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清代地方政府》清朝影響地方政治的角色


《清代地方政府》清朝影響地方政治的角色


第三部分

正是因為的清代地方政治裡存在著這麼多的非正式、私人化因素,瞿同祖才堅持用具體的人的視角來做研究。這本書一共11章,其中的6章都在講具體的人。在第三部分裡,我來為你介紹這些影響地方政治的角色。

前面說了,在縣衙門裡,除了知縣以外,其他的僚屬官員不重要。重要的是書吏、衙役、長隨、師爺這四類輔助人員。前面說了師爺,下面來說另外幾類。你可能聽過個詞叫“三班六房”,這說的就是衙役和書吏。

三班就是衙役。在清代,衙役的社會地位相當於戲子、奴婢和妓女,自己和子孫都禁止參加科舉,所以知縣催辦案件,才會連他們的家屬一起抓。但你可能想不到,做這種低賤行業的人,並不都是走投無路。相反,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因為有了一定財產才來當衙役的,因為這樣能熟悉官面和黑道,能免除沉重的徭役和賦稅,可以保護家產。你想,衙役們既然已經身處低下,那也談不上名譽問題了,他們會彼此學習,用骯髒的手段勒拿卡要、徇私枉法。於是,這決定了清代司法的現實風氣。

六房指的是書吏,文書的書,官吏的吏。六房的設置,是對應國家吏、戶、禮、兵、刑、工的六部。書吏處理的是書面文件,像草擬文件、填報報表、檔案整理等等。縣衙雖然是知縣集權的“一人政府”,但書吏卻很多,明清時代的材料顯示:大縣的書吏上千人,甚至有兩三千的,小縣起碼也得兩三百人。人數這麼多,因為有很多隻是來掛個名,這個身份在鄉民面前算一種榮耀。

和外省來的知縣不一樣,書吏都是本地人,在本地的關係盤根錯節。他們當然就會在稅收、徭役和訴訟這類事上偏親向友,也更能從中牟利。他們還常常串通起來矇騙知縣。雖然國家規定當書吏不能超過五年,但他們經常在屆滿後,改個名字留任。於是,縣裡的政治就形成了一種特殊局面:不斷更換的、缺乏經驗的新知縣,在領導著一批在衙門裡呆了幾十年、老於世故的本地書吏。彼此間的關係很微妙。

在待遇方面,書吏的情況和知縣很像,也是幾乎沒有合法薪酬,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縣的書吏那麼多。而衙役倒是有薪水的。和前面同樣的道理,知縣要想讓行政運轉下去,也得默認書吏借公務之便牟取私利。當然了,這樣不見光的錢是要層層向上孝敬的。有些知縣不收的,因為收了就沒法再控制書吏和衙役;但更多的是不只收、而且是一到任就主動要。這種自下而上形成的陋習,正如瞿同祖所說:真是一個“混沌的整體”。

最後,來說一類不在清代官方權力系統裡,但又相當重要的社會角色,就是縣裡的士紳。中國傳統社會的地方事務,是士紳和政府共同管理的。士紳就是住在家鄉的士大夫。身份的取得來自於“士”,也就是要有功名;或者是卸任的官員。財富和土地並不是成為士紳的充分條件。在古代,商人和土財主無論財產多雄厚,也沒有政治地位,商人唯一的抗議方式是罷市,沒有資格申訴。直到19世紀後半葉、清代最後的幾十年裡,大商人才被允許和士紳一起商討地方事務,但仍然要從屬於士紳,合稱為紳商。有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儒林外史》裡的范進。鄉試發榜前,他還是個屠夫都可以欺侮的窮秀才,一旦中舉,立刻就成了“老爺”,進入了士紳階層。取得這個身份之後,他也自然地獲得了土地和財產。

清代的知縣有句口訣,叫“寧可得罪朝廷,不可得罪士紳。”因為皇帝畢竟離得遠,而士紳能給他們製造現實的麻煩。士紳擁有特權,也深受知縣的禮遇,會主動向他們徵詢意見。畢竟,從身份上來說,他們也是一種人。

瞿同祖說,並不像有些學者認為的,士紳就能代表地方自治。這與士紳個人行為的好壞無關,而是因為他們未經選舉和法律確認,而且有自己的集團利益,代表不了整體社會利益。

對士紳的利益和心態,社會學家費孝通在《皇權與紳權》裡概括得很清晰他說:士紳們應科舉、為皇帝當差,是沒有積極目的的。他們只是在靠近自己想逃避的對象。也就是說,一個家族派個子侄出去當官,目的只是提升階層,獲得安全保障,享受免徭役等特權。從這一點上,道貌岸然的士紳,和他們看不起的下賤衙役沒有區別。

在這本書裡,瞿同祖詳細分析了清代地方各個集團的處境,最後形成了一個結論:清代沒有出現變革,主要原因在於:從官員、士紳到衙役、書吏,各種地方政治中的人,都能在當時的局面裡獲得回報。因此,儘管彼此間有衝突,他們卻沒有興趣改變現狀。於是,我們從這段歷史裡,看到了古代社會和政治秩序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總結

好,關於這本《清代地方政府》,就為你介紹到這兒。一起回顧一下。

  • 第一部分我們說到:清代的縣雖然是最小行政單元,但在政治序列裡,知縣卻是唯一的行政官,在處理具體的事務。他們面臨著很多難題:不熟悉地方情況、沒有從政的經驗知識,沒有朝廷撥款,也沒有輔助官員。清代的政治設計和官員的實際處境,是官場腐敗風氣的根源。
  • 第二部分說到:縣衙門的主要職能是司法和稅收。知縣是靠著維持一套“混沌整體”的局面來運轉行政的。他靠自己聘用的非正式人員師爺來做決策。他通過稅收解決個人收入和縣衙的財源問題。縣衙裡的人員則彼此隔絕,職能重疊。
  • 第三部分介紹了縣衙的底層人員,那些本地的書吏、衙役,他們實際影響著地方的政治,決定了風氣的好壞。士紳階層也在參與地方事務。這些群體都能從這種局面中獲得相應回報。

撰稿:賈行家

腦圖:劉豔導圖工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