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有種刑罰,不傷害肉體,受刑之人卻為何羞憤不已,生不如死?

讀史可明鑑,知古可鑑今。拂天光,照汗青,一步人生終不悔。歡迎關注汗青說文史,您的關注就是筆者最大的追求!

古代有種刑罰,不傷害肉體,受刑之人卻為何羞憤不已,生不如死?

古代的刑罰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伴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階級社會的出現額產生的,是為了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秩序和規章制度。我國古代的刑罰有著多種方式:凌遲、車裂、腰斬等等。

古代有種刑罰,不傷害肉體,受刑之人卻為何羞憤不已,生不如死?

我國刑罰成文法典來自於夏朝的"禹刑",以後世世代代中都有了刑律。根據甲骨文記載,在我國商代時期就有了刑罰,而且有了專門管理司法的司法機構。一些機構出現,比如說監獄等。對於這些懲罰中,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剝皮、腰斬、車裂、凌遲等等,這些都讓人感到生不如死。但是本文要介紹一種刑罰——髠刑。這個刑罰是中國的上古五刑之一,主要流行在夏商周到東漢時期。但是這個刑罰對人的肉體產生不了傷害,它所傷害的就是罪犯的內心。

古代有種刑罰,不傷害肉體,受刑之人卻為何羞憤不已,生不如死?

髠刑是指剃光罪犯的頭髮和鬍鬚,在現代我們看待這一行為會感到十分的正常,認為這是一種"理髮"的方式。但是在古代時期,這一行為就是用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罪犯實施懲罰。因為在古代時期人們的思想還是比較封建的,人們的思想沒有現在這麼開放。他們認為身體的每一寸肌膚、每一根頭髮都不是自己所能處理的,是父母、是上天所賜給他們的。如果私自動了他們就是被認為不孝順的行為。所以剃光是一種十分侮辱的行為。

後來逐漸的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而如果想要進入佛教,就要進行剃光頭,所以當時的人們認為佛教是一種不道德且不能接受的宗教。髠刑來自於周朝,王族中有人犯了錯就會用這個刑罰去代替宮刑,即剪短長髮為短髮。但是後來發展到秦朝時期,這個刑罰就改變了意味,這一刑罰要求要把罪犯所有頭髮和鬍鬚都要剔除乾淨。

古代有種刑罰,不傷害肉體,受刑之人卻為何羞憤不已,生不如死?

其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在一次行軍的過程中,曹操下達了一個命令,不得踐踏農田,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如果誰的馬或者是誰踐踏了農田,就要按照殺頭之罪處置。所以曹操所有的將領都下馬,不行。一隻手牽著馬,一隻手擋住糧食害怕傷害到他們。但是這是曹操所乘坐的馬一下子跳到了農田中,踩踏了農田。這時士兵都十分的尷尬,因為剛才曹操才說過,但是這個時候他自己有親身犯了這個錯誤。

曹操馬上下馬,把軍法官給叫了過來,問這個該怎麼處理。軍法官面對這一形勢也不敢多言,畢竟犯錯的不是一般人。軍法官於是說:"這個懲罰僅僅需要割下一撮頭髮即可。"於是曹操立馬割下了一撮頭髮,以表示自己的行為觸犯了刑罰,表示自己受過了懲罰。由此可以看出連曹操都不能進行避免,當面對懲罰之時。

古代有種刑罰,不傷害肉體,受刑之人卻為何羞憤不已,生不如死?

朱元璋有一個兒子就被處置了髠刑,他那個兒子沒有志氣,朱元璋恨鐵不成鋼,於是對他便處理了髠刑。這個髠刑在古代算是十分輕的刑罰,留你一條性命,這比什麼都是好的,但是對於一些文人志士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這比殺了她們還要難受,他們認為面子、志氣是不能被踐踏的。人們的外貌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侮辱,讓犯人的顏面掃地,無地自容。而在古代時,所有的男子都是留著長髮的,根本沒有人留著短髮。甚至一些特別的實施者不僅會剪掉你的頭髮、你的鬍鬚,還會把你的眉毛給剔除掉,這是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於是留下了恥辱的印記,這比滿清十大酷刑還要恐怖。

古代有種刑罰,不傷害肉體,受刑之人卻為何羞憤不已,生不如死?

在文革時期也有這樣一種處罰方式,跟髠刑是十分相似的。那是一種侮辱人的方式,把人的頭髮剪下一半,又留下一半,這種就叫做——"陰陽頭"。我們或許更好理解這個陰陽頭,其實在古代髠刑就是相當於這個效果。這種刑罰給人們的打擊是巨大的,當時的人們一看到這個刑罰就會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會在背後偷偷議論。

古代有種刑罰,不傷害肉體,受刑之人卻為何羞憤不已,生不如死?

而古代的人們和現代的人們都十分的重視自己的名聲和行為舉止,如果他們的議論聲太大,讓自己也聽到,就會認為自己的形象已經被破壞,可能就會採取一定的方法去解決自己。因此也有很多人在處理過這個刑罰之後自殺的,這個刑罰本身不傷害人,但是他的餘力是不可估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