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让教师适当体罚学生,以便更好的教育,你同意吗?

天下笑唱


体罚和变相体罚都是对学生的惩罚,不符合教育原则。对青少年教育是要以理服人,要不厌其烦地去开导学生的大脑,要允许他有反复,要等待他想通。老师就是导师,导师就是师导,作好学生的榜样,慢慢引导学生成长进步。


冯大爷35


这个问题得辩证的去看,不完全对,也不完全错,做什么都要适当,过度都一定会出现问题。

首先我作为一名老师,做老师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帮助更多的孩子学会学习提高成绩、做个有理想阳光健康的孩子,我因为自己从小家长在学习上管的不多,然后经常被揍,然后感觉自己一直以来比较自卑担心的,从来不敢问老师题目,导致成绩平平,青春期的时候心理上会出现问题,还好有前辈指导,顺利度过了青春期,所有长大之后特别希望帮助更多的孩子避免被揍,有个阳光的心理和身体。

但是我从小被揍的经历,让自己青春期时候自卑担心,但是我养成了独立、抗压能力特别强的人,所有走入社会之后心态特别的好,感觉什么都打败不了我。

所以总结下来体罚要适当,鼓励和批评手段要用,不能一味的鼓励或者批评体罚,一直鼓励可能形成玻璃心,走入社会会很困难,一直批评体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适度的体罚,第一位先鼓励、其次口头批评、最后再使用体罚。


我自己教学生,我也是警告三次的情况下还犯同样错误,就要打手板,这样他们更能够记得牢,并且这样他们能够抗压能力会更强。当然一定要适度体罚,不能让学生受伤,目的是为了惩罚改错误,打完之后过段时间也要找学生谈话,告诉他打他原因,一定要让孩子改正错误同时要有个阳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松哥教做题


其实对于犯错的学生,除了体罚之外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且进一步改正错误。老师会体罚学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失去了教育的耐心。当然这也难怪,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尤其是班主任,一天要是有那么几个学生捣蛋,往往焦头烂脑失去耐心。

体罚应该是教育效果很差的一种手段,对于很多问题孩子来说,天生有逆反心理,而且肯定不止被体罚一次,所以对于体罚有天生的免疫力。你今天罚站了,明天他还是照样违纪捣蛋。

去年,我班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出奇的捣蛋,班主任都拿他没办法。经常隔三差五的看到他被老师赶到教室外面罚站,一个学期了,被罚了无数次,也不见其有什么变化,依旧我行我素。有一次,我上课时因为平板被阳光照到,刚好他坐在第一张桌子。我就叫了“某某同学,帮忙拉上窗帘。”他照办后,我说了声谢谢,他还有点不好意思。

以后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叫他拉窗帘,总是不忘说谢谢。渐渐,我发现他开始上我的课不睡觉了,有时候还跟着大家一起朗读。以前上课他基本就是睡觉,睡够了就玩自己的东西。后来,我跟班主任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我建议班主任开班会的时候在全班面前表扬他把班级的窗帘管理得很好。班主任还分配了他一个任务——管理班级的所有窗帘。

他开始变得积极了,至少在管理窗帘方面。以后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要用平板,他就迅速拉窗帘遮光,都不用老师强调。在得到老师的“谢谢”后,他也不好意思睡觉了。

课间休息时间老师们坐下来聊天,谈到他,"某某,最近表现还不错”,“你们班的那个窗帘长真是创意呀!简直是人工智能,别的班我都要叫一阵才有人去拉”“上星期好像都没被扣分,班主任是不是试了妙招啊?”.......

我笑而不语。

我也没想到,小小的一个窗帘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心态。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大家都哼容易理解,那就是尊重和肯定。

对于问题孩子,如果你一开始就揪着他身上的问题不放,往往得到的结果要么抵触,要么破罐破摔。不妨先放下他身上的问题,忽视他的缺点,把他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去尊重他。就像一开始我的一生“谢谢”就让他得到一种难得被尊重的喜悦。而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他的同学就能赢得他的尊重,这样就建立了沟通的桥梁。然后,我就让他管理窗帘,因为这种工作难度极低,他很容易胜任。班主任的及时全班表扬终于让他渐渐找回了信心。我想,接下来,一步一步引导他去挑战更大的任务(比如完成简单的作业),肯定没问题。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要批判体罚学生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我们渐渐长大之后,我们会明白,绝大部分的老师是恨铁不成钢,是怕我们走失方向,荒废大好年华,才不得已去体罚孩子。现在,社会上反对体罚学生的呼声很高。经常见到某某某老师因为体罚学生而被处罚的新闻。很多老师一下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想,反对的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还是提倡站在理解的角度去看待老师,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教育孩子。




港水569


试答如问如下:

非常同意。

问题来了,现实中或许行得通,法律上通不过。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孙工的文话旅行笔记


第一、教育在手段上原本就必须宽严适度、恩威并重。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育对象是一群半生不熟的孩子,一味地强调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显然是对牛弹琴。古人早就给予了我们足够的警示“玉不琢,不成器”;毛老人家那个年代更是对教育一再强调“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第二、目前,老师不敢管学生,还在于学生和家长戾气太重,长辈对学生的过分娇惯和纵容等,容不得老师管教自己的孩子,孩子没有建立起基本的规则概念,区分对错的界线不清,因此不服老师的管教,家长如果再“护犊子”,那么积怨一成,必然造成麻烦。

近年来,因为老师惩戒某些学生,被家长报复或被学生集体报复的事件不在少数,所以行使惩戒权的方式和分寸,应该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

现在家长或学生只要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产生质疑,学校及上级领第一时间处理老师,通过委屈老师的方式来平息家长的怒火,求的事情的解决,这让老师成为即使有委屈也无处诉说的弱势一方。如此一来,老师必然“明哲保身”,不敢管学生,如果老师在合理行使自己的惩戒权时,也有一层保护伞,那么老师才能真正直起腰板来行管教学生之权。

老师没有惩戒权,就如同让老师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惩戒就是教育的刹车,要认识到不是老师要惩戒学生,而是规矩要惩戒那些学生,学生不是向老师低头,而是向规则低头,要向真正良好的,有价值观的素质去低头。

现在一部分家长歪曲了教师惩戒的目的和用意,让教师们面对无理取闹的家长们无所适从,举步维艰,更有一些学校为了息事宁人,采取牺牲教师的权益去让家长满意的做法,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悲哀、教师的悲哀,更是整个教育的悲哀。在一些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教育事件中,我们看不到尊师重教的痕迹,看到的只是教师的无奈委屈和心灰意冷。

很多时候,不要让个别“害群之马“教师,影响了整体大多数投身教育事业的教师工作热情,不可否认有师德败坏的教师,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就让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敢管,不想管、不去管,现在是平静了一时,怎知这些没有被管教好的学生在将来的日子里,会做出什么”不平静“的事情?教师不怕寒暑假要加多少班,完成多少培训或额外的工作任务,教师也不怕工资收入让旁人嘲笑的眼光,就怕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干着已经失去”教育意义“的工作。

虽然,近年来因为体罚学生而被处分的老师有很多,但是目前没有一个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因为教学是一个集体活动,如果没有基本的管理能力和学生必须遵守的课堂纪律,那将让课堂陷入僵局,这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最不应该造成的局面。所以,即使目前形势如此严峻,即使有可能会因为管理学生不当而被处分,但是老师依然在寻求一种可以被社会、家长和学生都能接受。

其实,目前老师在管理有错的学生上的困境并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如何管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面对种种情况,老师行使惩戒的方式和分寸的话,老师惩戒起学生来,必然又陷入来自社会各方的质疑,因此,想行惩戒之权谈何容易?

0 赞 踩 评论
分享

聚才圈小主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是内心有很大触动的

第一,作为一个好老师,不一定要体罚学生,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上学的不同的阶段,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或者见到过不同的老师,当然,有些老师有体罚学生的习惯,并且美其名曰说,这样以便更好的教育学生,关于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

第二,因为体罚学生,就如同父亲体罚孩子,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先不说这个体罚的好处有多少,也不论现实生活中,体罚对孩子的成长到底能带来什么有益的作用,但是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就是,体罚是不可取的,这是传统习惯养成条件下的教育方法,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何况我们的国家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禁止学校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如果你是未成年人的话)还有教师法,里边也规定了体罚学生经过教育依然不改正的,教育局或学校应当予以辞退。其实你的这种情况,很多法律法规上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条文。如果你是未成年人,那么教师的行为更加恶劣。”

仅从体罚这一项,法律都是不允许的。

第三、虽然有很多人认同体罚才可以有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反对这个方法带来是实际效果,哪怕我们多人从下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是经历过体罚的过程,我们的父辈们都有过对我们的体罚成长,所以这是非常不好的方式,我们不赞成。

总之,教师体罚学生,哪怕是适当体罚学生,都是不对的,并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结果。


老郭说


教师适当体罚学生,是有利于更好教育,不赞成如此做。

首先,教师适度体罚学生,这个度并不好掌握,有传教师法要修改,还教师惩戒权,也会对相关的度予以考量。度很重要,适度,也能让孩子为自己犯的错负责人,培养孩子责任感。但这个度,如何监督和考量。

第二,基于惩戒权,很多家长是心存忧虑的,怕这个度不好掌握,给孩子身体,特别是心理有伤害,留下阴影。在教师法不允许教师体罚学生之前,学生没挨过打的,真是少之又少,给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甚至影响一生。

第三,就目前完全不允许体罚学生,但其实现实中,也有不少教师都有适度体罚孩子的,因为教师法的相关规定,这个度,一般不会很重,前几天听一个学生说,有一个老师,因为背诵知识点不熟,用尺子打学生屁股,打偏打到腿上,都打青了,疼了好几天,全班无论成绩好赖,几乎没有不挨打的,甚感心惊。

要不,就把戒尺还给教师,如古代私塾,只打手,别乱来。

让教师适当体罚学生,需要慎重慎重呀。


吉吉数学


适当的体罚学生,我是同意的!但是千万不能过度,有很多老师就掌握不了这个度。比如说,之前一个新闻,陕西榆林一小学老师把在课上调皮的小学生下体踢坏,导致学生下体流血,体罚千万不能到了动手动脚的地步。教育上的惩罚和社会对违法犯罪的惩罚是不同的,教育的惩罚应该首先是批评教育,其次是处罚,先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考虑体罚的事情。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好好的学习。但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错,如果在班级所有的同学面前进行体罚,非常容易打击受处罚学生的自尊心,也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理的印象,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可以采用抄写题目,知识点,联系家长共同协商来处理,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抄写题目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知识,既达到了惩罚也能促进学习。作为教师,社会给予管理学生的职能,体罚这一项在学生管理上可以使用但是尽量不要用,使用了就一定要注意“适当”这个词,有很多的老师认为的适当对于学生来说可就不适当了,经常会出现迟到几分钟罚站好几个小时的事情,在这件事情的把握上一定要更加的严谨。





优学测评小赵老师


让教师适当体罚学生,以便更好的教育,你同意吗?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交流这个问题,我赞成适当的惩戒措施。

明确体罚与惩戒的界限

我不否认惩戒是属于对学生的体罚。我们的惩戒是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一听到就感觉有点让人不可思议的体罚。我想这和某些老师滥用惩戒权不无关系,更有甚者以伤害学生为“荣”,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我见过也听过一些这样的“惨案”,我这里姑且就用这个词,场面确实让人触目惊心。我们要问‘惩戒的目的是什么?’,我想答案所有老师和家长都知道,都是为了孩子。但我们不能以关爱孩子的名义去伤害幼小的心灵,教育中形成这种较为严重的事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在这我恳请所有老师在惩戒学生的时候,要做到先教育后惩戒,注意惩戒的程度,不要抱着恨铁不成钢的“狠心”。



戒尺自古有之

我搜了一下百度,对戒尺是这么说的: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这里面就说了戒尺是体罚的工具了,戒尺的本意是这么说的:“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警戒,惩戒;这么一看,就是个警戒的作用。我们切不可把它的“权利”放大了,这时小小的教育一下就可以了,不可发生诸多其他问题。

若私塾先生无了这把戒尺,说不定就有很多学生回家斗蛐蛐玩了。若今天的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一点点惩戒,怎么管得了学生,教师的威信如何建立起来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要有,措施要有,但不可乱用“权利”。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在2019 年11月22日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在微信教师助手中发布。由文件可以看出,适当的惩戒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教育部的出动,必然带来教育新的风向。具体的惩戒要求,大家可以去相关发布查看。

适当惩戒并不代表我们去伤害孩子,也不能去伤害孩子,把握好惩戒力度,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修远课堂


当然同意!既然用了“适度”这个词,那么就在家长和学生的接受范围内。

首先说明,我这里提及的体罚不是对学生棍棒相加也不是老师手脚并用,因为因为那样根本不是“正确的”体罚。

罚者知度,被罚者知改。

老师对待学生应以长辈姿态对待,既不可过于亲切,也不可过于严厉。学生上课第一次无故破坏课堂纪律,老师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短时间内再犯,老师提醒一下就可以,如果还违反课堂纪律,那老师可以考虑体罚,体罚有度,比如站着听课10分钟左右,或者罚抄,都是可行的。这就是老师要掌握的度。

学生对待体罚要抱有理解之心,知错就改的态度。理解老师为什么体罚自己,知道自己那里错了,改了就行。

体罚双刃剑,老师慎考虑!

体罚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好的学生,更好的学生是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体罚作为惩罚方式之一,对学生帮助很大,能让学生知道:做错事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性而为,对学生以后踏足社会形成思想意识。

无论多么适当的体罚都会对学生成长的自尊心造成破坏。如果学生理解了体罚的目的并且能够接受,那么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自尊心又会恢复如初。如果孩子抗挫折能力弱,那么孩子的自尊心会被体罚一点点消磨,最终孩子可能会变得内向。

教育方式有很多,口头谈话最安全。

学生犯错误,老师可以单独和学生谈话,并且用批评的语气,让学生能从心里明白自己是错误的,并且批评的最后一定要鼓励学生,这样才会拉回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如果学生仍然不改正,老师可以考虑体罚了,。

当然惩罚学生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大小来惩罚,依错定罚。

适当体罚一定是家长和老师可以理解接受的,两者都是为了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成人,成为大写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