”???作为《隆中志》的主编,丁宝斋当属襄阳一代文人,难道?也许?或者?可能?怎么会。。。。。。

1996年7月20日,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的旗手朱大渭在《人民日报》第6版发表了《商潮中的“名人效应”与历史科学的真实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争论评说》一文,其中提到“国务院批准建设部、文化部公布襄樊为重点文化名城(国发[1986]104号文)及发布隆中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发[1994]4号)文件中,都明确地指出襄樊市古隆中为诸葛亮躬耕地。

这又让关注诸葛亮躬耕文化的专家学者大吃一惊:难道国务院也出来为“襄阳隆中”站台?好在这些文件都不难找到,就找来学习学习吧!一看原文件,问题来了:

  国发[1994]4号文件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与诸葛亮没有丝毫关系!

  国发[1986]104号文,,其实就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决不是朱大胃文中所说的“国务院批准建设部、文化部公布襄樊为重点文化名城”(是一批城市,决不是真对襄樊!)文件中属于国务院的意见仅有以下内容:“ 同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通读全文找不到“明确地指出襄樊市古隆中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含义!

到过襄阳隆中的,可以在隆中景区看到一通碑刻:

  猛一看,这是名人给景区的题词,有题词、有签名,有日期。那么真相又是什么呢?原来1999年5月27日某领导视察二汽后顺便到隆中景区参观,临别应邀写“‘诸葛亮故居“,可最后也只签了个名(大字):

  后来,襄樊隆中景区竟不顾事实,把这个签名进行修剪并制作如上图石碑树立在隆中景区(见上图),在碑上还不忘留下当事人的名字,以求长久。(相片部分人名字作了适当技术处理)

  其中在孙楚寅(已经被判刑17年 见《检察日报》2005年8月19日)的运作下,襄樊市有关领导五上北京做出版社工作(见 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炮制出所谓南阳就是今天襄阳隆中之说,一度甚嚣尘上!试图把隆中狸猫换太子,糊弄成秦汉时期南阳的辖地。

  隆中本是位于汉水南、襄阳市西郊山中的一个小村子,明清时期建有纪念诸葛亮的一些设施(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认定,襄阳隆中是明清建筑)。

  众所周知,秦汉时期,汉水南北分属南郡和南阳郡。汉水南的隆中是不归汉水北的南阳郡管辖的。隆中位于汉水南,与汉水北的南阳郡没有任何隶属关系。自然不可能是诸葛亮口中“躬耕”的南阳!

  事实上,就连二十多年前襄阳官方编辑的《襄阳县志》也明确记载,秦汉时期汉水南归襄阳管辖,汉水北归南阳邓县管辖。下面是正规出版的襄阳县志摘录:

《襄阳县志》第34页,关于襄阳的历史沿改:

  从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看出,秦设立南郡,汉水以南,包括襄阳西的古庐,属于南郡,汉水以北,包括古邓属于南阳郡。今天的襄阳隆中不论当时属于襄阳还是古庐,都不属于汉水北的古汉水北的邓,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南阳”从来就不包括隆中。

《襄阳县志》第35页关于汉水南 南阳郡邓县的邓县的历史沿改:

  如果我们视诸葛亮的原话于不顾、视历史记载和专家学者的论证于不顾、视逻辑情理于不顾,一味地臆想、猜测,甚至为了一己之私而歪曲事实,必然会重蹈孙楚寅的覆辙!

  当然,我们相信多数专家学者,包括湖北,甚至襄阳学者,是尊重历史真实的!

来看看湖北王雄先生的文章:

  再看看,为襄阳隆中景区作规划设计的中国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孙筱祥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

  再来看看襄樊市隆中景区管委会主任于襄生编辑的《隆中志》125页所收录的史籍:

  襄阳《隆中志》明明白白记载,真正的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就在离南阳城七里的卧龙岗!

我们也认为,襄阳隆中尽管是明清以来的建筑,尽管不是诸葛亮十年躬耕被刘备三顾之处,但是经过近现代建设,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建设,也颇具规模,作为纪念诸葛亮精神的场所,作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当地人休闲娱乐场所,也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零品公仆


是,唐代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就从更近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考证了这一点。我那年到浙江金华参访孔明子孙故居留的碑记和文物更证明了这一点。那时的人们没有想到会有襄阳南阳之争。新三国电视剧为何为人所不耻?就是因为导演这位“学者”指鹿为马,信口开河曰“亮躬耕于襄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