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宋軍復原蠟像

北宋這是一個神奇的朝代。

在文化和經濟上,宋詞(瓷)享譽世界、交子的誕生是人類史上首次使用鈔票;可風頭一轉,談起軍事,北宋就又被扣上了“挫宋”和“大慫(宋)”的帽子。

西夏的形成

唐朝因藩鎮制度亡了國,瞬時間,中原乃至西域因藩鎮制度的荼毒紛紛陷入軍閥割據。而被唐太宗封在西北的鮮卑拓跋氏乘此機會與各色少數民族政治聯姻,組成聯盟共同填補西北的權力空洞,抵禦其他軍閥的入侵。

有著一半漢人血統、一半鮮卑血統的李繼遷正好擔任了漢族與鮮卑族中介人的身份,在其的率領下,西夏開始發展出自己獨立於鮮卑與漢的文化,西夏政權的雛形也在此時慢慢孵化。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北宋太祖趙匡胤憑著一隊徐州的老哥們,一直打下了淮河以南的所有土地,於是他便開始想方設法向北擴張。

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兄弟兩性格是相反的,趙匡胤喜歡事事就借用“西北苦寒,遷至江南享福”的名義優待,又特地給其賜姓“趙”,試圖用懷柔政策控制河西党項人。

計劃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只是出乎意料留下了一隻漏網之魚,李氏宗族內一個名為李繼遷的年輕人,看清了北宋的預謀,逃出了北宋王朝的囚禁計劃。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李繼遷利用李氏在西北的聲望,促使當地老百姓成為庇佑他的保護盾。再加之李繼遷又是個極有手腕的人,他通過與當地豪族的聯姻,形成一股屬於自己的勢力。

宋神宗北伐

面對自己曾經的屬國、領土變成敵國勢力範圍,宋朝皇帝心裡是一百個不樂意,但面對,西夏與遼的兩面施壓卻又顯得無可奈何。

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第二次宋夏全面戰爭。從宋宋真宗開始的整整三代皇帝,宋對西夏的戰爭均已失敗告終,對比宋與西夏的國力差距,這樣“持之以恆”的失敗真的非常令人費解。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西夏王陵

而北宋對西夏的短暫勝利,還得從宋朝的第六任皇帝宋神宗繼位之後才開始。

經歷宋仁宗、宋徽宗的休養生息,北宋在宋神宗執政期間,國力達到巔峰值。於是乎,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宋神宗便準備來一次轟轟烈烈的戰爭一雪前恥。為此,他不斷打壓朝堂上的主和派,並任用激進派的王安石為相,組織變法、擴展軍工業。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宋神宗

在成功推廣火器並擁兵數十萬後,宋神宗不急著打仗,他在亟待良機。等待敵人之間出現問題後,坐收漁翁之利。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偵知西夏內部陷入政治癱瘓時,宋神宗就抓準時機發動進剿北上。公元1081年,宋神宗派遣約30萬大軍,兵分五路征討西夏,這次不僅僅是首戰告捷更是一路勢如破竹,不到半年便突破西夏人幾乎所有防線,將西夏皇帝圍困在靈州城內。

然而在宋神宗等待最後的捷報時,喜訊沒來卻傳來了噩耗。

宋神宗的操之過急,給了西夏一個絕佳的機會,西夏太后採取建議,對宋軍實施誘敵深入再斷其糧道的戰術:

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於靈、夏而遣輕騎抄絕其饋運,大兵無食,可不戰而困也。

宋軍如西夏設想的那樣,被斷了運量線,隨之節節敗退。但是,神宗並不死心,他迫切地期望引誘西夏派出主力同他作戰。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給事中徐禧等人便向他建議,在雙方對峙的中間地帶橫山構築堡寨,步步為營,以持續消耗西夏國力。

北宋富、西夏窮,持久戰對西夏是致命傷但對於北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是完全耗得起的。

然而宋神宗可能忘了西夏的軍隊幾乎由騎兵構成,築城固守的計劃傳到了西夏的耳朵裡,在西夏的一次突襲後,宋軍鑄造到一半的永樂城因缺水而胎死腹中。

反敗為勝

戰敗之後,宋神宗便開始鬱鬱寡歡,不久後天不假年,永樂城之役後不過三兩年功夫,就抱憾而終。

其子宋徽宗又是一個性格非常溫和的人,朝堂上主和派也順勢佔據了首位。對夏的軍事打擊,便不再被提起。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御題五色鸚鵡圖》 治國無方,書畫絕倫的宋徽宗

而就當宋朝的北伐黨氣勢低迷的時候,西夏的政治強人梁太后突然決定跳出來主動找北宋的麻煩。一場復仇之戰轟轟烈烈的打響了。

這次梁太后力排眾議伐宋的主要原因和之前宋神宗伐西夏幾乎一致。宋朝廷因大臣之間的政鬥而陷入了內亂,梁太后和當年的宋神宗一樣認為敵人的內亂會給自己創造絕佳的機會。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公元1092年,西夏傾國之力,擁兵30餘萬,自橫山出兵,圖謀北宋的環慶路。

在總體戰略上,梁太后思索著利用騎兵高機動性的優勢,採取圍點打擊的戰術,將洪德與宋朝本土分割包圍,形成一塊飛地,然後逐步蠶食。

騎兵雖快,但進軍的陣仗也大,就在那浩浩湯湯的騎兵大隊剛剛踏出西夏國界的那一刻,宋軍的主帥章楶,就早已把自己所有的精銳力量集結起來,在西夏必經之路的山谷之中設伏。

同時,烽火臺狼煙一點,宋廷也是迅速知道了西夏犯境一事,臨近的州郡也是迅速集結了多支援軍。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宋朝對西夏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多、錢多、糧多,西夏的這30十萬大軍是傾國而出,而對於宋朝而言,幾個州府的部隊一集結就差不多在人數上勢均力敵了。只不過這部隊質量就有些參差不齊了。

宋軍一邊埋伏,西夏軍一邊進軍,就這樣兩國如預料的那樣在狹窄的山谷中交上了火。

若說是伏擊戰、遭遇戰,倒不如說是攻堅戰。西夏軍的將領在作戰經驗上比宋軍還高,能埋伏的地方就那幾個,自然一眼就看出有埋伏,但路就那一條,又不得不走。

在攻堅戰中,防禦方的兵力火力會相對集中,因此對攻擊方而言,會有極大的戰損出現。這對宋軍的後備援助、還是西夏本就不多的兵源來講都是一次考驗,而決定戰局的關鍵因素自然而然的成了誰能負擔更多的戰損與物資消耗。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北宋騎兵與劍士

已經暴露埋伏地點的宋軍在與西夏主力激戰多時後,不得不退入城中固守不出,而西夏軍隊多次強攻則也因為城高弩勁,不得不撤兵。

面對十幾丈高的洪德城,西夏內部開始出現了意見分裂,打又打不下來,圍又圍不住。就像楊修的那句“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如早歸”。本就不富裕的西夏支撐不住多久的持久戰,無奈之下,梁太后不得不罷兵。

洪德城雖勝,但誰也撈到好處,宋夏之間還是處在平衡狀態下,誰也吞不下誰。

宋朝第一次進攻勝利

公元1098年,纏鬥已久的宋夏之戰終於迎來了轉機。隨著宋廷政亂的結束,烏壓壓的一片宋軍涇原路,時刻準備套入西夏的國界線,而宋哲宗的計劃就是仿照之前的永樂城,不過加以改造。

聊聊北宋對西夏戰爭的首次勝利

這次宋軍的統帥依舊是章楶,為了為防止宋真宗時期西夏軍隊的反撲,其首先堅壁清野,將方圓百里的城外水源都投了毒,明顯就是一副要我用不了也不給你用的態度。

西夏軍隊依舊是故技重施,打算切斷宋軍駐地水源,圍困宋軍,不過,章楶這次足足是拉了幾千口大水缸一路運水。水源沒能截斷,反而在他們取水喝的時候,飲水者成片成片的死亡。

西夏軍連續進攻幾次,一點進展都沒,又遭到宋軍劫營。兵力死傷了將近半數,又斷水,便也無心再戰。

就和上文說的一樣,西夏次次與北宋的交戰都是空國而戰,甭說打拉鋸戰了,只要戰局出現一點不利,西夏就不得不撤軍。

北宋的軍隊戰鬥力弱是事實,不過這也侷限於野戰。仗著城牆高、糧食多,在拉鋸戰和攻堅戰上面宋軍可是無往不利,並在南宋時期射殺蒙古大汗蒙哥的光榮案例。不過一邊進攻一邊修要塞的進軍方式,全世界也僅有北宋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