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成吉思汗的遺體在蒙古國,為何其祭典卻在鄂爾多斯?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個世界征服者的名號在歐亞大陸迴盪了八百年之久,直到現在都被蒙古族的民眾奉為至高無上的榮耀之祖。然而,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蒙古族傳統成吉思汗祭典,卻長期保持在今天黃河幾字形內部的鄂爾多斯盟,這裡既不是成吉思汗的病逝之地,也不是他的墳墓所在,為什麼能夠承載如此恢弘的祭典儀式呢?

成吉思汗的遺體在蒙古國,為何其祭典卻在鄂爾多斯?

圖/成吉思汗祭典

01 草原霸主的歸宿

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率兵徵西夏途中病逝於黃河之西的六盤山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為了保證對西夏的征服,成吉思汗遺囑密令全軍封鎖他的死訊,直至西夏滅亡後才向外佈告。隨後,根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的遺體被怯薛軍護送前往乞顏部的發源地——斡難河發源處的不爾罕山起輦谷(今蒙古國肯特山附近)。

相傳,成吉思汗的先輩合不勒、也速該都曾在此山感染自然靈氣,其父也速該死後葬於此山。成吉思汗本人也曾經多次受此山蔭輔,才得以躲過大劫。因此,成吉思汗終生酷愛此山,每逢重大事件,必進山朝拜長生天。

成吉思汗的遺體在蒙古國,為何其祭典卻在鄂爾多斯?

圖/傳說中的不爾罕山起輦谷

成吉思汗葬入此山後,為防止後人盜掘,蒙古人以萬馬踏平其地,其地不封不樹,由兀良哈人世代守護,以為禁地。因此,成吉思汗的真實埋葬處無人知曉,也就無法就地祭祀。

02 神之“八白室”

成吉思汗葬入肯特山之深處後,蒙古人便在其地附近建立靈堂,永久保留其居住過的斡耳朵(宮殿)及生前遺物,從而作為祭祀成吉思汗的場所,而守衛這些靈堂宮殿的蒙古部落,便有了一個統一的名稱——鄂爾多斯(意為很多的宮殿)。《大黃史》稱:“將如山之白室,竭誠護衛者,乃鄂爾多斯萬戶也”因為蒙古族尚白,故而成吉思汗的靈堂由八座白色的大氈房組成,故後來也稱“八白室”。

成吉思汗的遺體在蒙古國,為何其祭典卻在鄂爾多斯?

元朝滅亡之後,北元朝廷退守大漠不久即宣告瓦解。蒙古地區群雄割據,戰事頻繁,汗位爭奪激烈,東蒙古韃靼與西蒙古的瓦剌先後稱雄,而作為王陵守護者的兀良哈人也頻繁攪局。但是,無論各部爭奪有多麼激烈,都將祭拜成吉思汗靈堂作為論證自身蒙古君主合法性的重要,瓦剌首領脫歡、也先,韃靼首領達延汗等,都曾經在“八白室”所在地參拜即位。

03 終歸鄂爾多斯

不過,既然“八白室”是由氈帳組成的靈堂,自然也是草原各個勢力爭相搶奪的移動寶座。16世紀中期以後,由於草原分裂之勢愈加明顯,這座移動靈堂隨鄂爾多斯部向南遷徙,在渡過黃河之後定居於今天內蒙古鄂爾多斯盟所在的河套南部地區。清朝初年女真統一滿蒙後,八白房便安置在今天鄂爾多斯南部的伊金霍洛旗所在地,世代傳為成吉思汗陵。每年祭日之時,來自四面八方的蒙古人便會集聚於此,刑白馬、白駝祭祀祖先。

成吉思汗的遺體在蒙古國,為何其祭典卻在鄂爾多斯?

圖/八白室一隅

抗日戰爭時期,成吉思汗陵曾經一度搬遷之甘肅榆中縣、青海湟中縣塔爾寺。直至1954年,隨著綏遠省歸併內蒙古自治區,成吉思汗陵才重新迴歸伊金霍洛旗所在之地。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園,依舊是蒙古族人民祭奠祖先的大型聖地,儘管成吉思汗的遺體遠在千里之遙的遠方,但這所陵園承載了蒙古人民波瀾壯闊的民族歷史記憶,更加值得他們追憶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