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帶你瞭解曹植的魏晉風度

在中國文學史上,建安時代是一個輝煌的年代。曹植以其詩賦之才,得"建安之傑"之美譽。他的詩歌創作影響了整個魏晉六朝時期乃至後世,他的人格精神和審美追求被後人承襲拓展,開創了一種詩化人生和藝術風流,這種獨特的風度便是"魏普風度"。如果要為這種風度找一個邏輯起點,那便是曹植。

曹植的個性風采與魏晉風度

漢魏麼際,曹操手握實權,實質與皇帝無異。其後,天下三分,中國開始了長達王百年的亂世。普操夫人卞氏出四子,曹植恰恰出生於曹氏集團變強之始,他的成長伴隨著曹氏集團的強大。在曹氏政權的上升期,曹植作為頗受寵愛的少子,隨父出征,習武學文。曹植的生命如同年輕的曹氏政權,他年輕的血液裡飽含了跳動的激情和放縱的任性,滿是純真自然的流露和意氣風發。而當萌丕繼位,"屯子"相繼離世,曹植的生活忽然從繁華跌入冷寂,他的英雄夢想曼然而止,他的內屯、沉於孤獨。從前期的放情任性、放誕不羈到巧期的求用而不得,當植將外部的壓抑一步步投向內心,在憂遭中探尋著內也的安放。終其一生,曹植都未能實現理想,但是他的逃避和抗爭卻開闢了一種風度。

1.率性自然:前期的瀟灑豪逸與慷慨氣度

漢魏麼際,社會動盪,群雄豪傑逐鹿天下。亂化之中,士人更多地轉向了內心。漢魏之士上有氣骨,尚通脫,重才情,士人追慕英雄俠客和慷慨風骨。作為魏公子的曹植,個性率真坦蕩,才華傲化卓絕。懷抱著慷慨之志,曹植在少年時代的繁華生活中,以其肖身的超化才華和濃厚的自我意識奏響了一個時代的序曲。


帶你瞭解曹植的魏晉風度

魏晉之際,人們重視才情氣質,並才識氣骨為美,後來發展到正始時代,人們便更加推崇風神氣韻。從才學氣骨到容止形貌,魏人的取才傾向和審美化向成了一種獨特風度的源頭。三國時期,才俊輩出,化眾多的風流人物中,曹植的才情氣質最為耀眼。

建安時代,是進取的時代,是經營霸業、開疆擴王的時代。建安十五年,曹操發佈了《求賢令》,大膽啟用有謀略膽識之人。曹操用人,極重才能不以品行家世論人,因此得以網羅大批良才。這批人才中,有謀臣,有將才,還有文士,曹操雖然一牛戎馬天下,巧卻極好文學,於天下招賢納士之時,也吸納了眾多文人。"仲宣委質於漢南,孔璋巧命於河北,偉長從宦於青王,公幹詢質於海隅;德捷綜其斐然之化:元瑜腿化翩翩之樂。文蔚、休伯之侍,於叔、德祖之侶,傲雅縮豆之前,雍容巧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甚至形成了很有影響力的文學團體。在"俊才雲集"的環境中,曹植度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期。從少年開始,曹植身邊就不乏才能各異的有識麼士,文士環繞、俊才雲集的環境無疑為曹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極優越的外部條件,長期的耳濡目染和薰陶浸潤,使得曹植在文學上有很好的啟蒙。曹植本就天資聰穎,又勤於詩書、誦讀辭賦,年紀輕輕便在讀破萬卷書後真正做到了下筆如神助。《三國志》說他"

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而且"每進見難問",都能"應聲而對"。建安十屯年,曹操攜諸子登銅雀臺,令其同作《登臺賦》,曹植才思敏捷,一揮而就,初不改定。曹植少而有才、文采斐然,曾一度令曹操懷疑他的文章是找人代寫的,面對曹操的質疑,曹植卻自信滿懷地說:"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三國志》)其意氣風發、驚才絕豔非常人所能及。正因如此,曹植頗得曹操青睞。因此,在時人品評中,蓋世才華了曹植最重要的特質。陳琳說曹植"體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將之器……天然異稟"(《答東阿王婆》),陳壽也用"文才富豔"(《三國志》)四字評麼。至於後世,但凡提到曹植,文家、史家都以文學成就衡量他,不論是"建安之傑"還是"走子之冠",不論是"八斗之才"還是"繡虎"之譽,卓異的才情永遠是曹植身上最奪目的標識、最瀟灑的風度。

建安九年,曹操敗袁紹,攻下郵城。自此,曹植和眾兄弟在郵都度過了一段縱酒遊宴的生活。建安十六年,曹丕為五官中郎將,"韋子"與曹氏兄弟自此開始交遊,他們同聚一堂,形成了邱下文人集團的主要力量。建安時期,曹植與公子之尊與集聚郵都文人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曹植與眾多文±私交甚密,褒貶時人、暢談文學,並同楊修、吳質、陳琳等人均有書信來往和唱和之作。是時,建安文人經常有群體性的活動,除了縱酒遊宴之外,他們還經常聚集在一起進行文學創作。現存的丕、植和建安文人的作品,有不少同題之作,如《公宴詩》《鬥雞詩》《寡婦賦》《出婦賦》等。而且,毛子與丕恆均有很多的贈答詩,曹植有《贈王築詩》《送應氏》等詩作,劉被也曾作《贈五官中郎將》給曹丕。再者,從應場的《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中,我們也可讀出丕、植兄弟常以公子之尊組織群體聚會。徐公持認為,馳下文人規模空前,當時天下大部分名家彙集郵城,名篇苔萃,掀起了文學史上的一個高潮。

曹植自小才高、身份高貴,但他絕不是孤芳自賞、高不勝寒的。論其年紀,曹植當屬七子後輩,在文學交流和詩文創作上,曹植極大吸取了尤子之長。文士之間的互相切磋、互相品評不僅使曹植的"屬文"能力得進步,而且在邱下文人的群體中,曹植得W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伴,得到來自群體的認可和理解,尋得一種歸屬感。這些"握靈蛇之珠""抱荊山之玉"(《與楊德祖書》)的風流之士欣賞他、尊敬他,在他們的包圍和支持下,曹植不僅充滿高昂的熱情,還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和個體的自由。頻繁的文酒之會中,曹植的才情個性更深刻地展現了出來。他的內屯、火熱而躁動,人生對他來說就如一場盛宴。

在這個群體中,曹植、曹丕是文學團體的首腦,他們跟這些文士—起酬唱贈答、相互切磋,在文學創作上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即後世人口中"建安風骨"。對於曹植來說,早期的西園文酒之會是前半化中一個最響亮的音符、一抹最亮麗的色彩,曹植一生最快樂的時間正是與郵下文人一起度過的歲月。古往今來,不管是鄴下西園聚會還是走賢竹林之會,亦或是東晉蘭亭雅會,文人名士都有著卓異之才和風流雅趣,在文酒之會亦或是談玄集會上,在白日放歌、夜飲達旦或是流絡曲水的過程中,他們以群體的形式享受著個性的放縱和生命狂歡。雖然郵下文人集團也如春秋戰國的口客、西漢時期的梁園文人集團一樣,帶了些政治色彩、文學弄臣的意味,但郵下文人的西園聚會跟此前的梁園團體和春秋口客相比,卻多了一種風流意趣和慷慨之氣,而且具有更強的個性特徵和個人傾向。自此之後,魏晉之際的竹林屯賢和東晉的蘭亭雅會,便少了些官方意志,而更多轉向文學、談、志向與風流的個性與內屯、的追求上。而曹植作為郵下集團的重嬰成員,他在此文學群體中,以卓異的才情、強烈的個性行為和重要的文學成就,成為這個群體文學層面的王者,為後世的詩酒人生開啟了風流典範。

2.苦悶沉澱:後期的憂遭沉寂與內心掙化

以建安二十五年界限,曹植的生命通常被分為前期和後期。曹操去世、曹丕繼位之後,一系列的事件促使曹植的思想和生活發生轉變,他也從前期的放縱輕狂進而走向了深沉和苦悶。這對曹植的人生也許不是好事,但對於文學史,卻是一件幸事,所謂"史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語)前期的任性瀟灑只是一時風流,而在經歷了人生的巨大顛覆和漫長折磨之後,曹植才能真正權去浮華,更加成熟,於詩文中奏響更加深厚的慷慨之音。詩歌成為魏晉風度的存在方式,曹植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而送種載體,主要是在其後期的生活遭際中誕生的。


帶你瞭解曹植的魏晉風度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為魏太子,登基稱帝,丕植之爭曹植的失敗而告終。這次失敗作為曹植的人生轉折,不管對於其人生軌跡還是文學創作,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爭摘的失敗,使曹植的生活從繁華落入冷寂,其思想觀念和文學風貌也有極大的轉變。而且,奪摘失敗的整個過程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曹植身上所具有的一些特質和風度,在當時是不被主流價值觀所認可的。

在立嗣的問題上,曹操應該是有過猶豫的。長子曹昂和次子曹錄早年去世,卞夫人所出的曹丕、曹彰、曹植三個摘子也就成為了儲君的人選。蘭子之中,曹彰雖親勇善戰、屢立功勵,但卻不愛讀書,理想是成為將軍、馳聘疆場。所以,曹操雖委之重任,卻沒有立他其為關的打算,立儲之爭主要在丕植二人之間展開。建安十六年,曹丕被封五官中郎將,得副丞相之位。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下《立太子令》:"告子文(曹彰),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止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按說早年曹操就己經屬意曹丕,但曹操也說過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而且建安十六年,除曹丕被封五官中郎將外,曹植是所有兄弟中第一個封侯的,甚至比兄長曹彰被封鄂陵侯還早五年。另外,曹植智囊團中的楊修出自丞相主簿,下氏兄弟則是曹操同鄉下衝之子,出自憔悴寒族,也是曹操潛也扶植的力量之一。而且,即便曹丕跟曹植同求耶嘟淳,曹操也直接讓他歸曹植。由此,足以見曹操對曹植的喜愛和政治期待。建安二十二年之前,曹植甚至還一度超越曹丕,成為曹操屯、中的儲君人選。對此,《三國志》有這樣兩處記載:

植既"才見異,而了儀、了廣、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數矣。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溜侯植才若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

可見,雖然曹丕最後得了太子之位並最終登基稱帝,但曹植確實是曹丕帝王之路上最大的一顆鮮腳石。根據陳壽的說法,曹植幾乎成為儲君的主要原因是才情出眾。此外,曹操自己年少時"任俠放蕩,不治行業”?,而曹植的性格在送方面也像足了自己,顯得可愛、率真而坦誠。而且,曹植天性仁孝,對父親充滿了仰慕尊敬之情,與母親卞氏的感情也很深厚,再加上性格自然而有豪氣,深得曹操愛重。所以,能跟作為擱長子的曹丕一爭高下也是很有可能的。那麼,曹操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令》中早己屬意曹丕的說法是否由於"司馬口事件"而以異目視曹植也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建安後期,丕植之爭極為激烈,《三國志》主耍記載的事情有四件。其中,如果"鹿納吳質"是山於曹丕的智囊吳質技離一籌,"預作答教"是楊修所行欠妥,那麼建安二十二年"私開司馬口",之後帶仁被困需要救援之時又"醉不能受命",便是曹植自己的失誤了。而曹丕掛邊,子軍國大事上,比曹植要可靠多了。他多次隨軍征戰,在一些軍國之事上的建議和決斷也頗得曹操和眾臣的認可,而且又摘長子的身份贏得了崔巧、賈翊等人的支持。由是,曹植之敗在所難免。

3.曹植的落敗與時人取向

建安十九年,曹操東征孫權,留23歲的曹植守郵城,臨行時,曹操語重屯、長地教導兒子發憤圖強。在家為父子,在朝為君臣,曹操此番勉勵,自然是對曹植寄予了厚望。當曹操有也要求曹植在政治上有所為,便需要曹植有沉穩的胸懷和經紳朝堂的謀略,還要從大局考量,用政治的標準要求曹植。曹植的放誕、任性、不節W及私屯、、喜好自然要有所收斂,然而瞥植追慕自由、放達不羈,曹操也不會意識不到送一點,否則,他也不會費盡心思在曹植跟前安排一些羽翼輔佐曹植。雖然曹操用人不講德行,只求其治國之術,輕藐態度對待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但是曹操仍然只能從大姓、名士中選用他所需要的人才,也仍然需要大姓、名士推薦他所需要的人才,並且深知儒家的倫常德行和世家的支持是不可廢除和拋棄的。正因為如此,奪儲之爭,除了丕、植二人性格的差異外,他們的支持勢力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並且代表著這個時代主流的思想觀念和取向。前文己經提到,曹植背後的T氏兄弟出自憔沛寒族,只有一個楊修為大族之後。但與之相異的是,曹丕陣營的人物幾乎全部出自世家大族。河北刑頓、陳留衛臻、荊州桓階,都是曹丕的支持者,就連與曹植有親的崔談也效力於曹丕。而且曹丕本人與±族之間的關係也較為親密,得立為太子之後,他還曾抱著辛毗的脖子得意忘形。荀攸重病時,曹丕也曾親自探望。然而曹植與±族之間,卻缺少這些互動。


帶你瞭解曹植的魏晉風度

另外,爭儲之時,賈誕建議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其語看似平淡,但卻說中了耍害,其意就是讓曹丕守好本分,修身律己,注重德行,孝順父母。平心而論,私人生活上,曹丕並沒有多麼潔身自好,早年他也是一個寶馬輕裘的公子哥,"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博奕,高談娛屯、,哀掌順耳。弛鴦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W朗月,同乘並載,以遊後園

"(《與吳質書》),甚至在曹操攻下郵城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納袁熙的遺嬌甄氏為妻。由此可見,曹丕並不比曹植檢點。但是,與曹植不同的是,曹丕貴在能夠看清政治利害而自飾,能夠為了奪得儲君之位而暫時剋制自己,在軍國大事之上不曾馬虎。在曹操面前,他嚴謹對,不會不節,並能得到宮人和世家大族的支持,還能在送父出征時打造自己的孝子形象。曹植也性坦蕩,於權術也計之人比之兄長略遜一籌,始終L義浮華任性的形象示人,所行之事對爭儲也沒有任何益處,反而使自己失了曹操的信任與寵愛。但曹丕卻事事謹慎,不論是出自恭謹穩重之也還是術數權謀,他都能讓自己以—個可靠的政治繼承人的形象示人。所,曹操雖然愛其文才,但是不得不考慮把自己的霸業交予怎樣的人,曹魏政權才能夠長久不衰地傳承下去。

總體來說,不論曹操本意欲立誰為太子,現實總是以曹植的失敗而告終的。而曹植的失敗是由於其身上有一些特質是被曹操、被時人所否定的,是不符合需要的。相反,不具有這些特質,或者說能夠掩飾送些特質的曹丕則顯得更加可靠。因此,曹丕成了曹操眼中乃至大多數人眼中較為合適的繼承者。那麼,這種導致曹植失敗的特質究竟是什麼?曹植是性情中人,行為舉止都不夠允恭克讓,身上有一些浮華之氣,文人氣質大過政治家的氣質。《三國志》曾將曹植的落敗歸結為"

不能克讓遠防,終致攜隙",此評正好體現出了曹植不適合搞政治的一面。


帶你瞭解曹植的魏晉風度

另外曹植身上的這種文人氣質並沒有成為那個時代的取向,雖然那個時代尚通脫,但是在政治領域內,通脫的氣質並不會被重事功的時人所認可。左右權衡之下,曹操不會意識不到善御權術的曹丕比曹植更適合繼承自己的衣體。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曹植既然有如此才情,而且聰明智達,又怎會不通權謀、不知進退、不識輕重?究其原因,恐怕在於他根本不願意壓制自己的天性,不願意矯情自飾,不願意改變自己那份純真自然。在《薤露行》裡,他寫過這樣一句詩:"

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曹植對於卓爾不群、堅守自我的有才志士應是相當欣賞的,而且這應當也是他的憧憬的人格。曹植雖有理想、有抱負,但卻絕不是追逐權力、玩弄權術之人,他不是不懂,而是根本不願意壓抑著自己去做。曹植或許明知這做註定失敗,註定自毀前途,但他卻選擇了堅守自己的個性和純情。曹植自小極盡優寵,他無懼一切的執著是與父母較為疏離的曹丕所沒有的。他身上具有的這種強烈的特質,使人認為他不適合搞政治,使他爭儲失敗甚至一生暗淡。與其稱這種特質為文人氣質,倒不如說它是一種風度。這種風度是一種叛逆的、渴望自由的、超越世俗的、引領時代的、充滿強大氣魄與力量的天性和風采,一種在當時還未被所有人認可的生活方式。對於曹植,這著實是一種悲劇。

總結

從個性風度和人生經歷上來說,曹植的人格氣質可為魏晉風度的維形。他有著超邁的才情和熱切的政治理想,充滿了自我的主體精神和放達通脫的氣度。而且,由於時代和環境的影響,曹植的放縱不羈背後有著深刻的原因,即對生命的憂懼和對理想的狂熱。他的通達放縱、熱烈任性的詩性氣質,是個人必靈的覺醒,可開一代風流。建安二十二年之後,親友頻喪、曹丕繼位,曹植的也態有了很大的變化,曹丕、曹黴兩朝,曹植都飽受壓制、功業難成,曹植的人生變得壓抑痛苦。為了尋求慰安和寄託,曹植開始轉向詩文的園地,將建功立業的理想轉移到詩文創作中去,藉以消解內也的孤獨和失落。


帶你瞭解曹植的魏晉風度

對於曹植來說,雖然創金石之功是他畢生理想,但實際上建功立業並沒有佔據他的生活主流。在他的理想幻滅之後,詩文創作推動他走向了藝術存在,詩酒頑放的生活方式使他盡情展現著的才情風度和不朽的生命意義。曹植以下,太和時期的浮華才俊,正始時期的竹林七賢,乃至後來的兩晉名士,無不被曹植前期、後期的兩種也理模式所涵蓋。無論前期的飲酒放縱、馳騁才情還是後期的建功不成、寄也詩文,兩個不同時期裡,曹植身上所具有的氣質風采都對後世的名±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曹植之風采,堪為魏晉風度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