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河南縣市地名由來初探

河南縣市地名由來初探

提要:地名的典型特徵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獨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歷史地名、特殊地名等。河南現有縣市地名121個。這121個地名中,大致有山水地名26個,方位地名13個,祈願地名12個,歷史地名50個,特殊地名20個。這一數據不僅充分說明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主流,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補充,而且切實反映出河南地名形成和演變的悠久與複雜。

關鍵詞:河南 縣市地名 由來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是代表某一地方或地形的符號,其來源和演變除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外,也常為文化的力量所左右。因此,今日的地名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瞭解地名的由來和演變,可以為文化普及、旅遊講解、地方宣傳等工作增加許多趣味和亮點。地名的典型特徵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獨特性。它既能夠反映當時的地理環境,也可以指示以前的歷史淵源。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地名可分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歷史地名、特殊地名等。河南作為我國一個古老的地域單元,其地名的命名原因也不出其右。以市縣地名為例,現有18個地級市,108個縣,除去安陽、開封、濮陽、新鄉、許昌5縣與地級市地名重複外,共有市縣地名121個。這121個地名,根據其形成過程和命名原則,可以分為以山水命名的地名、以方位命名的地名、以祈願命名的地名、以歷史原因命名的地名和因其他原因命名的地名等類。

01 以山水命名的地名——山水地名

中國很多地名因山因水而得,一般凡以山嶺、江河、湖海構成其專名部分的地名,均可稱為山水地名。河南境內地形以山脈、丘陵和平原為主,河流發育完好,黃、淮、衛、漢四大水系密佈全省。山脈挺拔險峻,伏牛、熊耳臥伏豫西,太行、大別分陳北南。自然條件為山水地名的命名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河南現有的大多數縣市地名就反映出這樣一個特點。如濟源、欒川、伊川、臨潁、淮濱、汝州、淅川、唐河、潢川、睢縣、漯河、浚縣、淇縣、範縣等。這14處地名或位於河流源頭,或瀕河流沿岸,或境內有河流貫穿。如濟源,隋開皇十六年(596 年)置縣,以地處濟水(今濟河)之源命名。欒川,北宋置,以鸞水(今伊河)源於此,得名鸞川,後“鸞”改為“欒"。伊川,因縣境地處伊河川地,故名。臨潁,西漢因地臨潁河設縣取名。淮濱,1952年得名於地處淮河之濱。汝州,本北魏汝源縣,隋改汝州,1913年又改稱臨汝。因瀕臨汝河,故名。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汝縣,設立汝州市。其他如淅川境內有淅水,浚縣境內有浚水(衛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縣境內有淇水(今淇河),範縣境內古有範水,睢縣境內有睢水,漯河市境內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匯流形成河灣,內多螺坑,清代稱漯河),潢川境內有小潢河,唐河縣境內唐河縱貫等。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除了以水命名的地名外,以山命名也是河南縣市地名的一個特點。這種命名一般也是由居住地而來。但河南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特別是名山大嶺並不多,為什麼也有許多地名以山為名呢?有人認為是由於“以平原為主,因此人們對居住地區的小山極為珍視,以山得名的不在少數"。實際上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古代人們選擇居住地址靠近山地,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水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山地也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場所。所以古人對山非常重視,並加以崇拜。河南因山得名的縣市有12個,即桐柏、方城、羅山、光山、中牟、魯山、確山、平頂山、嵩縣、林州、盧氏、新密。桐柏境內有桐柏山,山上長滿桐、柏,山以樹名,縣以山名。方城境內有方城山,本名堵陽,隋以山名縣。羅山縣名出自境內的小羅山,“在羅山縣南十里,亦名龍山,亦名小羅山,隋縣治,在此山下,因以名縣”。光山縣名出自境內的浮光山,中牟縣名來自境內的牟山(今已無存)。魯山縣名來自境內魯山,“在縣之東十八里,平原突起峰為一邑之鎮,故縣以名,俗呼露山,蓋聲相近之誤也"。確山縣,因縣境內有確山得名,確山在“縣南十里,一名浮邱山,宋以此名縣”。平頂山,因平頂山而得名。“平頂山在郊縣東南五十里,接南陽府葉縣界,境內延袤十里,絕頂平坦無峰巒,故名”。嵩縣因地處嵩山之西而得名。林州,“本漢隆慮縣屬河內郡,以隆慮山在此以為名,後避殤帝諱改日林慮”。金改稱林州,元明清稱林縣,1996年改林州市。盧氏以境內盧氏山為名。新密,因縣境西南有密岵山而名,西漢置密縣,1995年縣改市時,因城區東移取名新密。

02 以方位命名的地名——示位地名

我國古代常根據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原則,稱山嶺南邊、河水北邊的地名為陽,山嶺北邊、河水南邊的地名為陰。無論陰陽往往都帶著山水的名字,表示該地與附近山水的相對位置。對於河南來說,由於山地面積相對稀少,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選擇定居地時,首先考慮的是接近水源。所以此類地名基本上都是帶水的名字,而幾乎沒有帶山字的。河南的縣市地名中,示位地名共有13個,即洛陽、汝陽、宜陽、淮陽、泌陽、濮陽、舞陽、沁陽、滎陽、湯陰、內黃、汝南、南陽。洛陽,在洛水(今洛河)之北。汝陽,在北汝河之北。宜陽,在宜水之北。淮陽,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陽,在泌水(今泌陽河)之北。濮陽,在濮水之北。舞陽,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南,得名於縣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湯陰古稱蕩陰,因居蕩水(現湯河)之南而得名。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始設蕩陰縣,屬河內郡管轄。隋開皇六年(586年)改稱湯陰縣後,世代傳承,沿襲至今,已有2千多年曆史,是河南縣市地名中唯一一個帶“陰”字的。還有內黃縣,漢高帝九年(前198年)置縣時,因當時習慣上以黃河以南為外,以北為內,黃河以南有外黃縣,此地遂取名內黃縣。有些縣市由於治所遷移,地理環境已經變化,但名稱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陽,得名於原縣治(今武陟縣沁陽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陽市區卻在沁河之南。滎陽,在秦代置縣時,以縣城(今鄭州市邙山區古滎)在滎澤之北而得名,北魏縣治徙大柵城(今市區老城),滎澤已不存在,滎陽一名卻沿用至今。這些地名在今天看來並不符合山北水南、山南水北的陰陽原則,但它們得名之初與這一原則並不違背。如果不瞭解這些地名的來歷與地理環境的變化,就有可能產生誤解。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河南的示位地名除水多山少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陽多陰少。也就是說大多數示位地名基本都位於河流的北面。那麼,南面為什麼沒有人住呢?這可能與河南的地質條件和河流的流向有關。 河南的地形以平原為主,土層深厚,相對疏鬆。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動,由於地球自轉引力的影響,河流右岸即南岸容易受到沖刷,疏鬆的土質易於崩塌,洪水來臨時受到的損害也大,比如黃河的決口幾乎都是向南,如果建在南岸,就有毀城之可能,所以大多數居民點在擇址之初多選擇河流的北面。如果選在南面,“陰”字也不太好聽,像長江南岸的諸多城市幾乎都不帶“陰”字,故不單河南,在全國也是以水命名且帶陽字的地名較多。

除山水陰陽原則的示位地名外,河南的縣市地名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示位地名—南陽。南陽的簡單釋義就是南邊的“陽”地。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有魯南陽、晉南陽、楚南陽等地,但都不是城市名,而是一個地區名。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區。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而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亦稱南陽,分屬韓楚。此南陽估計是相對於周而言的,在周土之南,屬山南水北的“陽”地。秦統一六國後,原魯南陽地名已消失,晉南陽即攻取的韓魏南陽,置河內郡。楚南陽繼續原有地名,置南陽郡,以宛為治所。隋初郡廢,改宛縣為南陽縣,屬鄧州。唐初置宛州,州尋廢,縣仍屬鄧州。宋因之。金於此置申州。元改南陽府,治南陽縣。明清以後沿之。故南陽的得名相對特殊和複雜。

03 以祈願命名的地名——寄意地名

這類地名常用的字有:安、寧、永、昌、鞏、固、新等。涉及河南的地名大致有12個,分別是洛寧、許昌、新野、永城、新安、新縣、固始、安陽以及特殊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民權、博愛、社旗、鞏義等。其中洛寧,隋稱永寧縣,“示罷兵革安井裡之意”,1914 年以地 臨洛水(今洛河)改稱洛寧,寓太平安寧之含義。許昌,本週許國,三國時魏文帝以魏的業基昌盛於許,將許縣更名許昌縣。新野,西漢置,春秋戰國時此地稱蒸野,在蒸野新建縣,取名新野,有更新之意。水城,隋代置縣,因城屢遭水擊而不破,故日永城,以示祥瑞,1996 年改市。新安,秦置,取祈求新的安寧之意。新縣,原稱經扶縣,1947年建縣,取“新”字,寓新建政權之意。固始,漢代取其“固久之固,當自此始”意置縣,以示綿嗣吉祥之意。安陽地名的由來比較複雜。《史記·秦本紀》說:秦昭襄王五十年攻魏,王齡從張唐拔魏國寧新中邑更 、名安陽。《河南通志》說安陽稱縣也始於此。隨後的《彰德府志》、《安陽縣誌》均採此說。但為什麼稱“安陽”? 則一直語焉不詳。實際上我國曆史上以安陽為名的地方有近20處,但諸多安陽已大多不存,唯餘豫北殷墟安陽馳名天下。通過考察這近20處地名的設置,可以發現“安陽”一名多設在邊境或新佔領地區,鄰近都沒有帶安字的山和水,因此可以推測安陽取名之義與邊境、新區有關,而與山南水北無涉。從安陽二字的含義分析,安為定,與危相對,用安字名邊境城邑表示希望它不發生危險,用安字名新收地區表示希望它穩定不反覆;陽即日,與春相連,喻生機盎然。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至於民權,1928年設,取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之一的“民權”二字作縣名。博愛,1929年置,依據孫中山建國大綱中的“博愛”二字取縣名。社旗,1965 年設立,縣城駐賒旗鎮,以諧音取“高舉社會主義旗幟”意,改賒旗為社旗。另外還有一個地方本因地勢得名,後改名寓以新義,即鞏義。原秦置鞏縣,因南依嵩山,北臨黃河,東有虎牢關,西有黑石關,山河四塞,鞏固不拔,故以鞏名縣,1991年縣改市時,取“鞏固社會主義”意,定名鞏義。

04 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地名—— 歷史地名

在現今河南省121個縣市地名中,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地名即佔50個。這些地名承載了極為重要的文化信息,反映了河南在古代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總體來說,這些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地名,其得名的具體由來卻各不相同。依據其命名的過程,這些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人事活動命名、以古國封邑命名、以職官避諱命名、以歷史遺蹟命名、以名流賢達命名等類。

以人事活動命名的縣市大致有10個,分別是:孟津、修武、偃師、獲嘉、武陟、登封、靈 寶、遂平、寶豐、鎮平。其中孟津,為古孟塗國地,是古代洛陽東北黃河上的重要渡口。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在此與諸侯歃血為盟,得名盟津,後漸轉稱孟津。金代在孟津渡南口置孟津縣,延續至今。修武縣為秦置,本名寧,因武王伐紂途中遇雨,曾在此地臨時駐紮修兵練武,取“武王伐紂、修兵演武於此”之意得名修武。偃師,漢置,取武王伐紂於此“息偃戎師”之意,1993年改市,隸洛陽。獲嘉,漢置,漢書稱南越相呂嘉反,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巡行至汲縣新中鄉,獲呂嘉首級,以此置縣。武陟,隋置,“陟”意為登高、興起,取 周武王高升、興起之意。登封,由於唐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為了昭告天下,詔改嵩陽縣為登封縣,1994年改市,隸鄭州。靈寶,唐天寶元年(742年),因在桃林縣南函谷關掘得天寶靈符,遂改桃林縣為靈寶縣,1993 年改市。遂平,本名吳房,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將李恩平吳元濟之亂,收復吳房,敕改吳房縣為遂平縣。寶豐,原名龍興,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該縣發現鐵礦並開辦大型冶鑄場。因鐵是北宋鑄造兵器和農具的主要原料,被宋王 朝視為國寶,遂改縣名為“寶豐”。鎮平,金置,因金正大二年(1225年),境內五朵山農民起義被鎮壓,次年設縣稱鎮平。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另一種命名方式就是以古國封邑命名。所謂古國是指古代諸侯的封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始設縣之前,省內各處還雜有許多諸侯的封國,這些故國雖然久已絕祀或滅亡,但其國名卻往往為後 世沿用作為縣名。河南以古國封邑命名的縣市大致有18個,分別是鄭州、新鄭、鄧州、虞城、 禹州、項城、郟縣、新蔡、上蔡、杞縣、溫縣、息縣、孟州、鄢陵、寧陵、封丘、葉縣、西華。鄭州、新鄭,均源於春秋之鄭國。鄭國初封於王都附近的鄭,就以地名稱其國,後鄭武公遷鄭國到虢(東虢,鄭州西北)鄶(新密東)之間,仍然以鄭來稱他的國家,這就是新鄭。鄧州,取名於隋代的鄧州,來源於周朝的諸侯國——鄧國, 是中國鄧姓的發源地。虞城,源於古虞國,“舜禪讓禹封長子商均於有虞。”《左氏傳》謂少康奔虞後即為少康之邑,漢為虞縣,晉稱虞城縣。禹州,戰國時為陽翟,因“夏禹初封此”故日禹縣。項城,漢為項縣,是古項子國,隋文帝改項縣,加城字,屬陳州。郟縣源於郟國,本楚公子郟敖封邑,秦置縣。上蔡、新蔡都與古蔡國有關。蔡國封於周初,周武王克殷,封紂王弟度於蔡,史稱蔡叔。此蔡國在豫北,與今上蔡、新蔡相差較遠。蔡叔死後,其子蔡仲被周公選派輔佐自己的兒子魯國國君伯禽,後因功復封,地即今上蔡境。蔡靈侯十二年(公元前531年),蔡國為楚所滅。三年後,因蔡人助楚平王奪位有功,平王為之復國,建都於呂國故地,故稱新蔡。杞縣,源於古杞國。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商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0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溫縣,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溫,故國也,蘇忿生封。蘇忿生是蘇護的小兒子,因其父兄為伐商犧牲,他因年幼在憤怒中被周武王保護生存下來,後因家功封蘇國任職司寇。溫國即今河南焦作溫縣一帶。息縣源於夏商時期的息國,公元前680年,楚文王滅息後即創縣制,於息設縣,故息縣為河南設置最早的縣之一。孟州,與前述孟津一樣,為古孟塗國地。春秋屬晉,為河陽。戰國屬魏,為河雍。秦置河雍縣。漢置河陽縣,唐改孟州,1996 年改市。鄢陵為古鄢國地。春秋時鄭滅鄢,“初仍其故名,後乃改為鄢陵”,以境內崗陵縱橫故也,西漢置鄢陵縣。寧陵,漢置,戰國魏公子無咎封寧陵君在此,秦為寧陵城,故名。封丘,“上古為封父侯國”,“漢高帝封翟母乃置封丘縣”。因“漢高帝厄楚時餒,其母賞饋食及帝,帝業成,母已逝",乃封其墓置封丘縣,縣囚之得名。葉縣,秦置,因春秋為葉邑得名。葉公好龍的故事即發生於此。西華是與東華相對而言的。據《水經注》:“有東,故言西矣”。東即東華城。東華、西華得名,起於華氏。春秋宋大夫正考父,食採於華,為華氏。因地域很廣,有東華、西華之稱。漢置縣。

以職官避諱命名的縣市數量相對較少,以職官命名者1處,即尉氏;以避諱得名者7處,即開封、南樂、內鄉、信陽、商水、商城、正陽。其中尉氏於秦始皇三年(前242年)置縣。“古獄官日尉氏”,今尉氏原為“鄭之別獄”,並以這裡為食邑,故人們又稱此邑為“尉氏”。避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封建皇帝為廣顯自己的尊嚴,對於他和他祖宗的名字,既不準說,也不準寫。不管是人名、地名、物名,只要與他們名字中的一個字相同或讀音相同,就得迴避或改用其他的字。河南的縣市地名也不例外,雖然並不很多,但足以堪稱這種現象的縮影,如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期,鄭莊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司馬遷寫《史記》時,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遂名“開封”。以後隨著朝代的更迭,開封又被稱為汴州、東京、祥符等,與開封這個本名並存不廢。南樂,原為漢置樂昌縣,晉改昌樂縣。後唐莊宗為了避祖父李國昌之諱,又因昌樂縣治在漢、晉兩代故治以南,改為南樂縣。內鄉縣,本秦析縣,西魏改中鄉縣,北周繼之,隋文帝楊堅繼位後,為避父楊忠諱改稱內鄉(“忠”與“中”同音)。信陽,西漢置鍾武縣。曹魏時置義陽縣,義陽,原是西漢時期平氏縣的鄉名,因以為名。北宋時因諱宋太宗趙光義“義”字改名“信陽”(信與義意近)。1913 年復置縣。1949 年設市。商水與商城,本名溵水、殷城,宋建隆元年(960 年),宋太祖趙匡胤為避父趙弘殷諱改溵水為商水,殷城為商城(殷、商為同一王朝名)。正陽,曾名滇陽、慎陽和真陽。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滇、慎具讀真”音,西漢置滇陽縣,因滇水經縣南流過,故名滇陽。永平五年(62年)失印,據《重修正陽志》:“正陽縣,古慎國”。便以古國名作縣名,改滇為慎,水名也被改為慎水。南北朝時改為真陽縣。清雍正元年(1723年),為避世宗胤禎之諱(“禎"與“真”同音),更真陽縣為正陽縣。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以歷史古蹟或遺址命名是河南縣市地名得名的另一種方式。如西平、商丘、沈丘、鹿邑、襄城、長垣、滑縣、輝縣、鄲城、澠池、平輿等大致11處。其中西平據傳是黃帝元妃嫘祖的故鄉。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兒,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漢代以古有西陵亭,當時已平夷,故曰西平。商丘,傳為上古帝王之都,顓頊、帝嚳都曾建都於此,因地應商星,故得名商。帝嚳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3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後商人先後遷都於西亳(今偃師)、殷(今安陽)等地,原都便稱為商丘。沈丘,意為沈國廢墟。沈國為周代封國。沈國被滅後,其地便稱沈丘。隋代以位於春秋楚之沈丘邑地,改褒信縣為沈丘縣。鹿邑,春秋時,今縣城名“苦”,縣境西部另有鳴鹿城。鳴鹿城傳說即是因麋鹿眾多,常有鹿鳴為名。北朝省“鳴”字,為鹿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在“故鹿城地”置縣,名鹿邑。襄城,周襄王避叔帶之難居此,後築城,秦置襄城縣。五代時,梁太祖朱溫的父親名朱誠,諱“誠”及其同音字,曾改為襄縣,後複名,今當地人依然簡稱襄縣。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為衛國的蒲邑、匡邑,蒲邑即今長垣縣城所在地。戰國時魏國並醫、蒲,置首垣邑。秦代以“縣有防垣”(即防水防兵的長牆),改首垣邑為長坦縣。滑縣,“滑”字源於滑臺,滑臺為古滑國人所建之城臺。古滑國為周公第八子封地,姬姓,地望在今偃師南緱氏鎮一帶。滑國為晉吞併後,國人逃難至此,築城而居,姓氏也由姬姓改為滑氏。輝縣,本西漢置共縣,隋稱共城縣。金貞祐四年(1216年)因山下百泉湖畔建有清輝殿改名輝州,明初降為輝縣。1988年撤縣設市,但僅在輝縣後加“市”字,稱作“輝縣市”,並使用至今,成為中國目前唯一名稱中帶“縣”字的市。鄲城,原為以“單”為名的城堡,漢置鄲縣,莽曰單城,後改鄲城。澠池,本池塘名,因塘內產一種金錢蛙,名“黽”,因名黽池。後加“水”作澠池。秦置縣時取境內的古水池名“澠池”。平輿,戰國時稱“輿”,輿即車,這裡為古摯國地,奚仲之後,並有奚仲造車的故事。《說文解字》:“車,輿輪之總名,夏後時奚仲所造”。秦以地形平坦,以“平”字冠名,置平輿縣。這些地名有的好似因人事活動得名,如襄城,實則不然。因城雖為周襄王所築,縣卻為秦初所置,只為紀念襄王而已。有的好似因古國封邑得名,如滑縣,實際也非如此,因滑國在今偃師附近,秦將孟明視襲鄭不成,順便滅滑,即此。今滑縣與古滑國相距甚遠,不能說滑縣之名來自古滑國。類似例子還有許多,這些地名均因種種原因,不宜歸人上述類別,歸結為因歷史遺蹟得名似較合適。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除了這幾種命名方式之外,還有一些地名是以名流賢達命名的,這類地名在河南縣市地名中不是很多,但很有紀念意義。如太康、長葛、清豐。其中太康,取古太康之名,為夏禹時所築城,秦置陽夏縣,漢仍之,隸淮陽國,隋開皇間改太康縣。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代國王,因人得名。長葛,據傳為“古葛天氏之故地”,戰國初易名為長社,應邵說:“其社中樹暴長,更名長社”,漢置長社縣,隋改置長葛縣, 1993 年設市。清豐,漢置頓丘縣,唐大曆七年(772年)置清豐店。據《舊唐書·地理志》載:“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

05 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特殊地名

以上幾種命名方式說明了河南大部分地名的命名原則與得名原因,但還有一些地名不符合以上方式,而是由於種種特殊的原因形成的,如特殊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地理位置、駐地的鄉邑名稱、兩地的地名組合、上級地名的下移等等。

(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如西峽、陝縣、夏邑、柘城、扶溝、三門峽等。西峽原名西峽口,因位於南陽西側的峽口而名。陝縣,秦置,“陝,隘也”,就是險要難以通行的地方。陝縣縣境位於崤山山嶺的環抱之中,“據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故以“陝”為名。夏邑,戰國時為下邑地,因地勢窪下而得名,漢置下邑縣,金改夏邑縣。柘城一名始於戰國,屬楚國。據《太平寰宇記》:“邑有柘溝,以此名縣”。柘溝應當是廣泛生長柘樹的山溝。秦置柘縣,隋改柘城縣。扶溝,西漢置。據《水經注》,縣境“有扶亭,又有洧水溝,故縣有扶溝之名”。三門峽是黃河進入大平原前最後一段峽谷,也是最險要的一座山峽。這裡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兩岸石壁陡峭,河中兩座石島把急流分為三股。人們把這三股水路分別叫做“人門”、“神門”、“鬼門”,“三門峽”名稱由此而來。

(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些地名因地處交通要衝,日久生繁,漸為重地。如周口、延津、 通許、駐馬店。周口,明初得名,原為一渡口,主渡者姓周,故名周家埠口,亦稱周家埠、周家口,後簡稱周口。延津,原為酸棗縣,北宋政和七年(1117 年)因境內原有黃河渡口延津改為 延津縣。通許,春秋為古許國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以地鄰東京(今開封)通往許國的大道,取名通許,置通許鎮。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置鹹平縣,以年號為名。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其與成平府(今遼寧省開原縣)同名,易名為通許縣並延續至今。駐馬店,明以前因這裡盛產苧麻,取名“苧麻村”;明天順初年(1457年)成鎮;成化十年(1474 年),崇簡王在此設驛站,改苧麻鎮為駐馬店。

(三)以駐地鄉邑命名。有一些縣市的名稱來源於其建置時駐地的名稱,如新鄉、南召、鶴 壁、臺前、義馬、焦作等。其中新鄉為隋開皇六年(586 年)析汲縣地置,取境內新中鄉之首尾二字命名。1949 年設市。南召,明成化十二年(1476 年)析南陽縣北部置縣時,因縣城東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驛,故以“南召”名縣。鶴壁,相傳因“仙鶴棲於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建市時,以駐地鶴壁村命名。臺前,1978 年設置,因縣政府駐臺前村得名。清為壽張縣,壽張故城南十二里有鳳凰山,由於常年雨水沖刷,現只剩一個小丘陵,按故城的方位,人們稱為南臺子。今縣設在南臺子前,故名臺前。義馬,1981年設市,取駐地義馬村為市名。本為驛馬,義馬似由驛馬而得名。焦作,原為修武縣的一個小村,明時因幾戶焦姓人在此地開設窯業作坊而得名。

(四)兩地的組合地名。在現在河南的121個縣市地名中,有幾個地名是由兩個地區的名字組合而來,像原陽、蘭考、舞鋼。其中原陽來源於原武縣和陽武縣。原武設於漢,陽武設於秦,1950年3月,原武、陽武二縣合併,各取首字命名為原陽縣。蘭考來源於蘭封縣和考城縣,但其實際得名由來遠較原陽複雜。明清時此地設有蘭陽、儀封和考城三縣,咸豐十年(1860 年) 蘭陽、儀封合併稱蘭儀縣。宣統元年(1909 年)因諱皇帝溥儀之“儀”字,改蘭儀為蘭封。1954年撤銷蘭封縣和考城縣,合併後又以二縣首字命名為蘭考縣。至於舞鋼市,與舞陽縣密切相關。1974 年析舞陽縣一部分建鋼鐵廠,1977 年各取首字命名為舞鋼區,隸平頂山市。1990年改為舞鋼市。

(五)上級地名下移。這一命名方式突出體現在衛輝市上。衛輝本戰國魏之汲邑,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置汲縣,明清時置衛輝府,駐汲縣,衛即衛河,輝即輝縣,合河流、政區而得府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汲縣屬新鄉地區管轄,1988 年,汲縣升市,撤銷原縣名,定為衛輝市。用明清時的府級地名命名縣級地名,上名下移,古名今用。

綜上所述,在現今河南的121個市縣地名中,大致來說有山水地名26個,方位地名13個,祈願地名12個,歷史地名50個,特殊地名20個。可見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主流,它體現了河南地名的歷史性、悠久性;以山水命名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本色,它體現了河南地名的自然性、地域性;以方位命名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基礎,它體現了河南地名的傳統性、文化性;以祈願命名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亮點,它體現了河南地名的人文性、政治性。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補充,它體現了河南地名的複雜性、多樣性。而就演變過程論,縣名大多由來久遠,自春秋戰國至今各代都有產生和演變。市名多由縣名而來,是封建制度滅亡後在近幾十年間才興起的。縣市名稱的命名與變更,常常受到各個時代人為因素的影響和控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至今這一過程仍在繼續。特別是在當前城市化浪潮中,各地掀起“改名熱”,如南陽縣被撤銷,郾城縣改為郾城區,駐馬店市擬改為天中市等。對此,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滿足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又要充分認識地名的指代性、傳承性、延續性,考慮歷史、文化、習俗、心理因素,對於相沿成俗、深人人心的地名,還是不改為好。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END—

來源:《中國地方誌》2009年第7期

選稿:常宏宇

終校:黃馨燁

審訂:黃海紅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黑龍江省縣名探源

論河北省縣的命名

浙江省縣(市)名簡考

江西各縣、市名稱的由來(上篇)江西各縣、市名稱的由來(下篇)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