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性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根本“经不起考验”?

徐徳惠


人之初,性本善。这里的善,应该是“至善”,是儒家《大学》里“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相对应,与《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相对应,与《楞严经》里讲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相对应。这里的“人”,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初心”,祂可以“变现为善,变现为恶,变现为美和丑,和一切的万法万相”。



progressing001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们总是渺小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它是个多面体,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人性的善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感动,善良能照亮他人,照亮世界。人性的恶,能让你认识和体会到人心的冷酷、社会的冷漠。人性的恶,就像一个“毒瘤”,不断扩散。腐蚀着人心和社会。


也许是人心难测,所有的冷漠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冰冷的世界中,生命拒绝冷漠。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在坚守着善良的初心,总有人在用善意去化解恶意,传递温暖,传递正能量。


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用一言一行体现出人性的善良。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他人,改变他人,消融冷漠。让更多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涧溪VX


关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争,众说纷云,人性既无善也无恶,看到人性本善的人是因为他执着善,看到人性本恶的人是因为他执着恶,其实善恶本就是一体的,有善就有恶,无善亦无恶。他们是互生的,单独说哪一个都有失偏颇。你问“人性是不是根本经不起考验”?首先这个命题已经在你的认知中生成了,你就会事事对照人性经不住考验的论据,人性到底是否经得住考验,是我们自己分别出来,跟性本善、性本恶如出一辙。



益坤和319


我更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本恶,你看有些几个月大的婴儿会彼此争夺食物,会展现人性中的“恶”。这种“恶”很大程度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人类的进化史中自私的人更容易活下来,他们随时随地将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正因如此才需要后天教育的引导,将人的“恶”引向“善”。

人性究竟能否经得起考验,我认为这取决于利益大小。一件事,给你两百块你果断拒绝,两千块开始犹豫,两万块有些动摇,二十万点头同意,两百万抢着去做。人性能否经受住考验,取决于利益与代价的权衡。你得到的和你失去的相比,哪个更重要、重要多少?

我想您问出这个问题,可能是生活中受到了某人的背叛因而对人性产生怀疑,您想将这个人错误的根本原因归因于人的本性。那我想说,大多数人的的确确生下来就是自私的。注意,是大多数人,像雷锋这样的人有,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人稀少才需要我们向他们学习。

如何做到性善?一是加强自身的修养,二是不要把自己置于被考验的处境。

如何让身边人做到性善?一是远离傻逼,性恶的人见识过一次就可以say goodbye了,二是不要故意考验人性。


万颂伊


不要尝试去考验你身边的人,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东野圭吾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们总是渺小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想着去考验一下身边的朋友是否真诚,爱人是否忠诚,但是大多数的时候,结果都会是让人失望的。

曾经有一个人从商场里买了一个价值不菲的玻璃茶几,外观也很漂亮。后来有一天那人想着这个茶几到底有多牢固呢?于是他将金鱼缸放在了上面,没有破;接着将很多书也放在了上面,没有破。

然后他将椅子也放在了上面,依旧没有破;他将自己站上去,也没有破;最后他从外面装了很多石头回来,抱着石头站上去,在茶几上蹦跶。

哗的一声,茶几破了,他也被碎掉的玻璃划伤了脚。那人还说“我就知道这个茶几不牢固”,当你一旦决定考验这个茶几有多牢固的时候,其实潜意识就已经认定它是不牢固的,所以你会用尽办法来让它毁灭,最后也难免会伤到自己。

人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一旦开始考验一个人,你将会无止境的进行考验,直到那人有一天在考验中没有给出你理想的答案。

你开始用这个没有通过的考验,控诉别人的不忠诚,告诉自己他就是这么经不住考验,然后说着是他伤害了你,但其实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一个人如果总想着去考验身边的人,考验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多深,朋友之间的感情有多真诚,时间久了,这些考验难免会被对方察觉,导致身心的不愉快,彼此之间的情谊也会产生隔阂,最后就只能分道扬镳了。

小编想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经历几十年的光景之后,人难免是会变得,人性都是复杂并且矛盾的。所以千万不要刻意去考验人性,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阿狸阿


众所周知,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主张人有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孟子讲了一个孺子入井的故事来阐发他的观点,这个故事说的是我们如果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了,一定会感到心惊胆战,怕他掉下去。这就是恻隐之心,注意孟子说的是“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孟子·公孙丑上》) ,这个“乍”字很关键,就是无防备的,突然看到的第一反应,因此说明人性中有善。这是非常经典的举例。荀子实际上与孟子并不矛盾,荀子认为人性恶,但又相信教化的作用,恶是因为环境影响造成的,有好的教化,人依旧能从善。因此,孟子、荀子都不是静态地谈人性善恶,但他们确实又各执一词,各有偏重。

道家与儒家就不同了,道家是超越善恶的人性论,认为善、恶都是后天的,是根据一些标准来判断人的行为。老子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当你谈论善的时候,说明已经有恶了,一切都是阴阳,都是相对的。所以,道家不认为人可以定性为善或恶。道家认为,人性本来是质朴的,谈不上善与恶。

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养生主》)做善事不要做到名满天下,做坏事不要做到犯法。这两句话也很大胆,听起来很反常。我们主流的思想都是一定要做个好人,不能做一点坏事,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这个很儒家。庄子却说,你能一辈子不做一点恶事吗?人身上的恶如何合理地引导出去,而不是靠压抑?这就涉及人性论课题的讨论了。

老子也主张回到素朴本性,第二十八章说“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这都是说,随着人的欲望越来越多,才出现了很多恶的事情。人性的复归只有一条路,就是重新回到像婴儿一样质朴的状态。婴儿的一切活动都是发乎自然,饿了就哭,困了就睡,没有计较,没有机心,没有目的。老子当然不是让我们都变得傻乎乎的,也不是让我们都不要成长,婴儿只是个比喻,是个意象,用婴儿形象来比喻人性最初的样子。

现在大家都提倡匠人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本身就包含了朴的精神,心无旁骛地去磨炼一种技艺,没有名利的欲望,是一种单纯的追求。真正的匠人,做好一件作品,内心是非常纯净的,没有沾染世俗的名利欲望,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安下心来,专注进去。如果内心充满物欲,那很难专注一门技艺,很容易被世俗左右,无法坚持自己,也很难做出令世人赞叹的作品。

当欲望太多了,就影响养生了。这种欲望除了物欲,也包括追求善的欲望与想要做恶的欲望。做好事,不能太过,为了名故意去做。像现在做慈善的,很多就是为了名,是拿钱买名而已。像某些人,捐过很多钱,但捐得特别高调,让被捐助的人拿着钱与他们拍照,让人很没有面子。所以,他们虽然做慈善,但太高调了也有问题。恶也如此,道家不从善、恶去定位人性,是很智慧的。有善就有恶,谁都无法说自己是纯善的、一点小小的恶事都没做过。庄子的意思是,你要有分寸,有界限,有止境,小恶可以为,不为当然更好。人的恶的东西也需要疏导出来,其实就是人的破坏性、占有欲等等。每个孩子都有破坏性,他们会摔东西、捏死小虫子甚至虐待小动物等等。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玩打打杀杀的游戏,比如像切西瓜这么简单的游戏,因为他们能发泄自己的破坏欲,觉得自己很厉害。他们看到好的东西也想据为己有,那就是占有欲。小恶可以存在,但要疏导,而不是要求一个人全是善,那样不符合阴阳的实际,也不符合人性。这个与儒家很不同,儒家是道德完美主义的,希望人人都能成君子,成圣人,能去恶存善。道家却是道德宽容主义的,小恶就像人身上的病菌一样,没有病菌的人是不存在的,把所有病菌都杀死,人也就死了。但有个原则,不能为大恶,不能触犯刑法。

庄子讲了知识,讲了善恶,最后归结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保身,是保住生命,人当有自保意识。虽然不像儒家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那么严格,但一定要保全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丧命都很让人惋惜。有些是激怒了歹徒,像一则新闻说的,一个妇女带个孩子,在出租车上与司机理论,吵架,要投诉,就因为司机提前要钱,可能也多要了一些,最后她和孩子都被司机用石头砸死。如果不发生当面的口角,等下了车之后再投诉也是可以的。还有一个案例,北京一个妇女用手推车推着孩子,在路上与出租车司机发生冲突,司机把她的孩子摔死了。恶固然让人发指,但自己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尤其当自己是女性,又带个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与人发生冲突,凡事忍耐一下,事后再想办法。这是要保身。

全生,即全性,就是保护自己的天性。按上文的话,主要是不要被知识异化了,成为书呆子。放在现代的话,就是在教育制度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下,要懂得为自己找出一条路来,一边耐心应付,一边用更大的功夫去修身,建立自己的人格与学识。养亲,是孝敬亲人,养好亲人。保身、全生是前提,没有这个,养不好亲。最后是尽年,就是尽其天年,自然而然地过完一生。

可见庄子也是提倡孝顺的,只是讲法与儒家不一样,更基本,也更超脱。儒家的孝很具体,譬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论语·为政》)就是孝顺要表现在脸色上,不要给父母脸色看,这个很难。我们在家都是最真实自然的状态,会把脸色给家人看。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最担心的是你的身体健康,所以你一定不要生病,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是最大的孝顺。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你的健康快乐。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在世的时候,别乱跑,父母会担心,除非你方向明确,志向明确,道路明确,不出去不行。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等你远游回来了,可能父母就不在了,孔子认为这是人生的最大的悲哀。

庄子在《人间世》中讲,孝是“不择地而安之” ,这比儒家还要灵活。你可以走,但无论父母在哪里,你在哪里,都要让他们安心。庄子还有“忘亲易,使亲忘我难”(《天运》) ,最高的孝是两忘,不是真的忘记了,而是相互都放心了。这是更高境界的孝,或者说,是逍遥的孝,而不是沉重的孝,不是有压力的孝,不是一定要天天在身边的孝。当然,这也仅限于父母还没有年迈的时候。


内在工程


个人倾向于“性本恶”因为人类一旦离开法制文明。没有了约束,就会变得非常可怕,肉弱强食,本来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趋狗,所以,不是经不起考验而是在骨子里就有这种东西的存在,所以,不要轻易去试探人性,因为那是很可怕的,我朋友就是这样的,从小家里就很穷,他跟我说过,他父亲告诉他人可以穷,但不能穷志,那年他父亲被人冤枉,受不了屈辱,喝药自杀了,他就和母亲相依为命,还好老天有眼,惩罚那个冤枉他父亲的人,同时家里房子也被拆迁,可是他父亲的兄弟姐妹也看中了这笔钱,隔三差五来跟他母亲吵架,失去父亲的他,家族这边都不想着他母亲,他的亲婶子居然还借喻他母亲改嫁,他母亲敢怒不敢言。后来听说钱他家拿到了,但是母亲也去世了,去世原因……之后我再也没遇见过我那位朋友,直到上上个星期,他被警察带走……


冰封龙侠千年


人之初性本善!

从现在考古证据能够知道,人类历史教科书对于真实的历史,认知明显有偏差。如今主流历史学家认为人类的文明阶段也就也就几千年时间。他们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最久的也就6000~7000年历史。但是,随着20亿年前运行过几十万年的核电站遗迹,几亿年前煤层中的不锈的榔头,亿年前恐龙与人脚印在一起的化石,印度某核战争古代遗迹……。人类存在的历史印迹早让历史学家抓狂而无法解释了。

人是天地间万物之灵,从各种考古证据保守推论,人类文明至少出现过五次。从神话传说来看,曾经的最早一代人类创造了灵性文明,是充满善和爱的文明。纬度保守超过10维。人类身体是由肉体和灵体融合结构而成。那个时候人类由于诞生的时候,彼此没有私心,生存在爱和包容的氛围中。人的灵体结构中经络穴位都是通畅的,可以直接从天地之间吸收信息,药物,营养能量,就已经可以满足身体所需。所以如今人类的食物化学能量消化转化系统,是没有启用的。所以,那一代人类没有病从口入。直接吸收天地间没有污染的信息,药物,营养能量。人体的健康状态,细胞修复力,免疫力,抵抗力都是现代这代人类无法比的长寿。

不过,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人与万物生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最终,文明之中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大,负面的因果循环开始形成。负面情绪越来越重的人类日益增多,负面情绪日夜纠缠,灵性智慧也直线下降。和经络穴位堵塞了,很多人很难从天地间直接吸收人体所需的各种能量。开始饥饿难耐,就开始尝试用嘴去吃各种植物裹腹充饥,再到后面吃植物也不止饿又杀了动物充饥,人类万物生命之间的负面因果循环开始越发深重难以扭转,人类文明整体灵性丧失最终引发了大灾难降临毁灭了最初的人类。

而之后每一次文明毁灭后幸存者重新建立的人类文明,终究无法破除形成的因果循环。就算,人类万物生命亿万年来,都轮回了千万次了。新恢复的文明,最终难逃矛盾重重下的再次覆灭。而如此状态下,人类灵性越发降低,不少人中断了和天地的信息联系,中断了和万物生命的联系,智慧维度的降低,存储在灵体基因深处的轮回记录也看不到了,寿命也持续缩短了。甚至有人因为看不到轮回记录,开始怀疑不承认轮回存在了,人性的弱点极度放大,什么人就这一辈子,就要不计代价尽情挥霍的思想,害人害己引发了各种社会,民族,文明问题。相互伤害更加重了负面因果循环的程度,无明就是这样出现的。

当进入我们这个人类时代又出现一批圣贤,把六道轮回,探索宇宙,探索如何做人的智慧再次揭示出来时,给迷途中的人类万物生命点亮了明灯,指明了方向。有的众生相信了,开启了智慧,放下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屠刀,立地成佛。有的众生依旧酒醉金迷,不思悔改,走在伤害其他人类万物生命的路上。

人类文明一直在兴衰之间循环往复,如今时代虽然被称为末法时代,但是衰极必盛,人类文明也在这个时代迎来了转机。越来越多人开始灵性觉醒,走上常思己过,识过改过,爱和包容的人生路。而当这种趋势形成,又会带动越来越多人反思改变加入开启灵性智慧的大趋势,直到人类文明再次创造灵性文明的荣耀。

人之初实则性本善,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未来人类迎来文明的升华也将是大势所趋充满了希望。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菩提


对于人性本善本恶来说,觉得至少知道分辨善恶才开始。在不知道善恶的婴儿说他是本善本恶不如说他是本能。当一个人知道善恶后的选择才是他本性的暴露。明知恶而为之就是性本恶之人。但是人世间善恶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为之之人若是被动也很牵强,所以本善本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木女婉清


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过这一句话:人性,是丑陋的,经不起考验的。你以为,那些曾经帮助过的人,至少会在你落难的时候展现出怜悯之心,但是,往往这些人就是最容易落井下石的人。

我想说,人性就是个易碎品,它经不起敲打,等你打碎了以后,再也还原不了。

人性本空,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恶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