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現在的有些人真的是很少讀詩,很少靜心去理解詩歌嗎?

東東先森兒


在如今這個浮躁喧囂的時代,真正能靜下心來去認真讀一兩本好書的人少之又少,更何況是去讀詩呢。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推著芸芸眾生一路向前,腳步很快,快到要丟了靈魂。不是人們打心底裡不願去讀書,只是在很多時候大家沒有時間去讀,絕大多數人單單為了平凡的生活就已經拼勁了全力,哪還有心思去讀和生存無關的詩書。縱然如此,物質和精神應該同步前行,不可偏廢任何一個,可能的話,還是要多涉獵有書香的世界,畢竟,詩和遠方值得期待,也絕非遙不可及。


微笑嘆紅塵


我是一個初涉今日頭條的文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接下來,我會把我所知的、所想的都寫出來,我們大家一起去探討,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去深究。好,我們直接進入正題。

為什麼現在的有些人真的是很少讀詩,很少靜心去理解詩歌?

一、首先,我們來認真的探究這個問題,為什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利用閒暇之餘來賞析詩歌,來陶冶一下情操呢?在我看來,原因諸多

對於上班族而言:閒暇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和金錢可能是相對的,整天忙走於工作中、加班中,有家室的還要回家照顧孩子,閒暇時間比沙漠裡的水還要少,所以更別提賞析詩歌之類的樂趣了。

對於大學學生而言:我想肯定是微乎其微、少之又少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們遊走於考研、留學、找實習單位、談戀愛、荒廢光陰的大軍中,哪來的時間去讀或看啊。當然,除了那些熱愛古詩詞和相關專業的人們。等等諸多原因,在這兒我就不多說了。

二、其次,由於我們的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我們選擇娛樂的方式也就更多了,在賞析詩歌的路上,我們就會發現,遊走的人似乎屈指可數,寥寥無幾,多多少少會讓人有一種悲泣的感覺,很無奈。在這兒,我希望那些在途中的人們,請你們堅持不懈的走下去,讓更多的人看見你們,讓迷路的人能認清方向,以便以後不再迷路了。

三、最後,我想說,詩歌真的很美妙,你們不妨去認認真真的去領會,去揣摩,每一個字的惟妙惟肖,每一行字的浩浩蕩蕩,每一首詩歌的生動活潑,都有其一定的意境,只要你認真的去對待它,它就會像小孩子一樣,逗你笑,逗你玩,相處的會不亦樂乎。

附贈詩歌,請君鑑賞:

《將進酒》李白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 奔流到海不復回。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 朝如青絲暮成雪。

  •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 五花馬,千金裘,

  •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我是今日頭條文化領域創作者-客觀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對於我來說,是很幸運的、高興地,能從茫茫人海中看到這個問題併為你解答這個問題,這或許是一個緣分吧!初來乍到,點個關注再走吧,謝謝!


客觀看問題


現在確實很少有人讀詩了!因為這個時代是個文化快餐的時代,也是個無詩的時代!

《 關 雎 》

先秦: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參差 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本詩描寫古代男女之愛情,既浪漫真切而又符合道德情操。男生的心裡活動描寫的非常到位!不能靜下心來去品,很難體會到。

現在的人大都為養家餬口而絞盡腦汁,生活節奏快速而苦累!能把心情沉澱下來的能有幾人?




琳之玉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好回答,但是實際上想要回答得稍微完整些,是要費一番功夫的。我們不僅要考察詩的文學定位、讀者群體,更要結合時代需要去作一番深層次的探討,才能準確而全面地回答這個問題。

一、詩的文學歷史定位

在歷史上,“詩”這個詞往往與“歌”聯繫在一起,總稱詩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最早的詩其實是可以唱的。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文學史上地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被儒家學派列為經典。詩歌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形式,直到現在也還是文學形式的一種。


二、詩的發展與演化

詩的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時時代的發展,形式也越來越豐富。詩歌起源於先秦時期,興起於漢代,典型的是樂府詩,即國家音樂機構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詩歌。這時候的詩歌也還是可以唱的。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是東晉以後,詩歌創作漸漸增多,如陶淵明、《木蘭辭》。詩的發展巔峰非隋唐(主要是唐)莫屬,名人名作層出不窮,僅流傳下來的、清代康熙時編寫的《全唐詩》就收錄了兩千兩百多位詩人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要知道,流傳下來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詩歌在唐朝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與科舉制度是分不開的,甚至出現以詩取仕的情況。五代十國之後,特別是宋朝,演唱的形式有了變化,詞開始興起,詩退居其次;元朝時又興趣了雜劇。到了明清,詩歌作品雖然巨大(比如乾隆皇帝,寫了三四萬首詩,不僅多而且爛),但是地位和質量進一步下降,值得稱讚的名篇並不是很多。近代以來,新體詩開始流行,因為多是自由詩,格調不高、不押韻、內容貧乏、矯揉造作。新中國建立後,除了八九十年代以北島、顧城、舒婷等為代表的朦朧詩盛行一時外,詩歌創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當然,現代也有不少人寫詩,包括格律詩、自由詩,但是佳作不敢恭維。

三、讀詩的群體受眾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陽春白雪式的休閒方式,這就決定了它的受眾一定是少部分人,歷朝歷代莫不如此。可能有人會反駁,唐代人肯定不是。其實,在近代以前,歷朝歷代能夠接受文化教育的群體是很少的,培養一個讀書人的代價是非常大的,也絕不是普通家庭能夠供養得起的。古代的歷史是由讀書人寫就的,他們掌握了話語權,能夠有作品流傳下來的必定也是有學識的人,所以給我們造成了一種唐朝人都懂詩的假象。

四、詩在當代文藝的中的佔比

當代文學只是文藝中一個分支,除了文學而外,還有音樂、影視、戲曲、舞蹈、話劇、小品、相聲、繪畫、雕塑、書法等等。而詩又是文學的一個分支,除了詩以外,還有小說、紀實、傳記、散文、劇本等。所以說,詩在當代形式多樣的文藝中的佔比是很少的,受眾也是很少的。

五、現代學科的發展與細分

近代以前,我國的主要學科仍然是文學,此外還有算術、書法、音樂、繪畫、武術等。但是隨著近代西方文化的湧入、清王朝的覆滅和現代國家的建立,學科迅速發展,越來越細、越來越全,截至2019年,我國大學共有13個大類、61個學科、506個專業,文學類的佔比很少。

六、現代人的興趣愛好與娛樂方式

現代人興趣愛好與娛樂方式十分廣泛,歌唱、跳舞、樂器、攝影、雕刻、園藝、繪畫、旅遊、美食、探險、打牌、電玩、各類體育運動、各種手工藝……,形式比大學專業還要多,喜好讀詩的佔比能有多少呢?我們看看火山、抖音上面,讀詩的能有幾個?可想而知。

七、現代社會分工與生活節奏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有500多種主要工業門類,每一個工業門類中又有很多種職業分工。工業屬於第二產業,除外還要第一產業、第三產業,行業更是數不勝數。現代精細化的社會分工,帶來價值創造的高效率以外,還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來,同時還要處理很多事物,絕大多數是沒有閒暇或閒心去讀詩的。

八、現代人很少讀詩的緣由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我們並不能責怪現代人很少能靜下心來讀詩,因為詩歌不僅受眾少、文藝佔比低、文化承載力降低,而且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讀詩已經很難符合人們的口味和時代需要了。雖然覺得惋惜,但這卻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


南國十年夢


願讀的人很少,能寫的人更少。



用戶3783090063


詩和詩歌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見景、睹物、思人等各種情境下抒發心情的一種方式。應該說不是現代人很少讀詩、理解詩歌,古代人也一樣,普通人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哪有知識、心情去做這些事情了。

1、讀詩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無論是詩還是詩歌都是寫作之人當時綜合知識的積累,通過一定的形式,把作者的思想表達出來。短短的幾句話就要把許多的實際的、虛擬的、想像的東西都要表達出來。其實現在人理解古詩很複雜,也許作者當時根本沒有那麼多想法。但詩句裡面的引經據典確實需要深厚的知識積累,這也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大量的閱讀經典,你才能出口成章。

2、讀詩或者理解詩歌也是一種愛好。其實讀詩也和游泳、下棋一樣就是個愛好,不見的人人都喜歡,有些人看詩能感覺到其中的喜怒悲傷,能和作者產生共鳴,如同“看三國,替古人流眼淚”一個道理。但也有很多的人感覺讀詩味同嚼蠟,完全沒有興趣,就更談不上精心去理解詩歌了。


創業小白領


只能說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很少能有時間能靜下心來讀詩。我個人比較喜歡讀詩,海子,顧城,汪國真的我都喜歡讀。偶爾也寫一些詩歌,感覺在寫詩的過程中,會放鬆自己,會跳躍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將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諸筆端,如泉水一般,安靜的流淌的思緒讓我獲得些許的寧靜。詩歌,和散文,小說不一樣,它更多的是注重一種意境。何為意境,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短短几句,就將一種蒼涼的環境意境和做客他鄉的無奈之情同時描繪的入木三分。不得不令人歎服。

現代詩人顧城的詩:樹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意境很美,結尾收的恰如其分。詩人不僅是用眼睛去看這個世界,而是所有的感覺,視覺,嗅覺,觸覺去想象,如孩童一般,在想象的世界裡自由翱翔,然後給人讀來有一種美的享受。樓主可以抽空多讀讀詩,體會不一樣的感受。


說出來的都不是秘密


詩是高雅的藝術。她的韻味,她的芳香為愛詩的人所領悟。如果你不喜歡詩歌,而硬著頭皮去讀,也就失去了讀詩的意義。詩是安慰心靈的,好的詩歌驚天地,泣鬼神。一部離騷展示了詩人屈原偉大的靈魂。我們不是詩人,詩看似與生活無關,但詩歌關於命運的描寫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如果詩歌無益於人類文化的傳播,不反曉大眾的生活,他們的痛苦與生存的艱辛,他們的掙扎與苦難得不到關注,詩就演變成文字標本,毫無意義。一首好詩能釋放苦悶的靈魂,在詩中你不再塵世的羈伴,你進入了一個藝術的世界,徹底洞察了世界的本質,看清人生的真相。如果沒有詩歌,物質壓倒精神,人就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在現代社會,都市的種種慾望困擾著人們,人類失去了精神家園,成了可憐的流浪狗。人類的放縱會導致各種危機暴發,詩就像溫暖的燈火,去照耀每一個黑夜,讓人在旅途的你不再孤單。




午夜情感屋


不僅僅是現在,一直是讀詩歌的人在全民中佔比不高。有一種說辭:大詩人寫給小詩人看,說的就是詩歌的小眾狀態。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詩人(生產者)與讀者(消費者)產生了嚴重的供需脫節。詩人們總想把自己的詩歌整高雅些,整成陽春白雪,不如此,怕別的詩人說自己水平低。孰不知,讀者大都喜歡明白曉暢的詩歌,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如“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換句話說,普通讀者喜歡接地氣的朗朗上口的詩歌。


滿目皆琳琅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現在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商業時代,很多人醉心名利,很多人為生存掙扎,很多人安於享受,這些人自然是不會讀詩也不會去理解。同樣也有很多人喜歡詩歌熱愛詩歌,不只是讀詩,還不斷嘗試作詩,看看詩詞大會節目就知道了。這兩類人沒有優劣之分,只要善於思考領悟,吃飯掃地也是修行。

當然,人都是有精神需求的,在滿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後,都有更高的追求,至於是否寄情詩歌,那就不一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