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之后:房企高周转高杠杆时代走向终结,再见这个疯狂的时代

2020年元旦至今,40天时间内,全国已有96家房地产相关企业破产清算,平均每天都有2-3家被清算——以上数据来自人民法院公告网。

房地产企业破产这件事,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没有人能够预料到2020年开年非但没有迎来小阳春,反而迎来了“失去的2个月”。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在危机来临之际,房产企业高周转、高杠杆模式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向这个疯狂的高周转、高杠杆时代说再见!

疫情之下,售楼处零销售,杠杆资金每时每刻侵蚀着利润,对于抗风险能力一般的中小型房企,资金链断裂成为了悬在它们头上的一把利剑。

你是否了解房企的融资成本有多高?

你是否清楚在市场充分竞争环境房企一个项目利润有多少?

第一个答案:房企融资成本“因企而异”,从4%到15%不等,甚至更高。

第二个答案:公开市场获得的项目,在充分竞争下,大部分房企都只能维持10%的利润甚至更低。

这就是为什么房企拼命的高周转、高杠杆。只有速度够快、才能不被杠杆资金侵蚀掉利润,只有速度够快,才能在微薄的利润之下加快资金周转率进而变相提高利润。房地产企业就像带着镣铐起舞的大象,在钢丝绳上稍有不慎,就将陷入亏损境地。房地产企业从上到下这么拼是为了什么?规模、规模还是规模!当规模足够大,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第三方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百强房企市场份额达到了47.7%,2018年全年百强房企市场份额达到了58.1%,不出意外到2019年全年百强房企市场份额将达到65%以上。在各个房企疯狂的高周转、高杠杆运作下,房地产整个行业逐渐走向集中,而更有趣的是房地产企业百强阵容正在逐渐稳固。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百强企业淘汰率达80%,行业竞争激烈。分阶段来看,2004-2008、2009-2013和2014-2018百强企业留存率分别为33%、55%和63%,递增的留存率说明百强企业的阵容逐渐固化,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当头部集中度越来越高、百强阵容愈发稳定,这个疯狂的利用高周转、高杠杆模式获得规模的时代就将逐渐走向终章。想要在房产百强时代超越对手,行业需要一场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变革!

疫情只是行业变革的催化剂,对于这个疯狂的高周转、高杠杆时代,是时候说再见了!

(二)房企下一个时代的旋律是?

先参考香港房企的发展历程:从1945-1967年,大量小型房企成立;1968-1984年,房企利用上市融资,拿地、并购实现规模三级跳;1985-1997年,行业走向集中,标杆房企开始多元化探索。

我们通过短短20年的时间,完成了香港近半个世纪才逐渐走完的前两段路。后面的一段主题旋律将是多元化。

在真正的多元化时代,不仅仅是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延申,更是房企经营模式的一种更新换代。

香港龙头房企经营特点:租售混合、精细开发、稳财务、重利润。例如:

(1)专注地产主业,采用租售混合经营业务模式

(2) 定位高端产品线,精耕细作打造精品

(3)项目周期长,充分发掘土地价值

(4)低负债经营,现金为王、重视利润

下图为各房企经营模式的横向比较:


疫情之后:房企高周转高杠杆时代走向终结,再见这个疯狂的时代

对于跨过“利用杠杆资金牺牲利润要规模的”房企,需要做的是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积累企业“底蕴”。如果行业模式不转变,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们当下所熟知的百强房企、TOP20品牌房企,很可能会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通过横向对比,我们会发现:

(1)跨过规模扩张阶段的香港房企,能做到开发和自持混合经营。香港龙头房企物业租赁收入平均占营业收入的30%,投资性房地产平均占总资产的56%。自持业务带来充沛现金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流动资产的30%。

(2)这些房企通常产品定位高端,开发周期长。例如拿地偏向城市核心+地铁沿线;逆周期拿地、顺周期开发,拿地到商户入驻可间隔5-8年。精细开发对应低周转,平均总资产周转率0.1,为美国的1/10、内地的1/3。

(3)他们财务稳健,低负债运营。平均资产负债率32%、净负债率18%、现金短债比5.4,财务稳健。

以上仅供参考,各经济体发展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在后期经营和发展中也可能会涌现出其他特点和发展模式。

(三)写在最后,轻资产模式是否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胜出?

很多房企为了提升自身的抗风险抗风险能力,在多元化发展业务中非常喜欢“代建”模式,这种思路是一种典型的轻资产模式,与香港龙头房企重资产模式迥异。

“轻资产运营(Asset-light strategy)”模式,就是将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外包,自身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市场推广主要采用产品明星代言和广告的方式。“轻资产运营”模式可以降低公司资本投入,特别是生产领域内大量固定资产投入,以此提高资本回报率。

如果一个公司全部采用“代建”的方式经营,可以说能够完美的规避掉这一次疫情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但是轻资产模式真的会胜出吗?

WeWork共享办公室,之前资本浪潮下的各类长租公寓,各类公关公司、经纪人公司等等可以说都是轻资产模式。但是轻资产模式需要有一个前提:企业自身需要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这样的竞争优势必须是不可替代的。

轻资产化看似美好,实际上任何一项成本的提高都会让公司走向绝路,只要任何一个下级的分包存在垄断或者成本被提高,都可能让公司走向困境。

显然,我不认为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具备这样的“竞争优势”。轻资产化对于房地产公司是不太可能的,特别是土地和自持物业这一块。

疫情之后:房企高周转高杠杆时代走向终结,再见这个疯狂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