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秦國,自公元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至公元前770年,

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正式位列諸侯。即便有秦穆公稱霸之短暫輝煌,也終究未改變其積貧積弱的偏蠻小國角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弱國,卻在禮崩樂壞、列強逐鹿的春秋戰國時期,於強敵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歷經磨難、篳路藍縷、變法圖強,歷一百六十餘年“奮六世之餘烈”,最終史詩般的完成了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的偉大壯舉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秦滅六國路線

談及秦國之成功,絕大多數人們都一致的認為這是商鞅變法的功勞。正因為持久而且深徹的變法,讓秦國不僅從制度層面已經明顯領先於山東六國,更讓其國力日益強盛,最終成就了一統天下之偉業。那麼,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變法致使國力大增最後統一六國這樣的邏輯是否過於簡單粗暴了呢?如若不然,那除了商鞅變法之外,又有何關鍵因素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呢?

要搞清楚情況,我們有必要先來回顧一下商鞅的具體變法內容以及產生的實際效果。

商鞅變法

魏國用李悝實施變法,沒幾年國力達到鼎盛,列國深受震撼。身處西部邊陲的秦國在秦獻公時期和魏國作戰屢戰屢敗不僅失去河西之地,更是將秦國家底耗盡。等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登位之時,秦國已是滿目瘡痍、貧弱不堪,外部強敵環伺,內部矛盾叢生。百業待興之際,孝公向東方列國發出了著名的《招賢令》,廣招天下賢才,情詞懇切,承諾人盡其才,唯才是舉。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商鞅變法

商鞅便是此時深感其召離魏入秦,向秦孝公獻策變法。孝公如久旱之地遇甘霖,欣然從之,朝堂之上又一番舌戰群儒力挫甘龍、杜摯為首的世家老貴族勢力。此後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推行變法。“商鞅變法”是當時列國變法中最為持久也是最為徹底的,其效果自然也是最顯著的。有賴於秦孝公義無反顧持續20年的鼎力支持,排除萬難,變法艱難落地,秦國成了山東六國忌憚不已的超級強國,為後世秦王朝兼滅六國一掃宇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於秦國,於中國的歷史發展都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繼位的秦惠文王為了平衡國內老世族的矛盾,將商鞅車裂於彤,滅商君一族,但在國策上並未改弦更張,而是堅守變法成果並繼續深徹推行秦法。國力漸盛、羽翼豐滿之後,秦國隨之開啟了四處出擊、開疆拓土的階段。北擊義渠,南滅巴蜀,東取魏國河西和楚國漢中之地,軍事上的勝多敗少和疆土上的持續擴張,商鞅之變法其功至偉。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吞併巴蜀和義渠後秦國地界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一統天下的作用真有那麼大嗎

如上所述,商鞅之變法確實讓秦國的國力實現了低谷逆襲,一舉成為了列國不敢忽視的強國,但這對於它此後最終一統天下真的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嗎?恐怕並不見得,我們可以通過正反兩面來思辨分析。

戰國兩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曾經成為超級強國的國家不在少數,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魏國了

魏文侯、魏武侯時期敢為天下先,大力啟用改革派,先後任用翟璜、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不斷東征西討,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霸主。至魏惠王在位之時,魏國已經稱霸中原近百年。而且,魏武卒作為吳起在魏國時對兵制改革的最重要成果,其訓練的精銳步兵,可謂千里挑一,戰力超群,列國聞之色變。吳起曾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然而,要國力有國力、要人才有人才、要軍力有軍力的強大魏國在百年的強盛期內均未能實現統一偉業。實際上,秦國的商鞅變法所借鑑的就是魏國"李悝變法",包括戰鬥力極強的“秦銳士”也是參考了“魏武卒”的選拔模式。然而,結果是魏國被齊國、趙國、秦國三國給聯手整垮了。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魏文候

除此之外,還有東邊吞併宋國、大敗秦國並一時稱帝的齊國、南邊兼併了越國也曾經興起過變法的楚國、還有北邊胡服騎射、拓地千里的趙國以及築黃金臺、勵精圖治差一點就滅了不可一世的齊國的燕國,也都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成為最強國,但最終都無一例外的成了亡國奴。

由此可見,“變強”與“統一天下”是完全兩個層面的概念,不可等同而語。成為超級強國不一定就能一舉統一天下。

再者說,如果通過變法便可實現統一大業的話,為何列國不照抄作業呢?誠然,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走強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筆者以為,若將秦國統一天下之成功完全排他性的歸總於此一點,則未免有誇大之嫌,且有失嚴謹和客觀了。畢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相輔相成的結果,內因固然關鍵,但不可否認外因的促成作用。同理,秦國之成功,商鞅變法之功不宜過分誇大,實際上還有一點是其他六國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那就是其地緣上的優勢

秦國得天獨厚的的地理優勢功不可沒,卻往往被人所忽視

秦國立國之初,其所處之地與中原諸侯國相比確實是窮山惡水、物產貧瘠、人才稀缺,條件非常惡劣。但隨著穆公時期的整合西戎部落、惠文王時期的吞併巴蜀、昭襄王時期的消滅義渠等一系列開拓,戰國中後期的秦國已經完全顛覆了原有的認知,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其與山東六國的地理位置相比,已經佔據了極為有利的地緣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秦國特殊的地理環境

  • 其一,秦國所處之地,北有崤函、南有武關,標準的“四塞”地形,而且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戰國時期,其實和後世每個朝代末尾出現的斷代史一樣,政權林立、諸侯割據的現象決定了某一國要消弭分歧而實現統一絕非易事,因此這種時期往往歷時較長時間。戰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

多方博弈”格局。也就是說,如果某一國突然異軍突起,國力明顯強於其他國家之時,便會極大的刺激其他各國的危機感,最後就會被聯合攻擊。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超級強國的出現,必然會被視為損害了列國利益,破壞了“均勢”的國際平衡,必然會遭受“群起而攻”的局面。如果沒有其他條件助力,那麼你越是強大,就越容易被摧毀。

這一點,在魏國齊國身上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

典型案例一——盛極而衰之魏國

如前文所述,經過“李悝變法”和吳起強兵之後的魏國,絕對是戰國初期百年間最強盛的國家,曾經把秦國打的滿地找牙、差點亡國。尤其是頭五十年裡,魏國可以稱為“夢想之國”,沒有哪一個國家敢單獨挑戰魏國。然而,單挑不行,群毆就成了最佳方案。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魏國地界

熟悉魏國地理位置和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魏國所處中原核心地帶,東有齊國,南有楚國和韓國,西有秦國,北有趙國,標準的強敵環伺的四戰之地。實際上,魏國由盛轉衰正是源於此。一旦魏國想要有所作為去吞併周邊國家之時,其他國家或是發援兵來救或是趁火打劫。當年著名的"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是典型的代表。表面上看是魏國攻打趙國和韓國,實際上前後圍攻魏國的國家卻不少。

第一次,公元前354年,魏國龐涓率兵進攻邯鄲,在齊國孫臏"圍魏救趙"之前,秦國和楚國便趁魏國主力不在國內之機分別從西邊和南邊進攻魏國。魏國無力應對多線作戰,最後在三個戰場均告失敗,還丟失了一些領土。第二次,公元前341年,魏國龐涓率兵攻韓,孫臏再次“引兵疾走大梁”直插魏國都城大梁,同一時期,秦國再次趁機攻打魏國河西之地,最後魏國再次戰敗,龐涓也被亂箭射殺在馬陵道。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圍魏救趙

此兩戰讓魏國真正步入了強弩之末,此後的魏國再也難以掀起波瀾,國力日漸衰頹。而這一切的原因中最為致命的一個因素,就是魏國地處中原腹地,平原地帶,就連國都大梁都無險可守,列國之兵可以較為輕易的引兵圍城。可以說,魏國就是因為打破了列國均勢,而被齊、秦、楚等國圍攻而日益摧毀的。

典型案例二——盛極速率之齊國

除了魏國之外,齊國其國運走勢也差不太多。齊國作為東方大國,自春秋時代起到齊閔王時期,總體來說都是以強國的姿態立於列國的。田氏代齊之後,齊國國力經過齊威王時期的發展到了齊閔王初期時達到了鼎盛之勢,然而隨著齊國成為東方超級強國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燕國樂毅攜五國之兵合縱攻齊,半年內連下齊國72座城池,連國都臨淄都失守了,若不是後來田單復國,齊國早就亡國滅祖。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樂毅伐齊

實際上,齊國的盛極速衰,也是因為他打破了均勢開始蠶食周邊國家而引發的圍毆。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秦國“四塞之地”

然而,我們反觀秦國,當秦國國力強大到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國之時,山東六國放過了他嗎?答案是否定的。齊楚魏趙韓燕等國對於秦國的強大忌憚不已,公孫衍、蘇秦、信陵君等人多次組織了合縱攻秦,但這樣的合縱大部分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就在於秦國佔據險要之地,東有太行山脈、南有秦嶺,在崇山峻嶺之間有幾處出入孔道,也都設關把守,如東之函谷關、南之武關、西之大小散關、北之蕭關,算得上標準的"四塞之地",易守難攻。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秦國變強之後,很難出現多面受敵圍攻的情況,即便六國合縱,秦國也只需集中兵力守護函谷關和武關即可。

  • 其二,秦國的特殊地理位置,讓其可以進退自如、步步為營的笑看六國內鬥,進而蠶食臨國。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關中之地與東邊隔開

從上圖我們可以發現,秦國所轄的巴蜀之地自不必說,就連其政治核心所在的關中之地基本被太行山脈阻隔而與山東諸國成為兩個板塊。也就是說,秦國只要扼守函谷關和武關,那就基本和山東六國隔絕開來了

。而山東六國基本都是相互接壤,地緣政治特點鮮明,互相之間的利益衝突和鬥爭非常激烈,相互攻伐屢見不鮮。

如此一來,秦國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地理優勢進行待機而動了,當六國想合縱之時,秦國便退回兩關之內,坐等六國自亂陣腳而內鬥;一旦六國開始內鬥,秦國便又趁機兵出崤函,繼續蠶食臨近國家。上一節所提到的魏國和齊國的案例,其實也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點。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函谷關位置

可以說,山東六國就是這樣一來二往的被秦國給活活玩死了,可見秦國之地理優勢至關重要。

其三,秦國的地緣優勢,讓其可以輕鬆化解山東六國之合縱攻秦。

熟悉戰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國採納張儀之策連橫之術數次破了山東六國的合縱之策。連橫之所以能夠屢屢湊效,絕不可片面的解讀為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秦國的地緣優勢,讓他的連橫之術可以應運而生並順利達成目的。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合縱連橫

山東六國,除了韓趙魏楚不同程度與秦國有接壤之地,剩下的齊、燕兩國卻是山高水遠,必然不會花死力去伐秦,因為即便是把秦國打殘了,所得的土地也無法納入他們的過境,反而還助長了與秦國臨近的另外四國而實際上弱化了自己。因此,六國的利益訴求的唯一共振點只在於打擊一下秦國囂張的氣焰,不讓其一家獨大。這樣的情形之下,六國之間的矛盾之處遠遠多於共同訴求,因此其合縱很容易被分化瓦解,最終不了了之。

實際上戰國時期的合縱史也確實如筆者所言,終究是掀不起什麼波瀾,反而是六國之間在合縱之後又迅速的陷入相互攻伐。而這樣的局面,和秦國的地緣優勢有著極大的關係。

  • 其四,秦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其極少有被動的國力倒退,國力得以穩步上升。

如前文所述,秦國曆史上尤其是戰國中後期,其國力很少有什麼外力讓它明顯倒退,反而是穩步提升。

究其原因,就是其他諸國很難打到秦國境內,國內的生產、生活和國家運轉都是井然有序,特別是關中和巴蜀的幾千裡沃野,長期沒有收到戰火的影響而得以持續穩定的供應糧草。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巍巍武關

反觀山東六國,卻沒有哪一個國傢俱備這樣得天獨厚的內部穩定條件,基本是長期默默無聞、偏安一隅的燕國,也曾差點被齊國滅亡,齊軍一路燒殺搶掠,焚燒燕國都城,國內生產基本被摧毀,國力發生嚴重的倒退。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接壤的齊、燕、趙

因此說,秦國之國力能夠自孝公其至秦始皇統一前的一百六十餘年內持續穩步提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 其五,秦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兼收幷蓄多種文化,同時最早大規模應用鐵製農具和兵器。

秦國一直以來被認為地處西部邊陲、文化落後,實際上它所處之地正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匯地帶,值得注意的是,據考古學發現的結果也驗證了筆者的看法。

在大堡子山以及圓頂山墓地,均出土了大量的鐵質農具,目前國內出土的最早的鐵質農具,幾乎全部出自秦人墓葬。而據考古學研究認為,鐵器最早出現與西亞地區。因此可以推斷,秦國正是因為地處兩種文明交匯的最前沿,才能夠最早的接觸到由西邊遊牧民族從西亞地區傳播而來的鐵器並漸漸掌握了採掘和冶煉技術,並最終將其應用到了戰場之上。要知道鐵製兵器遠比青銅兵器來的有力而耐用,雖然受限於礦產和技術,還沒有大規模裝備,但其運用比例遠高於山東六國。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鐵製兵器

可見,秦國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與其最早大規模使用鐵質兵器也有一定關係,而鐵製品的由來則又與其所處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著直接關係。

  • 其六,秦國優越的水路條件,讓它兵出東方變得極為高效。

在古代,受限於落後的交通工具,軍隊糧草大多時候只能靠人工力配合畜力運送。如果遇到崎嶇不平的山路,糧食的運送速度就會遭到很大的減緩。然而,秦國不僅用於極為優越的水路條件,而且還非常善於利用水運之便。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秦國之地水利之便

“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裡敷雖多,不費汗馬之勞,不至十日而距扦關。”走水路,不僅可以“不費漢馬之勞”——《戰國策·楚策》

《戰國策·楚策》記載,張儀出使楚國之時就曾暗藏恐嚇地向楚王誇耀,說秦國出兵楚國太便利了,直接從巴蜀之糧草,“循江而下”“一日行三百餘里”不到十天就可以兵臨城下,最關鍵的是還可以順帶把軍隊給運過來。此外,這是南邊沿著長江流向的水路條件,而在北邊,秦國也有黃河以及幾條支流的得天獨厚水利,雖然不如長江來的便捷,但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張儀恐嚇楚王

由此可見,綜上六點,秦國所處地理位置,可謂是得天之獨厚,佔盡地利之便,非山東六國所能比擬。因此可以說,商鞅變法只是讓秦國從一個偏蠻小國漸成為強國,真正的晉升為一個合格的七雄之一,使其具備了與六國爭雄的條件和基礎,但是光有傲視群雄的國力和軍力就想在割據幾百年的亂世之中一統天下,那是遠遠不夠的,真正讓秦國能夠經六世之奮鬥最終一統天下的,是其得天獨厚的地利。

九州君評

秦國的成功,商鞅變法之功被誇大了,實際上其地緣優勢不容忽視

九州配圖:關中形勝之地

自古以來,"得關中者得天下",秦國坐擁關中游刃而有餘,進可攻退可守,前有山川險阻助力,後有關中平原與巴蜀之地作為穩定糧倉,同時還兼具兩種文明交匯前沿以及水利之便,這些都是山東六國所不具備的顯著優勢。

秦國之所以能夠掃平天下、一統六國,商鞅變法雖然有再造秦國之功,但於同一大業而言,也不宜過分誇大其詞,因為秦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在其後期的持續強盛和一掃宇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卻是我們不可輕易忽視的。

1.《史記》

2.《戰國策》

1.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