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閱讀提示:40年後,即1912年,民國建元,左宗棠為之更名的馬安良,成為甘肅提督。此後一段時期,馬安良執掌甘肅軍政之牛耳。圍繞馬安良家族發展壯大的另外兩個家族,其代表人物馬麒、馬福祥分別成為西寧鎮總兵、寧夏鎮守使。不久,形成西北馬家軍閥。左宗棠1872年降服馬佔鰲家族,則是民國西北諸馬軍閥演變的開端。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1、河州起風波

太平天國起義後,江南富庶地區幾已變色,清政府的兵源糧餉全賴黃河流域和東北地區,而西北地瘠民貧,向來依靠挾餉維持,經咸豐道光兩朝不斷搜刮,西北人力、物力業已枯竭,“民皆相向而哭,以早死為祝”。此一背景下,反清鬥爭波及西北。

1863年,甘肅河州人馬佔鰲見甘肅綱紀法度無存,地方疾苦已至人人相食的境地,於是決定與河州百姓鋌而走險,孤注一擲,走上武裝反抗清廷之路,以求得生存空間。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馬佔鰲發難之前,召集所有的債務人。“當場宣佈自即日起,所有的債務本息一律義讓。”他當著所有債務人的面,把借貸的契約全部燒燬,這些貧困的窮人歡天喜地的回去了。馬佔鰲放棄了債權,財散人心聚,贏得了這一地區人民群眾的擁戴。

馬佔鰲,出身河州回族大戶,舉旗抗清時邀約與自己過從甚密的表弟馬海晏聯手。他之所以選擇馬海晏,是因為馬海晏在河州西鄉中以關懷民間疾苦聞名,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其人還有過人的膽識和渾身的武藝。馬佔鰲舉起義旗後,任命馬海宴為“前行”。“前行”,在今天的軍事術語中即稱之為“前敵總指揮”。

在馬佔鰲的領導下,甘肅河州地區的抗清武裝力量,日漸成勢,如火如荼。第二年的秋天,馬佔鰲、馬海晏率義軍攻佔河州城,自此,河州反清武裝聲威大振,引起朝廷震驚。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2、左宗棠敗績

1871年春節臨近之時,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率3萬湘軍精銳部隊,步步為營,把馬佔鰲的義軍圍困在甘肅河州西鄉太子寺一隅之地。此前,左宗棠已平定金積堡。

左宗棠數倍以上的優勢兵力,以泰山壓頂之勢,越過黃河,氣勢洶洶逼近河州,眾寡業已懸殊,勝算似乎並無懸念。左宗棠派提督傅先宗率中路,提督徐文秀率右翼,提督楊世俊率左翼,而左宗棠本人親率王德勝、彭忠國、汪有湘、裴四朝、鄧榮佳五位提督以及十三名總兵撲向太子寺。

太子寺,這個被人們繪聲繪色傳說了近200年的地方,是今天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縣城,一座黃土山坳裡的城。就在這片黃土大山的胸腔裡,馬佔鰲義軍與左宗棠湘軍展開了殊死之戰。

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似乎毫無懸念。馬佔鰲義軍佔據著彈丸之地的太子寺,幾乎成為左宗棠湘軍的囊中之物。一旦開戰,生死存亡僅在頃刻之間。大戰在即,馬佔鰲決定組織一支敢死隊,在清軍的腹心地帶進行突襲,打亂左宗棠的陣腳。接著,再打全線反擊,以這種極為冒險的行動爭取到一線生機。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馬佔鰲派遣表弟馬海晏,帶領500名敢死之士,攜帶槍支彈藥,趁著夜色潛進爛泥溝四莊——湘軍核心陣地的間隙——偷偷築起一座壁壘,以此形成犄角之勢,試圖憑藉地形優勢打亂湘軍腹心陣地。適逢春節,湘軍麻痺大意,天氣極寒,馬海晏帶500敢死之士,連夜修築一座營壘,這營壘是用泥巴和木頭澆水結冰而成。

第二天拂曉,幾名湘軍的哨兵發現眼前離奇般出現了一座營壘,便急匆匆向中路提督傅先宗報告。傅先宗命令部隊進行攻擊,結果湘軍連連挫敗。到了中午,提督傅先宗甚是憤怒,親執大旗,涉險輕進,督師衝殺。馬海晏瞅見穿軍官馬褂的人在督戰,就向部下傳達命令,不得隨意響槍,如有不從者,立即砍頭。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幾千名荷槍實彈的湘軍從四面八方撲來,把馬海晏的澆築的壁壘圈了個水洩不通。馬海晏冷靜指揮,堅守不出。眼見包圍圈越來越小,在湘軍距離壁壘僅二十米時,壁壘裡的馬海晏露出腦袋,衝著穿馬褂的提督傅先宗開槍,使傅提督立時斃命,倒在陣前。

馬海晏響槍後,壁壘裡埋伏的500名火槍手,朝密集的湘軍射擊。緊接著,一批批清兵應聲倒地,陣腳大亂。這時,馬海晏大喝一聲,抽出腰刀,帶領500敢死之士,躍出戰壕,向湘軍中路營帳殺去,展開近身肉搏。河州少數民族男子生來彪悍,若談近身肉搏,陣前堪稱難逢敵手。

遠山上觀戰的馬佔鰲,看到馬海晏響槍後清軍大亂,這時才略顯放心的說:“只有從難處下手,死裡求生,才會有前途”。隨後,馬佔鰲派出所有義軍手持武器,傾巢而出,潮水般湧入清軍陣營。

湘軍提督傅先宗戰死後,傅先宗所率的中路軍人心渙散,又見義軍不顧生死殺出,很快就潰不成軍。待到馬佔鰲率義軍殺到陣前,湘軍中路自相踐踏,死傷枕籍。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3、勝而求撫的對手

義軍乘勝追擊,血戰數日,把左宗棠湘軍殺退到黃河的另一邊,這場戰爭,史稱“太子寺大戰”或“太子寺戰役”。“太子寺會戰中,河州回民起義軍置死地而後生,轉危為安,士氣空前高漲。而左宗棠在這次戰役中,損失高級將領26名,其中提督2人,總兵8人,副將4人,參將3人,遊擊3人,都司4人,守備1人,主薄1人。”此役為左宗棠用兵西北以來,從未有過的慘重失敗。

左宗棠得知前軍慘敗後,大為震驚。他緊急任命福建布政使王德榜接任並統領傅先宗所部,總兵沈玉遂接任徐文秀所部,此外還考慮如何向朝廷彙報將亡師敗的戰況。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太子寺大捷之後,馬佔鰲並沒有乘勝追擊。他召集各位頭領,對義軍的出路進行探討與反思。馬佔鰲對左右說:

——“我們獲十次勝仗不算多,如果嚴重失敗一次,那前途就不可設想!失敗了求撫,不如現在求撫,如果朝廷真心收我們,大家還可以過個平安的日子!”

——“我們已經鬧了十年了,再不想個結束的辦法,究竟要鬧到什麼時候呢?我認為此時乘勝投降,過去的罪惡由我一人擔當,清廷一定會少辦善後,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如果等到失敗了才投降,辦善後一定很重。大家都會受連累,恐怕死的人也不會少。”

——“果如諸君所欲,往攻安定大營,即使一戰而勝,席捲而東,百二河山為我所有,誰以一丸泥封函谷關?誰使關東將帥不復西來?彈丸河州,又怎能抗衡天下?”

在馬佔鰲的堅持下,向朝廷求撫形成定勢。求撫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馬佔鰲向西寧知府馬桂源告知心中想法,請馬桂源站在同族同鄉的立場上,於正月十七日到安定大營(今甘肅定西)謁見左宗棠,稟報一切,細說馬佔鰲投誠之事,獲得左氏許可。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4、四十年後的演變

不多久,馬佔鰲派13歲的兒子馬七五,代表自己前往安定大營謁左宗棠,作為人質,表示求撫之誠。

安定大營衛戍森嚴,刀槍林立。馬七五來時,手裡牽了只公鹿,緩緩走進左宗棠帥帳,那鹿角上掛了一塊紅綢,上書“天下太平”。

左宗棠問人質馬七五:“你父親怕我嗎?”

馬七五答:“丞相天威,西人自此不敢反矣!”

左宗棠:“官軍舉刀按鞘,夾道羅列,你不怕嗎?”

馬七五:“矢不在弓,刀舉不擊,鞘按不刺,何懼之有?”

左宗棠訝然,又問:“緣何早日不來求撫?”

馬七五高聲說:“丞相不來,暗無天日,求撫無門。”

這一番回答,左宗棠很開心,於是提出給馬七五改個名字。左宗棠希望馬七五長大以後能夠除暴安良,效忠朝廷,故而為之更名——馬安良,字翰如。馬七五欣然接受,自此使用馬安良之名。

……


左宗棠兵敗河州,勝者卻牽只鹿來求降,鹿角還掛四個字:天下太平

馬佔鰲呈降後,左宗棠把河州反清的義軍裁汰為馬旗三營,均歸河州鎮總兵沈玉遂節制,河州地方迎來寧靜的時光。

40年後,即1912年,民國建元,左宗棠為之更名的馬安良,成為甘肅提督。此後一段時期,暮年馬安良執掌甘肅軍政之牛耳,氣勢極大,影響極大。圍繞馬安良發展壯大的另外兩個家族,其代表人物馬麒、馬福祥分別成為西寧鎮總兵、寧夏鎮守使。不久,西北馬家軍閥逐漸形成。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在1872年降服馬佔鰲家族,則是民國西北諸馬軍閥演變的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