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农村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啥意思?

新大风歌


我的家乡在湖北恩施地区的一个农村,小时候住木板房的时候,屋后面就有有一大片地方生长着茵陈。刚开始的时候咱们都没怎么留意,都是任其自然长大的消亡,但有有一年外地来了几个商人,说是一块一斤收这个玩意。那还得了,那时候满山坡都是这种东西,大家赶快到处去割,割完之后直接卖给那几个人。还小赚了一笔,但是后面他们再也没有来过。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您且接着往下看。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三月是茵陈,四月就是蒿,五月六月则只能当柴来烧了。三月的时候正是采收茵陈的好季节,这个时候是可以将其当成药或者菜来采收的。距那几个商人说,如果手上有烫伤,只需要采点这个玩意放到嘴里嚼碎,然后敷在烫伤处,立马就能够好。当然我也没有去试过,不知道真假。这个时候的茵陈叶面形状和蒿子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上面好像挂了一层霜。

四月份的茵陈就成了黄蒿了,这个时候失去了药用价值,吃还是可以吃的,但似乎味道也没有三月份的那么好。至于五月、六月份的时候,其枝干都变得硬邦邦的,就好像小木棍一样。那时候农民可以将其从不带土的位置划掉,一捆一捆绑回家当做柴来取暖或者做饭。

我个人觉得这句俗语的内部含义比表面意思要丰富。它归根到底还是告诉我们做事情得抓住时机,不要一再犹豫,否则就可能会失去能够获得的利益和价值。也就是说好像是手中的茵陈逐渐变成了黄蒿,在变成了柴一样。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在农村茵陈现在也是越来越难见的,我们家后院的也因为道上了水泥地而消失,不得不说老一辈的智慧还是很丰富的。能够从茵陈中总结出这么丰富的民俗民语。


爱茶者九号


对于茵陈蒿的认识,是在我初中毕业以后。那时,我们作为农村的孩子,读书到初中毕业,大部分都要回农村种地。我由于对中草药非常感兴趣,就购买了一本《常用中草药图册》的书,在家没事的时候,就与一位同村的同学,到村外的田间地头对比识别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野菜。

茵陈蒿的分布很广,在我们江淮地区的田塍地头都有它的身影。茵陈蒿与黄蒿很类似,但气味大相径庭。茵陈蒿香气宜人,黄蒿气味刺鼻难闻。我们当地人并不能确切地叫出茵陈蒿的名字,更加不知道茵陈有什么功效作用。茵陈在我们当地没有名字,与其它蒿草使用同一个名字~“蒿子”。

我与同学都十分好奇这个植物,细碎的叶子,有一种怪异的香气。识别出这就是茵陈蒿,我们很高兴,《常用中草药图册》的书中,介绍茵陈可以去黄疸,治疗肝炎,采收以农历的三四月份为好。那时正是阳历四月,我们采集了不少晒干,送给一个患有肝病的远房堂哥。堂哥当时不仅面色泛黄,眼白也都是黄黄的颜色。我们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让他煮汤服用。这位堂哥坚持服用了两年,皮肤的黄色褪了,眼白的黄色褪得一干二净。因此,他对我们非常感激。

其实,茵陈蒿的功效不仅是可以治疗肝病,还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可与其它中药材配方治疗感冒等疾病。茵陈蒿还有止痒爽身的功效,用茵陈蒿熬汤后,兑入洗澡水中进行洗浴,能治疗皮肤瘙痒,用于洗头,对头皮瘙痒也有很好的效果。

茵陈蒿是药食同源的植物。茵陈富含维生素C与维生素B,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以及20余种氨基酸。食用幼苗期的茵陈,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与保健作用。出土十公分以内的茵陈,蒸食、凉拌均可。也可以在煮粥时,把嫩茵陈放入锅中熬煮,茵陈粥的味道也非常鲜美可口。

农谚: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意思就是农历三月时,是茵陈的幼苗期,香嫩可口,可以作为野菜食用。农历四月就是茵陈蒿了,这时药效最高,是采集入药的好时段。五月、六月,茵陈蒿已经老柴,药效下降很多,既不能食用,也不宜药用,只能作为柴火烧饭使用了。

我是老牛爱遛弯,是一位庄稼老把式,资深农民工。愿用我昨日的干货经历,换取你明天的成功喜悦。敬请关注!


老牛爱遛弯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意思我懂,我自小就知道,茵陈在春天二三月,长的正好,可当野菜采食,也可入药,但过时令,长到夏季四月,就如蒿草一样,有点老而过时,不好食了,再到五月六时,更高老不可食,没有用途,只好当做柴烧了。

茵陈是菊科类植物。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是草类,后加草头,与艾蒿类似。可做药用。我小时饿,常采野菜为食,每年二三月时,茵陈艾长得正好,我常去田地边,洼地边采回当菜当粮食。

茵陈的茎叶,可入药,气味略苦平,微寒,无毒。可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头热,伏瘕可用其治之。可通关节,去滞热。如是石茵陈,可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疾,瘴疟,女人癥瘕。适时采的茵陈可采可药,作用大了,不适时,过时的就无用,只可当柴烧。


树德汉硕


农村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中的蒿,在我们这里叫“白蒿”: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茵陈陆续破土而出,之后随着生长成为白蒿,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这句俗语的原意很好理解,但寓意较为深刻。

本俗语的原意

“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乍暖还寒,时有倒春寒发生,此时“茵陈”蓄积了一个冬季的养分,破土而出。由于刚露芽的茵陈,具有清利湿热,善于消脾胃,用于湿疹、骚痒等功效,所以是一味上好的中药。

但是到了四月,由于温度逐渐升高,根系发达,幼芽迅速舒展,

“茵陈”的养分逐渐被分解,药效降低,已不再有原有的功效,变成了“白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自身的养分依然存在,成了人们喜爱的野菜。

“五月六月当柴烧”:由于茵陈蒿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所以生长迅速,在5月份已是枝繁叶茂,没有了应用价值,到了6月份逐渐开始干枯,只有烧火的作用了。

本俗语的寓意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寓意也很明了。意思是说不管什么事情,要抓住关键点解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效果。

单从茵陈来说,如果3月采挖,就是为病人解痛的良药;但等到4月,虽是人们喜欢的野菜,但已失去了良药的价值,而到了5、6月份,只能算是一把柴火了。

由此想到了今次的新冠肺炎:这次新冠肺炎传播快,危害大。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英明、果断,及时采取最高级别防控措施,使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近段时间才有了很多省市连续零增长的好势头,并且逐惭复工复产,使我们的生活逐渐走向了正常。

总之,很多俗语是老人们多年经验综合的结晶,看似就是一句实话,但大都寓意深刻。每个俗语细细琢磨,都有深刻的道理。


泰山农家人


茵陈,在农村是非常常见的。它也叫做白蒿,每年开春后就在路边、草地里或者是山坡下。特别是它那一团矮矮的毛绒绒的茎叶感觉有点像丝毛狗的毛发,人们也形象的叫它为绵茵陈。

茵陈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中草药,在中药店里如果去买茵陈,拿出来就是那绒绒的茎叶,非常的蓬松。那“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还有一个与华佗有关的典故。

说以前有一个妇人得了瘟黄病,找华佗治疗,但是不管怎么治疗就是不见效果,却还有越治越重的情况。没有办法就只好让她回家听天由命。

过了一年后华佗却又看到了那个妇人,病也已经好了。问后才知道,由于当时连年都是灾年,人们没有吃的,就只能够到野外挖野菜吃。当时正好赶上初春,她就到山上挖青蒿吃,没曾想就这样吃好了。华佗听好才明白原来青蒿能够治这个病。

后来别人出现这个病后,他告诉别人自己去挖这个青蒿吃就行。但是有些人还是没有吃好。于是他发现他们挖青蒿的时间不同。通常在阳春三月里挖着吃的就有效,而到了四月后就没有治疗这个病的效果了。于是他也就了解了,这个青蒿要治疗这个瘟黄病就只能够用最嫩的茎叶,而等到了四月后也就失去了药效了。

所以,后来华佗也就总结了一句名言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上面说到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现在已经是二月底了,要采摘茵陈的可以做准备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茵陈会越长越大最后长成青蒿,到了四月份的时候人们依旧是可以采摘青蒿回来做食材用,特别是很多人都喜欢用青蒿来做耙耙吃。等到五六月后,青蒿也已经长老了,这时候也就没有什么药用价值了,也就只能够砍了当柴烧了。


洞庭清水塘


清明时节雨纷纷,茵陈除湿守肝魂。茵陈这株其貌不扬的小草,却是我们的肝脏守护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唐梁指出,春季与肝相应,春天也是肝病容易发作的季节。“春天养生的重点就是养肝、疏肝。肝病多与湿热、气郁有关。而小小的一株茵陈可以完美地达到清热疏肝利湿的作用,从而保护我们的肝脏。”

唐梁介绍说,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湿热、退黄疸之功。用于黄疸、湿疮瘙痒的治疗,是治疗湿热黄疸之要药。

春季清明前后是采收茵陈的最佳季节,此时茵陈还是嫩苗,叫“绵茵陈”。过了这个季节长大点再采收的叫“茵陈蒿”了。民间有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在使用茵陈时,一般用其嫩苗,取其生发之气。茵陈中嫩苗以阳气为主,而含阴气较少,功效以散为主,所谓“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而等茵陈嫩苗长大成“蒿”后,阳气就逐渐减弱了,治疗效果就不好了。

 






小兵的生活


农村俗语是古代人民的智慧,对生活和农事起着指导作用,像“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样关于医疗方面的俗语并不多见,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优美的历史传说和丰富的生活哲理。

茵陈为农村中常见的一种野草,也是一种中药材。其中的“陈”指的是根,陈根经冬不死,于春天发芽散叶,秋天开花结果。茵陈和青蒿属于同种植物的不同叫法,其中包含着华佗救人的历史传说。

传说,古时瘟疫蔓延时,华佗发现了早春食用青蒿草的人,竟然可以治愈。通过实验得知,只有三月的药效最足。华佗就把治疗炎症药效最好的三月青蒿起了“茵陈”的名字,以此来治疗这种疾病。不过,五六月份以后,它的药效渐失,最后只能是当成柴火填入炉内,反应的是不同时期的不同药效。其实,在生活里,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才正确,也是如此道理。

那么,三月后的青蒿真的要被填进炉内毫无用途吗?实则不然,这种菊科的灌木草本植物,有着丰富的营养和药效,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对我们的内脏非常有益。而我国唯一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嗷嗷院士就是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对于人类疾病防虐立下了不休功勋。

看看吧,古今两代神医推崇的野草,就大量地生长在广袤农村的田间地头、沟间河畔。我们一定要多多食用,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特别经历了今年的新型肺炎,我们更不要错过。

总结:青蒿的全身都是宝,营养含量丰富得无可比拟,至于营养和功效,朋友们不妨搜索看一下。春叶、秋花、冬根,泡水、烹饪样样可以,您还不赶紧行动!


流水无声


今天为你带来的是: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为啥越来越不值钱?

在农村生活惯了,一进到城里,总感觉看到哪都不舒服,因为感觉城里哪都过于“干净”了,除了少有的公园和小区内的绿化带,到处都是硬化地面,放眼过去都是光秃秃的一大片。可在农村就不是这样了,除了水泥路,农村基本都是一片一片的绿意,庄稼地的农作物,常年都是绿油油的,看上去感觉很舒服。农村的路边、坑塘边上、村里的房前屋后、村头巷尾,也都有很多野草、野花,给村子增添了很多绿意。

不过农民朋友一般都不怎么喜欢各种野草,因为很容易就会蔓延到庄稼地里,跟农作物争夺营养。因此,农村人见了野草,一般都会直接连根拔掉,然后扔得远远的。其实,野草虽然长庄稼地里对作物不利,但并不是说,各种野草就是一无是处。相反,很多种野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有的甚至“身价”比种的小麦、玉米都要高,比如说一些野菜可以吃,另外一些可以做成中药材,都深受人们喜爱。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2月中旬,3月就快要到了。3月的时候正值春季,万物复苏,农村的野草、野菜也会逐渐生长起来。在春季尤其是3月份,有一种野草“身价”达到了最高点,以后越长越不值钱,这就是茵陈,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啥有这样的说法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茵陈。茵陈,又叫茵陈蒿,是一种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于北到辽宁、南至广西广东的广大地区。每年春季3月份,茵陈蒿开始生出嫩芽,植株较小,这个时候是价值最高的时候。到了4月份,一般就不叫它为茵陈了,而是改称为蒿草,不过4月蒿依然有价值。但到了五六月份,茵陈或者叫蒿,已经长大了,价值也几乎为0,这个时候的蒿对人们来说,除了晒干当柴烧,没有其他用处了。

3月份的茵陈,植株全株披挂着白色的绒毛,如果连成片,一大片远远望去,白茫茫像是一片雪一样。这个时候的茵陈身价高的原因在于,既可以当野菜吃,也能入药,加工成为一味中草药。茵陈当野菜吃,有多种吃法,既可以像其他野菜一样做成蒸菜,也能焯水炝炒,还能炖汤。也有不少地方的农村人,用3月茵陈加入面粉、米粉,或蒸或煮,或油炸,或做馅儿,味道鲜美。除了直接吃,也可以把3月茵陈晒干后泡茶喝,而如果当中药材也是不错的,其全株都能入药,晒干之后就行了。关于其功效,在《伤寒论》《本草经疏》等古代著名医书中都有记载。

到了4月份,随着茵陈逐渐长大,吃起来的口感不如3月份,用来做药材效果也比3月份时差一些,但仍然有些作用。不过到了五六月份,茵陈越长越大,味道就不好吃了,药效也很差。不过这个时候的茵陈晒干后烧火做饭非常适合。所以才有了“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







四川张五


这种植物很特殊,它的价值和季节密切相关,初长出来时候,价值最大,再高一点,也有价值,更高,就没有多大价值了,人称“茵陈蒿”。

三月份的时候,这种植物刚刚长出不高,这个时候,被称为“茵陈”,此时采摘最好,对肝脏的效果也最大。

三月茵陈,可以作为美食食用,可以晒干泡茶,作为花草茶饮用,调理身体,也可以作为野菜食用,食用的方法也很多,有人直接焯水炝炒,有人炖汤,但是更多的时候,农民把它们作为粑粑的原料,辅以米面,或蒸或煮,或油炸,或做馅儿,味道鲜美。

四月被称为“白蒿”,至于五月、六月,这个季节,这种植物只管长个子,长得很高,能够长到1米左右,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药用价值极速下降,就能够长到农村做柴火的高度了,价值减弱,只能当柴烧了,它的价值就是做柴火。

专注三农,洞察商机。种啥养啥,就看三农洞察!关注我,每日获取实用农业知识!


三农洞察


农村的俗语,是在数千年的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勤劳的农民得出来的至理名言,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不少是农民通过口口相传下来的,非常宝贵,对后辈为人处世、农业耕作以及发展养殖产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俗语,它不说农事,也不讲民俗,更不阐述人生哲学,而是描述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即"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那么,这句农村的俗语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的白蒿这种植物

要想弄清楚这句俗语,先要了解一种植物,叫白蒿,也叫茵陈蒿,是一种多年生轴根小半灌木,每年的3~4月,跟大多数植物一样,长出新的嫩枝叶,开始复苏。往后5~6月份,继续生长,8月中旬开花,9月初结实,10月初果实成熟。

当白蒿(茵陈蒿)在3月份的时候,幼嫩的枝叶刚长出来,此时在中医上被称为"茵陈",成为一种非常苦却很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如此,"三月茵陈"就是这么来的。

当进入4月分之后,白蒿(茵陈蒿)逐渐长大,苦味淡化了,清香味变浓,可以拿来作为一种野菜食用,被称为白蒿。故而,就有了"四月蒿"这种说法。

当进入5~6月份的时候,白蒿(茵陈蒿)逐渐生长,枝叶变老了,不具备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只能够当柴草烧掉。于是便有了"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白蒿(茵陈蒿)可作为一种野菜开展种植

由于对常见蔬菜,诸如白菜、生菜、冬瓜、韭菜、萝卜、西红柿等,吃腻了。所以,野菜成为了不少人在饮食上的一大追求。白蒿(茵陈蒿)便是一种非常好的野菜,食用价值相当大。建议可以尝试种植,甚至当成一个产业来发展。接下来,我们分享一些关于白蒿(茵陈蒿)的种植方法。

㈠选地和整地。白蒿(茵陈蒿)是一种喜欢光照和高肥力土壤的野菜,建议选择一块阳光充足,以肥力高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主的地块。然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同时施入8000斤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基肥。

㈡播种。每亩地大概使用50~100克白蒿(茵陈蒿)种子,于每年的3~4月份播种。可将种子与细沙掺和之后,撒播于翻耕整理好的地块上,再覆盖一层薄土,浇水,保持湿润。

㈢间苗施肥。当幼苗生长高4~5CM的时候,可以株距5CM的标准去间苗,并且松土除草,再浇水。一个月之后,先清除杂草,再追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