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什么原因使隋炀帝断送了刚刚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非想


一个政权是否牢固,最根本的是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这话看起来很糙,但话糙理不糙。隋炀帝看似做了许多大事,修大运河,兴科举,平突厥,件件都是大功,但对于当代老百姓来讲,都是苦难。修大运河,劳命伤财,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腾。做大事,也要量为而行。民力不强时,切不可兴动众,民力强大时,也不可无所作所为。


朵朵佬爷


帝依富强之资,逞无厌之欲,好大喜功,除谏掩过,暴敛虐民,内外失政,终落得个烽烟四起,身死国灭!

谥法云:“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个谥号虽说是唐高祖给他表兄上的,不免偏颇,但也客观指出了杨广亡国的症结所在。所以李渊父子在建国之初就反其道而行之,虚心纳谏、重视民生,终开创了一番空前盛世。

杨广可以说是千古以来最大的败家子,硬生生把他老子留下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输了个底朝天。

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和战乱,人心早已厌战、思安,一旦迎来大一统的安定局面,爆发出来的生产力是惊人的,再加上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制度措施,使得在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显著增长,国库充盈,鲜有外患,社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一直到炀帝大业中期仍未见消减。那么如此大好盛世却又为何急转直下,仅在此后七、八年间就弄至民怨沸腾、山河动荡呢 ?

相信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最常见的答案基本上都归咎到了杨广身上,说他好大喜功、荒淫无道,对外三征高丽、耗资巨万,以致国本大伤;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据统计,炀帝后期仅历史文献中可以确认的反政府武装就多达二百多个。 这当然都是隋二世而亡的原因,但我认为不是主因。主要原因还应是旧有阶级对新生阶级的扼杀,从某种意义上看,李唐取杨隋而代之,是旧有士族地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对叛出的异己分子的清除。

魏晋以来,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门阀士族主导的政权。频繁的王朝兴替使得有识之士早就看清了门阀政治的腐朽落后,九品中正制的不思进取。所以文帝开国之初就创建了完善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并大力培植由此新兴的寒门地主阶级,以期将来取士族门阀而代之。炀帝即位当然继续他老子的既定方针,这本无问题,他错就错在一个“急”字,使得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尚在襁褓的新生力量又如何是树大根深的士族门阀的对手,大隋的覆灭亦是不可避免。此后李唐吸取隋的教训,徐徐图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至武后当国时,才基本消除了门阀对朝政的影响,寒门地主阶级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个人认为,虽然都是亡国之君炀帝还是不宜同胡亥、陈叔宝之流相提并论的。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诗人,艺术家,他在政治上更像是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让他狂热的渴求大功业、大成就,导致他做任何事都想一蹴而就。或许正是这种“急”把他自己、他的家国天下、他的生前事身后名统统推进了深渊。这正是: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隋炀帝实质是一个千古一帝,其丰功伟绩足以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灭吐谷浑,扩西北千余里;开大运河,造子孙万世福;开设科举,招天下英才以养之;三征高句丽,文治武功达到鼎盛。然而,隋炀帝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缺点,正式这个缺点导致隋朝二世而亡,太过于急功近利,不惜民力与国本,国之根本在于民,而隋炀帝太想成名了,太想立不世之功了,其实前面的任何一件事,他足以称得上是万世流芳,


白山独狼


隋文帝(杨坚)通过北周“禅让”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在位24年,励精图治,勤奋为政,裁减冗员,精简郡县。为后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试举两例:

1、隋炀帝大业二年,全国户籍超过890万户,人口达4600万。后来的唐朝,一直到了“开元盛世”后,天宝十三年,人口户籍才达到960万户,与之匹敌。但时间上,已经是超过100年了。

2、隋炀帝大业二年,建设了“洛口仓”,用于存放粮食。此粮仓的围墙,就超过10公里。(可以计算一下占地面积有多大)。另外还建有一个“回洛仓”,可以存放粮食2600万石。李密造反的时候,有超过100万人去这个粮仓抢粮。


由此可见,隋文帝这个老爸,真的留下了很好的家底。


但为何杨广这个败家子,只用了14年,就败光了所有身家,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富大龙饰演隋炀帝)

1、即位之初,营建东都洛阳,每个月服役的民工,就超过200万。

2、南游扬州。杨广继位之前,曾经当过扬州总管,深受南方文化影响。南下时,从首都长安到江都,建有“离宫”40多座。

3、游玩时乘坐的龙船,“高45尺,长200尺”。整个船队,前后达100公里。可见数量何其巨大、气势何等壮观!

4、继位第三年,北上巡视榆林,接见突厥首领启民可汗。随队军士达50万!又不是打仗,带那么多人去干嘛?护驾用得着这么多人吗?只是为了显摆威风罢了。这50万士兵一天要耗掉多少钱粮?

5、继位第四年,开永济渠。

6、第六年,通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长八百里,宽十丈。”

7、第八年,御驾亲征高丽,发兵超过100万,分为24支队伍。其中,有9支队伍、超过30万人通过辽东出征,结果生还者不足3000人。(生还率不足1%)

8、第九年、十年,再次讨伐高丽。

(富大龙饰演隋炀帝)

不谈“野史”、“传说”中的另外一些故事,比如弑父篡位、谋害太子杨勇、淫乱后宫等,仅仅看上面的八条内容,就能明白为何隋炀帝会断送杨家皇朝了。总结一下,就是下面几个词:


狂妄自大、骄奢淫逸、穷兵黩武、不恤民力、自己作死!


历史秀才刘伯虎


1几乎年年都有重役。

2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士兵死亡大半。

3修建豪华宫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4采用严刑酷法。

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所以隋炀帝断送了刚刚 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历史昨天与今天


隋朝的灭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从历史上还是个人观点上说,是隋炀帝一手葬送了隋朝江山。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他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在登基前善于伪装自己荒淫奢侈的本性,通过阴谋取得信任,最终成功夺得太子之位,杀害父皇杨坚自己称帝。要想分析他如何断送刚刚统一的隋朝,就得看他上台后干了些什么。

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及方便游玩,杨广征调了大量民工,历时6年,开凿出一条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达五千多里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共运用了约1.5亿人工,导致了无数民工累死,饿死,有的民工还被杨广杀死。大运河的修成可以说是累累白骨堆砌而成的。

杨广在位期间的这一浩大工程,暴露了杨广滥用民力,穷奢极欲的本性,导致国家大量金钱被消耗。

荒淫奢侈,造船巡游

杨广除了好色,生性好动。从大业元年起,他先后三次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每一次游玩气派都大的惊人。如第一次巡游江都,大小船只数千艘,他坐的船叫龙舟,有四层,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船只数千艘首尾绵延长达二百余里,光是拉船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船队所过的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都是水陆珍奇,佳肴美味,吃不掉就倒掉。这些食物所花金钱都是沿途官员盘剥百姓而来,这就导致沿途许多老百姓倾家荡产,民不聊生。

东征高句丽,消耗国力

杨广在位时面对饥寒交迫的人民,杨广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改善民生缓解矛盾,而是通过四处征战的方式来转移人们的视线。他发动了对高句丽的三次战争,这三次战争耗尽了隋文帝励精图治20年所积累的丰厚遗产,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弄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隋朝也由此走向衰竭、灭亡。

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征用了大量民工与船只运粮,在大业八年,杨广下诏大举进军,结果水陆军队全部失败,这次征伐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当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给隋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

隋炀帝统治以来数次巡游以及穷奢极欲的挥霍消耗了巨大的财富,使得隋朝的经济走向崩溃,而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使得千千万万的农民无法生存。农民无法生存,只有铤而走险,举义反抗暴政了。隋末第一支农民起义军是由山东长白山的王薄号召起来的,他的口号就是反对远征高丽,无数逃避兵役徭役的农民参加进来。之后,各地备受兵役徭役之苦的人民纷纷响应。

就这样,隋文帝杨坚刚刚统一的隋朝在二儿子隋炀帝杨广的手上断送了。


古今博学


隋炀帝断送刚刚完成大一统的隋朝是由于隋炀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横征暴敛,不顾底层人民的死活诸多因素造成的。隋炀帝时期,数次外征高丽,调拔国内大批兵力,最终征讨失败,国内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工程浩大,从全国各地征讨徭役,民工做苦力,完全于底层人民的生活与不顾,兴建宫殿,离宫,横征暴敛,八次巡游南方大运河沿线,建官驿,筑龙宫,建龙船,豪华奢侈,极尽享乐,对底层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奢杀成性,使之广大底层人民天法生存,挣扎在死亡线上。在对外大举用兵,数次征讨高丽中,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各地义军纷纷起义造反,中原王世充瓦岗寨起义,李密起义,太原李渊,李世民率军起义,深刻动摇了隋炀帝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朝庭内部,隋炀帝腐败透顶,每日歌舞升平,极尽享乐,娇奢淫逸,不思朝政,官僚之间互相倾轧,勾心斗角,大将宇迟恭,宇迟敬德反叛,最后逼迫隋炀帝只能悬梁自尽,隋朝最终完结。








虎哥143993466


隋炀帝大兴土木,巡游江南,兵役甚为繁重,民不聊生,三征高丽用兵三百余万,使大批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耕稼失时,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巡游江南他强迫人民制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他与皇后乘坐龙舟,挂满彩旗,动用数千船只,纤夫几万人,所经州县,五百里之内贡献饮食,一些地方官为了生官,千方百计搜刮,所献食品吃不完,便埋掉或倒入运河使沿河人民倍受其害,还征发大批民工修驰道,劳民伤财,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廷内部发生分解,贵族杨玄感借农民起义,起兵反隋,大大消耗了隋朝的实力,加上各地起义人数达数百万,直接促进了隋朝的灭亡。





山上一课树168


大隋朝,一个短暂而又辉煌朝代,二代而亡的朝代大多有归罪于二世的横征暴敛 ,无所作为,荒淫无度 ,就如秦二世胡亥,隋朝也是把这个毁朝灭代的重罪扣到二世隋炀帝身上。

从历史角度说,隋朝灭亡,隋炀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骄奢淫逸,大兴土木,造成劳民伤财;为了享受奢靡,更是设馆造船,大伤国力;为了张扬跋扈,三争高丽,无功而返,致使本就国力空虚的隋朝更加雪上加霜。

隋炀帝毁朝灭代的行为只是个彻头彻尾的执行者,说道真正毁掉隋朝的人,那就是被西方誉为“最伟大”皇帝隋文帝杨坚

猜忌多疑,妒贤嫉能

杨坚本就是生性多疑,好猜忌的主,到老年更是越老越烈,亲奸佞,远贤能,开国功臣不是,被贬就是被杀。晚年重用杨素,为大隋的灭亡铺上一块加速带

猜忌不止是朝廷重臣,包括自己身边人,太子杨勇就是在种种猜忌中丢掉了东宫之位,也丢掉了自己的小命。这使得本就动摇的隋朝更加偏离了轨迹

法外无度,重典刑罚

隋文帝一部《开皇律》开创了法律社会的先驱,但也仅仅是先驱而已,隋文帝晚期重典刑罚,滥用刑罚,视《开皇律》如无物,法外施刑的案例比比皆是,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堂内外也皆学习此法外用刑,上至朝廷大员,下至黎民百姓皆笼罩在酷刑严法之中,日积月累,心中不安分因素由来已久。

土地兼并,国力渐衰

隋文帝晚年重用杨素,横征暴敛 ,朝堂内外 土地更是兼并 严重用,大多数百姓沦为流民,虽没有易子而食,但生活也极其困窘 ,压抑的怒火只差一丝干柴 。

在这样的环境下,倒霉的二世祖杨广上位了,他不仅没看到事情严重性,更把一捆捆的“干柴”加劲扔到了由来已久的“怒火”上,也让这个隋炀帝披上了“毁朝灭代”这件不可推却外衣,被历史的洪流铸成铁一般的事实。

隋炀帝在隋朝灭亡的历程上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来已久的矛盾,以及深层的激化才是导致二世而亡根本原因。

这也证实前文所说那句话,隋炀帝只是一个隋朝灭亡的执行者,一手策划这场毁灭大隋的计划是他老爹——隋文帝杨坚


叶子说史


隋朝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使长期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回到了大一统时代。但可惜的是,它仅存在了三十七年,就终结在了第二代隋炀帝杨广的手里。

隋炀帝年轻时,继承隋文帝在位时的既定方针,对隋朝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但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刚愎自用,成了葬送隋朝江山的掘墓人。究其原因,大致有五。

第一,好大喜功,劳民伤财。隋朝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民心所向,最大愿望就是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但是,隋炀帝好大喜功,连发徭役。动辄征发几十万、上百万民夫。掘壕沟,筑东京,造大船,修驰道,建长城。连年累月,生民不得喘息。

最严重的要数三征高丽。接连两次失败后,已是人口减少,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就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不看时势,一意孤行,仍然坚持出兵攻打高丽。

第二,民不聊生,流民为患。隋初的繁荣发展,使人口激增。大业五年,达到了四千六百多万。这就需要更多的资源来供养。

但隋炀帝频繁征调民夫,破坏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为了躲避徭役,人们大批流亡,脱离生产,生计无着,只能抢掠,揭竿而起,起义造反。

第三,骄奢淫逸,不理朝政。隋炀帝执政后期,生活奢靡不堪。在扬州修建“迷楼”,遍纳天下美女。还在楼中设有很多机关,如“御女小车”,巨大铜镜等,用于变态享乐。

隋炀帝常年沉湎于 “迷楼”之中,不理朝政,使自己与外界隔绝。炀帝生性多疑好杀,

近臣怕他发怒,不敢据实以报,致使应对迟缓,时局失去控制。眼看大势已去,近臣决意弑君,隋朝随即覆灭。

第四,门阀自重,祸起萧墙。隋朝的门阀势力不可小觑,也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痼疾。如果没有这些贵族势力一马当先,光靠流民为主体的起义军,恐怕一时也难成大事。如太原留守李渊,掌控关右十三郡之军,却与突厥联手,起兵反叛自己的主子。

再者,江都通守王世充,总揽三万江淮劲卒反水。还有宇文化及于扬州叛乱,这些都是隋朝灭亡的内因。

第五,除恶不尽,遗患后世。隋文帝当初平灭南陈、北齐后,对前朝官员,虽诛杀惩治了一大批权幸之臣,但也有一部分被留用。让他们掌控了地方政权。这些人本来就有亡国之恨,与隋朝离心离德。遇有风吹草动,便立刻改旗易帜,反叛为患。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隋炀帝失政与朝,失心于民,破坏了隋朝初期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最终断送了隋朝来之不易的大一统江山。不禁令世人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