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古時很多帝王在打下萬里江山後,都希望自己的封建王朝能夠長久,其“長生占卜之術”就成為了他們的熱寵。古時就有這麼一位帝王就非常希望自己既能長生不老又能江山永固。這麼一說可能有的人就猜得出來——秦始皇。不錯他就是始皇帝嬴政。咱們就說說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對占卜之術的熱愛,其為之還上當受騙。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秦始皇嬴政對占卜之術極為信賴,當時,他推崇的是“五德終始說”,“五德”即中國陰陽思想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代表的五種德行,“五德”的相生相剋,才導致了歷史變遷與王朝興衰。後來,一些封建王朝的皇帝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其中的“承運”,即指繼承了某一“德”運。

起因:

秦始皇在對“五德”思想進行了解以後認為,周朝是得“火德”而王天下,而大秦取代大周,即“水滅火”。水德尚黑,於是,他要求全國上下衣服、旌旄、節旗都應以黑色為主。他的迷信並未到此為止,在“焚詩書”的時候,唯獨沒有焚占卜和醫藥、種樹一類的書。

在“五德終始說”與個人迷信的驅使下,始皇開始祭神——從泰山封禪開始,他便在全國各地大規模地祭拜天地、山川、鬼神。從公元前220年開始,始皇不斷在國內周遊。他從咸陽出發,到達海邊,又經江蘇、湖南、浙江,後繞道湖北返回了咸陽。

巡遊過程中,他將很多的時間與精力都花費在了祭天上。這種“求上天”的舉動其實很好理解——始皇自幼經歷坎坷,擁有極強的危機感與憂患意識。當上皇帝以後,他並未因一統天下而陶醉,相反,卻一直憂心不已。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暴戾,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大秦帝國是在暴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傳到朝廷的反對聲浪極小,但大規模的民間暴亂從未間斷。謀求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不僅是他的心願,更是他的一塊心病。這件事情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他。占卜,其實也算是求心安的一種方式。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code>一、固江山、求仙藥,修長城/<code>

看秦始皇一生,他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整日為國事操勞,所有政事都由他一人決斷,其勞累程度可想而知。這次漫長的巡遊,一方面是他想要實地瞭解全國情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的確確想要做個好皇帝。

遺憾的是,在這次出行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它影響了秦始皇的後半生,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再次出巡,大隊人馬在泰山封禪以後,又浩浩蕩蕩地前往渤海。抵達後,秦始皇登上了芝罘島——放眼望去,雲海之間竟然有山川與人物出現,蔚為壯觀。其實這是海市蜃樓,是由光的折射作用形成的,但古代人對此絲毫不知。

發現奇觀後,秦始皇立即召來隨行方士徐福。徐福為了迎合秦始皇,便將其說成了傳說中的“

海上仙境”。徐福看秦始皇著迷於此,立即進言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求之可得長生仙藥。秦始皇大為高興——若可長生不老,永居皇位,自然不必擔心秦朝的未來。

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他開始極度渴望長生不老。他站在權力之巔,唯一令他不滿的就是壽數。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當徐福瞭解到了秦始皇長生的渴望後,立即意識到這是自己出人頭地的好機會。隨後,他提出要求,要童男、童女數千人隨他一同出海,求取仙藥。於是便有了後來徐福東渡之事。徐福出海自然不可能找到仙藥,未能找到自然不敢返回。但海的這邊,秦始皇還在苦苦等待。幾年後,秦始皇再也忍耐不住,於是又派方士燕人盧生等入海尋求仙藥。

盧生入海後,當然也不可能找到藥,但他卻帶回來一本書,書上有句話讓秦始皇大為震怒,上面赫然寫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參悟了半天,終於認定這句話是“滅秦朝者是胡人”的意思。於是,接下來便有了蒙恬率30萬精兵北擊“胡人”的歷史。

大將蒙恬是秦朝不可多得的將才。他出兵以後即大獲全勝,將匈奴逐出了河套,趕到了陰山以北。但與匈奴交戰多年的秦始皇依然不放心,他深知匈奴生命力與戰鬥力之強,於是,為了防患於未然,又不惜血本在全國徵用了多達70萬的勞工,歷時多年,建起了由臨洮(今甘肅岷縣)至遼東的綿延萬里的長城,以期絕胡人亡秦之患。

但事實上,恰恰是因為這次工程量過於巨大,才導致了秦朝根基的動搖——為了興建阿房宮、驪山墓,70多萬民工及無數錢財物資已被耗費,再加上一個萬里長城,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秦代,對黎民蒼生來說,它不是了不起的奇蹟,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劫難。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code>二、盧生之逃導致的“坑術士”/<code>

盧生帶回來的書並沒有緩解秦始皇對長生的渴望,反而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渴望——在生命的最後10年裡,他看著自己青絲變白髮,內心對死亡的恐懼無疑與日俱增,甚至到了不允許身邊人提“死”字的地步。他對盧生等方士寄予的期望越來越大。在這種莫大的壓力下,盧生等人自然惶恐不已。

公元前212年,盧生自己修仙多年卻依然不成,而始皇逼他帶來仙藥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為了減少始皇給自己帶來的壓力,他藉口有鬼物妨礙自己尋找仙藥,並勸始皇“微行避鬼”——“微行”即讓皇上藏起來。一國之君竟然答應了這種荒謬的請求,併為了徹底隱蔽,去“朕”稱“真人”——他不再稱自己“朕”,而是稱自己“真人”,並下令在咸陽旁邊建立了一所名為“梁山宮”的宮觀,開始了隱居生活。

當時,知道始皇隱居的人少之又少,僅有太監、妃嬪、近臣等極親近之人。有一日,秦始皇從梁山宮向下望去,看到丞相車騎眾多,便說了一些不高興的話。偏偏身邊有好事之臣,將這些話告訴了丞相——近臣本為好心,而丞相也立即減少了自己的車騎,但始皇卻因此而震怒,他認為有人在故意洩露自己的行蹤。接下來,他不問青紅皂白,把那天隨行的近臣、妃子、太監統統殺掉。

行蹤被洩露,仙藥卻依然沒有找到,秦始皇對此頗有怨言。當時,盧生與合夥人侯生敏銳地意識到,若再待在皇帝身邊,下一個被殺的肯定是自己。於是,兩人聲稱——秦皇大權獨攬、剛愎自用,如此暴戾之人不可長生,自己不能違背天意,為他求取仙藥。

接下來,兩人迅速收拾了細軟,挑選了一個秘密的時間,逃出了咸陽。

當方士出逃的消息傳到秦始皇的耳朵裡以後,其憤怒可想而知——他對方士寵愛多年,已到了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要人給人的地步,而對方不僅不知感恩,反而誹謗自己之後逃離。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兩人將一國之君當猴兒耍了。

這對自尊心極強的始皇而言無疑是不可接受的恥辱,接下來他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報復性屠戮——坑儒。公元前213年,他下令將與盧、侯二人有關和有誹謗之言者共計460餘人全部坑殺。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code>三、被誤解的歷史——“坑儒”還是“坑術士”?/<code>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同時也是最具爭議的皇帝,其擁護者眾多,貶斥者也不少。但不管是擁護者還是貶斥者,都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共識——秦始皇的確做過“焚書坑儒”之事。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秦始皇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一次活埋了400多位儒生。這些儒生都是信奉儒家經典、知識淵博的精英。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種誤解,更是一種因始皇暴戾而產生的偏見。

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列傳》中曾經提到過這段歷史:“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術士,即盧生之流,信奉方術之士。事實上,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推斷也可以發現,秦始皇根本沒有理由去坑殺儒生——欺騙秦始皇的是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是佔了便宜臨走還捅了始皇一刀的盧生,與儒生何干?

秦始皇就算做事再荒謬,他也不可能因此遷怒於天下儒生。最有可能的是,當時坑殺的方士之中有儒生學方術者。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更重要的是,“焚詩書”與“坑術士”根本就是兩件事——“焚詩書”的背景是當時秦奉行法家“以法治國”之理念,而在秦朝初期,百家爭鳴的餘威仍在,特別是儒家日漸壯大,國內儒生時常非議朝政。

導致焚書一事被提上日程的,是儒家學家大談“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但法家的主張卻是“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毫無疑問,法家主張與秦始皇的切身利益更貼近。於是,他下令焚燒普通民眾藏有的《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以及民間私藏的《詩經》、《尚書》。值得一提的是秦朝掌管書籍文典的“博士”依然可以保存這些書籍。

有後世學者認為,“焚書坑儒”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公子扶蘇言論該事的明確記載。扶蘇是秦始皇的大公子,他為人良善,看秦始皇坑殺了那麼多人,於心不忍,便勸,說這些術士都是讀孔子的,都是知識分子、國家棟梁,不能濫殺。其實這話也有一定道理,因為當時科學家和江湖騙子沒啥明確界限,很多騙人的術士也讀書,很多儒生也研究迷信這些東西,所以公子扶蘇說他們都讀孔子,其實是善意的謊言,為的是讓始皇帝少殺幾個人,落個好名聲。結果沒想到被後人曲解,秦始皇的名聲更差了。而扶蘇也因為這件事情被連累。

秦始皇不喜他過分寬厚,再加上此次進言不當,便將他派到了北方邊境,與蒙恬一起守邊疆去了。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焚詩書、坑術士”被聯繫在一起並逐漸演化成“焚書坑儒”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儒家不斷佔據輿論主流並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

劉邦的成功與儒生的支持密不可分,而秦朝的短命與漢朝的迅速建立,也使得“焚詩書、坑術士”的影響被進一步放大。

焚書坑儒以後,在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曾經發生過一件令秦始皇極為震怒的事情——公元前211年,有一塊隕石落到了濮陽,有人因為痛恨始皇殘暴,於是便在上面偷偷刻了六個字:“始皇死而地分。”這件事情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傳開,秦始皇因此而大發雷霆。雖然派出大量人員前去追查此事,卻始終沒有絲毫的線索。為讓自己安心,他下令將在隕石墜落地附近居住的平民百姓全部抓起來殺了——其暴戾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秦始皇本就迷信,自從發生了此事以後,他更是疑神疑鬼,整日坐臥不安。後來,他找來占卜師給自己算了一卦,告訴他:“陛下今年犯災星,不太吉利,只有到外面巡遊,才可消災免禍。”秦始皇聽完,就決定到東方去巡遊。秦始皇大規模的巡遊一共有五次,這是最後一次。在路過平原津、車行沙漠中時,因旅途勞頓,加上多年操勞國事導致他身體過度疲憊,再加上外界高溫,導致一代帝王魂歸黃泉。

總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迷信術士、過於重視武力,是導致秦始皇備受後人譴責的重要原因。對術士的過度專寵專信,使他在執政後期做出了不少昏聵之事。

《論語》載:“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是儒家對待鬼神的態度——敬而遠之,以正道存心,否則便會被鬼神之事所制。但反觀秦始皇,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迷信完全是因為自我對人生缺乏控制感。偌大的帝國極有可能突然失去,可貴的生命也在不斷流逝。當某種重要的東西面臨風險而結果又不確定時,通過信賴其他的東西用來填補這一缺口。秦始皇的填補方法就是通過方術與不斷的祭拜,求得內心的安穩、上天的支持。

江山難守——大秦帝王被“坑”史


因術士而起的“焚詩書、坑術士”實際上也是秦始皇在自毀統治根基。得天下易、守江山難,秦朝之所以迅速滅亡,就在於秦始皇沒有迅速建立起有利於其江山永不變色的道德氛圍與核心價值體系,而是給人一種天下可“逆取”的錯誤感覺。所以,他死後不久,陳勝吳廣

這兩個底層農民便揭竿而起,而他們打的旗號正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