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戰爭超出本土,勞民傷財,有沒有必要?

時至今日,我總結了自己寫文以來的三大深層次核心,批日、批歐、希望自己更好,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日本給我們捐了口罩,在我們最艱難的時候給予了一定的幫助,在捐助箱子上寫了幾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使得很多人對日本由黑轉粉。

在我的有關批日的文章中,就受到一些粉絲的攻擊,認為我的三觀有些狹隘,在這裡要澄清一下,我寫的是歷史,不是政治;講述的是過去,不是現在;揭露的是真實,不是虛假!

換句話說,你如果不瞭解過去的日本,你又如何瞭解現在的日本?

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戰爭超出本土,勞民傷財,有沒有必要?

本文就簡單來講講萬曆年間的抗倭戰爭到底有沒有必要!

萬曆年間一共發生了三次針對大明王朝西北、西南、東北等邊疆地區的大規模戰爭,也被稱為“萬曆三大徵”,這三場戰爭鞏固了大明帝國的疆土,然而也因為勞民傷財,讓明王朝國庫空虛,以致萬曆死後不久,明王朝就陷入內憂外困的局面中。

有人說明朝“雖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這裡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指責萬曆皇帝發動的三大徵,三大徵中,尤其是朝鮮之役,已經超出中國國土,被很多人看作是“面子戰爭”,沒有任何價值。

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戰爭超出本土,勞民傷財,有沒有必要?

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當時的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不干涉屬國內政,但是要提供無償保護,這並非“面子外交”,而是一種“防禦外交”,藩屬國承擔的責任就是拱衛在中國周邊,一旦發生戰爭,藩屬國首先承擔戰爭緩衝的責任,這樣無形當中增添了一道屏障,增加戰略縱深。

這種防禦思想實際上是從周朝分封制時期就已經存在的,只不過隨著中國版圖的擴大,藩屬國越來越靠後,說句不好聽的話,今天可能是藩屬國,明天可能就是一個省了。

當藩屬國出現安全危機的時候,敵人的軍事目標並非是單純的針對藩屬國,很可能是要進一步的侵略中國,在這個時候如果不出兵,那麼戰爭就會打到本土來。

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戰爭超出本土,勞民傷財,有沒有必要?

萬曆時期攻打朝鮮的是日本的豐臣秀吉,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期非常有雄心大志的一個人,在完成日本的統一之後,就將目光投向了歐亞大陸,1587年時豐臣秀吉曾說:“餘有生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1590年他在給朝鮮國王書信中曾說道:“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如我俗,以施政於億萬斯年,此乃吾之宿志也”。

由此可見,日本侵略朝鮮其真實的用意是以朝鮮為跳板,為下一步的侵略做鋪墊。

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戰爭超出本土,勞民傷財,有沒有必要?

日本是一個國土狹小的國家,長期以來日本國內形成了一種,想要擺脫人口危機,就要對外擴張的思想,豐臣秀吉不是第一個有這個思想的人,但是他卻是第一個付諸實踐的人,而且給後世提供了有跡可循的擴張路線。

日本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陰就曾提出一個繼承豐臣秀吉擴張思想的路線,“責朝鮮奉貢納質如古之盛時。北割滿洲之地、南收臺灣、呂宋諸島,漸示進取之勢。然後愛民養士、慎守邊圉,則可謂善保國矣。”

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戰爭超出本土,勞民傷財,有沒有必要?

可悲的是,中國大多數人是在甲午戰爭後才發現日本的狼子野心,在這裡縱橫要提一下袁世凱,在甲午戰爭之前,袁世凱就在朝鮮擔任通商大臣,他在《朝鮮大局論》中說道:“越緬僻處海荒,朝鮮近在肘腋,北則咫尺盛京根本之地,西則控扼津煙咽喉之衝,無朝鮮則無東壁也。……故緬甸可容,越南可緩,而朝鮮斷不可失。”

可以說是,袁世凱是晚清時期最早意識到朝鮮地緣重要的清政府官員。

萬曆皇帝是明朝時期就意識到朝鮮在國防當中的重要性,因此,儘管財政已經捉襟見肘,但是有些仗是不得不打。

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役,戰爭超出本土,勞民傷財,有沒有必要?

清朝皇帝,同治之前的幾位從未感受到來自日本的威脅,而明朝從建國以來就倭寇橫行,尤其在嘉靖年間,倭寇頻發,對中國東南沿海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朝鮮之役發生在1592年,此時距離嘉靖皇帝去世不過25年,萬曆皇帝就是一個傻子,他也應該知道日本的野心,這場仗不在朝鮮打,那就在明朝本土打,躲是躲不開的。

我還是那句話,中日文化本來源遠流長,從來都是“合則兩利,戰則兩敗”,但是決定這個關係走向的,從來都不是我們,因為有人喜歡打仗你有什麼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