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喀喇汗王朝地圖

喀喇汗王朝,中國古代西北地區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政權。極盛時期,據有東起庫車,東南起羅布泊,西至鹹海、花剌子模,南臨阿姆河,北至巴爾喀什湖、七河流域的廣大區域,版圖囊括當代的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南部以及中國新疆中西部。大體為“唐朝的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所轄的大部地區。”

喀喇汗王朝地圖

喀喇汗王朝(Qara Khanid)又稱“黑汗”,蔥嶺西回鶻,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政權。

喀喇汗王朝地圖

1041年,汗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汗國後來成為西遼的附庸,1211年汗國貴族暴動,東部汗國滅亡;西部汗國後淪為塞爾柱帝國的附庸,後又轉為西遼的附庸,1212年為新興的花拉子模王朝所滅。喀喇汗王朝建立了比較系統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但保留了濃厚的遊牧公社與部落社會殘餘。

喀喇汗王朝地圖

王朝建立之初並非伊斯蘭國家,與突厥汗國、回鶻汗國等遊牧汗國類似,他們最初是薩滿教教徒與拜火教教徒,也有一些摩尼教徒與佛教徒。第一位改宗伊斯蘭教的大汗是第三任大汗薩圖克·博格拉汗。

毗伽闕·卡迪爾汗去世後,長子巴茲爾繼承汗位,為阿爾斯蘭汗,治八剌沙袞;次子奧爾古恰克稱博格拉汗(卡迪爾汗),治恆邏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奧古爾恰克時期,同波斯薩曼王朝展開過激烈的鬥爭。公元893年,薩曼皇帝伊斯瑪儀·本·馬赫穆德攻破恆邏斯,奧古爾恰克的1萬名戰士陣亡,他的妻子和1.5萬人被俘。奧古爾恰克被迫遷都喀什噶爾,繼續同薩曼王朝進行鬥爭。奧古爾恰克曾經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各遊牧部落的傳統,在其兄巴茲爾死後續娶他的妻子,並收留了兄長的兒子,此人就是後來著名的薩圖克·博格拉汗。

為了和薩曼王朝鬥爭,奧古爾恰克庇護從河中地區出逃的一位王子納賽爾·薩曼尼,讓他住在阿圖什。薩圖克在此人的勸導下,皈依伊斯蘭教,秘密發展自己的力量。巴茲爾去世沒有傳位於其子,而傳位於其弟奧爾古恰克。奧爾古恰不欲帝位按傳統傳給侄子也就是巴茲爾之子薩圖克。因此,薩圖克在河中地區伊斯蘭教聖戰者的支持下,打敗並殺死其叔父奧古爾恰克,奪取了政權,稱博格拉汗。不久,他在穆斯林信徒的支持下,從薩曼王朝手中奪回恆邏斯,隨後攻佔八剌沙袞,基本確立了對塔里木盆地西部、費爾干納地區和七河流域的統治。

受薩曼王朝穆斯林的影響,薩圖克早年就歸信了伊斯蘭教,成為一喀喇汗王朝全圖位虔誠的穆斯林。並且在其影響下,屬下信教一些王室成員也改宗伊斯蘭教。由於改宗伊斯蘭教,薩圖克得到了汗國西部穆斯林及本國穆斯林的支持,實力大增,因此引起與叔叔奧爾古恰克的警惕。

隨著實力的增加,薩圖克也有了奪回帝國的野心。公元915年,在自己經營多年的古拉姆近衛軍,以及薩曼王朝穆斯林的援助下,他以武力從信仰薩滿教的叔父手中奪取了政權。奪位之後,薩圖克自稱蘇丹·薩圖克·博格拉汗,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在國內推行伊斯蘭教。並且按波斯伊斯蘭國家模式建立了伊斯蘭教法統治,創建官僚隊伍與管理機構,設立宗教法庭,宗教領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地位,宗教學者隊伍日益擴大,寺院經濟大量發展。

喀喇汗王朝地圖


薩圖克去世後,其子穆薩(巴依塔什)繼位,稱阿爾斯蘭汗,駐喀什噶爾。薩圖克的次子、木薩的弟弟蘇萊曼治八剌沙袞。在蘇菲派教士的幫助下,穆薩實現了王朝的伊斯蘭化。公元960年,穆薩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20萬帳突厥人入教。從此正式開始了第一個突厥語民族伊斯蘭王朝的歷史

穆薩統治時期,繼續大力推行伊斯蘭教法統治,在王朝各地普遍設立宗教法庭,建立清真寺、經文學校和麻扎,今喀什皇家經學院的遺址還為當地人所共知。


喀喇汗王朝地圖

1004年,滅于闐國,和田地區盡為喀喇汗王朝所轄,不久,喀喇汗王朝同自己的同族兄弟——高昌回鶻發生戰爭,喀喇汗可汗阿赫馬德·託幹汗率軍數次擊敗高昌回鶻,此時的高昌回鶻也擁有強大的國力,並與遼朝保持著友好關係,面對喀喇汗軍隊的進攻,高昌回鶻在組織武力抵抗的同時,也在策動遊牧民族夾擊,在遼國的默許之下,來自蒙古高原的3萬帳(一說30萬帳)“異教遊牧部落”(這些遊牧部落主要是契丹人,以及尚未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大肆進入喀喇汗王朝的邊境,阿赫馬德.託幹汗擊潰了這些遊牧部落的侵襲,並將他們牢牢地拴在阿力麻裡、葉密立等地的草原。

喀喇汗王朝的邊界在此時推進到了阿克蘇地區的庫車,此時的汗朝儼然中亞帝國,甚至成為與當時的遼朝不相上下的世界性帝國之一。汗朝的疆域,東起阿克蘇地區的庫車,西至鹹海附近的乾草原地區,南鄰阿姆河、噴赤河、喀喇崑崙山與崑崙山脈,北抵巴爾喀什湖、伊犁河河谷與七河流域的草原,東南直達羅布泊沙漠地帶,其疆域在國內,囊括當代新疆省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阿克蘇地區、阿拉爾市、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圖木舒克市、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在國外,囊括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汗朝擁有一支以重騎兵為主的強大軍隊,既有中央汗庭訓練的“古拉姆”近衛軍,又有地方伊克塔軍事地主組成的封建騎兵。在七河流域與伊犁河河谷興建了大批新興城市,大批突厥語民族由遊牧轉入定居,經濟文化非常發達。

王朝的分裂

阿爾斯蘭·伊利克納賽爾征服河中地區後,在卡迪爾汗·玉素甫為王朝大汗時,哈桑的幼子、玉素甫的兄弟阿里特勤成為河中地區的統治者,自稱桃花石·喀喇汗。他死後,兒子玉素甫繼位。1038年,曾征服河中地區的納賽爾的兒子伊卜拉欣從玉素甫的囚禁中逃脫,招募軍隊,同玉素甫爭奪河中地區。經過兩年多的戰爭,伊卜拉欣攻下布哈拉,控制了整個河中地區。

經過100多年的政治演變,喀喇汗王朝汗桃花石族的兩大系已完全形成,即長支阿里系和幼支哈桑系。起初,王朝的統治權控制在阿里系手中,但玉素甫卡迪爾汗佔領喀什噶爾後,王朝的統治權轉到哈桑系手中。1041年伊卜拉欣用武力奪取布哈拉後,阿里系控制了河中地區,而哈桑系只控制王朝東部。伊卜拉欣自稱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完全獨立自主,不承認東部喀喇汗為宗主。於是在中亞地區形成了完全平行的兩個獨立王朝——東部喀喇汗王朝和西部喀喇汗王朝。

大約自1041年起,喀喇汗王朝正式分裂為二,西汗為阿里後裔,通稱阿里系,領有河中地區及費爾干納西部,以撒馬爾罕、布哈拉為都城;東汗為哈侖·卜格拉汗後裔,通稱哈侖或哈散系,領有怛邏斯、白水城、石城、費爾干納東部、七河流域和喀什噶爾,以八剌沙袞為政治、軍事都城,以喀什噶爾為宗教、文化中心。

1089年塞爾柱王朝攻下布哈拉,西部喀喇汗王朝從此在政治上成為塞爾柱王朝的附庸;東部喀喇汗王朝在1130年,也曾一度表示臣服於塞爾柱王朝。

1124年,遼國滅亡,遼國貴族耶律大石帶領少量部眾逃亡至東喀喇汗汗庭請求避難,不料此時的汗朝自顧不暇,耶律大石遂聯合那3萬帳“異教遊牧部落”,駐紮葉密立,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

1134年,東部喀喇汗王朝大可汗伊卜拉欣同葛邏祿首領和康裡首領不和,發生衝突,請求耶律大石出兵支援。耶律大石趁機發動政變,佔領八剌沙袞,作為自己的都城,把東部喀喇汗王朝降為附庸,從此東部喀喇汗王朝的轄地只有喀什噶爾、阿克蘇與和田地區。

西王朝從11世紀末、12世紀初起,已受塞爾柱突厥王朝(1038~1194)之挾制,1137年西遼在和氈擊潰西部喀喇汗王朝的軍隊。1141年九月九日,塞爾柱王朝與西遼王朝在卡特萬草原上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會戰。耶律大石協同後遼上將魏振興指揮東喀喇汗以少勝多,塞爾柱王朝慘敗,結果退出了河中地區,西部喀喇汗王朝改換宗主,仍以附庸形式保存下來。

由於以耶律大石為首的西遼國靠政變登上了中亞舞臺,對原汗朝各個地區的統治比較微弱,部分地區更是政令不通,所以從西遼時期起,西遼國開始將東、西喀喇汗與葛邏祿自治區分而治之,分別派駐不同的監察官,西遼政權直接佔據八剌沙袞附近,葉密立附近又出現半獨立的政權,汗朝逐漸失去了七河流域與伊犁河流域。汗朝也逐漸由一個(兩個)相對統一的王朝,演變為多個政權組成的鬆散聯合體。

從12世紀中期開始,汗朝各地派駐的長官紛紛獨立,與西遼分庭抗禮。12世紀末期,一個名叫斡匝兒的葛邏祿響馬佔據了汗朝的阿力麻裡,建立起小汗國,不久,另一個名為阿爾斯蘭的葛邏祿人佔據海押立,對抗西遼。汗朝遂徹底失去伊犁河流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