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会不会统一天下?

创造者放映


蜀国能否统一的天下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刘备能否一直贯彻诸葛亮隆中对的方针政策。

首先我们看一下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三点:

1.占有荆、益

2.结好孙权

3.天下有变。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判断一个战略好不好,后续的历史发展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刘备在新野起家三顾茅庐得隆中对,前期基本贯彻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11年间完成了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占有荆州主要部分,基本实现三分天下的割据状态。可以说隆中对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回报率非常高的策略。

然而后续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这一战略最终没能实现。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备为何不能成功的。

三分天下后,我们对局势进行判断就发现,隆中对里的第一条,荆州刘备并非全部占有,而且孙刘联盟也并非铁板一块,实则各怀心事,这也为以后关羽被吕蒙背刺偷袭成功埋下伏笔。在前两条战略并非完全达标的情况下,第三个条件天下有变触发了:北方有乌桓骚扰,内部起义不断。可以说这是蜀国难得的一个好机会,关羽也确实抓住机会大破曹军。然而后方空虚,吕蒙抓住机会得荆州,关羽被杀,至此孙刘反目成仇隆中对基本告破。

通过隆中对在前期的效果,和中期局势分析和中期刘备集团的执行来看。隆中对依然在大势上没有问题,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刘备集团在局势有变判断上,做出的决策是冒进的。没有对孙权集团做出应有的提防,或者说负责提防的人所托非人,是导致隆中对失败的直接原因。因而刘备失败的原因就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天下有变,但是没有统筹好必要矛盾:脆弱的孙刘联盟。

最后我们做出的结论就是: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是可能成功的,但是,因为历史也告诉我们结局,所以这个成功的概率可能不大,对于刘备来说一步错可能就是步步错。


bushinia


我说句实话,其实诸葛亮刚开始是不愿出山的,前两次没见刘备就可以看出来,第三次因为刘备是冒着大雪,不顾自己身份去见他,这可能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见他,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以后,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没考虑吗,他确实考虑了,他其实是知道刘备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因为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又很稳定,想统一天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同意了呢?说实话,被刘备感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阳,他的才能就无法施展,后人也就不会铭记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还有,虽然他知道无法统一,但是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当然,确实从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战之前所有方针都是按隆中对走的,刘备节节胜利,稳固西川,所以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中也看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可是,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完全明白蜀汉统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旧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应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诸葛亮病逝总会流泪,他为了蜀汉真是尽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难违,一切无法挽回!





聊123影视


蜀汉统一天下只能是个美好愿景,六个字来形容丞相“知天命,逆天行”。

拿大家所认同皇叔犯的较大过失来讲。

关羽死后,刘备亲征东吴,被陆逊大败。

亮:“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

诸葛亮关于进谏刘备东征的谏言只有说过这个,诸葛亮并不是一定反对东征的,只是不支持刘备亲征,这段话的意思说的很清楚,陛下您现在是汉帝,要亲征只能亲征汉贼(这里指的曹操),至于东吴,派遣一名上将去即可,哪里需要您亲自去呢?

当时的情况:关羽的死讯刚刚传到蜀中,上下一片哗然。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关羽水淹七军的喜报当中,谁又能想到转瞬之间,关羽竟死于非命。

刘备不可能在结义兄弟关羽被孙权杀了以后还过去讲和的。

1.张飞不答应(大哥你不去报仇,我就自己去)

2.孙权不答应(三国志里面明确记载:“欲图进蜀”)

3.入川的荆州人士不答应(从此和刘备离心离德,部分荆州人士叛降)

4.刘备自己不答应(烈帝是做不出这种寒心的选择,因为他是汉昭烈帝!仁德之师 重情重义)

关羽死后东征孙吴是必然的!

再说到东征统帅,是指足够份量的东征统帅,刘备自己算一个,张飞算一个,马超算一个,魏延算一个。

出征前夕张飞被部下杀害(原定先锋出征)。

马超和魏延防御北方曹操 (防止曹军趁虚而入)

至于为什么没有带上赵云?赵云是提出了反对意见的,而且说的也比较直接,但是后来还是安排了赵云做为接应。

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那么为什么没有带上诸葛亮呢?

1.诸葛亮没被刘备当做前线谋士,是当作丞相来用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2.诸葛亮自己也没把自己当做前线谋士。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3.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为了奋斗半生的基业。进可攻,退可守。

诸葛亮留镇后方,治理民政,供应军需。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却将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全权交付,这就是对诸葛亮能力和忠诚的无上信任。(当时拿下益州也没多久,平定内部矛盾,肃清反对派,需要有威望的人坐镇。)

刘备就算听了诸葛亮的,没有亲征,最好的结果大概率不会病死永安,白帝城托孤。换成现有的其他将领东征,张飞(不打先锋)马超,魏延,虽然个个武艺超群,但是遇到了满肚子坏水的东吴都督陆伯言,哪个能讨到好果子吃?也是只能浪费国力,继续恶化蜀吴两国的关系。

东征大败之后,诸葛亮仅仅数年,又重组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丞相一己之力中兴汉室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本就是逆天而行,蜀汉想要统一天下实在太难。


孙仲谋l


可能会!

如果他从一开始就听诸葛亮的,刘备集团的发展就不会那么慢了。

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辞荆州(原因不忍夺同宗基业),后来艰难的从曹操手里取得荆州,这就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失去百姓的民心,因为百姓只要有饭吃,时间长了对什么复兴汉室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同理,取西川也是如此!更重要一点,取西川不听庞统的话,逼得庞统弄死自己!失去一个奇才!最后他又不听诸葛亮的话出兵伐吴,大败而归!

我想按诸葛亮的隆中三策,是可以一统天下的


小蛋仔h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想要夺回荆州,最终却失败了,间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张飞的性命。如果刘备没有讨伐孙权,结局会是如何呢?

首先刘备打孙权并不一定是因为关羽被杀,毕竟刘备东征距离关羽被杀已经快两年了,而诸葛亮阻止刘备东征也很可能是演义中杜撰的。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经过数年的经营,刘备认为自己可以有和孙权一战的实力了,打算夺回荆州,因此才出兵东征。毕竟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弱肉强食,有实力了就要去攻打别人,才能夺取更多的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回到题目中的假设,如果刘备没有讨伐东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刘备和张飞不用死这么早,刘备在西蜀积攒的部队也不会什么有损失。

那么刘备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继续卧薪尝胆这两条路了。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孙权会不会归还荆州?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荆州,刘备就可以两路大军北伐。

当时曹操已经死了,如果孙刘两家可以像之前一样共同讨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再赶上司马懿被曹魏的内部打压,曹丕手下拿不出什么领兵的将军,而刘备这边还有张飞、黄忠、赵云,再加上诸葛亮,基本上还是刘备巅峰时期的阵容。

再看孙权。当时孙权手下和曹丕一样,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都先后病死。打下荆州的吕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鲁肃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还是孙权和吕蒙在打荆州之前发掘出来的。

所以说,当时的刘备看见这种局面有点膨胀也是正常的。不过当时的吴蜀联盟已经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实上当时的刘备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不打等过两年赵云、黄忠老了,蜀汉的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孙权,那么一定会打曹丕,而且还是刘备独自对抗曹丕。

结果显而易见,就算前期有优势,北方兵多地广,完全能耗死刘备,刘备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荆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来的地盘,刘备也守不住,最后只能退回汉中。

如果非要改变三国的重要转折点来改变蜀汉的结局,我认为应该是孙权不打荆州才对。

如果孙权不打荆州,一方面吴蜀联盟可以继续保持,双方不会产生巨大内耗。另一方面荆州在刘备手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别的不说,如果诸葛亮北伐是从荆州出发,历史的结局是不是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刘备和他手下的诸葛亮都是聪明人,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攻打孙权,夺回荆州。其他选择在当时的背景下都不是最明智的,所以如果不打孙权,结局依然不会改变。


古往今来几多愁


我说句实话,其实诸葛亮刚开始是不愿出山的,前两次没见刘备就可以看出来,第三次因为刘备是冒着大雪,不顾自己身份去见他,这可能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见他,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以后,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没考虑吗,他确实考虑了,他其实是知道刘备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因为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又很稳定,想统一天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同意了呢?

说实话,被刘备感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阳,他的才能就无法施展,后人也就不会铭记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还有,虽然他知道无法统一,但是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当然,确实从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战之前所有方针都是按隆中对走的,刘备节节胜利,稳固西川,所以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中也看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可是,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完全明白蜀汉统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旧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应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诸葛亮病逝总会流泪,他为了蜀汉真是尽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难违,一切无法挽回。


古行生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蜀国照样会灭亡,因为这是历史必然性。现在我就讲讲蜀国必亡的原因吧!

第一、蜀国没有人才储备,后劲不足。

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武将死后,蜀国的武将没有魏国的武将多,名将也随之凋零。从而与魏国交战的时候多数都占下风,又因为没有人才储备,因此随着时间流逝,和魏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被魏国灭。魏国的名将是不断涌出,这让魏国在三国之中占有人才优势。人才的凋零让蜀国发展缓慢,即使诸葛亮鞠躬尽瘁也没能力揽狂澜于不倒,蜀国还是没有逃脱被魏国灭掉的命运!

第二、荆州的丢失让蜀国失去统一天下的跳板。

当东吴谋取荆州后,蜀国的处境没有之前那么有优势,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格局。当年刘邦平定“三秦之地”与项羽争锋,关键是刘邦和项羽争斗的时候,粮草一直源源不断的供给刘邦。但是,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因为丢了荆州导致粮草总是出现短缺,有几次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而且蜀道山路崎岖,不好押运粮草,如果荆州还在蜀国手里,就可以直接在荆州押运粮草,进而虎视中原。缺了荆州这块跳板,不但让蜀国失去统一天下的条件,反而成为了灭亡的原因之一。

第三、蜀国的综合实力远不如魏国。

国与国之间比的就是综合实力,而蜀国的综合实力远远不如魏国。魏国不但人才济济,而且还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远超过蜀国。再加上魏国人才辈出,这怎么不能灭掉蜀国呢?当年秦国就是依靠超强的实力碾压东方六国,而如今魏国的实力照样也能碾压蜀国。因此,在强大的魏国面前,蜀国必然走向灭亡之路。至于何时灭亡,那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三个原因不是谁都改变的,因此,蜀国灭亡时迟早的事而已。


历史的陪伴者


不会统一天下。后汉三国鼎立是一种实力动态平衡,三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消长,必然导致联盟的重新组合,蜀国不管怎么样资源体量太小,综合实力积累增长,都比不上吴国和魏国,实力不足以单方面支撑统一天下。如果依赖联盟,联盟又是个动态变量,不断变化,因而蜀国不具备这样的强力约束,很难形成综合对比实力。

如果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的存续时间会长一些。这是综合实力决定的趋势!可惜,历史并没有按照假设而发生。

一、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了他遇到刘备拒谏时不会强力力争

诸葛一生唯谨慎。一句话道出了诸葛亮的性格。他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在荆州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占荆州、据西川,夺汉中,达到了最强大高峰。这个时候,刘备从一个草根艰苦奋斗,崛起到实力割据的巅峰,虚荣心也膨胀,团队骄傲短视的情绪滋长,刘备下了一招臭棋,诸葛亮强劝也没有劝住,从此,蜀国就迅速走向衰落。这就是刘备汉中称王。

二、刘备第一次拒绝纳谏诸葛亮建议,就丧失了独有的政治优势

刘备集团在汉中,张飞力战大败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猛将张郃,蜀军士气大振!各个阶层充满了骄傲轻敌情绪,看不见自身困难的贪头享乐,派系分立的趋势也逐渐抬头。表功要紧,纷纷劝进刘备做汉中王。诸葛亮对形势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当大家劝进刘备时,他坚决要求刘备不要称王。这时,刘备拿下了西川,汉中,又拥有荆州,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功业升到了他平生的顶峰,没有听进诸葛亮的谏言,在众人的劝进声中,做了汉中王。刘备擅自称王,从政治上无异于袁术称帝,中兴汉室的誓言变成了谎言,失去了人心,直接宣告了他成为正统的反对面,给了曹操征伐的口实,也破坏了孙刘联联盟的政治基础。直接导致了魏吴联盟,这次联盟实质内容就是达成了合力解决荆州。给刘备一方直接造成的恶果就是荆州失陷,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三、刘备第二次拒绝纳谏诸葛亮建议,就让军事实力血本无归。

曹操去世,曹丕篡汉自立,对刘备来讲又是一次政治上正名的机会。政治上曹丕的行为推翻了曹操打压豪强,重用寒门政策,寒门子弟开始心向代表汉室正统的刘备,提升了民众对汉的认可度,为名正言顺,诸葛亮建议刘备称帝。这和上次反对称王不同,因为时势完全生了变化。刘备称帝在政治上宣告了自己的存在和目的,魏、吴反倒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被动状态。但刘备又走了一招臭棋。刘备称帝第二年,为给关羽报仇,刘备准备统兵东证东吴。诸葛亮又谏言反对:“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同时赵云也劝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可以看出诸葛亮和赵云在政治上是非常英名的,可惜刘备又棋臭一招,向着自己的联盟对象开始攻击,结果夷陵兵败,军事实力血本无归。自己也梦断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备的两招臭棋缩短了蜀国的寿命。诸葛亮倒是不负所托,弹尽竭虑,辅佐刘禅,攘除奸凶,兴汉安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奈何时不予诸葛亮,势不予诸葛亮!最后只留下“天不助我也!”的哀叹。

综上所述,就算刘备全听诸葛亮的,诸葛亮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正如水镜先生评价:“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时也”。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做判断和决策,一定要审时度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有利形势,又要分析潜在危机,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


晴空远望史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想要夺回荆州,最终却失败了,间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张飞的性命。如果刘备没有讨伐孙权,结局会是如何呢?

首先刘备打孙权并不一定是因为关羽被杀,毕竟刘备东征距离关羽被杀已经快两年了,而诸葛亮阻止刘备东征也很可能是演义中杜撰的。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经过数年的经营,刘备认为自己可以有和孙权一战的实力了,打算夺回荆州,因此才出兵东征。毕竟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弱肉强食,有实力了就要去攻打别人,才能夺取更多的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回到题目中的假设,如果刘备没有讨伐东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刘备和张飞不用死这么早,刘备在西蜀积攒的部队也不会什么有损失。

那么刘备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继续卧薪尝胆这两条路了。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孙权会不会归还荆州?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荆州,刘备就可以两路大军北伐。

当时曹操已经死了,如果孙刘两家可以像之前一样共同讨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再赶上司马懿被曹魏的内部打压,曹丕手下拿不出什么领兵的将军,而刘备这边还有张飞、黄忠、赵云,再加上诸葛亮,基本上还是刘备巅峰时期的阵容。

再看孙权。当时孙权手下和曹丕一样,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都先后病死。打下荆州的吕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鲁肃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还是孙权和吕蒙在打荆州之前发掘出来的。

所以说,当时的刘备看见这种局面有点膨胀也是正常的。不过当时的吴蜀联盟已经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实上当时的刘备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不打等过两年赵云、黄忠老了,蜀汉的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孙权,那么一定会打曹丕,而且还是刘备独自对抗曹丕。

结果显而易见,就算前期有优势,北方兵多地广,完全能耗死刘备,刘备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荆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来的地盘,刘备也守不住,最后只能退回汉中。

如果非要改变三国的重要转折点来改变蜀汉的结局,我认为应该是孙权不打荆州才对。

如果孙权不打荆州,一方面吴蜀联盟可以继续保持,双方不会产生巨大内耗。另一方面荆州在刘备手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别的不说,如果诸葛亮北伐是从荆州出发,历史的结局是不是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刘备和他手下的诸葛亮都是聪明人,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攻打孙权,夺回荆州。其他选择在当时的背景下都不是最明智的,所以如果不打孙权,结局依然不会改变。




一位爱电影的职工


刘备死了,诸葛亮也没有统一三国。刘备人中豪杰,其政治军事能力,尤其是对人才辨识和使用方面,都不是诸葛亮所能比的。陈寿有句评论诸葛老先生的话,“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说的真的是很中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