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翻譯工作者:與疫情展開“筆尖”上的較量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楊安 王宇鵬)全國萬眾一心同戰“疫”,“作為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者,能夠做些什麼?”專注於醫學翻譯研究方向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朱珊一直為世界衛生組織提供同聲傳譯。面對疫情,她總想在這個關鍵時期能夠做些工作。

中醫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何良方?如果接到疾病控制機構通知,密切接觸者應該怎麼辦?為增進大眾對這一疾病的認識,指導個人預防,降低傳播風險,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了一批專家緊急編撰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一書。該書由鍾南山院士親自作序、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屬國內首發。電子版一經推出點擊率超過5000萬,獲央視新聞聯播“點贊”。

“手冊的翻譯工作勢在必行!我國的疫情預防與治療措施對世界各國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朱珊表示。

“我們有責任主動將這項翻譯工作承擔下來。”在瞭解了編者團隊的合作意向後,朱珊立即向中國翻譯協會彙報了這一情況。中國翻譯協會第一時間積極反應,組建了彙集中、美、澳等國相關領域專家的翻譯團隊。“大家主動放棄稿酬和休假,立即著手開始翻譯。”朱珊介紹說,她負責審校、終審及定稿工作。

在翻譯過程中,朱珊和團隊隊員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比如針對病毒的命名,有不同的英文命名這個問題,團隊成員同原書編者一起反覆討論了十幾遍,做了多次修改,綜合考慮讀者接受度等因素,“僅僅暫定了該病毒的譯名,交稿前才能最後確定,目的是務必做到準確無誤”。

“在翻譯過程中,無法實現上下文一致和邏輯銜接的譯文無疑就是失敗的譯文”。朱珊介紹道,書中有80多處內容在英語語境下很難找到對等的表達,直譯的話會給讀者造成困惑。團隊成員結合多年的翻譯實踐經驗,經過反覆推敲、討論、修改,採取多種翻譯策略,盡力保證了譯文與原文在語義上的一致性。

即使改動會給翻譯工作增加巨大的工作量,類似這樣的討論卻仍在繼續,小到詞彙的選擇使用,大到有關疫情最新進展的錄入,“在科學事實面前容不得半點馬虎!只要有不同看法,就會馬上停工,進行討論。”在朱珊看來,這是非常有必要的,“翻譯工作其實也承擔了對原稿的校訂責任”。為確保翻譯內容的準確性和可讀性,初譯之後,團隊還進行了三輪審校,並邀請中英雙語的病毒學和免疫專家進行最後審核。

“KN95和N95口罩有什麼區別?臨床上怎樣識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解除隔離和出院的標準是什麼?”隨著翻譯工作的持續深入,這些原本陌生而專業的問題也漸漸在朱珊的腦海中清晰了起來。

“我們開玩笑說,譯完這本書,自己也能算的上‘半個大夫’了!”在翻譯的過程中,基於相關資料的大量查閱、團隊專家間知識的共享,朱珊的防“疫”知識儲備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現在,高校已開啟“網絡授課”,作為一線教師的朱珊,身上多了份教學壓力。一方面不能耽誤學校教學任務,另一方面還要保證翻譯工作保質保量完成,這段時間,她的生活像是被“按了快進鍵”,但仍經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鐘。

“時間就像海綿的水一樣,擠擠還是會有的。”朱珊總樂觀地說,“我們希望用筆尖上的較量贏得抗疫的勝利,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

朱珊說,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 英文版已收到來自俄羅斯、西班牙、德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11家出版機構的出版合作意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