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性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根本“經不起考驗”?

徐徳惠


關於人性的假設,有很多觀點,爭論也很多,不一而終。對人性,即人的本性,我是這樣理解的,人是自然界的一種高級動物,或者說靈長類動物,所以,人具有自然屬性,通俗話說,動物性是人的本性構成,動物的一些本性在人類也可以看到,比如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等。同時,人又是群居動物,自我意識強,具有社會屬性,能夠自我組織起來,認識和利用大自然。所以,人性就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有機結合。人性的動物性特點,決定了人性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弱點,比如自私、貪婪、經不起誘惑等,人性的社會性特徵,又決定了人類通過制定法律道德、風俗習慣等規則、能夠不斷克服自身的劣根性和弱點,也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把人類自己組織起來,形成社會和國家等,有秩序地生活。即人性既有天然的本性弱點,又有管住自己的社會約束。這就是人。


思之遠方


有人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因為人性是複雜的,它是個多面體,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人性的善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溫暖和感動,善良能照亮他人,照亮世界。人性的惡,能讓你認識和體會到人心的冷酷、社會的冷漠。人性的惡,就像一個“毒瘤”,不斷擴散。腐蝕著人心和社會。


也許是人心難測,所有的冷漠都有理由。然而沒有人願意生活在冰冷的世界中,生命拒絕冷漠。現實生活中,總有人在堅守著善良的初心,總有人在用善意去化解惡意,傳遞溫暖,傳遞正能量。


我們要堅守道德底線,用一言一行體現出人性的善良。用真誠、熱情、給予去感動他人,改變他人,消融冷漠。讓更多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共同營造一個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


澗溪VX


關於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之爭,眾說紛雲,人性既無善也無惡,看到人性本善的人是因為他執著善,看到人性本惡的人是因為他執著惡,其實善惡本就是一體的,有善就有惡,無善亦無惡。他們是互生的,單獨說哪一個都有失偏頗。你問“人性是不是根本經不起考驗”?首先這個命題已經在你的認知中生成了,你就會事事對照人性經不住考驗的論據,人性到底是否經得住考驗,是我們自己分別出來,跟性本善、性本惡如出一轍。



益坤和319


我更傾向於荀子的“性惡論”。人性本惡,你看有些幾個月大的嬰兒會彼此爭奪食物,會展現人性中的“惡”。這種“惡”很大程度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的,人類的進化史中自私的人更容易活下來,他們隨時隨地將自己的利益擺在首位。正因如此才需要後天教育的引導,將人的“惡”引向“善”。

人性究竟能否經得起考驗,我認為這取決於利益大小。一件事,給你兩百塊你果斷拒絕,兩千塊開始猶豫,兩萬塊有些動搖,二十萬點頭同意,兩百萬搶著去做。人性能否經受住考驗,取決於利益與代價的權衡。你得到的和你失去的相比,哪個更重要、重要多少?

我想您問出這個問題,可能是生活中受到了某人的背叛因而對人性產生懷疑,您想將這個人錯誤的根本原因歸因於人的本性。那我想說,大多數人的的確確生下來就是自私的。注意,是大多數人,像雷鋒這樣的人有,但就是因為這樣的人稀少才需要我們向他們學習。

如何做到性善?一是加強自身的修養,二是不要把自己置於被考驗的處境。

如何讓身邊人做到性善?一是遠離傻逼,性惡的人見識過一次就可以say goodbye了,二是不要故意考驗人性。


萬頌伊


不要嘗試去考驗你身邊的人,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東野圭吾曾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會想著去考驗一下身邊的朋友是否真誠,愛人是否忠誠,但是大多數的時候,結果都會是讓人失望的。

曾經有一個人從商場裡買了一個價值不菲的玻璃茶几,外觀也很漂亮。後來有一天那人想著這個茶几到底有多牢固呢?於是他將金魚缸放在了上面,沒有破;接著將很多書也放在了上面,沒有破。

然後他將椅子也放在了上面,依舊沒有破;他將自己站上去,也沒有破;最後他從外面裝了很多石頭回來,抱著石頭站上去,在茶几上蹦躂。

嘩的一聲,茶几破了,他也被碎掉的玻璃劃傷了腳。那人還說“我就知道這個茶几不牢固”,當你一旦決定考驗這個茶几有多牢固的時候,其實潛意識就已經認定它是不牢固的,所以你會用盡辦法來讓它毀滅,最後也難免會傷到自己。

人性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一旦開始考驗一個人,你將會無止境的進行考驗,直到那人有一天在考驗中沒有給出你理想的答案。

你開始用這個沒有通過的考驗,控訴別人的不忠誠,告訴自己他就是這麼經不住考驗,然後說著是他傷害了你,但其實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人非聖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一個人如果總想著去考驗身邊的人,考驗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多深,朋友之間的感情有多真誠,時間久了,這些考驗難免會被對方察覺,導致身心的不愉快,彼此之間的情誼也會產生隔閡,最後就只能分道揚鑣了。

小編想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經歷幾十年的光景之後,人難免是會變得,人性都是複雜並且矛盾的。所以千萬不要刻意去考驗人性,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阿狸阿


眾所周知,孟子主張人性善,荀子主張人性惡。孟子主張人有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孟子講了一個孺子入井的故事來闡發他的觀點,這個故事說的是我們如果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裡去了,一定會感到心驚膽戰,怕他掉下去。這就是惻隱之心,注意孟子說的是“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孟子·公孫丑上》) ,這個“乍”字很關鍵,就是無防備的,突然看到的第一反應,因此說明人性中有善。這是非常經典的舉例。荀子實際上與孟子並不矛盾,荀子認為人性惡,但又相信教化的作用,惡是因為環境影響造成的,有好的教化,人依舊能從善。因此,孟子、荀子都不是靜態地談人性善惡,但他們確實又各執一詞,各有偏重。

道家與儒家就不同了,道家是超越善惡的人性論,認為善、惡都是後天的,是根據一些標準來判斷人的行為。老子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當你談論善的時候,說明已經有惡了,一切都是陰陽,都是相對的。所以,道家不認為人可以定性為善或惡。道家認為,人性本來是質樸的,談不上善與惡。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養生主》)做善事不要做到名滿天下,做壞事不要做到犯法。這兩句話也很大膽,聽起來很反常。我們主流的思想都是一定要做個好人,不能做一點壞事,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這個很儒家。莊子卻說,你能一輩子不做一點惡事嗎?人身上的惡如何合理地引導出去,而不是靠壓抑?這就涉及人性論課題的討論了。

老子也主張回到素樸本性,第二十八章說“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 。這都是說,隨著人的慾望越來越多,才出現了很多惡的事情。人性的復歸只有一條路,就是重新回到像嬰兒一樣質樸的狀態。嬰兒的一切活動都是發乎自然,餓了就哭,困了就睡,沒有計較,沒有機心,沒有目的。老子當然不是讓我們都變得傻乎乎的,也不是讓我們都不要成長,嬰兒只是個比喻,是個意象,用嬰兒形象來比喻人性最初的樣子。

現在大家都提倡匠人精神,其實這種精神本身就包含了樸的精神,心無旁騖地去磨鍊一種技藝,沒有名利的慾望,是一種單純的追求。真正的匠人,做好一件作品,內心是非常純淨的,沒有沾染世俗的名利慾望,只有這樣才能真的安下心來,專注進去。如果內心充滿物慾,那很難專注一門技藝,很容易被世俗左右,無法堅持自己,也很難做出令世人讚歎的作品。

當慾望太多了,就影響養生了。這種慾望除了物慾,也包括追求善的慾望與想要做惡的慾望。做好事,不能太過,為了名故意去做。像現在做慈善的,很多就是為了名,是拿錢買名而已。像某些人,捐過很多錢,但捐得特別高調,讓被捐助的人拿著錢與他們拍照,讓人很沒有面子。所以,他們雖然做慈善,但太高調了也有問題。惡也如此,道家不從善、惡去定位人性,是很智慧的。有善就有惡,誰都無法說自己是純善的、一點小小的惡事都沒做過。莊子的意思是,你要有分寸,有界限,有止境,小惡可以為,不為當然更好。人的惡的東西也需要疏導出來,其實就是人的破壞性、佔有慾等等。每個孩子都有破壞性,他們會摔東西、捏死小蟲子甚至虐待小動物等等。孩子們為什麼喜歡玩打打殺殺的遊戲,比如像切西瓜這麼簡單的遊戲,因為他們能發洩自己的破壞慾,覺得自己很厲害。他們看到好的東西也想據為己有,那就是佔有慾。小惡可以存在,但要疏導,而不是要求一個人全是善,那樣不符合陰陽的實際,也不符合人性。這個與儒家很不同,儒家是道德完美主義的,希望人人都能成君子,成聖人,能去惡存善。道家卻是道德寬容主義的,小惡就像人身上的病菌一樣,沒有病菌的人是不存在的,把所有病菌都殺死,人也就死了。但有個原則,不能為大惡,不能觸犯刑法。

莊子講了知識,講了善惡,最後歸結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保身,是保住生命,人當有自保意識。雖然不像儒家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那麼嚴格,但一定要保全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喪命都很讓人惋惜。有些是激怒了歹徒,像一則新聞說的,一個婦女帶個孩子,在出租車上與司機理論,吵架,要投訴,就因為司機提前要錢,可能也多要了一些,最後她和孩子都被司機用石頭砸死。如果不發生當面的口角,等下了車之後再投訴也是可以的。還有一個案例,北京一個婦女用手推車推著孩子,在路上與出租車司機發生衝突,司機把她的孩子摔死了。惡固然讓人髮指,但自己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尤其當自己是女性,又帶個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與人發生衝突,凡事忍耐一下,事後再想辦法。這是要保身。

全生,即全性,就是保護自己的天性。按上文的話,主要是不要被知識異化了,成為書呆子。放在現代的話,就是在教育制度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情況下,要懂得為自己找出一條路來,一邊耐心應付,一邊用更大的功夫去修身,建立自己的人格與學識。養親,是孝敬親人,養好親人。保身、全生是前提,沒有這個,養不好親。最後是盡年,就是盡其天年,自然而然地過完一生。

可見莊子也是提倡孝順的,只是講法與儒家不一樣,更基本,也更超脫。儒家的孝很具體,譬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論語·為政》)就是孝順要表現在臉色上,不要給父母臉色看,這個很難。我們在家都是最真實自然的狀態,會把臉色給家人看。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父母最擔心的是你的身體健康,所以你一定不要生病,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是最大的孝順。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你的健康快樂。孔子又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父母在世的時候,別亂跑,父母會擔心,除非你方向明確,志向明確,道路明確,不出去不行。否則,“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等你遠遊回來了,可能父母就不在了,孔子認為這是人生的最大的悲哀。

莊子在《人間世》中講,孝是“不擇地而安之” ,這比儒家還要靈活。你可以走,但無論父母在哪裡,你在哪裡,都要讓他們安心。莊子還有“忘親易,使親忘我難”(《天運》) ,最高的孝是兩忘,不是真的忘記了,而是相互都放心了。這是更高境界的孝,或者說,是逍遙的孝,而不是沉重的孝,不是有壓力的孝,不是一定要天天在身邊的孝。當然,這也僅限於父母還沒有年邁的時候。


內在工程


個人傾向於“性本惡”因為人類一旦離開法制文明。沒有了約束,就會變得非常可怕,肉弱強食,本來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趨狗,所以,不是經不起考驗而是在骨子裡就有這種東西的存在,所以,不要輕易去試探人性,因為那是很可怕的,我朋友就是這樣的,從小家裡就很窮,他跟我說過,他父親告訴他人可以窮,但不能窮志,那年他父親被人冤枉,受不了屈辱,喝藥自殺了,他就和母親相依為命,還好老天有眼,懲罰那個冤枉他父親的人,同時家裡房子也被拆遷,可是他父親的兄弟姐妹也看中了這筆錢,隔三差五來跟他母親吵架,失去父親的他,家族這邊都不想著他母親,他的親嬸子居然還借喻他母親改嫁,他母親敢怒不敢言。後來聽說錢他家拿到了,但是母親也去世了,去世原因……之後我再也沒遇見過我那位朋友,直到上上個星期,他被警察帶走……


冰封龍俠千年


人之初性本善!

從現在考古證據能夠知道,人類歷史教科書對於真實的歷史,認知明顯有偏差。如今主流歷史學家認為人類的文明階段也就也就幾千年時間。他們認為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最久的也就6000~7000年曆史。但是,隨著20億年前運行過幾十萬年的核電站遺蹟,幾億年前煤層中的不鏽的榔頭,億年前恐龍與人腳印在一起的化石,印度某核戰爭古代遺蹟……。人類存在的歷史印跡早讓歷史學家抓狂而無法解釋了。

人是天地間萬物之靈,從各種考古證據保守推論,人類文明至少出現過五次。從神話傳說來看,曾經的最早一代人類創造了靈性文明,是充滿善和愛的文明。緯度保守超過10維。人類身體是由肉體和靈體融合結構而成。那個時候人類由於誕生的時候,彼此沒有私心,生存在愛和包容的氛圍中。人的靈體結構中經絡穴位都是通暢的,可以直接從天地之間吸收信息,藥物,營養能量,就已經可以滿足身體所需。所以如今人類的食物化學能量消化轉化系統,是沒有啟用的。所以,那一代人類沒有病從口入。直接吸收天地間沒有汙染的信息,藥物,營養能量。人體的健康狀態,細胞修復力,免疫力,抵抗力都是現代這代人類無法比的長壽。

不過,隨著文明的發展人與人,人與萬物生命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最終,文明之中積累的矛盾越來越大,負面的因果循環開始形成。負面情緒越來越重的人類日益增多,負面情緒日夜糾纏,靈性智慧也直線下降。和經絡穴位堵塞了,很多人很難從天地間直接吸收人體所需的各種能量。開始飢餓難耐,就開始嘗試用嘴去吃各種植物裹腹充飢,再到後面吃植物也不止餓又殺了動物充飢,人類萬物生命之間的負面因果循環開始越發深重難以扭轉,人類文明整體靈性喪失最終引發了大災難降臨毀滅了最初的人類。

而之後每一次文明毀滅後倖存者重新建立的人類文明,終究無法破除形成的因果循環。就算,人類萬物生命億萬年來,都輪迴了千萬次了。新恢復的文明,最終難逃矛盾重重下的再次覆滅。而如此狀態下,人類靈性越發降低,不少人中斷了和天地的信息聯繫,中斷了和萬物生命的聯繫,智慧維度的降低,存儲在靈體基因深處的輪迴記錄也看不到了,壽命也持續縮短了。甚至有人因為看不到輪迴記錄,開始懷疑不承認輪迴存在了,人性的弱點極度放大,什麼人就這一輩子,就要不計代價盡情揮霍的思想,害人害己引發了各種社會,民族,文明問題。相互傷害更加重了負面因果循環的程度,無明就是這樣出現的。

當進入我們這個人類時代又出現一批聖賢,把六道輪迴,探索宇宙,探索如何做人的智慧再次揭示出來時,給迷途中的人類萬物生命點亮了明燈,指明瞭方向。有的眾生相信了,開啟了智慧,放下傷害自己和別人的屠刀,立地成佛。有的眾生依舊酒醉金迷,不思悔改,走在傷害其他人類萬物生命的路上。

人類文明一直在興衰之間循環往復,如今時代雖然被稱為末法時代,但是衰極必盛,人類文明也在這個時代迎來了轉機。越來越多人開始靈性覺醒,走上常思己過,識過改過,愛和包容的人生路。而當這種趨勢形成,又會帶動越來越多人反思改變加入開啟靈性智慧的大趨勢,直到人類文明再次創造靈性文明的榮耀。

人之初實則性本善,雖然現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是未來人類迎來文明的昇華也將是大勢所趨充滿了希望。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菩提


人之初,性本善。這裡的善,應該是“至善”,是儒家《大學》裡“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相對應,與《道德經》裡的“上善若水”相對應,與《楞嚴經》裡講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相對應。這裡的“人”,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初心”,祂可以“變現為善,變現為惡,變現為美和醜,和一切的萬法萬相”。



progressing001


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這一句話:人性,是醜陋的,經不起考驗的。你以為,那些曾經幫助過的人,至少會在你落難的時候展現出憐憫之心,但是,往往這些人就是最容易落井下石的人。

我想說,人性就是個易碎品,它經不起敲打,等你打碎了以後,再也還原不了。

人性本空,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惡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