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 導語:

從黃河流域走出來的炎黃子孫重農耕,好居有定所,一片片土地代表的不僅僅是糧食,更有家的意味,是家族世世代代的根。但在遙遠的北方,由於氣溫偏冷且雨水不足,土地貧瘠,種植莊稼難以獲得較好的收成。所幸北方有著大面積的草原,足以養活大群的牛羊。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這些依牛羊生活的民族不種植,而是隨著水草四處遷徙,所以我們將這些民族統稱為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起源難以追溯,只能大致的推測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就出現了遊牧民族。

於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遊牧民族與以農耕為主的中原地區王朝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而目的無非是草原、糧食為代表的生存權之爭。也正是在這種動態的關係之中,以現代大中國史觀看各個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學習,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歷史的偉大篇章,哪歷史上北境的遊牧民族又有那些呢?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遊牧民族)


  • 歷朝歷代的“眼中釘,肉中刺”
  • 1.漢代及以前的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自戰國時期入侵中原以來,就一直是各統治者的心腹大患,因為這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間的鬥爭,難以妥協也難以平息。戰國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名為就是大名鼎鼎的匈奴,這個“力士盡弓”的部族給我國北方帶來了無數的災害。但是相比於繁盛的中華民族,匈奴一直難以突破邊境。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就能多次戰勝匈奴,在名將李牧的鎮守下,趙國的背景一直很平靜。始皇帝一統七國之後,所作所為更是讓人激情澎湃,他派遣三十萬大軍進軍遊牧民族的勢力範圍,並讓大家蒙恬鎮守邊關,將匈奴的勢力驅逐出河西走廊地帶,保住秦朝邊境的安寧。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匈奴部族)


到了西漢初年,情勢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中原大地自秦始皇駕崩之後,便陷入了連年戰亂的時代,各諸侯互相廝殺,根本無暇顧慮北方遊牧民族。恰逢匈奴一代雄主冒頓橫空出世,他剿滅大月氏,一舉統一草原上的三十多個部落,讓匈奴的勢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漢初年,國家正處在恢復和修養的時期,兵力疲敝,難以抵擋,所以才有了漢高祖“白登之圍”的恥辱,還有漢匈和親的悲壯。經過景宣之治的修養,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實力空前強勢,同時還誕生了霍去病、衛青等驍勇名將,一舉肅清匈奴在漠南的勢力,留下“封狼居胥”的典故,讓後人瞻仰。至此,漢朝時期的北境之患就逐漸消停下來。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影視作品中的霍去病)


  • 2.“五胡亂華”和中原大地的混亂

東漢末年,中原同樣陷入了戰亂之中。北方遊牧民族也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南下中原,掠奪富饒的土地和珍寶。雖然有曹操等雄主對北方烏桓諸族發起了強有力的打擊,但是因為朝代的頻繁更替,遊牧民族得以不斷壯大自身實力。西晉“八王之亂”就是遊牧民族期待已久的契機,以匈奴、鮮卑、羯、羌、氐為首的遊牧民族入住中原,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史稱五胡亂華。雖然名為五胡,但實際上只是對少數民族的統稱,實際上當時入侵的遊牧民族多達十數族,給中原地區的人民帶去了無數的動盪。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鮮卑族戰士)


至鮮卑族統一北方之後,我國就進入了南北朝時期。此後雖然北方政權有所更替,但漢族一直沒有獲得統治權,始終被打壓在南方。最終是隋文帝擊敗南北朝的最後一個國家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這三百餘年的戰亂。

  • 3.羸弱的宋朝,遊牧民族之間的廝殺

宋朝由於陳橋兵變的緣故,一直奉行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所以宋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兵力最為弱小的一個朝代,雖然湧現了注入岳飛等抗金名將,但是對於大局的影響不可謂不輕微,宋朝終究沒能抵擋住外族的滾滾鐵騎,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相比宋朝,少數民族之間的鬥爭應該是這個時期的重頭戲。首個登上歷史舞臺的遊牧民族是契丹族,首領是耶律阿保機。首先登場的兩個遊牧民族是遼國和西夏,首領分別是耶律阿保機和李元昊。再而登場的就是金朝的完顏氏,最後才是大boss元朝。這幾個遊牧民族一個比一個強大,金朝崛起後,遼國和西夏就結成聯盟一起抵抗,但是遼國仍舊難以抵擋,率先滅亡。之後隨著元朝的崛起,西夏和金朝又結成聯盟,想要抵擋蒙古騎兵的入侵,最終也和宋朝一樣消失在歷史中。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契丹鐵騎)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西夏“鐵鷂子”重裝騎兵)


  • 逃不過的輪迴

朱元璋,一個終結蒙古帝國的雄主。但是在朱元璋早期的生涯中,他是和元朝勢力站在同一方的。由於朱元璋早期奉行“高築牆、緩稱王、廣積糧”的戰略方針,所以元朝的統治者的目光一直沒有聚焦在朱元璋身上。在1367年,朱元璋“拜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讓兩位開國元勳率領25萬大軍出征漠北。同時,朱元璋還發布了《諭中原檄》,併發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豪言。自明朝建國以來,朱元璋一共對元朝發起了八次北征,除去第二次北征的失利之外,其餘北征都獲得了赫赫戰果。明軍先是將元軍逐出大都(今北京)。明朝自此終結了蒙古對中華地區近百年的統治,漢族也收回了自五代十國以來一直丟失的幽雲十六州,再一次確立了漢族為主體的政權。而在洪武二十年(1388年),藍玉擊潰元軍剩餘的主力,並且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再一次將蒙古打回部落時期。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威震天下的蒙古騎兵)


朱元璋去世後,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成為皇帝,並且將首都遷移到北京,修建紫禁城,立下“天子守國門”的誓言。朱棣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了五次北伐。在征討的手段下,他還通過賞賜和邊境貿易等手段對於已經分裂為韃靼和瓦刺、兀良哈三部分化,進一步削弱了蒙古族的勢力。當然,歷史的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會因人因勢而異。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瓦剌部在也先領導下崛起旋即而亡,大明王朝在蒙古諸部的措施不當,俺答汗的崛起,林丹汗的意圖重整蒙古雄風,以及後金的繼任者皇太極的漁翁得利,三次征討統一蒙古,並且以盟旗制牢牢的把控蒙古。

至於建州女真,甚至算不上真正的遊牧民族,築城,學習耕種,然後襲擾明朝末期的東北邊境。儘管明憲宗朱見深曾2次成化犁庭,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最終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在繼任者皇太極、多爾袞的努力之下,實現了定鼎中原的夢想,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細數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愛恨情仇

(後金騎兵與明軍作戰圖)


  • 總論:

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衝突,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數不清的輪迴交替,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同時也是歷史給我們的提示。無論勝負、興衰,文化之間唯有相互交融學習,既能保持自身特性,又能接納彼此之間的差異,方能永久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