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一箇中學老師的奉獻和委屈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我和許多人一樣,經歷了很多次恐懼和希望,也經歷了同樣多的心痛。

恐懼,是因為這場抗疫宏大的數據下,有太多不為人知的哭泣,我們每個人都顯得如此無力。

希望,是因為還有一個個平凡人披上鎧甲,捐助、奔走、挺身而出,讓這個寒冬變得格外溫暖。

而心痛,是因為當有人赤手空拳替我們保護世界時,我們又一次辜負了這份善良。

2月25日,是武漢封城的第35天。

這個被舉報的男生叫吳悠,是武漢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

1月23日,武漢封城,身在疫情中心的吳悠一邊焦慮,一邊很想為這座自己生活的城市做點什麼。

他在微博上發佈了消息:我囤有口罩,有需要的,免費送。

那時候,吳悠的想法很簡單:能幫一個是一個。

很快,一千多條留言湧來,都是急需口罩的,遍佈整個城市。

吳悠不會開車,便騎著電動車,奔波武漢全城,很快就把口罩送光了。

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給他發私信,求口罩,求藥,求生活用品。

這些人裡,有正在隔離的、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有陪護患者的家屬,更多的是幫家裡的老人求助。

當時的武漢,正是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物資緊缺,很多人買不到口罩,買不到藥品,甚至買不到菜。

他成了溺水之人近在眼前的一根救命稻草。

吳悠乾脆找來一張紙,寫上“免費幫送藥、食、口罩”,掛在電動車前,又在微博朋友圈都發了消息:

“漢口這邊我知道一個地方還有口罩、藥,我可以幫送,不收費。”

從那天起,吳悠就成了武漢城裡的“擺渡人”。

藥店的供應很不穩定,口罩、酒精很早就斷貨了,吳悠每天都跑遍十幾家藥店碰運氣。

然後,全城免費送藥。

武漢封城30多天,他為600多個求助者送去了救命藥。

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吳悠每天早上10點多出門,半夜一兩點回家。

每次回到家,吳悠都要在取暖器邊站上好久才能恢復腿部知覺,然後配著可樂吃幾個麵包,規劃明天的路線。

1月27日深夜,吳悠接到一個求助電話。

對方說,自己的姑父姑媽都被確診新冠肺炎,已經出現呼吸困難、講不出話的情況,兩位老人在家隔離,家裡一點藥也沒有了。

吳悠想也沒想披上雨衣,騎著電動車奔了過去,等送完藥,已經12點多了。

3天后,吳悠又接到那位網友的消息,說兩位老人已經聯繫上社區,進入醫院治療,情況正在好轉。

而正是他送去的藥,讓老人扛過了最關鍵、最無助的那幾天。

吳悠感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在“救人”。

可恰恰是這個救人的人,如今被人舉報了。

有人說:

這年頭,當一個好人太難了。你一心赤誠做了一切,但沒人知道你付出了什麼,又意味著什麼。

為了送藥,吳悠自己掏錢買了一萬多塊的口罩和酒精。

這對於一個剛剛實習兩個月的老師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

在發來的求助信息裡,很多都是疑似或確診的患者,而送藥上門的吳悠,防護裝備只有一個N95口罩。

常常為了爭分奪秒“救人”,吳悠根本顧不上害怕,送完藥再用酒精擦拭裸露在外的脖子和雙手。

電瓶車,滿電狀態下最多可以騎35公里,低氣溫下更耗電,只能騎25公里。

但求助者遍佈武漢全城,吳悠經常一天往返60公里,遇上偏遠的地方,根本沒有充電樁。

他只能戴著充電器,站在公共廁所裡充電。

一箇中學老師的奉獻和委屈

在他四處救人的時候,自己的奶奶腦出血,需要住院卻遲遲找不到一個床位。

在他被舉報接受調查的時候,奶奶因為腦溢血昏迷,被送進了醫院。

哪怕是被誤解,吳悠更擔心的也是求助者會因此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從而失去一個被幫助的機會。

我不想說吳悠有多麼無私崇高,但我想說:

當一個普通人盡全力愛著這個世界時,別去抹殺和踩低他的熱忱和善良。

“為眾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這句話我們喊了一萬遍。但這一次,好人拼命點亮的光,又只得到冰冷的質疑。

為什麼吳悠被舉報?

因為他到處送藥送口罩還不收錢;

因為他在人人自危的時候偏向虎山行;

因為他惹得整個武漢都在為他叫好!

東野圭吾在小說《惡意》中說:

好人再多的善良和仗義,也填不滿壞人內心的黑洞和惡意。

最近有一句話很火: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

沒有人應當善良,只是他們選擇了善良。

可即使做了這麼多,網上還是一大批人噴他故意“作秀”,拿錢換名聲。

這個樸實的農民,受了怎樣的委屈?

又有多少普通的好心人,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承受著這樣的委屈?

奔赴前線的,不止有醫護人員,還有千千萬萬個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凡人,他們自己面對危險,守護著世界。

他們都是這個世界的小小分子,有人生長於武漢,有人甚至從沒去過武漢。

但為了一個又一個同樣微小的分子,他們選擇站出來,用並不強大的身軀充當這座城市的“補丁”,幫助它儘快恢復健康。

他們保護世界,我們應當保護他們。

當他們需要援手之時,縱不能湧泉相報,也別讓他們困頓於荊棘。

是的,今天這篇文章,我就是要為吳悠們、朱之文們、張元們,以及每一個志願者和好心人發聲。因為我相信:

為他們發聲,就是在為我們自己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