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扶贫车间”开进村 防疫复工“两不误”

<table>

连樟村扶贫车间18日已开始复工。陈咏怀 摄

/<table>

“每天早、中、晚都会给复工人员测量体温,对工厂进行消毒,工人也要求必须佩戴好口罩等防护设备。”日前,安静了多日的清运英德连樟村“扶贫车间”里又热闹了起来。

经相关部门批准,连樟村扶贫车间正式复工,附近50余名村民第一时间返回工厂上班。这是一个利用已停办的连樟村小学闲置校舍开设的扶贫车间玩具装配加工点,可直接解决就业岗位200多个。

●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李碧瑶

“扶贫车间”防疫复工两手抓

“这个春节过得有点‘长’,复工了收入才能有保障。”村民李彩均是上述50余名工人之一,知道工厂准备复工后,她第一时间报名。此前,李彩均仅靠耕家里的几分田维持生活,如今在扶贫车间就业,一年收入近三万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只要大家都做好防护,工厂消好毒,就不会太过担心,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李彩均说。

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介绍,目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出于安全考虑,复工的工人主要以本地村民为主,且每天都要求工人做好防护、消毒措施。除了扶贫车间,外人要进村,必须配合工作人员做好信息登记、体温检测;车辆进入时,也必须消毒。

在英德沙口镇兴农玩具厂,70余名员工正戴着口罩组装玩具。该项目是省重点贫困社区沙口社区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由帮扶单位整合各类帮扶资金90万元投资建成,社区每年从投资额中获得10%的分红,用于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及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可实现300人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带动了8名贫困户就业,收入在2.7万至5万元。

项目负责人表示,公司在2月14日复工,目前已成立8个防疫小组,防控工作覆盖公司所有部门。另外,公司要求员工必须佩戴口罩上班、勤洗手,每天对厂区进行两次消毒,对入厂车辆消毒也不漏一辆。

英德市九龙镇金造鞋厂89名员工已在2月9日全部复工,车间内缝纫机、锁边机整齐摆放,机器发出“嗒嗒”的清脆声响,员工们正在熟练地生产新一批运动鞋,缝纫车间、打包车间,井然有序,热火朝天。

目前公司日产鞋子9000多双,跟去年产量持平。与往常不同的是,公司饭堂吃出了“高考”的味道:食堂采取分餐、分批法,饭、菜由工作人员统一摆放,原本8人的餐桌只坐两人,并且统一朝向,避免面对面用餐。公司食堂负责人介绍说,用餐后的饭盒,由食堂工作人员统一来收,避免人员拥挤带来交叉感染的隐患。

此外,九龙镇豆腐加工厂、万仔蚕桑合作社、粉蕉基地等企业都有序地复工复产,带动了九龙镇有劳力的贫困户100多人就业。

在该镇河头村800多亩桑芽菜种植基地,贫困户许汉亮双手并用,采摘着一袋袋桑芽菜。他笑着说:“现在桑叶开始长芽,天气好,长得快,要抓紧采摘。虽然现在是疫情期间,但我们戴好口罩,间隔远点就好。”在这片桑菜基地上,有160余名村民种桑,贫困户约30人,月收入达4000多元。

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英德地处粤北山区,有省定贫困村78条,贫困户1.66万户。这些贫困人口中,不少是家中有老人、小孩或病人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照顾,无法走出本镇甚至本村实现就业脱贫。对此,英德探索出一条“扶贫车间开进村”道路,让贫困户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就业脱贫。

在兴农玩具厂的流水线旁,林美贞正在组装玩具椅子。她有两个读小学的孩子,丈夫去世后,如何照顾孩子成为难题。玩具厂的出现帮她找到了解决途径。

林美贞所在的兴农玩具厂坐落于沙口镇沙口社区。“建这个玩具厂是专门为了吸纳贫困户就业的。”驻社区扶贫工作队干部介绍,这是大站镇卓佳玩具厂建的沙口社区扶贫工厂,通过创建玩具加工这类劳动密集型且加工技术含量低的工厂,即使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弱劳动力贫困户,也能实现就业。

“现在工资3000多元一个月。”林美贞说,自己也有了较为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离家近可以照顾孩子。

由于投资成本不高,吸纳贫困户就业效果显著,这样的扶贫车间在英德呈遍地开花之势。截至2019年底,英德扶贫工厂以大站镇卓佳玩具工厂为中心点,辐射至青塘、连江口、沙口等多镇建设玩具加工车间,吸纳当地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在车间务工,形成“1+N”扶贫工厂就业模式。超过500名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就业,月均收入在2000-3000元。

“造血”扶贫出成效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

在英德,生活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西牛镇小湾片区石下村村民曾亚洋。

此前,曾亚洋在村里耕种着五六亩的水稻和花生,虽然过得并不富裕,但生活也无忧。然而,2006年,妻子不幸患上鼻咽癌,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每年还需要几万元的医药费维持,这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瞬间陷入贫困。

曾亚洋一家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这一年,西牛镇引进英德市联合前进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打造了4000亩韭菜基地。据公司负责人谢广华介绍,韭菜项目以石下村为试点,辐射带动实现小湾片区的塘面、上村,花田片区的下湾、塆角,以及花塘的江下、上湾等村连片3000多亩土地种植韭菜,不仅盘活了西牛部分“沉睡”的土地,还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上班。

2017年,曾亚洋参与韭菜管理种植项目,一个人管理10亩韭菜地。“现在管理韭菜比以前耕田轻松多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一年可以挣4万多元。”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已经外出打工,他相信自家日子会越过越好,脱贫之路已近在眼前。

曾亚洋是英德市实施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英德通过大力推进特色种养项目帮扶、旅游帮扶、资产收益帮扶、企业结对帮扶等措施,探索出一条变“输血”为“造血”且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道路。截至2019年底,英德已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994个,参与项目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约25.13万人次,贫困户年均增收约3000元/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