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咸豐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七代君主,也是中國公元1850年至公元1861年這11年間的最高統治者。在他當政的這段時間並沒有過多出色的政績,他之所以在歷史上比較聞名,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除了在他統治期間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就是給了慈禧執掌大清朝的機會。

下面就讓我們把眼光再度放回咸豐臨死前的那麼一段時光,看看他究竟是怎麼把江山交到慈禧太后這麼一個女人手上的。

其實,把祖宗社稷交給自己的妃子並非咸豐的本意,在咸豐帝臨終前,對於確立自己身後一個怎樣的權利運行體制,他也是十分猶豫,左右為難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辦才好:他知道自己死後,大清江山必將由他唯一的兒子,年僅六歲的載淳來繼承,但是載淳畢竟年幼尚在沖齡,因此必須得要找出合適得力的幫手來輔助兒子處理朝政。也就是為了這個“輔政大臣”,咸豐絞盡腦汁想破了腦袋。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咸豐劇照


事實上在咸豐帝腦海裡剛剛閃現出“輔政”這個詞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奕忻。確實,論才幹,奕忻在文武大臣裡可以說是獨佔鰲頭,算起來當年要不是恩師杜受田給咸豐出的“妙計”。在道光屢次想要考察咸豐、奕忻哥倆的時候,杜受田教給咸豐讓他不要在皇帝面前鋒芒畢露過於表現自己,因為奕忻文武雙全,真正要是比起本事來咸豐還真不是弟弟的對手。揚長避短,轉而讓他竭盡全力展示出自己出眾的“德行”來,果不其然道光最終上鉤,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大兒子奕詝,這才有了咸豐的今天:

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 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 ‘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此實受田輔導之力也。——《清史稿》

這場皇位爭奪戰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呢?並且論關係,奕忻也是個上佳人選,畢竟正兒八經論起來,他還是咸豐帝的同胞兄弟,即將繼位的小皇帝載淳的親叔叔。但是讓奕忻做“攝政王”的念頭在咸豐心裡一經出現即被打消,這不僅僅是因為早些年這兩兄弟曾經因為給奕忻的額娘也就是咸豐的養母靜貴妃“封后”之事撕破了臉皮。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同治皇帝小時候劇照


此後,這二人關係便一直這麼不冷不淡,奕忻還為這件事情遭受了咸豐嚴厲的責罰,基本給咸豐“一擼到底”了,讓他在一夜之間從國家的高級官員瞬間成了一個吃皇糧的閒散宗室,此後數年一直都是如此,直到最近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城,為了充分表示清廷“議和”的誠意,奕忻才被重新啟用,代表清朝政府與英法侵略分子安排和談事宜。

更重要的是咸豐深切地明白自己這位同父異母弟弟的野心,他知道自己奕忻對於多年前輸給自己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也就是為了震懾奕忻,咸豐才煞費苦心地一上臺就給他擬定了一個“恭親王”的封號,其用意不言自明。

古語說“兄友弟恭”,咸豐此舉無疑就是在告誡奕忻:老弟,現在父皇已經不在了,沒了這個保護傘看你怎麼辦,你要是不恭恭敬敬老老實實地待著,看我怎麼收拾你!要是咸豐這個時候再把兒子交給奕忻,其後果必然不堪設想,別說自己的江山保不住,連兒子的性命恐怕都難以保全。

那怎麼辦呢?連骨肉手足都不能託付,那還能倚仗誰呢?咸豐心想。這時他又想起了時刻跟隨在自己前後的“鐵腕大臣”肅順。細細思量了一番後,咸豐搖了搖腦袋,微嘆了一句“哎!”,顯然肅順在咸豐心底深處還不是一個合適託孤的人選,這又是為何呢?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奕忻劇照


一方面咸豐考慮到肅順雖然幹起事來不講情面,鐵面無私,處事也是相當果敢,但是卻過於死板,不夠圓滑,在《清史稿》中就有對他“日益驕橫,睥睨一切”的評價。這些年讓他得罪了不少的大臣,要不是咸豐替他左右講好話,打掩護,恐怕他早就被這些對手給幹倒了。

而自己死後,這些肅順往日的敵人勢必會組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要是處理不好,王朝政局難免動盪不安,說不準還會給太平軍和這些英法“夷人”鑽了空子。到時候大清內有黨政不斷,相互傾軋,外有強敵環伺,亡國滅種之禍說不準都要到來。一想到這裡,咸豐驚出了一身冷汗。

另一方面,咸豐也清楚的明白平時自己使喚自如的這個“左膀右臂”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其政治野心恐怕一點也不在奕忻之下。要是自己一旦不在了,肅順沒了身上壓著的這座“五指山”,天知道他會不會跳起來篡權奪位,說不準他就是個鰲拜第二!

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好,到底該怎麼辦呢?

就這樣過了一天又一天,咸豐苦思冥想之下也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自己的身子骨也越來越差,終於,在他臨終前不久,他想到了一條自認為絕好的主意:那就是讓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代行皇權,替小皇帝處理政務。

七月,文宗不豫,壬寅,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諭立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清史稿·穆宗本紀》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肅順劇照


但是平時上諭、各種政令的頒發還需要兩枚印章的印戳才能下發各地執行。而這兩枚關鍵的圖章:“御賞”、“同道堂”,咸豐給了一個給皇后鈕祜祿氏,還有一個給了當時還是“懿貴妃”的慈禧太后。咸豐打的如意算盤是讓肅順這些外人來幹事情,保證回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而讓小皇帝的嫡、親兩位母后來限制“八大臣”,讓他們不至於做出“有失臣格”之事。至於奕忻嘛,咸豐就顧不了這許多了,隨他去吧。作為小皇帝嫡親叔父的奕忻再次被隔離出了大清朝的核心權利圈,這就為日後兩宮皇太后協同恭親王政變奪權埋下了伏筆。

給兒子做出這種種安排之後,咸豐志得意滿地閉上了眼睛,終於在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即公曆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結束了他十分短暫而又飽經憂患的一生,享年三十一歲。

咸豐自然想不到,在他死後不過兩月,他所精心策劃的這一切就讓慈禧、慈安、奕忻叔嫂給徹底推翻了後來,載垣、端華、肅順三位大臣死於非命,其餘五位也被革職治罪,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其實有人看到這裡心裡就在打鼓了:

咸豐冊立的這顧命“八大臣”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各自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也是好幾十年了,怎麼會老馬失蹄敗給了這年輕的叔嫂三人呢?我認為“八大臣”鬥不過他們主要有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兩宮太后劇照


一、“八大臣”洋洋得意,疏於防範

其實在“辛酉政變”之前,兩宮皇太后與“八大臣”就曾經發生過多次摩擦,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兩方甚至當面就“幹”起來了:事情的起因是慈禧看不慣“八大臣”獨霸朝綱,欺負慈禧、慈安這兩個女流之輩讀書少,從不與他們談論政事,遇到需要以小皇帝的口吻明發上諭,下發各級機關的時候就叫人把他們替皇帝擬的旨意送過來,再讓兩宮皇太后一人往上面蓋一個章就算了事。長此以往,慈禧覺得自己簡直成了個蓋章的機器,在國事中毫無主見。權利慾極強的她怎能善罷甘休,於是乎她就借山東道監察御使董元醇上奏摺請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一事和這贊襄政務的“八大臣”鬧了起來。

“八大臣”以咸豐帝遺詔和大清祖制“後宮不得干政”為由,嚴辭拒絕了董元醇在奏摺中的請求,並要求下發諭旨痛斥董元醇,不許臣下以後再提太后垂簾一事。慈禧也不傻,她當然知道董元醇是自己這邊的人,把他給訓斥一頓不就是在打自己的臉嗎?所以慈禧這次說什麼也不肯再同“八大臣”妥協,誓與他們鬥爭到底。這事說來也好辦,“八大臣”雖然有“皇帝之實”,但終究沒有帝王之名,遇事他們還得要事先把自己替小皇帝擬定的聖旨送來給兩宮皇太后查閱,蓋章,再以皇帝的名義頒發全國,也就是說只要太后不往上面蓋印,“八大臣”再怎麼樣也拿她們沒有辦法。

就這樣,雙方僵持了一天。第二天忍無可忍的“八大臣”就氣勢洶洶找上門來同兩宮太后理論,結果雙方話不投機,為此還大吵了一架。根據史料記載,小皇帝載淳還被肅順等人嚇得尿了褲子: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越縵堂國事日記》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慈安太后劇照


可是即便如此,慈禧也絲毫沒有要退讓的意思,就打算靠著這個機會一次就把“八大臣”的威風勁殺下來。可肅順他們也不是好惹的,既然道理講不通,他們也打算給兩宮太后來點硬的,他們手中也有一張王牌,一旦使出來兩宮太后必然無計可施:那就是撂挑子不幹了,直接罷工抗議!

這招確實讓慈禧始料未及,慈禧知道自己和慈安畢竟讀書不多,連文意稍深一點的奏摺都看不懂,更不要說處理全國政務了,要是肅順等人長期如此,堆積如山的奏摺得不到處理,朝政必將癱瘓,自己這個太后又做的了幾天?深思熟慮之下,慈禧還是決定再忍讓一時,向“八大臣”低頭服軟”,這場鬧劇最終以“八大臣”大獲全勝而落幕。

也許是肅順獲此小勝之後有些忘乎所以,對兩宮太后放下了戒備。事後不僅准許了奕忻前來熱河弔唁,給這叔嫂三人提供了串謀的絕佳機會,後來更是傻乎乎地讓兩宮太后帶著小皇帝先行回了北京,而自己則守著咸豐帝的靈柩在路上慢慢地走。這樣一來雙方到達北京城的時間自然就有了先後之別,結果就造成了一個不小的“時間差”,給了慈禧、慈安、奕忻充分的時間佈置,讓他們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即將抵京的肅順一行人。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慈禧太后劇照


二、奕忻佈置得當

此時的奕忻雖然也才三十歲左右,在政壇中尚屬於“小白,新手”一類的人物,但是其政治手段卻十分老練,為了這場精心策劃的政變,他也做出了十分周密的佈置:軍事上奕忻率先就和掌管清軍北方主力的森格林沁和勝保打好了招呼,一旦奕忻動手,他們肯定會積極響應;朝野輿論上奕忻也做出了相應的安排,一早就讓自己的親信們寫好了再次請求兩宮太后垂簾的奏摺,營造出一種“八大臣”下臺,太后主政是民心所向的這麼一種氛圍;外交上奕忻也沒有忽視,一早就和這些“洋鬼子”通了氣,英法聯軍也做出了保證,確保他們不會在即將發生的這場天翻地覆的大變故中生出事端來。

三、咸豐無心之失,釀成悲劇

眾所周知,咸豐在臨終前確實遺命以肅順為首的贊襄政務王大臣八人為小皇帝輔政,本來這道諭旨應該是要咸豐親筆書寫以彰顯“八大臣”之合法地位的,但是怎奈咸豐當時已經病入膏肓,難以御筆,不得已這才改為咸豐口述而讓身旁的軍機大臣代為執筆。

上已不能御硃筆,諸臣承寫焉。——《清史稿》


咸豐遺命的“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奕忻叔嫂三人之間的鬥爭

咸豐與妃子劇照


這樣就給他朝肅順等人政鬥失敗,甚至於丟了性命做了鋪墊。所以後來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忻才敢明目張膽地給“八大臣”議定了“假傳聖旨,藉機自立”的滔天罪名:

實則我皇考彌留之際,但面諭載垣等立朕為皇太子,並無令其贊襄政務之諭。——《清穆宗實錄》

綜上來說,肅順這“八大臣”的失敗絕非只是某一方的原因,除了肅順他們自身過於輕敵,小瞧了這年輕的叔嫂三人外,其中更有奕忻處事老成,佈置細膩以及咸豐不經意間錯犯失誤的原因在裡頭。

參考文獻:

《清史稿》《清文宗實錄》《清穆宗實錄》《清朝野史大觀》《清朝續文獻通考》《越縵堂國事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