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比襄陽城更早的襄陽曆史——周昭王

一:一個故事:

先來講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周昭王,武王定鼎中原後的第四個皇帝。之前成康之治,天下安寧,到了昭王時,就突然成了王道微缺了,估計是天下久無戰事,諸侯各玩各的,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為了增加周王室的凝聚力,周昭王發動了向南巡狩,就是征服漢江流域,國內矛盾國外解決,自古有之。

周昭王征伐漢江流域應該有三次,第三次的時候,船工用膠粘的船給昭王用,船到了江中,膠溶了,船裂了,昭王就淹死了,重臣祭公也淹死了。昭王手下的將士把昭王找到,找個地方安葬了。也有傳言說是楚蠻偷偷把船給鑿個了洞,導致了昭王的淹死,那就是一場精準的斬首行動,神來之筆。不管怎麼說,楚蠻取得了勝利,史書說昭王不返,周人諱之。


比襄陽城更早的襄陽曆史——周昭王

網傳周昭王像


二、襄陽人楚國征伐漢江流域的必經之地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楚蠻和羋氏楚國估計不是同一個概念,周天子伐的是楚蠻,不一定羋氏楚國,也不一定是衝著丹陽城去的,有興趣的可以查查相關資料,本文不再贅述。當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想到襄陽。從關中出發征伐漢江流域,過漢江最有可能的在襄陽段。這樣的猜測有依據麼?

三:昭王墓的相關記載

《襄陽府志》記載,襄陽城南習家池北有一個昭王墓。並做了一翻考證。

王粲在登樓賦中說西接昭邱,就是這個昭王墓。《南雍州記》說,南朝齊建元年間,有人盜了昭王墓,得到了玉鏡、玉笈、古書、竹簡、青絲、簡編等。大文士沈約得到了幾枚簡,請劉繪鑑定,劉繪說這是周禮的逸篇。南齊書和南史也有類似的記載。但來這個昭王墓確實存在無異。南朝梁昭明太子說這個昭王墓是楚昭王,舊的襄陽府志也這麼認為。但是楚昭王墓在現在的宜城,證據確鑿。所以這個昭王墓不是楚昭王。考慮到前面的故事,周昭王在漢江淹死,遺體無法遠距離運輸,就找了一個頭枕青山、腳踏流水的墓地應該是順利成章的事,現在的習家池山沖和鳳凰山衝都有可能。那些玉鏡、玉笈、竹簡是昭王的遺物,一起陪葬了。襄陽府志的編者也覺得證據不充分,只是存疑,供大家參考。

查《南齊書》文惠太子傳,說到此事,王僧虔有金石之學,認為這是蝌蚪文寫的周書闕文,但跟當時的《尚書》不同。

查《南史》江淹傳中說王僧虔只識出是蝌蚪文,也不知知道具體是什麼,就找了江淹,江淹根據蝌蚪文推測說這是周宣王的竹簡,他為什麼做出這樣的結論,史書也沒記載。周宣王是昭王之後第七個王,相差約兩百年,算是西周末年。以此看是墓中是周代文物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四:這可能是比襄陽城更早的歷史記載

可惜了在南北朝時期,我們只有初級的金石之學,缺少周詳的考古技術,不能對古墓流出的物件做詳細整理與分析。讓我們失去了界定此事的機會。現在的襄陽城南似乎沒有什麼大墓了,甚為可惜。

根據襄陽周邊考古發掘,襄陽城的遺蹟從戰國開始,但真武山附近有西周中期的聚落。 假如周昭王葬於襄陽南為真,此地有記載的歷史就是西周時期,真正的三千年了,而且周昭王將成為襄陽曆史上級別最高的人物了。這個時期,附近的封國有鄧、羅、盧,這些封國是否忠於周王室,一時間只怕理不清了。


比襄陽城更早的襄陽曆史——周昭王

譚版地圖的襄陽附近


五:附史料

本文主要是科普,就沒有列相關史料,現將原文列於此,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本文絕非故做驚人語。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正義】:帝王世紀雲:“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其右辛遊靡長臂且多力,遊振得王,周人諱之。”

《南齊書》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文惠太子傳:時襄陽有盜發古冢者,相傳雲是楚王冢,大獲寶物玉屐、玉屏風、竹簡書、青絲編。簡廣數分,長二尺,皮節如新。盜以把火自照,後人有得十餘簡,以示撫軍王僧虔,僧虔雲是科斗書《考工記》,《周官》所闕文也。

《南史》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江淹傳:時襄陽人開古冢,得玉鏡及竹簡古書,字不可識。王僧虔善識字體,亦不能諳,直雲似是科斗書。淹以科斗字推之,則周宣王之簡也。簡殆如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