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宅家,讀幾本歷史著作,品一段興亡舊事

今天,居委會主任通過微信告訴我,可以辦解除隔離手續了,經過十四天的死宅,我終於可以出門啦。

回想起居家隔離的這十四天,雖然不能出門,缺少鍛鍊,體重飆升,但飆升的不僅僅是體重,由於靜修看書,腦袋竟也有前所未有的充實感,這也算“有失必有得”了吧。

最喜歡讀史書,喜歡暢遊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就當一條普通的魚吧,混在魚群中,,看逝去的一件件歷史事件,哪怕我只有七秒鐘的記憶。這些天,我主要讀了《蘇東坡傳》《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

疫情宅家,讀幾本歷史著作,品一段興亡舊事

我要做一條魚

《蘇東坡傳》

蘇東坡,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文豪,他的詩詞,很多人可能小學就會背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些詩詞章句就像印在腦海裡一般,只要一提到蘇東坡,我便會不自覺地想起。

疫情宅家,讀幾本歷史著作,品一段興亡舊事

蘇軾畫像

似乎,在大多數人眼裡,蘇東坡僅是一個傑出的詩人,在其他方面沒啥成就。但如果讀了《蘇東坡傳》,就會發現這樣的看法還是太片面了。

在《蘇東坡傳》中,作者林語堂先生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這樣的蘇東坡,顛覆了我以前對他的單一印象,這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的蘇東坡啊,雖隔千年之久,但彷彿他就在身邊,對你微笑,衝你眨眼,好一個大寫的人!

為什麼林語堂先生要花費這麼大的心血,敘述蘇東坡的一生,為他作傳?細究原因,還不是林語堂對蘇東坡懷有敬仰之情,一定程度上,林語堂和蘇東坡很像,他們惺惺相惜,理解彼此。

疫情宅家,讀幾本歷史著作,品一段興亡舊事

林語堂先生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法國古斯塔夫·勒龐作為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他所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群體心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響。

前段時間,有專家說雙黃連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一聽到這個消息,許多人便坐不住了,他們急匆匆地出門,聚集在藥店門前,一時間,各地的藥店人滿為患,雙黃連口服液被搶購一空,甚至,有人連雙黃連蛋糕也不放過。

這個雙黃連搶購風潮,不正是勒龐所說的群體心理嗎?在社會生活中,當一個人是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能夠獨立思考,而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當這個人融入群體以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淹沒在群體之中,他自己之前獨立的思想也會被群體思想所取代群體中的個人,不再是那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疫情宅家,讀幾本歷史著作,品一段興亡舊事

雙黃連口服液

《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

這本書,一看名字就很有趣。《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是美國近代史著名學者周錫瑞先生的大作。一看“周錫瑞”這幾個字,有人可能以為他是中國人,但事實上,周錫瑞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他原本叫Joseph W. Esherick,“周錫瑞”是他的漢文名字。向周錫瑞先生取了漢語名字的漢學家大有人在,著名的有費正清(老牌漢學家,影響深遠,主編《劍橋中國史》)、施周人(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著有《道藏通考》)、史景遷(著有《王氏之死》、《曹寅與康熙》)等,由於篇幅關係,我不便將這些漢學家一一羅列,如果需要,我會另開篇目,詳細談談他們的事蹟。

可能有人會問,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史著作有啥好看的?有這種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敢苟同。當代華人世界歷史學家、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先生,他給《哈佛中國式》做序言時,在書中這樣寫道:

你想象中國是僅有一扇窗戶的房間。我坐在房間裡邊,屋內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間外頭,只能透過窗戶看屋內的景象。我可以告訴你屋內的每一個細節,但無法告訴你房間所處的位置。這一點只有你才能告訴我,這就是中國歷史研究為什麼需要為外國學者。

疫情宅家,讀幾本歷史著作,品一段興亡舊事

余英時先生

這樣的比喻可謂精妙至極,是啊,中國如果是一間只有一扇窗戶的房子,我國本土歷史學家便是待在房子裡的人,他們對房間裡的任何事物都很熟悉,研究中國史的西方漢學家便是透過窗戶向裡看的屋外人,他們雖然不像中國本地歷史學家那樣對屋內的一切都瞭然於心,但他們卻可以知道中國這間房子在世界歷史中所處的位置。

而《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正是這樣一部西方漢學家透過窗戶看中國,並標明中國所處位置的著作。周錫瑞先生用獨特的視角,向我們說明了1943年這個看似很普通,也沒人注意的年份,恰恰顯露了國民黨敗退的跡象。

疫情宅家,讀幾本歷史著作,品一段興亡舊事

周錫瑞簽名

寫在最後

好了,由於已是中午,我得去吃午餐,故不再繼續叨叨。以上幾部,就是我宅在家所讀的歷史著作,它們題材各異,描述年代也不相同。有的生動活潑、語言優美,有的光波高深、理論嚴謹,還有的引人深思、耐人尋味。但無論怎樣,這些歷史著作都使我充實、使我明智。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是小江,90後教師一枚,想要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 小江侃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