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幽王之死

史料記載,西周末年,周幽王即位,任用虢石父執政,石父這個人

奸詐乖巧、阿諛奉承、貪圖財利,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另因天災頻繁,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後幽王廢王后申後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寵美人褒姒為王后,其子姬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這激怒了申侯,聯合繒國以及與西周有世仇的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並把幽王殺死在驪山下,擄走褒姒,將周人的財物搶掠一空而去。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國語·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史記·周本紀》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烽火戲諸侯這一歷史故事,被太史公司馬遷記載在《史記》中,千年來一直被作為國君昏聵無能,沉迷女色而亡國的經典警示案例。雖然中國歷史史官制度成熟的比較早,但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曲筆迴護等情況屢見不鮮,比如有人就曾經考證指出,烽火乃漢朝才出現的軍事信號,所以烽火戲諸侯一事並不真實。史學大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也曾批註:“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平王東遷

在周幽王死後,申侯等勢力推舉廢太子宜臼即位周王。因周朝國力衰弱,為躲避犬戎的襲擾,周平王把國度,越過函谷關,東遷至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的成周(洛邑),史稱東周。在周王室東遷的過程中,秦國國君秦襄公率軍護送周平王到洛邑。因護送有功,周平衛封秦襄公為諸侯,並承諾,秦襄公如果能夠收復關中平原西部,就把這裡作為秦襄公的封地。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史記·秦本紀》

這裡有幾個疑點。第一、根據《史記》記載,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攻擊周幽王時候,秦襄公率兵勤王,非常努力,有功勞。秦襄公原本將兵勤幽王抗平王周幽王被殺後,秦襄公為何又護送踩著自己父親屍體上位的平王東遷

;第二、周幽王被殺,主謀就是申侯,申侯是周平王的外公(亦說申侯乃平王舅),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擊殺幽王,然後扶持了平王上位,所以犬戎算周平王的盟友,為何又要避犬戎之禍?對此,史學大師錢穆先生曾有一番精典的評語。錢先生說:“《史記》謂平王避犬戎東遷。犬戎助平王殺父,乃友非敵,不必避也。”否定平王東遷是為了躲避諸戎侵擾。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申國之謎

這裡需要介紹一下申侯與犬戎的關係,《史記·秦本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周孝王想封善於養馬的非子(秦國開國君主秦非子)為大駱嫡子,但是大駱的大老婆是申人首領申候的女兒,並且已經生了一個兒子被立為嫡子。然後雙方發生了這樣的對話與故事。

申侯對周孝王說:“昔日我們的祖先酈山之女,是戎胥軒的妻子,生了中潏,中潏由於親戚關係而歸附於周,保守西垂,西垂因此才和睦。現在我們又嫁女給大駱為妻,生下嫡子成。申人和大駱再次通婚,西戎全都歸順,您才得以為王。請您再三考慮。

孝王說:“從前伯翳為舜掌管牲畜,牲畜繁衍得很多,因此獲得封地,被賜姓為贏氏。現在他的後代又來為我養馬,我也要分封國土讓他作附庸。”周孝王封完非子的同時也沒有廢去申侯之女所的兒子成還是讓他作為大駱嫡子,用來以安撫西戎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申侯是外戚集團,然後還具有較強大的勢力,甚至可以威脅方式左右周孝王的決定。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閒,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史記·秦本紀》

對於申族與周王室的關係,在著名的大克鼎也有記載,“王才宗周,旦,王各穆廟,即立,申季右善夫克,入門,立中廷,北向,王乎尹氏冊令善夫克”。天亮的時候,王到達宗周鎬京的穆廟準備到位。申季帶領名叫克的膳食官進門,站立在中廷,朝北而立。王招呼史官之長冊命克為膳夫。西周時候“膳夫”屬於內廷,屬於天子的心腹私屬,地位尊崇,從這裡可以推測申季應是周王的重要心腹。

《詩經》中有一首《大雅·崧高》的詩,這首詩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送別申伯之作。通篇都是讚揚歌頌申伯輔佐周室,鎮撫南方侯國的功勞,同時也寫了周宣王對申伯的優渥封贈及不同尋常的禮遇


崧高

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

亹亹申伯,王纘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王命傅御,遷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寢廟既成。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車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邁,王餞於郿。申伯還南,謝於誠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於謝。徒御嘽嘽。周邦鹹喜,戎有良翰。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於四國。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申人在西周王廷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並且長期和周王室通婚

,周宣王時期,還分封申侯到南方,安定秩序,宣揚周禮,傳達王命。並且申人與犬戎也有非常強的聯繫,雙方也是長期通婚。申國這種強大的外戚集團,聯合繒國,以及西周勁敵犬戎,內應加外敵,擊敗已經衰弱的西周軍隊,擊殺周幽王,是完全有可能的。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二王並立

《系年》、《竹書紀年》、《左傳》等史書中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周幽王死後,不同的政治派系各擁王而立,一些諸侯及官員擁立周幽王的弟弟姬餘臣在虢地稱王號稱周惠王,史稱周攜王申侯等勢力在申地擁立姬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幽王死後,二王並立。

幽王起師,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系年》

伯盤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竹書紀年》

至於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史記》對西周末年二王並立一事並未記載,《竹書紀年》對這過程有比較詳實的記載。

(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人、繒人及犬戎入宗周,弒(幽)王及鄭桓公。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

(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王東徙洛邑。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洛邑)。

(平王)二年,賜秦、晉以邠、岐之田。

(平王)四年,鄭人滅虢。

(平王)五年,秦襄公帥師伐戎,卒於師。

(平王)六年,鄭遷於溱、洧。

(平王)十年,秦遷於汧、渭。

(平王)十四年,晉人滅韓。

(平王)十八年(一說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大敗戎師於岐,來歸岐東之田。

(平王)二十一年,晉文侯殺王子餘臣於攜。

對西周末年二王並立的局面,後世的諸多史書、資料,言辭閃爍,語焉不詳。甚至引申出一個成語——諱莫如深,意思就是事件重大,諱而不言,把事情真相隱藏得很深。《春秋》中記載了魯國宮廷的一樁醜聞,但孔子並沒有直言不誤的記述這件事,關鍵之處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後來解釋《春秋》的《梁谷傳·莊公三十二年》對這個部分這樣解釋道“

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作者借魯莊公的家內醜事,點出一個“諱莫”的前塵典故。

原來東周之初的莫國曾存在過一個與東都洛陽周平王分庭抗禮的政權,而且這個政權比洛陽周平王的政權更具合法性,它在東周歷史上存在了長達二十多年。這段歷史就是當時的執政者以及史官們極力要“諱莫如深”的“二王並立”的事實,這位與周平王對立的周王就是周攜王,攜王居於莫國,所以是諱莫如深,而非諱魯如深。姬餘臣與姬宜臼二王並立,後姬餘臣被姬姓諸侯們擊殺引外敵弒父的廢太子姬宜臼踐位周王,周室也從此王權削落,這是一樁姬姓諸侯之間諱不可言的隱秘醜事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這裡需要註明的是,有人推測,《竹書紀年》所載“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中擁立周平王的魯侯,應為曾之誤,曾通繒,既為與申侯聯合攻擊周幽王的繒國。錢穆先生認為許文公與申侯同姓姜,參與此事尚有可能,但魯國並未參與此陰謀,“申、許、鄭三國乃假託其名義”。因為魯國是周公旦長子的封國,掌天子之禮,兼有王朝宗正、史官、祭祀等身份,沒有魯國的認同,自然也得不到其他東方諸侯的承認。因此魯國與周平王關係一直不睦。根據《左傳》記載,魯國國君魯惠公死後,不知是故意,還是疏忽,周平王派遣宰咺贈送魯惠公和仲子的弔喪禮品,魯惠公已經下葬了,而且魯惠公的妻子仲子並沒有死。在周禮中,向死者贈送東西沒有趕上下葬,向生者弔喪沒有趕上舉哀的時間,預先贈送有關喪事的東西,這都不合於禮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緩,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贈死不及屍,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禮也。《左傳·隱公元年》

《左傳》評價周平王的行為非禮,這個評價在周代可是非常嚴重的評價,類似於今天評價某人真不是東西。所以或許正如錢穆先生所說,申、許、鄭等國是假借魯國之名。不過有人猜測,也未必是申、許、鄭三國假託了魯國的名義,魯國參與擁立平王記載於《竹書紀年》,而《竹書紀年》作為一部盜墓而得到的書,使用的又是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的魏國字體,或有字跡不清和翻譯失誤的可能。“魯”與“曾”相近,“魯侯”可能是曾與申侯聯合擊殺幽王的“繒侯”的誤寫(“繒”與“曾”相通)。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利益盛宴

周幽王死後,姬宜臼在申國被擁立為周王,姬餘臣在虢國被擁立為王。弒父篡位的周平王,不被諸侯承認縱有周王之名亦無周王之實。於是,周平王開始與不支持他的諸侯做起了交易。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史記·秦本紀》

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史記·衛康叔世家》

鄭武、莊有大勳力於平、桓,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國語·周語·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後》

二年,賜秦、晉以邠、岐之田。《竹書紀年》

從這個記錄上可以看出,周平王通過爵位、土地、封賞,成功籠絡了秦、晉、衛、鄭等諸侯勢力。封衛武公

公爵,賜秦襄公爵位,並對秦、晉則賜以邠、岐之田。所謂邠、岐之田,就是鎬京周圍的土地,也就是西周起家龍興之地,平王把周王室的祖居之地慷慨賜予了秦國和晉國。雖然這片土地上犬戎勢力盤踞,支持攜王的西虢也在附近,因此,要想真正掌控這片土地,秦國和晉國還需要自己進行爭奪。但周平王的開出的條件,讓晉、秦獲得合法佔有邠、岐等宗周之地的理由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獲得支持

受到周平王送出的巨大利益吸引,秦襄公與周平王化敵為友,從敵對變成支持者。晉文侯也被周平王送出的巨大蛋糕所打動,在攜王、平王中,選擇周平王,在少鄂迎接平王,並在鎬京擁立,最後在虢地擊殺了周攜王

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系年》

周平王得知晉文侯襲殺周攜王,歡喜不已,揮筆寫下《文侯之命》表彰晉文侯功績。“啊!不幸我這年輕人繼承王位,遭到了上天的大責罰。沒有福利德澤施給老百姓,侵犯我國家的人很多。現在我的治事大臣,沒有老成人長期在職,我便不能勝任了。我呼籲:‘祖輩和父輩的諸侯國君,要替我擔憂啊!’啊哈!果然有促成我長安在王位的人了

。”

在結尾處周平王肉麻的寫道“族父義和啊!您能夠繼承您的顯祖唐叔,您努力制御文武百官,用會合諸侯的方式延續了您的君主,追懷效法文王和武王。您很好,在困難的時候保衛了我,象您這樣,我很讚美!”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於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於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闢,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嗚呼!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資澤於下民,侵戎我國家純。即我御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嗚呼!有績予一人永綏在位。父義和!汝克紹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闢,追孝於前文人。汝多修,扞我於艱,若汝,予嘉。”《尚書·周書·文侯之命》

周平王贈與秦襄公、晉文侯等諸侯的巨大利益,換得幾個主要諸侯支持,穩固自己的王位。這讓本來就逐漸從周王室管控之下掙脫出來的諸侯,實力更加強大,更加不受控制。而至西周末年,各方諸侯之間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在長期對抗過程中,逐漸形成

四個較大的政治集團。一是周天子的嫡脈周王室;二是以宗周畿內封國為主的西岐集團;三是以成周洛陽附近封國為主的河洛集團;四是以申國為首的外戚集團。這四股勢力有各自的政治訴求,互相膠著、長期纏鬥,有些勢力甚至與戎狄外族結盟,使西周末年本已複雜的政治形式變得更加破朔迷離,但大致保持一種均勢。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亂局根源

周幽王末年"寵信褒姒、廢長立幼"打破了均衡的政治格局,直接導致西周的覆滅,周平王東遷。周幽王和伯服一死,申侯等人立刻擁戴宜臼繼天子位,是為周平王,因鎬京地區被犬戎劫掠一空、毀損殆盡,導致本就反感周平王引外敵弒父上位宗周地區勢力,更加反對周平王,且周平王將祖業邠、岐之地賞賜給晉、秦兩國,喪失了在宗周地區立足之地與戰略空間,所以周平王決定東遷。

在這過程中,西岐集團的姬姓諸侯發生了分裂。以西虢國為首的姬姓老牌宗室諸侯國,以平王叛亂、弒父篡逆為由,擁立周幽王的弟弟姬餘臣,號“惠王”。而周宣王時新封的姬姓鄭國則倒向了周平王,鄭武公成為擁戴周平王的重要諸侯之一。鄭武公之所以擁戴平王,是因為鄭國早有東遷的意向。鄭武公的父親鄭恆公很早就認識到周王室的衰落,只有遷至伊洛平原附近才能安全,所以就利用職權從

東虢國和鄶國手中索要了十座城池,作為鄭國的前進基地。


幽王之死與平王東遷——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投機交易與利益盛宴


對曰:“”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秦仲、齊侯,姜、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公說,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國語·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

其次西申侯也同樣支持東遷,因為他是勾結外敵、手刃天子的眾矢之的,大部分西岐集團的諸侯都想除之得利。剛好南陽地區的南申伯是西申侯的近支同宗,可以接納申侯的族人。

因不受西岐集團的認可,只憑鄭國和西申國的支持,周平王無法順利遷都洛邑,於是平王積極拉攏河洛地區的諸侯。河洛地區的諸侯因遠離宗周,政治上總被西岐集團壓制,並無多少話語權。周平王準備東都洛邑,對原本遠離政治中心的晉國和衛國都很有利。最後,在晉、鄭國兩國的努力下,周天子遷都洛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洛邑地處中原,與晉、鄭兩國較近,尤其是鄭國。這也為鄭國在春秋早期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附。《國語·周語》

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國語·晉語》

春秋時代

在周幽王被殺、周平王東遷期間,鄭、秦、晉、衛的角色非常微妙。誰是忠臣,誰是叛臣,往往

一夜之間就會顛倒。清代學者崔述在他的《豐鎬考信錄》中就十分不解的問道:“君臣父子,天下之大綱也。文武未遠,大義猶當有知者。況晉文侯、衛武公當日之賢者也,而鄭武公、秦襄公亦皆卓卓者。……何故必就無君之申而立無父之宜臼哉?”

二王並立期間,平王集團變賣祖業家產成功籠絡驅使晉、鄭、秦、衛等幾個諸侯國,擊敗了攜王集團,但也因為不斷拿王室利益作交換,導致王室益弱,諸侯益強,大國吞併小國、強國相互爭霸的春秋亂世拉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