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三步走做個好客戶


三步走做個好客戶

摘自暢銷書《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劉寶紅著。

在供應鏈管理領域,有兩種文章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一種是從供應商的角度出發,抱怨客戶的需求管理不到位,緊急需求頻發——客戶不是好客戶;另一種是從客戶的角度著眼,探討如何才能管好供應商——供應商不是好供應商。但很少看到從客戶自己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才能做個好客戶;或者從供應商自己角度出發,探討如何才能做個好供應商。

在這裡,我們想從客戶自己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才能做個好客戶。我想強調的是,做個好客戶不但符合供應商的利益,而且符合客戶的利益;客戶方處於弱勢地位時如此,客戶方處於強勢地位時也是。那麼,如何做個好客戶呢?總結起來,我想講三點:

(1)整合供應商,儘量增加規模效益;

(2)加強計劃性,少給供應商製造額外麻煩;

(3)協作互助,多與供應商共同解決問題。

整合供應商,儘量增加規模效益

量越大,買得越好,這是規模效益,不用解釋。但問題是,我的生意本來就那麼一點,怎麼能夠把量做大?作為供應鏈職能,你沒法增加業務量,但是你那有限的生意,是給有限的供應商,還是給數量眾多的供應商,卻是個供應鏈的決策。供應商數量太多、採購額分散是很多企業的通病。忽略了供應商整合,跟太多的供應商做生意,大公司也把自己做成個小客戶了,何況小公司呢。其主要原因呢,可歸結於料號/訂單層次的小優化,供應商層面的不優化。

凡是個公司,不管大小,都有料號、訂單層面的採購政策,比如多家競標,最低價或者最合適的中標。所謂最合適,往往也是最低價的代名詞。這樣做的結果呢,雖然每一次都能從眾多的供應商中選擇到最便宜的,或“最合適”的,實現了料號/訂單層面的小優化。但時間長了,卻發現供應商數量膨脹,採購額越來越分散,把自己做成了小客戶,難以有效驅動供應商。

供應商管理有各種戰略和技巧,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集中採購額,把自己做成大客戶

。這就如打仗,集中優勢兵力是最根本的策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你給供應商生意太少,自然難以獲得供應商的足夠重視。料號、訂單層面的“小優化”,是以供應商層面的“大優化”為代價。管理越是粗放的企業,越是隻有能力追求小優化,犧牲大優化,公司與供應商的關係越不對等

短期關係盛行,成為料號、訂單層次小優化的助推器。比如在貿易領域,客戶跟貿易商是短期關係,如果貿易商的競爭對手能便宜5分錢,這談好的生意就轉到競爭對手那裡去了。貿易商跟生產商也是同理,在大眾化產品領域尤其如此。從客戶到貿易商到生產商,大家的出發點多以訂單層次的優化為目標,即給每個訂單拿到最好的價格。訂單層的小優化,卻是以供應商層面的大優化為代價。就這樣,客戶跟數量眾多的貿易商、貿易商跟數量眾多的生產商做生意,大家都把自己做成了個小客戶,導致其總成本上升,比如下一級不願意幫上一級建庫存,按時交貨率低,質量問題解決不及時等。當然,作為供應商,這貨上次供應過,下一個訂單是不是你的都不知道,你敢建庫存嗎?有些客戶習慣性地博弈,頻繁調整供應商的份額,製造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就把供應商做成了城鄉結合部的野狗,對誰也不信任,你給他預測,他也不敢當真。大家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客戶方註定不是贏家。

作為一個企業,我們要面對眾多的客戶,需求端的複雜高,供應鏈職能很難改變。但是,作為供應鏈職能,如果我們跟過多的供應商做生意,供應商數量龐大,供應端的複雜度大增,就變成了以複雜對複雜,兩頭開口,規模效益喪失,供應鏈註定成本做不低、速度做不快。在這種情況下,客戶跟我們是短期關係,充滿不確定性;但如果我們跟供應商也是短期關係,就面臨以投機對投機,以短期對短期,整個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大增。不確定性是供應鏈的大敵,最後總會轉變為成本和庫存。

解決方案呢,就是整合供應商,跟關鍵供應商建立長期關係,只跟數量有限的優質供應商做生意。這也是增加供應端的可預見性,以更有效地對付需求端的不可預見性。這也是在供應端“收口子”,以有限(供應)對無限(需求),否則就陷入以無限(供應)對無限(需求),規模效益喪失殆盡,註定很難做好。

那麼怎樣才能收口子?這裡的關鍵是供應商的選擇和管理,即選擇到最合適的供應商,選到後把他們的績效管好,以有效滿足內外客戶的需求。這些在我的暢銷書《採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2版)有詳細的描述。您也可以訪問我的供應鏈管理專欄網站(www.scm-blog.com),閱讀供應商管理門類的文章。

這裡想強調的是,採購額分散,供應商眾多,看上去這是採購方的行為問題,實質上是個採購方能力問題,即沒有能力選擇合適的供應商,或者選到了卻沒有能力管好,供應商績效沒法保證,那就再找更多的供應商——供應商的口子一直是開的。所以,看上去是個行為問題,但必須要從能力改變來做起,提高選擇和管理供應商的能力,改變能力來改變行為,把生意集中到數量有限的供應商身上,提高規模效益。

加強計劃性,少給供應商製造麻煩

業務量大了,供應商就喜歡,這是成為好客戶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有些大客戶的量很大,但計劃做得一塌糊塗,緊急需求頻發,今天下單,明天就要貨,或者讓你建一堆的庫存,最後卻成了呆滯庫存,都是計劃性太差。這就是說,要想成為一個優質客戶,我們不但要整合供應商,集中採購額,而且要做好計劃,給供應商少製造麻煩,減少無謂的浪費與成本。

計劃本身是給供應鏈降低不確定性

。對很多公司來說,需求很雜,看上去無章可循,每次都是新生意。其實並非如此。80/20原則照樣適用:大部分的業務是重複業務,我們有足夠的歷史銷售數據來預測、管理需求。當然,作為一個公司,你總有些產品需求非常不穩定,或者是“長尾”。但是,不能因為這些長尾產品,就認為所有的產品都沒法計劃,或者計劃趕不上變化,就純粹不計劃。低估業務的重複性,低估業務的可計劃性,是很多企業的通病,導致在計劃上的不作為。對企業來說,在計劃上有所作為,要遠比無所作為強

那麼怎麼才能有所作為呢?這就得回到需求計劃上的“從數據出發,由判斷結束”[1]。對於一個上了規模的企業來說,不管需求看上去多複雜、多獨特,其實都是有相當的共性,不然的話企業就不可能做到幾億幾十億的規模。就拿貿易行業來說,專做化工的貿易商不會賣螺絲釘,專攻手工工具的貿易商不會賣化工產品。這就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的業務有重複性。雖然產品會升級換代,客戶有來有往,需求歷史還是有很多可借鑑的。所以,需求計劃要從歷史數據分析開始。

哪個職能對數據最熟悉?計劃。他們熟悉ERP、數據庫,分析能力強,處於最佳的位置來做歷史數據分析。這是“從數據出發”。但歷史總歸是歷史,有些發生過事的或許不再發生,沒發生過的或許會發生。作為供應鏈的後端,我們沒法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誰可能知道?營銷,以及其他跟客戶比較近的職能。這些人的腦袋裡面有判斷,需要整合到需求計劃裡。這就是“由判斷結束”。

很多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要麼是沒計劃,要麼是數據分析薄弱(因為假定需求的可重複性很低),直接由銷售做預測。而銷售做預測呢,則是典型的拍腦袋。這就犯了“從判斷開始,由判斷結束”,需求計劃的質量不高,給供應商商造成很大麻煩。

計劃做得好,降低了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就降低了供應商跟我們做生意的成本。這大都是隱形成本,雖然在採購方的財務報表上顯示不出來,但供應商會感受到,更願意跟你做生意。對這點我深有體會。以前我負責全球庫存計劃,遇到我們的第三方物流時,他們的老總經常說,你們的計劃做得好,庫存少,但客戶要的卻都備好了,短缺少,要他們加急運輸的就很少。相反,我們的競爭對手計劃不到位,雖然庫存一大堆,客戶要的卻經常沒有,就變成了第三方物流的噩夢,整天加急運輸,習慣性地陷入救火狀態。

給供應商製造的麻煩少,供應商的成本就低,你就成為一個更加有利可圖的客戶,供應商自然會更加珍惜你的生意。這很重要,尤其是供應商資源短缺的時候,比如產能不足,會更可能地照顧到優質客戶的業務。而小公司的問題呢,業務量太小不說,計劃性一般更差,給供應商造成很多問題,受到偏見也就不難理解了。要知道,公司小是有原因的:管理能力低下,所以沒法發展起來,而計劃是管理能力的關鍵構成

協作互助,多與供應商解決問題

講完了多給生意,增加規模效益;少製造麻煩,減少無謂浪費,我們來談第三點:協作互助,多與供應商共同解決問題。這是作為一個優質客戶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個優質客戶最能凸顯自己的地方。

在這一點上,傳統的北美方式和傳統的日本方式截然不同(當然,這些年來,北美和日本的公司也變化很多,做法上互相趨同,這裡暫且不談)。通用汽車可以說是北美傳統模式的代表,比如每年降價x%,怎麼降是你的事,問題就成了供應商的問題。供應商的設計優化建議呢,通用的採購不批准,因為採購沒有能力驅動研發來批准;生產流程優化建議呢,通用的質量不批准,因為改變就有風險。那留給供應商的呢,就只有讓利。幾輪讓下來,沒利再讓的時候,通用就二次招標,找更低成本的供應商。這是典型的沒有協作,憑著胳膊粗拳頭大,把問題單方面推給供應商。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問題還是沒解決。

傳統的日本企業了,比如豐田和本田,面對同樣的問題,更多是採取協作的方式。比如本田設有供應商開發工程師,這些工程師花大量精力,與供應商探討產品設計優化、生產流程優化,超越單一的談判降價,推動更高層次的降本。協作、互助和長期關係下,日本供應商關係更加穩定,雙方合作更深更緊密,供應鏈的成本控制更有效,新產品開發也是:日本車廠推出新款的速度,比美國同行大致快一年多。

生意多,麻煩少,還幫忙,這是不是對供應商太好了?有些人在潛意識裡,總覺得對供應商好,就是對供應商降低要求,讓供應商佔了便宜。其實正好相反:整合供應商,增加規模效益,目標之一就是讓供應商給更多的年度降價;提高計劃質量,少製造麻煩,提高供應商的效率,降低他們的無謂浪費,這樣他們能夠給更多的年度降價;互助協作,推動產品設計優化和流程改進,還是為了把成本降下來。

就拿豐田和本田來說,對供應商是比傳統的美國車廠好,但他們在年度降本上,目標並不比美國車廠低,在質量和按時交貨率上的要求更是如此。供應商還是願意跟豐田、本田合作,而不是通用、福特。這有年復一年的問卷調查來證明。在美國有個研究機構叫Planning Perspectives,他們每年都調查汽車行業供應商與整車廠的關係,其中一個問題是問供應商的:如果你有新技術,最想賣給誰?豐田和本田總是供應商們的首選,然後是日產,不行的話也是福特、克萊斯勒,最後才是通用。

看得出,日本車廠總體上是生意多(因為他們一般只跟數量有限的供應商做生意)、麻煩少、協作度高,結果也得到更好的回報,供應商也成了日本汽車競爭力的重要組成,推動日本汽車在全球市場上節節取勝。所以,成為供應商的優選客戶,不光符合供應商利益,而且符合採購方利益

作為供應鏈關係的主導者,採購方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來整合供應商,增加規模效益;改進計劃,少製造麻煩;推動協作,合作解決問題。相對而言,供應商整合難度較小,採購能掌控的較多,所以企業一旦達到一定規模,首先推動的就是供應商整合;改進計劃比較難,但計劃職能一般在供應鏈下面,供應鏈的管控力度尚可;互助協作最困難,因為這涉及到設計和質量,跨職能協作要求更高,資源投入要求最高,但成效也最大。

一個公司的供應商管理能力,本質上取決於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合供應商、改進計劃、協作互助是解決問題的三個層次,也是供應商管理能力的三個臺階。而供應商管理的最高境界呢,就是逐級跨越這三個臺階,不但取得一流的供應商績效,而且成為供應商的優質客戶。這兩點並不矛盾,就像一流的公司對員工要求更高,但員工的滿意度也很高一樣,大家也更願意到這樣的公司去工作。高要求、高回報,兩相匹配,才是雙贏,這就是供應商管理的高境界。



[1]劉寶紅. 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的解決方案[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