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再看夫差之死

元前473年十一月丁卯,越國打敗吳國。越王勾踐想把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住在那裡。夫差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拔劍自刎,吳國滅亡。一代豪傑吳王夫差就這樣告別歷史舞臺,而他的吳國同樣揮別了春秋時代。

一提起吳王夫差這個名字,很快的就會想起那個絕世美女西施的名字,於是乎“紅顏禍水”等一系列詞語被按到了她的頭上。不過,西施表示不背鍋。其實中國古代美女眾多,但為何“四大美女”名氣卻如此之大?只不過她們成了政治的犧牲品而已,她們生前都是被動的捲入了政治漩渦,她們死後被史學家們打上了“紅顏禍水”的烙印,她們都是古代男權社會的附屬品罷了。

再看夫差之死

其實從歷史學研究的層面看,關於夫差失敗、吳覆滅的原因,比較通行的觀點是夫差在贏得夫椒之戰這一決定性大捷之後,讓勝利衝昏頭腦,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剛愎自用。這導致了夫差昧於對戰略局勢的判斷與分析,在戰略方向選擇上犯下大錯,拒絕伍子胥提出的除惡務盡、一舉滅越的正確戰略建議。


再看夫差之死

在我看來,這只是表面的原因,其深層原因其實是夫差沒有意識到時代已經改變,在春秋末年,“爭霸”開始被“兼併”所取代。那個威服四方的時代已經逐漸遠去了。


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

春秋雖無義戰,但整體來看還是比較剋制的,春秋歷史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國爭霸。換言之,“取威定霸”是當時有作為的大國領袖“念茲在茲”的理想追求與事業目標。所謂“爭霸”,核心標誌是充當“霸主”,成為中原諸侯列國的“領頭羊”,主要通過召集諸侯大會,歃血為盟,讓中原諸侯列國承認自己的盟主地位。然後在此基礎上,其攫取“霸主”名分,並有效地確立起作為“霸主”的法定權威。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霸主地位覬覦者所依賴的是其強大的武力後盾,同時也是以必要的軍事勝利為前提的。

縱觀各個版本的“春秋五霸”,他們靠武力威嚇四方,軍事威懾要多於會戰。所謂的“霸主”,一方面兼併小國,做大自己;另一方面在同其他大中型國家發生衝突時,則多以雙方妥協或敵方屈服為結局,而徹底消滅對方武裝力量、摧毀對方政權的現象則較為罕見。

正是基於這種觀念,夫差認為沒有必要將越國趕盡殺絕,讓越國聽話的做個小弟這樣才有老大的面子,而夫差的目光則投向了中原。為此,吳王夫差不惜與自己的恩主晉國的主要同盟者、老牌霸主齊國兵戎相見,發動“艾陵之戰”,大敗齊國。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擊敗魯軍,迫使魯哀公簽訂城下之盟;制服陳國,消除吳軍北上時可能受到的側翼威脅;更開鑿邗溝,“溝通江、淮”,為吳軍北上爭霸提供便捷的後勤保障,還直截了當地對晉國的霸主地位發起挑戰。

再看夫差之死

夫差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公元前482年的“黃池之會”上,力壓晉定公,率先歃血,成為了所謂的霸主(史料也有別的記載),可這時春風得意的夫差沒想到,“臥薪嚐膽”數年的勾踐偷襲了吳國,並俘獲吳國太子友,無奈的夫差只能與越國媾和,垂頭喪氣的回到了吳國。直到幾年後被越國所俘,國破家亡。


用現代的話來講,夫差沒有意識到“與時俱進”的重要性,當時比較小的國家很多都被大國吞併,大國對於土地和人口的需求逐漸增大,周王室愈加衰微,新的時代即將到來,越國雖然地處偏僻,離中原較遠,且積貧積弱,但面積卻不小,有土地就能增加人口,就能增加綜合實力,夫差沒有聽伍子胥的勸諫,執意想得到那些無用的霸主虛名,得不償失。

再看夫差之死

“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敗吳,於其心也戚然,服士以伺吾間。今王非越是圖,而齊、魯以為憂。夫齊、魯譬諸疾,疥癬也,豈能涉江、淮與我爭此地哉?將必越實有吳土” 。 ——《國語·吳語》


所以說,夫差的敗亡說明其不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戰略視野狹窄。正所謂:

縱敵稽山禍已胎,垂涎上國更荒哉。不知養虎自遺患,只道求魚無後災。夢見梧桐生後圃,眼看麋鹿上高臺。千齡只有忠臣恨,化作濤江雪浪堆。

再看夫差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