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看了《安家》大家觉得与现实中的房产中介有什么区别?

一斗米之力


孙俪饰演的《安家》播出了,对于孙俪的作品,大家一直都是很看好的,但这部剧却遭受到了网友们的犀利吐槽。不止剧情让观众觉得假,孙俪的装扮造型也受到了抨击,看来观众没有在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也对孙俪在剧中的做法很不满。

尤其是房似锦作为房产中介煽情劝说宫蓓蓓买房这一片段,让大家觉得宫蓓蓓被骗了,她提前将毛坯房装修了,对于这点装修费,大家纷纷提出质疑:装修费该怎么算?万一宫蓓蓓不买了怎么办?这个问题现实中的房产中介是这么说的:在中介,这是很寻常的事,如果不装修,空置期会更长,空置成本更高,对开发商或业主来说都是巨大损失。装修费都是开发商或业主负责的,中介是不参与装修费的归属的,根据客户需求帮其改造出客户想要的房子,这对业主、客户、中介都是共赢的,因为很多购房客户其实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房子,装修时是根据客户的深层需求来改造装修的,这个肯定是跟开发商或者业主商量过的,这样的目的是能更快更好的成交,装修费都会算进成交价里面的。

第二点就是觉得宫蓓蓓一家没有很多钱来买房,而房似锦却以感性的“星空”,就让她决定买,有点说不过去。其实海清演的是高知家庭的孕妇,她怎么不渴望在平凡生活中,要诗和远方,销售就是对不同阶层的人说不同的内容引起那一瞬间的共鸣,才能达到买的决心。


不一样的幕后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本人也是中介。我来说一下我感觉现实跟电视里面的不同点吧。 第一点、在现实生活当中,店长不会跟业务员去抢客户。店长更多的职责是帮助业务员搞定他搞不定的客户。 第二点、感觉卖房太简单了,一套那么大标的的房子就看那么一两次就成交。 第三点、现实生活当中没有中介会去把一套十几年没卖掉的房子,进行二次装修拿去卖。房子都不是他的根本得不到授权。 第四点、我做了这么多年,中介都没有看到过一个人,做了两年一个卖单没开过一个租单也没开过。 这是不同点。 那也有相同点。就是一个门店的业务员,例如娄山关开一个处女单,所有的同事都为他高兴, 为他庆祝。 这个很多店都是这样的 ,总体来说,我个人感觉这个片子还是不错的。





东坑巨子


《安家》热播,观众被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派说假,一派说,挺真实,特别贴近现实生活。

主要是国产剧里穷人日渐稀少,忽然在其中出现一对买不起房的博士夫妇,群众一下觉得:啊呀,太接地气了。

但是真正买过房的人,对着里面的房产中介,越看越不是滋味。《安家》跟《深夜食堂》一样,买了日剧版权,原来的名字叫《卖房子的人》,原版则是《卖房子的女人》。女主角是一模一样的铁面无私型,但原版里女主的定义本来就是个怪人,一个完全不介意世俗眼光的人。日剧里经常出现犹如漫画角色一样的人,只要不妨碍别人,并且表现出超高的职业精神,就能获得别人敬重。

但国内的中介,怎么可能搞这么古怪呢?原版女主角和孙俪饰演的女主角,有个最大的区别,北川景子说话中气十足,没一句废话,一到公司把每个人的上月业绩报了一遍,所有人销售额从一百多万日币,最高到六百多万。最后说出自己的销售额,上月业绩为1518万,然后揽下最难卖的一套山坡房,放出名言:没有我卖不掉的房子!

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从进门开始说话就透着一股软绵无力,无精打采,神情是干练的凶的,但那一口气出来就跟后宫里刚被人暗杀不成,还揣着口气的皇后一样,她要报仇雪恨,但是使不上劲……

这种房产中介有吗?

我没见过。

当然有也不奇怪,你看好多中介都说,《安家》描述的就是他们的真实情况。中介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忘记了自己做中介到底干嘛的?

我第一次看二手房是在五年多前,那时候孩子还小,准备在市中心买套老破小学区房。当时跟着中介去看了无数又小又破又糟心的房子,那时上海的房子完全是卖方市场,特别是学区房。一套三十平米以内的房子,通常要价在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还不是特别好的对口小学,只能勉强对口到一个普通的区重点。

买房子的人和中介都很卑微,穿着鞋套走进老破小垃圾堆一样的房子,里面总有个老大爷拿着手机给你看:看看,今天几十个电话找我,你们中介要卖就赶紧卖,我现在一口价绝对不会还,不诚心的人你就不要带来。

中介和我在房子里谦卑地笑笑,爷叔是个狠人,挂牌180,迅速调整成一口价208万,还十分慷慨地表示,他用了几十年的空调和冰箱,都可以无私送给下一任。

当时我对中介的印象是,真不容易,那是个挂着两块高原红,一脸淳朴的西北男生,可能刚刚开始闯荡社会,拿到的房源都是硬骨头。

那一年很关键,如果你在那一年买了房子,算是赶上了房市飞速增长的末班车,过了那一年,手里没房的人,要想买房子,别管你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有点像痴人说梦。

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场,置换,是最重要的一个词。

所以当海清饰演的博士孕妇,跟同样是博士的老公,唠叨为什么我们都是博士,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的时候,我一点都没生出同样的唏嘘。

有一种人,虽然很优秀,但一直没买得起房,因为他从十几年前能咬牙买房的时候就相信,房价会跌的。每次房价飞涨,他都是那个坚定局势马上会改变的人。

博士为什么买不起房?因为她买房的思路不对。第一,她放着卧室全朝南,完美户型的房子不要,要了一套过道房。朋友,你还打算一辈子在阁楼看星空吗?住在上海的人买房子,从来不会考虑买一套定终身的房子,从老破小开始,你才有了立锥之地,可以慢慢换到两居室,三居室。第二,肚子都那么大了,还执着地看了一年房子,她真的不考虑房价在一年内涨了多少吗?要知道完美的房子从来都是没有的,但好出手的房子是要拼手速抢的。

第三,这对博士夫妇买房最大的bug是,他们好像一点都没考虑二套房首付70%的问题。两人都有上海户口,稳定工作,公积金,一天到晚嫌房价贵,你们为什么不假离婚一下,一个人净身出户,去买一套只需要30%首付的房子?话说我有一对朋友夫妇,想要这么买房,绞尽脑汁在民政局门口想假离婚的借口。结果进去工作人员十分拎得清,开口就问:是为了买房子吧?

一个日本的中介,可能需要从客人的情怀出发,因为日本买卖房屋章程相当规范,为了卖豪宅,中介要穿着客户喜欢的爱马仕去拉关系。但是一个中国的中介,你搞这些诗和远方干嘛?

房子不等人,好房子更不等人。

而买房子的人,首先要弄到一张房票,怎么才有上海买房的资格?有的中介会建议你,去韩国留个学,半年后回来就可以申请上海落户。有的中介深明大义,还提供结婚服务。

其次中介市场良莠不齐,你一定会遇到几个坑你一把的中介,也会遇到几个深感优秀的中介。

有油头粉面型中介,一开始就能把任何事都揽下来,你说想要首套房利率,他说这个容易得很,你说房子还不错但是价格不满意,他说这个肯定能谈下来。我曾经看过一套不错的房子,但产权十分复杂,是一个外国人和他的上海女朋友一起买的,后来外国人跟女朋友分手了要回国,把这套房子在朋友那里做抵押,套现一笔钱走了。于是产权里出现了三个人,中介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你要看中明天就让老外飞回来。我又找了另一家中介,问这套房子的情况,这家中介明确说:这种产权不明晰的房子,他们没办法做。

也有让我觉得十分钦佩的中介,前两年跟朋友去看房,中介小伙子一看就思路十分清晰,去的路上首先告诉我们,这一片区最近两年房子的涨幅,小区之间的差价是怎么导致的,之所以交易不火爆,原因是没有好的学区,但优点也是有的,房子新,大,属于改善型住房。你听着他侃侃而谈,就觉得赏心悦目,碰到一个思路清爽的中介,其实挺不容易的。

更厉害的,是那种平常花了大心思在业主和保安身上的。你看过小区里的某户型,觉得不是很满意,中介告诉你,有个相同户型的也是他卖掉的,但是人家现在改造好了,整个房子利用率非常高,要不我打个电话问问能不能去参观一下?你说不要了吧,多麻烦啊。中介笑着说:没事,我跟这个业主很熟的。这时你就想,啊,这个中介跟上一任客户这么好,应该还不错吧?

你前脚刚跟着某某中介走出小区,后脚就接到电话,其实那个小区还有两套房源,要不要也去看看?

看房后合同一签,这集故事就结束?那是日本故事,上海的买卖二手房,从定金到首付到贷款,再到真正的交易,这中间还有无数大小波折呢。

只要你经历过一次买房卖房,就知道故事精彩得很,并不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我为什么买不起房”和“没有我卖不掉的房子”。

如果想在上海看星星,据崇明岛网友证实,那里的星空还算清楚明亮,可能是全上海最适合看星星的地方。


小小黑格子


第一,店长不会和员工抢客户,这点有点过

第二,装修房子再卖,这种没有见过,根本不会批准装修房子,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敢去装修;

第三,客户不会被牵着鼻子走的,比如过道房,是顶楼,夏天热冬天冷,偶尔会漏雨,我不相信客户没有考虑这些。很多不利因素,客户都得综合考虑,而不是因为一个可以看到天空的窗户而决定要买。或许电视不能体现太细节吧。

第四,卖凶宅,一般买凶宅是因为便宜,也不会那么运气好,正好碰上专门买凶宅的,这也是剧情需要吧。

第五,房源范围大,哪里的房子都可以卖,都卡可以租,房源能有那么多吗?尤其是二手房,一般都是管一个片区,太远也没有能力去涉及。

第六,新房佣金是开发商出而不是客户出,这里都是客户出

第七,现在都不会死缠烂打,不分昼夜给客户打电话,容易被拉黑和投诉。

第八,客户不会一次性把需求都告诉中介,也有的不会真的把预算告诉中介,这个其实是个大难点

还有很多,不吐槽了,电视嘛,传递的就是一个奋斗,一个全能儿,只要努力,只要专业,都不是问题。难度其实比电视体现的大多了。


泽橄榄而依桐


我就是只看了孙俪卖给海清饰演的那个医生的房子的时候那段,孙俪带着她去看房,就那一段,我说下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也是在前段时间买了房子,看了有一年,才买的。我觉得就是当时那个情景,孙俪的态度以及专业度,我真的很认可,就是我看了大概有50套房子,打过交道的中介也是30几个,没有一个能够到达她的水平不说。就是感觉带我看房的中介真的是有点太低级了,专业性不说,对于房子的了解程度基本都差不多。

一上来就问你照着多少钱买,你大概能掏多少首付,给我感觉特不舒服,最起码你是不是应该问个地段啥的,是买两室还是三室,总之我遇到的中介估计都是一个培训模式出来的,都是这样。

往死里抬价,这是最要命的。这个不过我碰到的不多。最要命的是那种,刚入行的,都闹不清你是不是刚需之类的,就给你找一大堆不合适的房子。白浪费时间。

不过,肯定买房子慎之又慎,多看看没坏处的。怎么说呢,感觉他们卖房子都不走心,做事情也是马马虎虎,有的时间长了,经验老道,就飘了,总之,感觉不太好,经过自己长时间大量的看,研究,找到合适中介,后来还是买到合适的房子了。


澋宋


不说《安家》和现实中的中介有什么区别,这里列举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大家大概就明白了

1、提供虚假房源

提供虚假房源是最为常见的套路。无论网上挂的信息描述房产价格有多低、面积有多大以及装修有多好,看到这些信息不要高兴的太早,如果你信了,那么你就是在被套路的路上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相信了,那么就会打电话过去咨询,而中介往往都会告诉你没有这个房源了,不过还有一个差不多的房源,价格条件方面都差不多。于是你信了,然而当你去了就会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

2、避免买主与房东直接接触

购房者看中房子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无论怎样中介都不会让你与房东接触,所有的事情他都会说全权替房东处理,还说房主在外地,让你交定金。然而,等一切敲定了之后,这时你的定金已交了,那么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中介费出来,并要求你交纳。

因此记得交钱之前一定要跟房东见面,最好当面敲定所有事宜,这样才能避免中介在其中放套路。

3、费外收费

有些中介公司收费标准不透明,普遍收取“贷款服务费”,但如直接在银行办理贷款并无此费用。一些二手房中介以拒绝办理过户或扣押房产证为要挟,过户前恶意提高服务费。此外,一些中介机构还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联手提高中介费。

4、真假客源查看销控

购房者有时候会发现某些楼盘售楼处十分火爆,于是产生了“再不买,房源就没了”的压力或者“这么多人都买,这个楼盘应该不错”的紧张感。其实很多楼盘都会雇佣一些兼职人员到场,营造售楼处看房人多的假象,所以有一些售楼处有很多年纪稍大的叔叔阿姨。


就以上这些吧,我觉着或许太过于现实了,《安家》里肯定是不会出现的,但是这才是真真正正存在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青柠快看


首先,在我看来,这个电视剧既有真实得一面,又有过得一面。下边就详细得说说。

真实得一面:房租不断上涨,工资不见涨。目前在一线大城市中,合适的房源还是不好找的,因为很多在一线奋斗的青年都知道,房租的开销已经是日常消费最大的开支,占到了很大的比例。甚至 现在很多人都有了这样的想法,一年工作到头,感觉都是在给房东打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工资的很大比例交给了房东,自己所剩无几。房价的不断上涨也让很多的年轻人买房遥遥无期。在大城市中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已经是很多年轻人的愿望拉。所以这个电视剧也真实反应了当下年轻人买房的各种不容易。

不真实的一面:房屋中介的戏头有点过了。目前房屋中介可以说是也不是很容易做,第一,竞争太激烈了,房屋中介偏多,并且还分淡季,很多的卖房的也兼做租房,就是因为单子少,房价的超高,导致很多人买不起房子,已经让这个行业没有以前那么景气了,业内有个流传,针对卖房子的,开张吃三年的说法。足以说明目前的单子很少,所以很多也开始在做租房。这些中介都是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不会对顾客有些脸色。但是在安家里面确不是这样的。他们中介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买房的好像要求着他们一样。完全的角色不正确。所以戏头有点过了。


约个电影看看


直接抛结论:真实的房地产中介跟戏里的真的不一样。

1、真实的房地产中介远比电视剧里的辛苦和残酷

在电视剧里,店长让经纪人去派传单,经纪人都觉得很反感。但现实生活,这些工作是经纪人每天必备的工作,而且大部分都是自愿去做这些辛苦的工作。有绩效的压力、有个人生活的压力、有领导的压力,这既是经纪人的家常便饭,不去做就没有客户,没客户就没有成交的机会,没有成交就要吃土了。

虽然现在国内大多房产中介都标榜自己有底薪,而且还不低,对不起,实际情况是底薪和按提成绩效算工资,哪个高按哪个支付给你,而且无责底薪是有期限的,期限已到对不起,你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没有真正养你几年不开单,拿着底薪混日子的。

类似吉祥物:朱闪闪这种,入职2年业绩还是零,天天领底薪的还活的悠然自得的肯定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刚入行的经纪人,吃住的费用都是个问题。哪敢随便拒绝领导的要求,都是主动去想办法做事。

正常来说,刚入行的经纪人,每天至少要打200通电话、找到3个意向客户,做10条网经,可能还要出去踩几次盘、带几个客户。有时候一张单,经纪人要跟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接到客户到带客看房再到谈判,可能都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成交之后还要帮助客户办理过户、网签、按揭等一系列的工作。

能够成交收到佣金还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前功尽弃,经纪人一分钱都拿不到,只能自我安慰。能熬下来的经纪人业绩都不差,熬不住的也就自己离开了。一间门店一年能有40%以内的人员流失率已经是非常优秀的门店了。

做了三四年以上的资深经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群体,平时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每个月都有业绩。房地产经纪人的收入呈现明显的“二八原则”,20%的人可以赚到钱,剩下的80%要么继续努力耕耘,要么离开这个行业。

2、中介人员很难介入装修改造

安家中房店长凭借针对性的房屋整体装修,凭借自己的口才,化劣势为优势,辅以“诗和远方”,让最挑剔的客户下定决心“买它”!也顺利卖出了这套挂了十年都卖不掉的房子。

但实际装修是个线下作业很重的工作,依靠专业性很强的工长和作业流程,经纪人很难会自主变更参与装修改造设计之中。

装修是一场持久仗,而不是靠中介人员的一厢情愿来实现,试想一下,万一房店长没有推销成功这一单怎么办呢?为了下一个客户拆了重新改装么?

3、同门店内撬单是不存在

《安家》剧中房店长翘了店内同事的单子,还翘的这么明显,这如果在现实中,肯定会被开除的。尤其像这种连锁机构的中介房产公司,对于这方面管控是十分严格的。

目前业内比较流行的就是:ACN合作网络(Agent Cooperate Network,经纪人合作网络)。是指在遵守房源信息充分共享等规则前提下,同品牌或跨品牌经纪人之间以不同的角色共同参与到一笔交易,成交后按照各个角色的分佣比例进行佣金分成的一种合作模式,是共生经济在居住服务领域的首个落地模式。

这个的核心在于把整个服务链条细化,然后根据不同人在各个环节的贡献率进行分佣,从而使分佣机制趋于均等化。

例如在一单交易中,有“房源录入人”、“房源维护人”、“委托备件人”、“房源钥匙人”、“房源实勘人”、“客源转介绍”和“客源成交人”等角色,合作网络中的经纪人可以通过任一个环节的贡献最终获得收益。

这种的好处在于: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降低内部恶性竞争,推动良性竞合;3)促进精细分工、人才沉淀。4)提升服务品质,消费者受益。

4、中介行业的管理层真的没那么风光

《安家》剧中从北京空降到上海做店长,同一个城市、同一个行政区域的市场情况都不一样,更何况跨城市呢?这些在店长层面很少见,更高级别的城市管理者倒是可能会存在。剧中的空降店长房似锦演出了上市公司CEO的霸气,铁腕管理者的典范。但实际中真实的中介店长,其实是当爹又当妈,生怕自己的业务员出现什么问题。

房地产中介行业是拿业绩说话。管理者自己没有什么业绩,是没有资格去管理他人的。很多门店的业绩是靠几个资深经纪人的业绩来维持,久而久之,这些资深经纪人就会有懒散的心态。这种懒散会影响团队其他成员。

店长不敢轻易开除他们,如果店长不能平衡门店的状态,很容易被一些老油条拉下水。一旦把这些资深经纪人赶走,这些资深经纪人会立马走进旁边的门店,成为这个店长的对手。

店长是最难做的岗位,哪有那么多光鲜亮丽,都是责任和压力。

现在很多中介公司都在做股权改革,店长占有一定的股份。有点类似于阿米巴模式,店长作为股东需要按照比例自负盈亏。这种模式没有晋升障碍,也不存在店长压榨经纪人,只要经纪人自己有能力达到经营门店的能力,可以晋升合伙人。这种方式是最能激发店长和经纪人的激情。

总结一下:

《安家》这部电视剧还是挺有意义的,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介、认识中介。

里面的一些销售技巧确实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房产销售学习;房产中介真的没有那么可怕,大部分中介都是真诚地帮助客户解决各种房产问题。

真实的中介更加辛苦,行业竞争也更加残酷,但哪个行业又不是呢?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视剧存在剧情设计的必要,有些情节过于巧合或者戏剧化,不必当真。


大影视小侦探


第一点、在现实生活当中,店长不会跟业务员去抢客户,只会想方设法的帮业务员成交客户。 第二点、感觉卖房太简单了,一套那么大标的的房子就看那么一两次就成交。 第三点、现实生活当中没有中介会去把十几年没卖掉的一套不是自己的房子,进行二次装修拿去卖。房子都不是她的中介那有权利私自去装修房子。 第四点、朱闪闪做了两年一个卖单,连租单都没开过,是没办法在这个行业生存的 也有相同点。


代古拉涛


你好我是小蜜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看了《安家》大家觉得与现实中的房产中介有什么区别?

现实中的房产中介区别是超级大的,第一点、在现实生活当中,店长不会跟业务员去抢客户,只会想方设法的帮业务员成交客户。 第二点、感觉卖房太简单了,一套那么大标的的房子就看那么一两次就成交。 第三点、现实生活当中没有中介会去把十几年没卖掉的一套不是自己的房子,进行二次装修拿去卖。房子都不是她的中介那有权利私自去装修房子。 第四点、朱闪闪做了两年一个卖单,连租单都没开过,是没办法在这个行业生存的 也有相同点。就例如娄山关开了第一个处女单,所有的同事都为他高兴, 为他庆祝。 这个很多中介店都有这样的感觉 。 二、同行相互之间的恶性撬单 三、门店同事嘻嘻哈哈的感情还是挺真实的。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电视也没办法太真实,太真实就不精彩了[微笑][微笑]我个人感觉这个片子还是不错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