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抗疫救援暴露各种问题,公益组织将接受专项审计

疫情期间善款和物资流向哪里、使用是否合理合规,必须给公众一个交代。

抗疫救援暴露各种问题,公益组织将接受专项审计

两场考试同时进行。

对于公益慈善组织而言,眼下除了继续推进与抗击疫情相关的各项活动,还将接受审计部门的专门考核。在审计署统一部署下,全国各地审计机关已广泛展开属地政府、基金会等组织在疫情期间捐赠款物方面的专项审计。

前期救援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引发广泛热议,审计部门再一次有备而来,也将深度检验公益组织专业化运营程度,回应社会关切。

事中审计有利于及时纠错

2月7日,国家审计署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监督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将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作为当前重大专项审计任务。审计将聚焦社会捐赠款物的总体情况、分配和使用情况,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以及截留、挤占、挪用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等行为,坚决予以揭示和反映。近期,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措施开展对于上述内容的审计。

北京中会仁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丁会仁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很多善款和物资源源不断涌向慈善机构,流向哪里、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有管理不善或者违规违法行为,必须给公众一个交代。审计署作为最高国家审计机构,事中审计可以大大减少过程中的不透明和滞后性,可以及时纠错补正。

丁会仁介绍,专项审计大多针对突发或突岀的问题展开,一般是收到线索或发现问题后进行事中审计。“专项事中审计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审计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从而减少错误,降低事后审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采取事后审计,即使发现了问题又能怎么办?事中审计会带来最好结果。”丁会仁表示。

专项事中审计已有先例

“疫情还在进行中,对于基金会来说事中审计这个挑战很艰巨 ,以往更多是事后审计。”一位国有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

事实上,审计部门针对突发事件中慈善组织的专项、事中审计已有先例。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审计署于5月29日印发了《审计署关于严格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纪律的若干规定》,自当年6月起发布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报告,通报违法违规事件。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审计署对民政部等3个中央部门、15个社会组织、31个省级单位开展跟踪审计,审计范围涉及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救灾款物和社会捐赠款物。一个月后,审计署发布了《关于玉树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情况公告》,并在此后两年内一直发布跟踪审计报告。

丁会仁介绍,专项审计肯定是带着问题来的,除了常规的审计要求之外,重点对款物来源、使用流程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重点审计,特别是对公众有疑惑的环节进行详细审查并公开,若出现原则性问题最终会通报批评甚至处分相关机构或负责人。

基金会查漏补缺

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钦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积极配合积极此次专项审计。“对于基金会来说,公募基金会稍微复杂一些,要准备的东西比较多。非公募基金会主要是对外捐赠,材料也相对简单。”

杨钦焕解释说,公募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更复杂、资助项目和捐赠人意愿比较多元,决策程序很不一样。《慈善法》第72条规定,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审计。

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倡议各公益慈善组织,在专注、专业地继续支持抗疫行动的同时,对相关工作查漏补缺。其中包括,资助是否履行了理事会决策流程,已完成的项目是否有立项手续,物资采购是否经过比价、招投标以及出入库、签收反馈,财务方面是否建立抗击疫情专项台账,捐赠收入支出是否及时在指定平台进行信息公开等等。

杨钦焕认为,如果做到上述内容,基金会在专项审计中过关的难度不大。“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细致、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事情,是验证我们专业化运营的核心指标。”

北京中会仁会计师事务所主任、成都贵荣鼎盛资产评估事务所(普通合伙)副所长丁会仁同时建议,专项审计要在不过多干扰慈善机构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疫情关键时刻,抗疫救人才是根本,审计应该发挥守护网的作用。“比如方法方式上,可以釆用全国审计大平台数据模式,所有的捐钱、捐物全部由慈善组织上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