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朱文秋:轉型要從選題資源和作者隊伍開始

【百道編按】疫情倒逼變革,“以變應變”才能“化危為機”。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社長朱文秋認為,出版業要根據疫情所改變的市場需求進行分析和及時的響應,要對市場格局的變化進行及時的研判,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提高選題的質量。融合出版轉型實現不易,一步一步走紮實,轉型還是要從選題資源、作者隊伍和編輯的專業能力開始建設。

朱文秋:转型要从选题资源和作者队伍开始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社長 朱文秋

繪本傳情,致敬逆行者

疫情發生後,很多出版社在第一時間出版了疫情防控的相關科普讀物,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做了一些調研,決定另闢蹊徑。

“如果找不到更為權威的專家,就避讓開這個領域。特別是身處疫情中心的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月24日除夕就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電子版全文。我們對同行的處境感同身受,也十分佩服他們的專業精神,徵得湖北科技社的許可,我們出版社官方微信於除夕當天轉載,傳播了權威信息,擴大了該書的影響。”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社長朱文秋介紹道。

疫情期間,醫務人員作出了巨大的奉獻,出版社的一線編輯特別策劃了繪本《逆行的天使》。幾位編輯選擇資料,搭建框架,與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合作,邀請滬上十多位知名畫家聯手。目前正在緊張的編輯製作過程中。

“我們想借這個繪本,說出億萬人民的心聲,讚美醫務工作者在危難時刻展現出來的專業水準、職業精神、責任擔當和人性光輝,以此銘記他們為中國和世界所作出的貢獻。”

此外,同時策劃即將出版的還有《方艙記憶:萬眾一心抗疫情》《抗疫簡史》(修訂版)和《傳染病中醫藥防治與康復25講》三本書。

以變應變,特殊時期有特別之策

防控時期,實體書店閉店,甚至會有一部分倒閉,物流恢復緩慢,發貨受影響,員工復工受影響,社會消費也有一定的萎縮。受這些情況的波及,和其他出版同行一樣,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日常工作和營收都有所衝擊。

朱文秋說,這場疫情給社會經濟和企業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出版業要根據疫情所改變的市場需求進行分析和及時的響應,要對市場格局的變化進行及時的研判。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提高選題的質量。

接著,她介紹了出版社內部疫情防控安排。在這個特殊階段,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專門成立疫情防控小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經營,保障業務平穩運行。

她表示,疫情防控小組24小時微信和電話值班,建立復工和疫情防控工作臺賬,落實信息報送機制,

各部門及時更新職工行程動向、健康狀況,特別是每天回滬員工情況等動態信息,每日向疫情防控小組報告,由小組按時如實向上級單位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報送相關情況。對於假期流動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居家隔離。

根據疫情變化,復工的工作方案每週迭代更新,採用彈性工時、輪流到崗、居家辦公、網上辦公、預約辦公、變通考勤管理等方式有序復工、工作研討改用微信會議等形式,到崗人次逐周增加,既保障工作恢復正常,又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服務戰“疫”大局。

紮實走好融合出版轉型之路

這次疫情,對出版社的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內容儲備都是一個考驗,很多出版社免費公開數字資源,平常閱讀量在一千上下的出版社微信號,這期間達到了10萬+甚至更多。在朱文秋看來,這些出版社都是學習的榜樣和追趕的目標。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深度報道還是即時資訊,都是網絡媒體佔盡優勢。大部分出版社的抗疫圖書也是通過網絡媒體首發的。出版的長處是,有系統性和權威性,短處是,如果融合出版的程度不夠高,內容的更新就會存在問題。

“比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更新到第六版了,最早出版的抗疫科普紙質書就面臨著更新的難題。很多出版社遠未實現像《財新》《三聯生活週刊》這樣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發佈機制。”

她指出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我們社在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內容生產方面尤其薄弱。我原來是在教育出版領域工作的,去年轉入科技出版領域後,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出版社的使命應該是什麼。”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是以科普和文獻出版為特色的出版社。朱文秋思考的初步心得是——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的使命可以表述為“公平、可靠、便捷”,用英文表達就是equitable,reliable 和 accessible。保障信息公平,是圖書館的使命,作為圖書館下屬的出版社,也有責任讓讀者能夠公平地獲取信息;“可靠”指內容的權威性,出版社就是要降低讀者甄別信息的成本,科技類出版社尤當如此;而“便捷”的概念就注入了融合出版的意蘊,科學知識可以學習、積累,但更需要及時更新,能夠即查即得。這個目標,依靠融合出版才能實現。

但是融合出版的轉型,既依賴資金的條件,更需要觀念的轉變,以及人才資源的儲備和組織架構的配套,目標很明確,路徑很清晰,但是實現不容易。特別是當作者都在各種知識付費媒體或互聯網平臺開出自己頻道的時候,出版社能為作者提供什麼樣的專業服務,與這些網絡平臺相比,出版社又能發揮怎樣的獨特價值?“出版社還是會爭取一步一步走紮實,因為內容是基礎,轉型還是要從選題資源、作者隊伍和編輯的專業能力開始建設。”最後,她總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