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何不惜風雷,一壯天地顏——講述一代儒豪黃宗羲的學問與人生


何不惜風雷,一壯天地顏——講述一代儒豪黃宗羲的學問與人生

黃宗羲


冷風熱血奇男子

黃宗羲所生活的明清之際,是一個矛盾尖銳、空前動盪的時代。自萬曆到崇禎,明王朝的寶船逐漸破敗為漏舟。朝堂之上東林黨與閹黨鬥爭不斷,外有女真侵擾虎視眈眈。作為官方哲學的宋明理學,也逐漸暴露出了腐朽性。科舉體制下培養出的狀元、榜眼、探花郎,皆是“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軟弱俗儒。三股浪潮的交織,促成了天崩地坼的局勢,也造就了黃宗羲這樣的時代英豪。

青年時代的黃宗羲,勤奮好學、研習經史,這也是書香門第培育後代的經典範式。他原本可以安心地投身書卷,然而天有不測,他的父親黃尊素在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中遇害。黃尊素原本與東林黨人並無交往,移居京都後,交往漸頻,黃家寓所成了東林黨人的活動據點之一。他仗義執言,多次上書痛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罪行,無奈被削職還籍。

黃尊素自然成為了閹黨的眼中釘、肉中刺。天啟五年,他與高攀龍等七人一同蒙難,史稱“七君子”。而此時黃宗羲,僅有十五六歲的年紀,父親的遭遇無疑是極大的刺激。黃宗羲的祖父書寫下“爾忘句踐殺爾父乎”八個大字,貼在黃宗羲每日出入處的牆壁上,他的母親要他時刻不忘祖父的教誨。

於是黃宗羲一邊苦讀,一邊學習搏擊之術。終於黃天不負,崇禎即位,翻案昭雪,黃宗羲與東林黨人的遺孤一同入京訴冤。刑部提審閹黨,當堂對簿之時,黃宗羲從袖中掏出錐子,直刺殺父仇人的胸膛。事了,最終扶其父親的靈柩南歸。

何不惜風雷,一壯天地顏——講述一代儒豪黃宗羲的學問與人生

黃宗羲


依仁蹈義真豪傑

明朝末年,士人喜好結社交友。“社”是文士結合交往的團體,在社中既可學習時藝,又能尋覓知己,同時也可針砭時弊、揮斥方遒,這使得“社”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質。黃宗羲就是著名的明末文人團體“復社”的骨幹成員。

陳去病在《五石脂》中談及復社的聲勢:

“聞復社大集,四方士子之拏舟相赴者,動以千計,山塘上下,途為之塞。”

復社士子有志於與社會黑暗勢力作鬥爭,因而揚名天下,人們莫不重其名行。黃宗羲更以東漢末年的名士來比喻復社子弟,稱之為“俊、及、顧、廚”。俊,指代才能出眾、富有名望;及,指代循循善誘、受人景仰;顧,指代德行篤實、表裡如一;廚,指代慷慨疏財、救人急危。黃宗羲既是稱讚同儕,也表明自己要繼承東漢士人無所畏懼、不怕犧牲的高尚氣節。

在清軍入關後,以黃宗羲為代表的復社士子,又成為了保家衛國、恢復故土的中流砥柱。黃宗羲本人多次組織義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身瀕十死不言危”,卻終是難以抵抗兵強馬壯的清兵。

復國無望,清廷已固。大量的明朝遺民流離顛沛,或是衣不蔽體行乞於市,或是逃禪歸老閉鎖山林,抑或是碌碌終日、只為飲食奔波。黃宗羲痛心於此,鞭策自己不做那“揣摩世態,陪奉人情”的“凡民”、“庸人”,而是懷著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呼喚能人志士的出場。<strong>從一己之身出發,胸懷天下之憂樂,承擔起扶危定傾的家國責任。不可不謂豪傑之士!

<strong>

何不惜風雷,一壯天地顏——講述一代儒豪黃宗羲的學問與人生

黃宗羲


冥搜博覽讀書郎

黃宗羲青年時就拜入大儒劉宗周門下,主攻經史,打下了深厚基礎。此外,他對天文、地理、算數、金石、藝術、易學與雜學也充滿興趣,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黃宗羲從青年時代開始就不斷地在全國各地訪書、讀書。他有一方藏書印,銘文:“貧不忘買,亂不忘攜,老不忘讀。”足以見其嗜書如命。

南京黃居中有一藏書樓名曰“千頃齋”,據錢謙益的估計,藏書約有六萬卷。黃宗羲每到南京,便要到千頃齋訪書借閱,用了十一年的時間,幾乎將其中藏書看完。

他還到過寧波天一閣與崑山傳是樓,此二者是江南地區負有盛名的大藏書樓,分別由範友仲與徐乾學創辦。而且,天一閣自從創辦以來,從未對外人開放過。但是範友仲為黃宗羲破戒,帶他登樓觀摩借閱。

“範友仲破戒引餘登樓,悉發其藏。餘取其流通未廣者抄為書目,凡經、史、地誌、類書坊間易得者及時人之集三式之書,皆不在此列。”

此時的黃宗羲已至花甲之年,仍然勤奮不已,在滿足自己讀書愛好的同時,也將寶貴的文化典籍傳播出去。

朱熹講讀書“要在自家身上推究”,黃宗羲傳承了這一讀書要義,主張“欲其自得”。<strong>也就是說,讀書不能盲從前人或他人,要消化為自家的理解,使得書本知識為我所用。黃宗羲的訪書、讀書、抄書活動,使得他能在天崩地坼的亂局中,保持心靈的自由思考與精神世界的豐滿,從而維持人格的屹然獨立。

在知識的視野上,黃宗羲也與傳統的儒者不同。他在訪求藏書的雲遊中,以山水遊記的形式記錄了許多對自然現象的探究,顯然受到徐光啟的影響。譬如,在四明山考察木冰(霧凇)的形成;在廬山五老峰,他觀測流水對地貌的侵蝕痕跡。求實之精神可見一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推物理之自然”。他還專研數學以批判邵雍的象數學,認為後者不符合客觀規律。在天文上,他甚至對哥白尼的地轉之說也有了解。在道德矇昧主義的時代,罕有地充滿著對近代科學的自覺憧憬。

何不惜風雷,一壯天地顏——講述一代儒豪黃宗羲的學問與人生

黃宗羲


與“性善論”相對的人性論

明末的商品經濟不斷髮展,市民階層隨之興起。生產生活的變化,使得通埠地區的觀念也發生轉變,重農抑商的思想逐漸失去其權威性。黃宗羲的思想適時地反映出了市民階層的利益訴求,他所主張的人性論就是最好的證明。

《明夷待訪錄》開宗明義地指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這樣的人性論是與宋明理學所主張的性善論相對立的。他企圖從人性論的角度,描摹嶄新的成人取向。

在黃宗羲看來,利己是人的天性。人的一切行為準則與價值取向,都以利己為前提。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慾”的教條在明清之際已經撞上南牆,黃宗羲積極肯定人慾的正當性,實現私利就是實現個人慾望的滿足。有需要就會有慾望,慾望的產生是人的自然本性。一味壓制人的自然欲求,以追求道德上的完滿,難以實現成為聖賢君子的理想。黃宗羲的人性論無疑彰顯了時代的呼喚。更進一步說,他的人性論已經蘊含著近代的人性觀點。眺望西方哲學界,霍布斯、洛克乃至亞當·斯密,都不約而同地將自私作為人類存在的原點。

但這樣的人性論在西方發展出了相應的個人主義的完備學說,而在黃宗羲則這裡走向了“公天下”與“民本”的思想。後者一方面是是對孟子學說的繼承,另一方面還吸取了墨子的功利思想,通過滿足個體的慾望,而最終走向社群的整體和諧。

黃宗羲試圖由自私自利的人性論出發,構建一種能夠產生現實效用的學說,也折射出他對時代境況的關心與憂慮。


何不惜風雷,一壯天地顏——講述一代儒豪黃宗羲的學問與人生

黃宗羲


一本萬殊心學承

淵博的學問對黃宗羲思想的形成有利有弊,他對前人的學術瞭然在胸,但是在完備自己的思想體系時,卻不免時有衝突。

就宇宙論而言,黃宗羲主張氣一元論,他說:“天地間只有一氣充周,生人生物,人稟是氣而生。”以氣來解釋世界的形成,是黃宗羲接受羅欽順與張載唯物主義思想的結果。將氣作為物質世界的本質所在,無疑比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的“理世界”要更為進步。但是,黃宗羲並不能解釋氣究竟是怎樣的東西,是否為一個實體,氣仍然是觀念,只不過是被理性賦予了物質性的思辨產物,其物質性並未從其自身得到證明。

當然,也不能由他的氣一元論的宇宙論就得出黃宗羲是一個唯物主義者。黃宗羲的師承背景,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心學。他以氣論解釋世間萬物的形成,試圖在揭示事物的“質料因”上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但他同時又主張“盈天地間皆心也”。

所謂“一本萬殊”,就是說事物之所以為事物,都是“一本”之心體流行變化而成其“萬殊”。他試圖以主觀意志統攝客觀規律,“吾心”既作為認識主體,又成為了認識對象。這樣一來,他又走回到理學家的認識論舊路上去了。

他意識到了自身說氣與說心之間存在衝突,於是解釋道:“心即氣也。”可是,在概念上,簡單地把氣與心等同起來,並不能解決理論中的矛盾。黃宗羲思想未能更進一步地推進為具有近代性質的哲學體系,不免是一種遺憾。他受王陽明與劉宗周的心學影響太深,因此把他評判為“心學的修正者”也不失公允。

何不惜風雷,一壯天地顏——講述一代儒豪黃宗羲的學問與人生

黃宗羲


開創學案傳後世

黃宗羲思想上的遺憾,並不能掩蓋他在學術思想史上的巨大貢獻。<strong>他纂修的《明儒學案》以及後世補全的《宋元學案》,開創了學案體的編撰形式。其《學案》不僅本身規模宏大,而且為後繼者的工作奠定了基礎與方向。

從《莊子·天下篇》的“道術將為天下裂”,到《荀子·非十二子》對學派的考辨,再到朱熹以《伊洛淵源錄》梳理理學源流。儒者對學術發展史的規律的自覺摸索,由來已久。黃宗羲在方法上開創的學案體,是將這種學術意識現實化的一個高峰。

學案體有以下幾個特點:設題客觀,絕無正宗別子之分;選編特色,不以編撰者的主觀是非取捨資料,而是發揚學術民主,體現各學派之風;問題意識突出,對學術論爭的重大問題,綜羅各家之言,成百家爭鳴於一書;體例結構注重師承脈絡的梳理,使讀者可悉知學派淵源與傳承,一目瞭然。

黃宗羲的學案體在近代被廣泛推崇,人們熟知的梁啟超就是學案體寫作的身體力行者,例如他的《泰西學案》、《盧梭學案》。再往後,錢穆推出的《朱子新學案》,陸復初的《王船山學案》。近現代學人依然葆有對學案體的濃厚興趣,並不斷學習、完善學案體的創作方法。

最為重要的是,在方法流傳的同時,黃宗羲孜孜於學、自強不息的學問精神與人生態度,也不斷地為後來者景仰、傳承。現在的人們在談到黃宗羲時,依然會對於像他這樣的一代儒豪肅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