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怎样杜绝手机游戏对学生的伤害?

心动之处皆风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手机游戏如果利用好,也可以成为家长激励孩子学习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1.玩手机游戏要有前提条件

比如说在假期,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好计划,如果当天的学习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可以给孩子玩半个小时的手机游戏,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一天玩游戏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对孩子眼睛不好还容易让孩子对手机游戏上瘾。

2.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的家长有空就玩手机游戏,甚至当着孩子的面玩,不限制时间的玩,孩子正处于模仿学习的关键时刻,他们耳濡目染,慢慢可能也会对手机游戏爱不释手。

3.玩手机游戏后不能让孩子立刻投入到学习中

玩过游戏,要让孩子调整好思维,再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说有的孩子刚玩过游戏就开始学习,容易把游戏中的思维带入到学习中。

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让家长利用好手机游戏这个工具,更好的为孩子的学习服务。



小王老师的王老师


对于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与其一味“堵”不如因势利导。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孩子沉迷手机却演变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问题,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手机这一工具当做妖怪,一味禁止孩子接触,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未必是好事儿。

一、孩子为何会沉迷手机?

1.孩子缺乏足够的陪伴

父母工作的繁忙,平日玩伴的缺少,孩子无人陪伴与玩乐,心中自会多了些孤独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孩子会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这时零食、电视和网络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多给孩子关心与呵护。

2.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够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儿,成年人都难以自控,何况是幼小的孩子。当孩子玩手机至兴头上,家长的突然制止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越是不给孩子玩手机,他们越是想多玩一会儿。因此,孩子要帮助孩子控制好时间,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

3.父母在家频繁用手机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时常在家拿着手机聊天、娱乐、游戏,孩子自然会对手机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会想方设法从手机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不要在他们面前做“低头一族”。

二、如何才能有效防止孩子沉迷手机?

1.适当理解和接纳

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总是难以理解孩子的世界如何奇妙。家长不妨多些深入了解孩子,探寻孩子喜欢的事情的趣味与魅力。一来可以听听孩子的倾诉,二来也能和孩子交流感情。

作为家长,也要告诉孩子电子产品是工具,不能让它们“绑架”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要给孩子做良好的示范,只要不囿于沉迷,孩子就能够把控好玩手机的时间。

2.约定共同的规则

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玩手机的正常需求,但是不能过于沉溺其中。为了对过度玩手机有更好的限制,家长可以一起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不应是单方面限制孩子,而是要全家人去共同遵守的。

好的规矩离不开严格的执行,家长和孩子定下了的规矩,坚持下来就能变成好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认知,这将使之受益一生。

3.丰富孩子的生活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

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一些乐器、书法等方面的兴趣,或是和孩子一起游戏、阅读、运动。另外,我们也可以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将他的注意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孩子沉迷于手机,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这个尺度的把握,需要父母运用好自己的智慧。作为家长,在给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同时,也要给与孩子充足的爱与接纳。





神奇动物集锦


我觉得手机游戏,是一种存在即为合理的产物,我们与手机的亲密程度甚至已经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了。所以我们没办法完全杜绝接触手机上的游戏。

手机游戏的类型有很多,比如说益智类,动作冒险类,赛车体育类,飞行射击类,角色扮演类,经营策略类等等。种类真是多到眼花缭乱。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手机游戏还是比较正能量的,可以学到一些知识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手机游戏。

但是游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一旦接触,那么就“一入宫门深似海”,很难出的来。

所以怎样杜绝手机游戏对学生的伤害呢?

①最好的办法就不要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包括那些好的手机游戏。

②如果为了联系方便,不得不给学生安排一部手机的,那么给孩子一部老年机,无法下载手机软件最好。

③家长们做好表率,与孩子在一起时不要玩手机游戏,不然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④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与孩子深入的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明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语文微课堂


简单来聊聊吧……

作为90后的一代,基本都是有游戏伴随着慢慢成长的,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就对于学生玩游戏来说,其实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但具体走向,关键还是得靠自己把握,和来自家庭、朋友等人的监督。

首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游戏可能对学生带来的一些影响。

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伤害身体:如果学生一旦迷恋上了游戏,常常是通宵达旦地玩,如果没有家人管,不吃饭、不睡觉的玩游戏那是长事,时间长了对身体各个方面伤害都很大。(特别在视力方面的影响最大)

第二、心理方面:一旦学生对网络着了迷,就会对其产生很大的依赖心理,轻了来说影响学习,使注意力难以集中,重者则可能会心理变态,有的还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孤僻倾向,甚至会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第三、影响学业:学生一旦迷恋上网,常常上网就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成绩自然而然就会直线下降。

第四、对家庭经济影响:这就在网上报道得特别多了,因为孩子为了玩游戏,瞒着父母进行游戏充值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等等。

那么作为一名学生,有什么对策可以帮助其避免这些因为玩游戏而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呢?

面对网络游戏带来的影响和未可知的危害,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以待毙任由事态的自然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将各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培养自我自控能力:自己安排好作息时间表,限制玩游戏的时间,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要积极与人沟通,寻求与父母、老师、朋友等的帮助。

第二、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以此为动力培养自己的控制力与忍耐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要让自己闲下来。同时还应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避免游戏成瘾。

第二、家长要正确引导、教育孩子: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手机,并采取必要的方法。每天检查他们的手机里是否有下载游戏,这样子是可以有效的阻止他们玩游戏,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能好本领。尝试主动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以和蔼、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为孩子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控制好孩子的经济来源,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第三、和亲朋好友积极交流:父母还应与孩子积极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关怀,更多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需求,减少孩子玩游戏的欲望。

第四、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从小培育正直、真诚、宽容、仁爱等基本的素养和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素养。学校应开展各种活动、比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有意识地将学生们的视线从网络游戏上移开,等等。

第五、相关部门加强对游戏的管控力度:游戏商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先进文化导向,积极加强监控,加大惩罚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等。

总而言之,面对玩游戏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要加强自我管理,各方主动积极引导,积极防范,基本能够改善因玩游戏而给学生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当的玩游戏可以益智,但沉迷于网络游戏则有百害而无一益,希望广大学生以学业为重,不要沉迷于游戏中。​玩游戏可以,但是千万不要被游戏玩弄了,要成为掌握游戏的人,不要成为被游戏掌握的人,避免浪费自己的青春时光。


潶小智来啦


孩子沉迷手机甚至不能自拔,一直以来都被高度重视,但这一难题始终没有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主要是防止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过度打游戏、浏览不良网站、给网红打赏,以及访问零售商等。对此,各种办法和高招都用过,但效果都不理想,如去年国家网信办起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0到8点打网游。

该条例还要求公共上网场所应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智能终端设备在出厂时或销售前,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为安装保护软件提供便利并进行显著提示。在很多人看来,智能手机目前已成为“精神鸦片”,有些内容很不适合于未成年人,部分内容甚至要禁止未成年人接触。遗憾的是,孩子们沉迷于手机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而浙江大学的这个团队与国外大学合作研发出的新软件,就可以分辨出使用者是成人还是小孩,以阻止未成年人浏览不良网站,或控制其使用。虽然这项技术的“算法仍有改进空间,区分青少年手势是难点”,但如果最终推出,就可以部分地解决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机的问题。孩子的自制力差,容易沉迷手机,用科技创新的办法使其不能采接触到有害信息,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福音。

然而,防止孩子沉迷手机不能仅靠科技手段,科技再神奇,最终还是要由人来操作。就是说,孩子手机不离手,甚至整天沉迷于其中,并非是科技手段不先进,阻止不成功,未成年人的监护者才应该负主要责任。记者采访徐文渊教授时,他的一句话耐人寻味:“我有一些同事不想管小孩了,就给小孩一部手机,小孩子会拿来玩游戏,也会做一些不当操作。有时候群里会突然有人道歉,说之前的信息不是他发的,是儿子发的。”

徐文渊教授是大学老师,而他的同事即便不是教师,起码也是教辅人员或“教育工作者”吧?而他的这些同事“不想管小孩了,就给小孩一部手机”这句话听起来令人费解,也找到了孩子们沉迷手机的一个主因,即家长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对未成年人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监管,主要是靠家长(在校时学校负责)。遗憾的是,有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不仅在衣食住行上纵容孩子,就是玩手机上也持放纵态度。

其实,孩子们沉迷手机,主要就是家长监管不严所导致。试问,自己的孩子在沉迷手机的时候,难道家长看不见?而要是像徐文渊教授的一些同事们那样为了“省事”竟主动给孩子手机玩,未成年人别说沉迷于手机,就是过度打游戏、接触网上零售商店,浏览不健康网站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从小学开始就如此,那么到了中学甚至大学,习惯已经养成,孩子们沉迷手机不能自拔还值得奇怪吗?

可见,仅靠科技手段防止未成年人过度玩手机不可能完全奏效,况且,也不可能制止所有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就是单指望法律来约束都不可能奏效,因为涉及如何执法。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对此,放任孩子玩手机的家长当自省。




励游四海


题目首先出的有问题,手机游戏不会伤害学生,而是沉迷手机游戏,会伤害学生。就像小酒怡情,酗酒伤身,一个道理。譬如我儿子经常在手机或者ipad上玩二十四点,华容道,腾讯围棋,英语百词斩等游戏,还有一个建筑类的三维游戏,我个人觉得适当玩这些游戏对孩子有益处,不能一杆子打死。防止孩子沉迷游戏,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别给他玩安卓手机,只给他iPad或者苹果手机,因为苹果的产品可以限制软件的安装,可以设置软件安装密码,孩子不知道密码没法安装应用。另外,iOS系统可以控制每一类甚至每个应用的每天使用时间,时间一到就自动退出,可以设置一个和解锁密码完全不同的密码来管理。我儿子的iPad就是每天所有游戏加一起玩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超过了当天就一个都打不开了。另外,我们还给孩子制定了一个规则,每天晚上9:30必须上床睡觉,所以他为了用足每天30分钟的游戏时间,做功课格外认真,不会开小差,不会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作业准确率也很高,因为他知道返工也会花去他的游戏时间。一点小心得仅供参考。


编程老兵


现在的学生玩手机游戏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学生都玩过游戏。一到课间,不论男生女生,谈游戏而兴奋的学生大有人在。”我市某初中教师说,学生一般是在放学之后或者晚上睡觉前玩游戏,很显然,睡眠和成绩都会受影响。

  然而,除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外,更让家长和老师们担心的是藏在虚拟世界里的种种诱惑和风险。一些游戏为了吸引人气,增加流量,有意添加一些暴力、情色等内容;一些游戏人物衣着暴露,人物身材设定成人化;一些游戏过分戏说、虚构历史等。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初中生,据他们反映,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游戏,如果自己不玩,同学朋友之间就没有“共同语言”。游戏也是“成就感”的一大来源:谁的段位高,谁的游戏打得好,不仅是游戏中的主角,现实生活中也是被羡慕的角色。

  据《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而移动游戏的份额继续增加,已经过半。其中,青少年是游戏用户主力群体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游戏,避免游戏成瘾呢?

  我市恒昌中学教师刘雪峰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手机逐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甚至走进了校园和课堂。对于部分学生来讲,手机不再只是通讯、学习的工具,而是游戏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随着学生课上课下频繁使用手机,对学生的免疫功能,听力系统,记忆力以及睡眠等方面带来很大影响,导致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学生成绩直线下滑。手机的长期使用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亲情、友情、人情的忽视与疏忽、冷漠、无担当、缺乏责任感,成为校园凸显问题。

  为此,刘老师认为,手机已成为影响校园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携起手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绿色通道。如今,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对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发出了“禁令”,可孩子回家后,一些家长监管不到位,孩子在完成作业之余,又拿起了手机。因此,刘老师认为,学校和家庭一定要携起手来,统一思想,才能有效杜绝手机游戏对孩子带来的危害。

  初中生家长张平也认为,孩子玩手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疏于管理,甚至很多家长都在玩手游或是整天捧着手机不放手。“我们虽然能理解孩子想玩手机游戏的心情,但也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手机游戏的危害性,决不能听之任之。


小老婆ng


大家好,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本来是一个愉快的假期,因为在这疫情依然严俊,孩子上学的时间又到了,教育部门推出了"停课不停学"的方针,让我们的孩子拿起了电子产品,实行在线学习,初衷是促进学习及时教育,增长知识,特别是一些高考中考这些学习尤为重要!

电子产品的弊端:

1.有的学校为了贯彻实行"停课不停学"的方针,把一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正在生长发育期间,眼睛比较薄弱,长时间对着电子产品的强光辐射,对眼睛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更有的是一个学期下来眼镜要加深了好几度

2.不是所有的孩子的自律性都是很强的,一整天天都稳稳当当的去学习,自律性最差的是小学和幼儿教育,在上课开小差的几乎占一半以上,拿着电子产品去玩游戏,看直播打赏,去逛网络商店在社交app尽情放纵自我,还有做其他事情的等等

3.加深了电子产品的依赖,促进了懒惰性,昼夜不分,沉迷需要于网络之中,晚上通宵玩手机,白天睡到太阳晒屁股,为了手机更有与父母吵架,更是威胁父母




但我们又怎样去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呢!

1.限制时间:我们父母给孩子手机,要时刻监督着,下课时要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使用手机情况,幼儿,小学非学习时间,玩手机不得超过15,网络学习60分钟后过后,应该远眺十分钟。晚上,没收手机,9点就要睡,八点起床按时作息

2.强化教育:要培养幼儿,小学的良好习惯,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多普及电子产品的危害意识,多点与孩子参与互动,最好用游戏,活动类似的方式去启发孩子

3.严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手机密码,严禁使用绑定银行卡的手机,和各种的支付工具,以免因孩子的无知受到经济损失,或者其他损失

最后,让我们广大的教师和家长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核心,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生命教育,艺术教育去引导孩子的自主劳动,自主锻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阅读等等的良好行为,实现孩子的自由价值观,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计算机的初级


我是老乖,面对这样的问题,从以下几点来分析问题(个人观点)↓↓↓


游戏会对学生造成危害吗?

很多家长,老师认为,学生玩游戏就是在影响学业,网络陷阱,网瘾少年,学业荒废,成绩一落千丈…

于是各种管教便开始了,手机没收了,限制使用时间,不跟其他玩游戏的孩子玩,发现一次‘仗责’八百,各种循循善诱远离游戏,一个破游戏有那么恐怖吗?

所以,作为一个从小玩游戏长大的人,必须要用实际经验告诉各位关心孩子成长的老师和家长,游戏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骇人

游戏能带来哪些好处?

(故事可能有点长)这要从2003年开始说,那个时候,在农村的我,能接触到游戏的机会很少,直到村里出现了一个叫做电子游戏厅的地方。

像这种禁区,基本上不是我那个年纪(9岁)的孩子能去的,虽然已经三年级了,但限于经济实力。

只有那么一次,5年级的飞哥带我进去了(翻过自家围墙,绕过了所有眼线)开始了我对游戏的初识,三国群英传,然后,所有的选人和游戏界面,除了图标,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字符,飞哥说这是英文,有的他也不怎么认识(那个时候对于英语的普及是相当的惨淡),所以即使要玩这个游戏,也需要别人指导。这就让我很不舒服了,好不容易才从老爹那儿骗了一块钱(一元钱2个币),却给别人做了嫁衣,其实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开心就对了。

事情的转折点在回去之后,我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于是我从飞哥的哥–浪哥(初一),那里借到了一本英语书(那时候农村的英语都是从初一开始),我一个3年级的娃,除了日常繁重的学习(语文和数学),还自己添加了一门英语,不懂的直接跑到2公里外的浪哥家问,(导致那个时候的浪哥英语成绩直线下降也是怪不好意思),不仅如此,我还让老爹托人到县里,专门买了一本儿童版的《三国演义》,沉迷于三国时期的世界久久无法自拔。对于当时诸葛亮的神通广大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个事情,导致后面我上了初中,英语水平远超同龄人,并给我自身带来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然而,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噩梦开始了,我遇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狠的班主任–老谭。

那个时候我已经从小霸王转战到电脑💻,"魔域",其实一开始并不是那么痴迷这款游戏,初中离老家较远,所以从那时候已经开始了住校,每俩周回去一次。

有一次周末在网吧,被老谭逮了个正着,同行的有4、5人的样子,都是成绩较好的几位,老谭立刻就出现了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直接手打全踢的把我们几人像赶鸭子似的,一路从网吧打到了校门口,1公里的路,硬是没有一个人还手,也不敢跑(父母吩咐:不听话就打!!)

PS:所以家长千万别给老师留下这样的话,因为你真的不能想象这个老师在打的时候是多么狠。

然后,我们几个被老谭丢在教室门口,从下午,跪到了晚上,中间时不时严加拷问,随手捡的老树根都打断了几根,直到宿管查房才放过我们,回去写检讨的时候,越想越气不过,凭什么我玩游戏你就要管我,你算哪根葱?老子就要玩…

晚上估摸着宿管回去了,我们几个将床单拧成一股绳,从宿舍三楼(2楼有护栏)往下爬,又溜出去了,本来是说吃个饭,然后想着翻墙太麻烦,又危险(不是怕高,而是怕被逮住),于是又钻进网吧,开始了第一个通宵。

俗话说,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摸清了老谭每天的路线以及时间规律后,就越来越大胆了,从一周一次通宵,到2次,3次,依然没有被发现,直到我的期末成绩单出现…我发誓那是我最难受的一个寒假,被老师嫌弃,被父母嫌弃,成绩差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后来母亲大人给我说,不是反对你打游戏,只是你自己要有个度,你现在这个时期什么重要,什么次要,可能是有以前为了打游戏而学习的例子,他们从心里上还是比较支持的。凡事养成自觉,堵不如疏。

将手机游戏转换成益智开发

游戏不光是打打杀杀的,还有娱乐休闲的,角色扮演的,电子竞技的,不仅能够开发智力,还能从各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抗压抗挫能力,反应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等

如果非得要杜绝手机游戏,我相信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对孩子的一种遗憾,它不仅能够激发想象力,空间感,创作能力,还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挑战。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款游戏,我的世界pc端,迷你世界–手游端,这些不都挺好吗,那如果你非得坚持不让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稍微有点经济实力,像什么乐高啊,少儿编程啊,做中学玩中学,不也挺好不是吗?


总结:

  1. 游戏并非毒瘤
  2. 适当引导不要过度沉迷
  3. 将游戏爱好转为学习动力

7酱镇楼,我是老乖,个人观点,欢迎评论留言( •̀∀•́ )


老乖娱乐


孩子玩手机的主要根源还是在家庭。

我看到过很多的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手里只拿了个手机在看。或者是自己有事,就把手机给孩子,让孩子看手机,自己也省事。这种陪伴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能不玩手机吗?

首先家长必须放下手机。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希望孩子认真学习,那你就做出认真学习的样子给孩子看,或者跟着孩子一起学习。你希望孩子爱阅读、爱思考,那你就每天捧着一本书陪着孩子,有空跟孩子一起谈天说地。你希望孩子体质好,那你就在休假时放下手机和工作,陪着孩子在室外跑步,打球。

总之,大部分孩子的家长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只爱学习不爱玩。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其次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也很重要。

初中里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像小学里一样听老师的话了。有的学校老师管的不是很紧,学校里就有同学捧着手机在玩。在这种环境之下,孩子爱上玩手机是很正常的事。

家长可以做的,就是经常跟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同时关注自己的孩子交了哪些朋友,不要轻易指责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家长可以经常跟孩子聊一些正面和负面的人物事例。其实孩子懂得好坏,只是一下子看不了那么远,而且自制力又不强而已。家长时常在孩子耳边说说,没事带孩子到处看看,观察下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的生活。孩子会慢慢变得懂事。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也不必要谈手机色变,电子产品有有利的一面,我认识一个孩子,他经常用手机看科普类视频和学习英语。他妈妈把手机给他前已经跟他约法三章。就跟多年前电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电脑是洪水猛兽,电脑游戏害了孩子,实际上跟电脑、跟手机没关系,害了孩子的主要是环境和习惯。手机也能用来学习,要看家长怎么引导孩子把把握好一个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