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古代統治者為何會選擇重農抑商?探究古代重農抑商經濟思想的演變

士農工商出自“四民分業,士農工商”,本義是管子將不同階層按職業劃分來管理,是古代四種民眾的總稱,沒有排名,貴賤之分的,後來由於中國古代一直都有重農抑商的國策,而商人不事生產,被某些士人階級看成是社會的吸血蟲,雖然有錢,但社會地位一直都是在末尾。

重農抑商的思想不是從來就有的,夏商周時期是沒有重農抑商的思想的,《易經》中就有記載商業活動,如“厄犧氏沒,神農氏作,列窿於國,日中 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殷商的名稱也告訴了我們“殷人重賈”,周朝也沒有把商業定為賤業,可見,上古時期並沒有重農抑商的思想。

古代統治者為何會選擇重農抑商?探究古代重農抑商經濟思想的演變

重農抑商的思想自商鞅變法,貫穿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2000多年,在此國策下,各朝各代都在不同程度抑制商業,甚至經商會被剝脫一定的人身自由,社會地位低下,商人也成了國家盤剝的對象。雖然每個朝代都在執行這個國策,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外部環境的影響,重農抑商經濟思想也開始有了不同的變化,自然而然政策也有變化,下面我們來看看各朝各代的情況。

一、先秦兩漢時期

1、戰國時期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就出現了重農抑商的思想。戰國初期,魏國通過變法,國力強大,一直想吞併秦國,在多年的戰爭中,秦國始終處於下風,國土面積大量丟失,僅保留八百里秦川,秦孝公繼位後,為了使秦國早日擺脫貧弱的狀態,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而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廢除井田制,估計耕戰,抑制商業,如商鞅認為“

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如果境內之民,皆“事商賈,為技藝,避農戰,如此則亡國不遠矣。”

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改良精英認為,重農業可以強國,而重商業輕農業會導致亡國,在當時的環境下,重農業的政策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當時生產力低下,生產技術不發達,糧食產量不高,需要大量勞動力才能得到足夠的產出,而商人不事生產,古代交通又不發達,貨物運輸需要佔用大量的人力資源。

古代統治者為何會選擇重農抑商?探究古代重農抑商經濟思想的演變

2、秦朝

秦統一六國以後,商業受到的限制也越來越多,商人的地位也變得低賤,為了填補邊境人口不足,商人是需要戍守邊關,如秦始皇頒佈的詔令:“三十三年,發諸嘗通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滴)戍。”可見,在當時商人在統治者眼中,商人是如同“贅婿”一樣的微賤之人。

3、西漢

西漢建立以後,由於常年戰亂,人口銳減,大量土地閒置,為了儘快恢復和發展生產,提高國家稅收,漢高祖劉邦採取了比較嚴苛的抑商政策,而漢武帝劉徹時期,抑制商業政策更加的嚴厲,漢武帝時期,對外戰爭頻繁,耗資巨大,國庫入不敷出,有人便提出對商人實行“算絡錢”和“告絡”制度。如“諸賈人末作 貫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佔,

率絡錢二千而算一。諸作有租及鑄,率緒錢四千算一。”可見當時的環境,商人的財富國家可以予取予奪,完全就把商人當成了提款機。

二、唐宋時期

1、唐朝時期

唐時商人的地位就越發低賤了,如唐代的法律規定,商人不得入士做官,不能與士人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商賈必須服皂,且不得乘馬。商人相比於秦漢,受到的限制也來越多,有錢也不能穿絲綢,不得讀書,更不能做官,所以當時很多商人都會購置大量的土地成為地主,那是因為地主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可以享受很多特權。

古代統治者為何會選擇重農抑商?探究古代重農抑商經濟思想的演變

但是唐朝時期,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人口快速增長,生產力不斷提高,商品經濟非常繁華手工業快速發展,使得商業發展迅速,雖然一直有重農抑商的國策,但是商業還是有很大的發展,唐中期以後,皇權旁落,對商人的限制政策也變得鬆懈起來,商業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商稅對稅收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2、兩宋

宋朝商人地位同樣不高,如宋代法律明定九類人不得與士平等交往,不準進入官學,其中之一便是“工商雜類”,但宋朝卻是我國古代經濟最繁榮的一個時期了,再加之宋朝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經商的人也是非常大多。

兩宋時期對外戰爭頻繁,對外賠款數額巨大,國土面積相對狹小,但是宋朝卻沒有出現大的財政危機,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商稅,

宋朝商稅佔總稅收的比例很高,那宋朝的商稅是個什麼水平呢?據記載,“至道中,歲入稅課錢四百萬貫;天禧末,增八百四萬貫”;“皇祐中,歲課緡錢七百八十六萬三千九百”,北宋天禧之後,商稅年額大約為800萬貫,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宋朝的商業是有多發達。

古代統治者為何會選擇重農抑商?探究古代重農抑商經濟思想的演變

三、元明清時期

1、元朝

元朝統治者吸收前朝的經驗,即重視農業,又不排斥商業,重農抑商不是國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元朝商業非常發達,尤其是對外貿易,如著名的《馬可·波羅行記》的作者就是元朝來的中國,元朝泉州,是當時世界第一大港,同時描寫元朝經濟發達的記載也很多,如“列肆數百,日釀有多至三百石者”,酒肆醬酒,每天多的能醬酒三百多石(元朝一石約為現在的五十七公斤,即每天醬酒約17.1噸)。元朝甚至把國家稅收交給大商人去徵收,由此可知,商人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元朝的大商人基本都是色目人,漢族商人很少。

2、明朝

明朝又開始奉行“重農抑商”的國策,如記載:( 洪武)十四年,上加意重本抑末,下令農民之家,許穿袖紗絹布,務賈之家,止許穿布。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袖紗。”這個時候商人地位不如農民,農民還可以穿袖紗絹布,而商人只能穿粗布衣服外出,當時很多商人就只能在家穿綾羅綢緞,不然就算是違反禮制。

到了明朝中期,隨著遠洋航線的開闢,世界貿易越來越頻繁,東西方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多,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開始輸入,再加之開國已久,各種制度崩壞,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商業發展非常迅速。最為明顯的就是商稅的增加,明萬曆時期,調派各種稅監去各地收稅,萬曆中後期,商業稅就成了政府的主要稅種之一。

古代統治者為何會選擇重農抑商?探究古代重農抑商經濟思想的演變

明嘉靖時期,南方對外貿易非常發達,以絲綢交易為例,“若蠶佳者,用一二十日辛苦,收絲可售一兩餘。泛海之商以每百斤銀百兩的湖絲至東洋呂宋貿易不過得價二倍,然至日本則每百斤價至五六百兩。”可見,當時不僅是商人,農民也因絲綢養蠶而獲利頗大。為了加大絲綢產量,農民和地主開始改稻種桑,出現了大量的紡織工人和原始工廠,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這一進程因明朝滅亡,而被中斷。

3、清朝

清朝繼承明朝制度,雖然還是重農抑商的國策,但是商人地位進一步提高,商業受到的限制也不如前朝那麼多,商人甚至還能做官。清朝的官商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清初的“八大皇商”和清晚期的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胡雪巖一度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

清朝雖放寬了商業限制,但是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對外貿易和交流幾乎中斷,明朝中後期的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此被扼殺,思想被禁錮,與世界嚴重脫節,這也是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動開放,受到帝國主義產品的傾銷,小農經濟逐漸破產,商業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開展洋務運動以後,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雖然失敗了,但是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古代統治者為何會選擇重農抑商?探究古代重農抑商經濟思想的演變

四、總結

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時期,重農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封建統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推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王朝初建,人口凋零,土地荒蕪,這一段時期,以農業為重可以快速恢復社會元氣,但是隨著社會的穩定,生產技術的革新,物質財富的積累,重農抑商就會抑制社會的發展,所以中國古代,為了照顧大地主的利益,而不得不抑制商業,但並不完全限制。

總體來說,重農抑商雖有利於統治,但不僅抑制了商業,也禁錮了思想,錯失了自發的社會變革,也是中國在近代史落後捱打的一個原因。

1、《管子•小匡》

2、《易經·繫辭》

3、《商君書·農戰》

4、《史記》

5、《牧庵集》卷十五《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

6、《晨政全書》

7、《西吳枝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