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交25年养老金为什么比交30年养老金拿得多?

diyuanzhixing


但实际上养老金的领取,领多领少除了和缴纳的年份有关系,还和当地的年度平均薪资水平以及本身个人的平均薪资有关系。

比如同样是退休前10000的月薪,但一线城市的养老金和五线城市的退休金对比,就算是在5线城市缴纳了30年的养老保险,也未必比只在一线城市缴纳25年养老保险领取的养老金的少。

除了和城市有关,也和个人缴纳的档次有很大的关系。

隔壁老王缴纳的是最高档养老保险,村头老李缴纳的只能是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当然两个人的养老金到时候领到手的又不一样。

虽然很多地方约定的是个人缴8%,公司缴16%,累计缴满15年,退休后就可以领养老金。

但实际的算法是有区别的。

计算的公式是这样的:

可领取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A)/

计发月数(B)

A:指你退休时个人账户交了多少钱。

B:指预计给你发多少个月的养老金。目前5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很好计算,就跟你现在每月交多少,和多少岁退休有关。这部分的钱其实就是以前你自己缴纳到养老保险的钱,不算公司或者单位交的部分。

只要领取的时间越长,长到超过超过计发月数,就算是回本并且有赚了。

但我们领取养老金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另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

但基础养老金会相对复杂一些,因为它的计算和退休时城市平均工资,和缴费年限有关。

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基础养老金=

退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A)*(1+个人平均缴费指数(B))/2*缴费年限(C)*1%

这个公式里面,A、C项都很容易理解,但B项就没那么容易理解了。

B项计算会复杂很多:

但不管是否复杂,大概逻辑就是每年缴费工资除以当年社会平均工资,得出一个比值。然后再把这些比值全相加,除以缴费年限。

举个栗子,2019年老王退休,老王缴费年限是25年,2018年深圳月平均工资为9309块。

个人平均缴费指数0.6,那么老王可以领到的基础养老金=9309*(1+0.6)/2*25*1%=1861.8元。

所以要是老王不是在深圳领取的养老金,而是在其他省份工作,那么月平均工资代入计算就要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城市平均工资越高,就可以拿得越多,甚至有些省会城市,是按全省的平均工资计算退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所以计算的时候,我们能领到的基础养老金又不一样。


多多说钱


25年缴费拿到的养老金反而比30年要多,原因可能是三个方面。

大家好,我是社保专家思之想之,为什么缴费25年的养老金反而比缴纳30年的养老金要拿得多呢?

一般情况下,养老金是长缴多得,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越高,但是缴费年限并不是决定养老金高低的唯一因素,还有其它条件。

第一,25年的缴费水平更高。

缴费基数也是决定养老金多少的重要条件。缴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多少。

也就是说,虽然缴费年限只有25年,但缴费基数如果能达到200%以上,而缴费年限有30年但如果缴费基数比较低,只按照最低缴费60%的下限缴费,那么,25年缴费档次高的养老金反而要更多。

第二,25年缴费的所在地区平均工资更高。

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也是决定养老金待遇高低的一个关键条件。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社会平均工资高的地方,那么退休金的水平也会越高,反之则会越低。

所以,如果缴费25年的人,所在地区的平均工资,要远高于缴费30年的人所在地区的平均工资的话,这也是会导致25年的人的养老金要比30年的养老金要多。

试想一下,缴费25年的人在北京,北京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七八千元左右,如果30年的缴费人在四五线城市,当地只有三四千元的平均工资的话,那显然,在北京的25年的缴费的养老金要更高一些。

第三,25年缴费的退休年龄晚一些。

退休年龄是决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关键因素之一。

退休年龄越晚的话,个人账户养老金越高,因为退休年龄越晚,计发越数越少。

假如25年工龄的人是60岁退休,养老金计发月数只有139个月,而30年工龄的人是50岁退休养老金计发月数则高达195个月。

相同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下,晚退休的15年工龄的人的个人养老金是要更多的。

综上所述,要想比较养老金,不能只看其中一个条件,要综合看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当地平均工资和退休年龄等。

更多社保问题关注思之想之,欢迎点赞留言。


思之想之


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对方的缴费基数高,或者她所在的地区经济发达,养老金领取就比经济不发达地区高。

简单点来说:假设你交了30年,每月交500元。她交了25年,每月交1000元。等到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她自己然要比你领取的多,因为当时人家缴费的基数高。

再比如说,你生活在一个三线城市,交了30年的养老金。她生活在一线城市,交了25年的养老金,等到了你俩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她也比你领取的多。


莫吝金钱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25年为什么比交30的退休养老金多呢?

这个问题涉及退休基本养老金的计算问题。我们都知道,基本养老金的计算有一套标准公式。

根据公式,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会涉及到六大要素,即:

社平工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缴费时间、个人账户储存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以及过渡性养老金。

问题中说的缴费时间25年和30年有所不同,但是它只是影响养老金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五个要素,都会对养老金的所少产生影响。下面,咱们就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社平工资。

在计算基础养老金时,会使用到社会平均工资数据。这里的社会平均工资,不是一个静态数据,而是一个因地区、时间不同而变化的动态数据。

具体而言,公式中使用的社平工资是指,参保人办理退休所在统筹地区、退休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如果参保人退休所在地不同或者退休时间不同,社平工资都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上海市2017年社平工资是7132元、2016年社平工资是6504元,而青岛市2017年社平工资是5309元、2016年社平工资是4910元。那么,不同的参保人在上海、青岛办理退休,或者办理退休的时间不同,就会分别采用不同的社平工资数据来计算基础养老金。

在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与社平工资成正比关系,即社平工资高基础养老金就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退休养老金高,原因就在于一线城市的社会平均工资高。

第二,个人缴费指数

个人缴费指数,是指个人的缴费基数(或者叫缴费工资)除以社平工资得到的数据。

比如,青岛市2018年的社平工资是5309元,有的人缴费工资为10000元,则他的缴费指数为10000÷5309=1.884;有的人缴费工资为3185元,则他的缴费指数为3185÷5309=0.6。

在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中,基础养老金与个人缴费指数成正比关系。即个人缴费指数高基础养老金就高。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每年的缴费基数(缴费工资)高,将来退休时计算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就高,那么他退休时计算基础养老金就多。这就是所谓的“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第三,缴费时间

在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与缴费时间成正比关系。即每延长缴费一年,可以提高基础养老金一个百分点。这就是所谓的“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第四,个人账户储存额

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参保人缴费基数的8%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由养老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和按照国家规定的记账利率计算的利息组成。即存在以下公式:


计入个人账户金额=缴费基数×8%。

个人账户储存额=养老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利息。

不同的参保人由于缴费基数不同,计入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费也会不同,从而个人账户储存额在退休前也不会相等。

在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储存额成正比关系。即缴费基数高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就多,个人账户储存额多则个人账户养老金就多。

第五,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所谓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实质是退休人员的理论寿命。退休年龄越大,计发月数越少。

在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与计发月数成反比关系。即退休年龄大、计发月数少,则个人账户养老金就多。

第六,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的多少,跟地区、视同缴费时间、个人实际缴费情况等都有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一个人缴费25年与另一个人缴费30年,只是在缴费时间这一个因素上有差异,而在社平工资、个人缴费指数、缴费时间、个人账户储存额、个人在和计发月数等因素上用没用差异,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下面,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进行一下比较。

1,张先生在上海市参保,1993~2017年实际缴费25年,2018年满60岁退休。

如果他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为2.0,个人账户储存额为15万元。

则我们计算他的养老金为:

基础养老金=7132×(1+2.0)÷2×25×1%=2675元/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150000÷139=1079元/月,

退休养老金=2675+1079=3754元/月。

2,李女士在青岛市参保,1987~1995年视同缴费9年,1996~2016年实际缴费21年,2017年满55岁退休。

如果她平均缴费指数为1.0,个人账户储存额为5万元。

则我们计算她的养老金为:

基础养老金=4910×(1+1.0)÷2×30%=1473元/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50000÷170=294元/月,

过渡性养老金=4910×1.3%×9=574元/月,

退休养老金=1473+294+574=2341元/月。

通过以上举例可见,张先生缴费25年退休养老金为3754元,李女士缴费30年退休养老金为2341元。

二人养老金之所以存在差距,是由社平工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缴费时间、个人账户储存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以及过渡性养老金等六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单纯缴费时间这一个要素,并不能决定基本养老金的高低。


颜开文


交25年养老保险比交30年养老保险的人养老金领得多,根据养老金计算公式: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果是发生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地区的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缴费基数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影响养老金领取的三个主要因素:缴费基数、缴费年限、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

对于同一个企业而言,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是相同的话,缴费年限低的人养老金却高,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年来的缴费基数高。


二、如果对于同一个地区的不同企业,缴费年限低却养老金高的话,也有可能是存在企业年金的不同。

企业年金现在对企业来说,并没有强制执行,目前是有一些国企或效益较好的企业,能给员工缴纳企业年金,但大部分企业是没有的。

三、如果是不同的单位性质,比如一个是事业单位,一个是企业,则几乎没有可比性了。

事业单位自2014年养老金并轨以来,与企业一样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单位部分个人缴纳个人部分。

但是,事业单位除了缴费基数高以外,还有职业年金,单位缴纳4%,个人缴纳4%,全部进入个人账户。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缴纳25年却比缴纳30年的人领的养老金更高,排除是单位性质不同的话,主要就是缴费基数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个人将来养老金高的话,缴费基数就要高一点。


晶说社保


交25年比交30年的养老金高,最主要是这六种特殊原因之一。

一般情况下,缴纳30年养老保险费用的养老金一定会高于缴纳25年的,否则,哪个还愿意缴纳30年或者是多上5年的班呢?

但是,偏偏就有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就是说,缴纳了30年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不如25年的高。究其原因,一定是下面这些特殊原因之中的一个而造成的结果。

一、在同一地区上班,缴费比例相同的情况下,缴费基数不同。

例如,25年的,每一个月缴纳基数是7000元,而30年的是4000元,缴费比例都是8%,那么,个人账户存储额就是,7000×8%×12×25=168000元,4000×8%×12×30=115200元,这样的话,两个人的养老金怎么可能一样呢?

二、在相同的地区,缴费基数不同,比例也不同。

这种情况就是在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25年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都比30的高,那么,将来的养老金也是不会相同的。举例说明就不用了吧。

三、在同一地区,缴费基数相同,但是,缴费比例却不相同。

比如,两个人是同学,由于某种原因,两个人的总工资一样,但是,不在同一单位工作,缴费比例不相同,这样也会造成个人账户存储额不相同的,那么,最后的养老金就会不一样。

四、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都相同,但是,二人处在不同的地区。

前二者都相同,最后的个人账户存储额就相同,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一样,但是,由于不在相同的地区,假如,一个在中部地区,一个在沿海发达地区,退休时上年度的社平工资肯定不会相同,这样的话,养老金会相同吗?

五、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都相同,但地区和退休年代不同。

地区和退休年代二者的不同,则会造成社平工资的不相同,而且可能会有严重的差别,那么,养老金不可能相同。就是说,工作25年的比30年的晚退休3~5年,甚至更长,再加上地区不同,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他们的养老金就会相差很远。

六、同一单位工作,缴费基数基本相同,那么,养老金还是这样悬殊的话,可能就是工作人员给你计算错了。

综上所述,缴费25年比30年的养老金还高,除了上述六种情况之外,不会再有其他的原因了。


中小学教育者


交25年养老金为什么比交30年养老金拿得多?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属于极少数,在通常情况下,交30年一般都会比交25年拿得多。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

交25年养老保险比交30年拿得多的情况一般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缴费指数比较高。按照一般的原则是,缴费时间越长,缴费金额越高,养老金就会越高,如果缴费时间短,但是缴费金额,缴费时间短的养老金水平会高于缴费时间长的,但有时缴费时间长,也有可能超过缴费金额高的。但缴费时间短的人,在缴费年限相差五年的情况下,只要占了其中的一种,要么缴费时间长,要么缴费金额高,都是增加养老金的重要因素。

在养老金的计算中,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从基础养老金的组成要素来看,关键的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退休前一年的职工社会平均工资,这个是固定的,只要在同一个社保统筹区,同一年办理退休,都是统一的指标,不会产生任何变化;另一个指标的变化比较大,就是平均缴费指数,平均缴费指数越高,基础养老金计发的基数就会越高;第三个指标是缴费年限,按照计算公式,每缴费一年发给1%的基础养老金,缴费25年和缴费30年的人相比,多了5个1%,也就是多了5%的计算基数。

比如平均缴费基数都是5000元,如果按照60%来缴费,平均缴费指数工资就变成了每月3000元,按照300%来缴费,平均缴费指数工资就是15000元。分别按照缴费25年和30年来计算,假定退休前一年的职工社会平均月工资为6000元,按照60%缴费30年,每月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为6000元加3000元除以2,计发基数为4500元,按照每缴费一年发给1%来计算,每一年的计发基数为45元,缴费30年基础养老金为1350元;按照300%缴费25年,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为6000元加15000元除以2,计发基数为105元,缴费25年基础养老金为2625元,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如果按照60%缴费30年和按照300%缴费25年相比,缴费25年的基础养老金每月多1275元。

从个人账户养老金来看,假如都是在同一年办理退休,退休年龄都是60岁周岁,按照60%缴费30年,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为86400元,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86400除以139个月,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622元,按照300%缴费25年,个人账户余额为360000万元,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360000元除以139个月,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2590元,两者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相差1968元;每月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60%缴费30年,每月养老金总额为1972元;按照300%缴费25年,每月养老金总额为5215元,两者养老金的差距为3243元,这个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综上所述,交25年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为什么比缴费30年的老金还要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平均缴费指数工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但是如果在同等缴费指数的情况下,其结果是相反的,即缴费年限长的肯定要高于缴费年限短的。在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两个方面,只要具备其中任何一项优势,都可以达到增加养老金的目的。


帮兄爱唱歌


退休时,退休人员对于我们养老金的形成并不了解,我们往往只有主观印象的是缴费年限的长短。但是却经常有人发现缴费年限长,养老金待遇却没有缴费年限短的人员高。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公平,毕竟工作服务的时间长了,感觉做出的贡献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交25年养老保险比交30年养老保险拿养老金多呢?养老金待遇会不会拉平?让我们分析一下。


养老金计算公式现在是全国统一的,但是也包括地方特色。

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是国发2005年38号文件公布的。其主要待遇构成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期养老金三部分。

①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时计算养老金的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退休时计算养老金的基数,一般是当地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大家也很清楚,就是具体到缴费月数的一个时间。主要问题是平均缴费指数。

平均缴费指数一般就指的是平均缴费档次,如果我们按10年60%缴费,10年100%缴费,平均缴费档次实际上就是80%,平均缴费指数也就是0.8。为了保证公平,相应的指数计算是具体到月的。

简单点来说,按照60%基数缴费一年,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按照100%基数缴费,一年可以领取1%;按照300%缴费,一年可以领取2%;也就是说如果平均缴费指数是0.6,30年不过领取24%的社平工资;平均缴费指数是一的话,25年也能领取25%。所以,题目所说的情况是有可能成立的。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个人账户余额的形成。2005年以前各地一般按照本人缴费基数11%形成个人账户,2005年以后由于养老金计算公式变化逐渐过渡到了8%。

个人账户的余额并不仅仅是本人缴费基数形成的,更重要的还是记账利率。过去很多地方的记账利率只不过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我们该知道过去我们经济快速发展,大家的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年工资增长速度度一般在10%~15%。一些时候的通货膨胀率也能达到3%~4%,所以如果记账利率不够高,会相对贬值的。


个人账户,相对来说一般是通常结合以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如果统账结合以后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相同,个人账户养老金不会有差异。但是如果缴费基数有差异,肯定个人账户余额会有差异。而且个人账户余额的形成跟缴费基数有关,会受缴费档次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2019年按照3000元档次缴费,每月进入个人账户是240元,一年2880元。2019年按照15,000元档次缴费,每月进入个人账户,1200元,一年14,400元。也就是说60%档次缴费形成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只有300%档次的1/5。

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依赖缴费基数更多一些。



③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一般是指各地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之前,缴费年限由于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一种待遇补偿。

过渡性养老金一般跟社平工资相挂钩,计算方式各省市大同小异,一般是跟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或者(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的平均数相挂钩。过渡系数是1%~1.4%。山东省的过渡性养老金是这样:

过渡性养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1.3%×平均缴费指数

有无过渡性养老金很关键,毕竟跟社会平均工资挂钩,比90年代以降低基数缴费形成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要划算的多。

后期的缴费档次影响也很关键,毕竟视同缴费年限没有缴费指数,多数地方是按照后来的实际缴费指数往前推算的。

比如山东省视同缴费年限10年,假设统账结合前的养老金计算年限也是10年,如果平均缴费指数是0.6的话,只能领取7.8%的社平工资;如果平均缴费指数是3,可以领取39%的社会平均工资,所以非常划算。

综上所述,我们的养老金待遇并不仅仅看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也是很关键的。毕竟缴费基数的高低产生养老金的高低,是市场经济原则的基础。能够有效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成本,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参保的积极性。

最后再说一下:退休以后我们的养老金会逐年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一般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进行。挂钩调整包括缴费年限调整,也包括按养老金水平调整。特定情况下缴费年限30年养老金低的群体,但是增加的养老金会比缴费年限25年养老金高的群体高。

比如按照山东省2019年养老金调整方案,缴费年限30年会比缴费年限25年额外增加12.5元的养老金,而如果两个人的养老金待遇差是500元的话,养老金高的人群增加的养老金待遇差只有8.5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缴费年限长增加的养老金,比养老金高增加的养老金要多出4元。

所以,也有一定的可能,随着养老金的调整,养老金差距会变小。


暖心人社


楼主你好,缴纳25年的养老金,为什么比缴纳30年的养老金拿的多呢?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么就说明25年参保缴费的个人,他的平均缴费指数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因为除了累计缴费年限之外,这样的条件还有平均缴费指数和你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这样的条件来决定我们今后养老金的待遇。

如果是同一个地区同一年退休的两个人群。那么很明显社会平均工资这样的条件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我们就只能考虑平均缴费指数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平均缴费指数所对应的养老金的待遇也是有所不同的,即使自己的年限比较长,但是由于自己的平均缴费指数相对来说是比较少,那么所获得养老金的待遇也会是比较低的。

这个平均缴费指数从60%~300%之间都是可以存在的,当然如果说你一直是按照最低标准60%来交纳费用的话,那么最终就是发扬着0.6的技术来给你计算退休金,但是另外一个人他的这个缴费指数都会按照100%来缴纳社保单元,那么最终的缴费系数就是1.0,所以说很明显是要高于你的这个缴费系数,最终拿到养老金的待遇比你高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社保小达人


关于这个问题,缴25年养老保险的比缴30年的还拿得多!这个问题不能一慨而论,退休后养老金的高低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其一是缴费年限的长短和缴费基数的高低,这就是所说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其二是退休所在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当地高退休时养老金自然就高,反之则低,

你说的这种情况虽说缴费比别人少缴五年,那就是他的缴费基数高,还有就是当地职工的平均工资也高,少缴五年当然也比他多缴五年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