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们吃的是“食物”还是“毒物”?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流行卖一种鸡汁包子,吃上一口,满嘴流油,香的美极了。可是,连续着吃了好多次之后,再闻到这种香气四溢的包子,总是会一阵阵的犯恶,问同学们,都有同感,而且我发现,不同店铺不同摊位的这种包子,味道竟然出奇的一致,有一个同学说,我感觉我吃过这种包子之后,解的便便中都带这种包子味。

我们吃的是“食物”还是“毒物”?


什么东西这么厉害呢?

我去网络上查了一下,一种是肉脆磷,成分是复合磷酸盐,一种是肉味香精,经过变魔术般的神奇调味,就成了我们吃到的神奇的鸡汁包子。

我们吃的是“食物”还是“毒物”?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去一个小食品厂打过工,负责拌料,生产的都是小朋友们吃的那种油炸膨化类的小食品,各种口味的都能生产,椒麻、番茄、牛肉、猪肉、鸡肉、葱香等等等等,说实话,我没见到肉,全部口味都是香精配的,都以卖到农村为主。

当然,这些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我们吃的是“食物”还是“毒物”?


但是,合法,一定健康吗?

去年我们几个朋友去新密吃炒虾尾,麻辣鲜香,味道好极了,但是我其实对虾肉并不喜爱,可这种麻辣味的炒虾尾就爱吃的不行,后来我发现,我不吃爱吃虾,我是馋它的调料。

我们吃的是“食物”还是“毒物”?


日常生活中,外卖给生活增加了很多便捷,可是我发现,人们更多的喜欢吃哪些所谓的麻辣味的食物,日常饮食,无辣不欢,包括辣酱、拌饭酱等等等等,好像离了这些重口味,就没有办法吃饭了。

我们爱上了浅层次的感官口感刺激和欢愉,慢慢体会不到平淡如水的滋味了。

有人把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的美食按照书里面的标准选择食材,按照书里面的标准烹饪,最后做出来的食物,寡淡无味。什么原因呢?人们已经适应了味精酱油生抽老抽陈醋孜然等“重口味”的刺激,古人那些惊为天人的美食,现在吃来,终归味道寡淡了很多。

食物食物,可食之物,很多时候,食物的好坏是无法量化的,我做了很多观察,城市菜市场买来的芫荽,就是没弄在农村地里上点农家肥长出来的味道好,可是又没有办法量化,没有那个指标说这个就比大棚里面种出来的好。

我们讲食物要色香味俱全,可是,现在看,有些美化的也太过了吧?我小时候机器磨出的面粉是,白中发暗黄色的颜色,现在我们看买到的免费,都是清一色的纯白,面条也是,菜市场馍组里面的所谓“手工酵子馍”,也是白的炫目。我问老板,为啥这么白,老板说,面粉里面加的有增白剂啊!我说不加不可以吗?老板说,我不加,别人都加,我的卖相不好,就没人买,没人买,怎么做生意?

我们吃的是“食物”还是“毒物”?


五色令人目盲,所谓的柠檬黄、日落黄,仅仅只是为了悦人眼睛,仍然要无谓的添加所谓的”添加剂“。

没有无缘无故的大病,所有的大病,都是由小病慢慢累加起来的,我们一天天的衣食住行,就造就了我们一天天的身体状态,进而让身体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小毛病,小恙,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毛病,慢慢累加,最后,大病就慢慢产生,我们的扁鹊见蔡桓公讲的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饮食男女,饮食仍为先,所以我们说”民以食为天“,调其滋味,和其饮食,现在变成了爆裂的魔鬼口感,身体或许也慢慢成了魔鬼一般,嗜某种口味如命,遇见某种口味,像是垂涎欲滴的饕餮。

我们吃的是“食物”还是“毒物”?


我们讲,相由心生,我们所吃的食物,各具滋味,来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我们吃的重口味过多,是不是会更加浮躁,更加多了几份躁动之气呢?

然后,这些躁动之气,显现在我们的面相上,是不是又多了几份油腻和苍老和早衰呢?

我们的生活呢?我们的生活充斥于网络,给你看所有你想看的,听所有你想听的,你关注的,便是头条,人工智能化的推荐模式,在我们周围反复的包裹着我们,我们活得无比舒服,无比轻松,但却无比封闭,无比空虚。

于是很多的年轻人变得佛系了,注意,这个佛系不是”佛家思想“,这个佛系更像是一种空虚感无力感再加上一种行尸走肉,麻木不仁,沉浸在自己所快意的天地里面,管他春夏与秋冬般的逃避和封闭。

我们不再有斗志,我们不再满怀希望,我们不再热泪盈眶,我们动如癫痫,静如痴呆。

或许,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陶渊明,

或许,我们需要反思了:

引用别人的一句话:我们本该是享受美食和爱情的年纪。但为何美食成了毒食,爱情剩下了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