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苦难中完成蜕变,只为活着而活着

2020一开年,我们就经历了一场考验,疫情让每个人对人生都有了新的思考和定位。

其实,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和承认,人生当中总是充满了各种苦难与挫折。

可能每天勤奋学习,却依然没取得理想中的好成绩;可能努力在职场打拼经常熬夜加班,却还不如别人轻轻松松工作赚得多;可能还在失去家人、朋友、爱人的痛苦中无法振作……

总有一些瞬间,我们的生命似有无法承受之重。总有些时刻,也想问问自己,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活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是如何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地主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的悲惨经历。

年轻时候的福贵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公子哥,从小不学无术还迷上了嫖和赌。沉迷赌博的福贵被有心人设计陷害后输光了所有家产,虽然浪子终于回头,但是生活的苦难却远远没有结束。

一个个打击接踵而至,一个个亲人离他而去,最后,只有福贵和一头叫福贵的牛互相形影相随。

作者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是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活着》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的一首民歌《老黑奴》,老黑奴的那种“以歌报痛”的乐观精神深深打动了余华,因此他决定开始创作《活着》。

《活着》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本书能塑造一个既能反映一代人、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人物,堪称是一个罕见的文学成就。

它荣获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众多奖项,还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个国家中出版发行。这本书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它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也成为了作者余华自己作品的分水岭。从《活着》这本书开始,作品内容增加了人道主义关怀,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

余华的作品以精致见长,语言简洁而有张力,并且还特别真实。就像余华自己曾坦言的一样:“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活着》是余华创作生涯中最为不朽的那一页篇章。这本书之所能给很多人力量的原因,大概就是它近乎残酷的真实。在福贵苦难的一生中最后积极豁达的态度,给人以希望的力量和勇气。

在苦难中完成蜕变,只为活着而活着

坚强面对苦难和挫折:不为别的而活,就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这部小说跨越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虽然与现代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但道理却依然是相通的。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和打击。而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福贵最初是家境殷实的地主家的少爷,又是家中独子,日子原本是很好的日子。但福贵从小被娇生惯养,不学无术不说,长大后还染上了嫖和赌和恶习。越输越想赌,还妄想着通过赌博来光宗耀祖,赢回父亲年轻时曾赌输的一百亩地。但却被龙二设计输光了所有家产,父亲就这样被气死。

就像我们的生活之中,可能每天都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来打断我们平静而美好的生活。但让人意外的是,福贵在败光家产后却能迅速适应自己贫穷的身份,还和陷害自己的龙二租下了自己原来的五亩良田来种,虽然日子是又苦又累,福贵却一下子成长起来,承担起了家中的重担。

虽然失去了富裕的生活和身份,但此时的福贵却不再活得浑浑噩噩,而是一个能承担起家庭责任的主心骨了,他可以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来养活母亲和妻子儿女。

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此时的福贵便是如此,开始觉悟和转变,适应生活并努力变好,虽然生活依然没有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母亲生病,福贵去城里给母亲抓药时却意外被抓了壮丁去打仗。当他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但眼前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了。

母亲早在他失踪的最初就因病离世了,女儿凤霞也因为生病没有钱医治而变得又聋又哑,妻子家珍虽然还守着这个家,但也因为过度操劳而埋下病根,自然灾害的时候,家珍得了软骨病,大部分的时候只能躺着。

儿子有庆在县里读小学的时候,刚好赶上县长夫人生产时大出血,只有有庆的血型能配上,于是有庆被生生抽干血而亡。不会说话的女儿风风光光嫁到城里,好日子没过多久又因生产而死。原本身体就不好的妻子家珍,接受不了失去子女的痛,不久也去世了。再后来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生病吃煮豆子被撑死。最后只有一头牛,与老人福贵相伴而活。

苦难《活着》每一部分每一页上,都充满了苦难,但同时又寄予了无数的希望。活着本身很难,可正因为异常艰难,才使得活着具有深刻的含义。

正如余华说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梁文道说这部小说像是讲述了中华5000年来所受尽的苦难,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样无数次的打击中熬过来的。

余华在序中也曾这样写道:“《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人对于苦难的承受往往是被动的,但是有些看似纤弱的东西它却不会断,而且永远也不能断。这也许就是它想告诉我们的,关于活着的意义: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苦难中完成蜕变,只为活着而活着

对抗命运的力量:家人对于每一个人都意义非凡

曾有人问过余华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呢?”

余华是这样回答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那么福贵就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福贵虽然看似一生都在经历着无法言说的苦难,甚至家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牛为伴,但他似乎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依然乐观自在的活着,还多了一份豁达和通透。这种与命运对抗的力量,其实是来自于福贵的家人们。

父亲对不学无术的福贵是严厉的,特别是知道他染上赌瘾之后,气得脱下布鞋追着福贵边打边喊他是个孽子。但是,在得知福贵输光了家产后,即使被气病了,还是把地契和房契抵押出去,换回了三担铜钱,而不是银两,还让福贵自己挑着铜钱走十多里路进城去还债。

这是福贵父亲教给福贵最后的做人道理,钱,来得千难万难,来之不易;然而赌债也是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赌俩还清后,福贵的爹便掉下粪缸摔死了,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埋怨福贵败光了家产。

福贵败光家产后刚刚振作起来,成为一家的支撑后,却在一次母亲生病时进城抓药就被抓了壮丁去打仗。福贵的母亲,是典型溺爱儿子的形象。

福贵赌博时父亲追着他打,母亲却维护着福贵,说是父亲年轻时的荒唐没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直到生病去世前,福贵母亲仍然信任儿子,并告诉儿媳家珍说,福贵是不会再去赌钱的。

妻子家珍是一家米行老板家的千金小姐,嫁给福贵后,不管福贵如何相待,都一心为家,是一个典型的以夫为天的传统妇女形象。福贵沾染嫖赌恶习时,家珍苦心相劝,甚至挺着七、八个月的大肚子跪在福贵面前劝他回家,却被福贵又打又踢赶出了赌场,最后家珍一个人走了十多里夜路才回到家。

福贵败光家产后,曾受尽福贵浪荡无理挑衅的岳父抬着轿子来接闺女家珍回娘家,可是家珍在生下儿子有庆后却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福贵贫穷的家里。她心甘情愿地脱下了美丽的旗袍,扛起锄头干起了农活。福贵被抓的两年,家珍就一个人在家里辛苦地带着两个孩子,等着福贵回来。

以至于后来福贵每每想起都要感慨一番:我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

女儿凤霞过了几年富裕的生活,福贵败光家产后,女儿还在懵懂地安慰着父亲,即使福贵被抓壮丁时,凤霞因为没有钱看病变成了哑巴,也没有怪福贵,在见到父亲时,还是给了他甜甜地微笑。

福贵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可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不管福贵做了什么离谱的错事,都有家人在他身边不离不弃。

也正因如此,福贵才有了醒悟的机会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顽强地对抗着命运,开始变得有担当。如福贵所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这其实也就是最大的福分了。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生活总伴随着许许多多的苦难,人生也会有一些暗淡无光的日子。

但是如果有了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我们心底里就会散发出最大的力量,会支撑着我们走过最难熬的艰难时光,最终也会化成我们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勇气,即使遭遇再多的苦难,依然乐观向上。

在苦难中完成蜕变,只为活着而活着

乐观感受生活,活着就是希望:人和命运之间的友谊,是福祸相依形影相随

这本书明明叫《活着》,为什么却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死亡呢?

其实,也正是在生命无常的情况之下,才让我们懂得了活着就要承受各种苦难,只为活着而活着,这也许就是活着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也许正如史蒂芬·霍金说过的那样:活着,就有希望。是啊,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

《活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和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书的开头写到的那样: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小曲: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我们会因老人的自鸣得意而哑然失笑,丝毫意识不到这个老人经历过失去一个个亲人的悲惨命运,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垂暮的老人,豁达而自在、顽强而乐观的生活着。

就像是余华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美国民歌《老黑奴》,虽然不同国籍不同的故事背景,但歌中那位老黑奴和福贵一样,都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周国平曾说: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在近乎绝望的境遇当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也许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这本书似乎总能击中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但又会给我们以无穷尽的力量,这也许,就是它最打动人的原因吧。

书的最后写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过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暗红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本书不长,读起来也很快。但读完心里那种苦苦的味道却挥之不去,亦久久不能平静。同时,有一种力量也同时在心中萌生起来,那就是在经历过苦难之后,依然乐观和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

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太多。但既然活着,还得朝前看,朝前走。有些人,在无常的生命和痛苦的磨难中,选择了放弃。也有些人在苦难之中,越发释然和通透,微笑着面对生活。福贵,就是后者吧!

人的力量虽然看起来很渺小,无法撼动苦难的大山,甚至在自然和命运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可当我们学会珍惜学会砥砺前行,勇于与命运对抗,能够在苦难中变得豁达释然,那么,饱含摧残的生命里,便终会有阳光照射进来。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但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其实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正如那句话所说: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都是一种能力。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有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活着》这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重新温习了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的苦难,也学习了怎样乐观的面对一切。明白了家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也懂得了人与命运的关系,更理解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的力量。

余生不长,一定要读些好书,让自己变得强大,可以平静面对生活的起落,才是“活着”的意义所在。

在苦难中完成蜕变,只为活着而活着

本文作者:洛子画,烹字为肴,暖心暖胃,成长治愈。好的文,暖的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